甘肃行(上)

Liang

<h3>2019年的暑期到了,为了深入了解贫困学生的情况,也为了孩子们有直观的感受,我们决定带着孩子们去探访我们资助的学生和学校,来了趟说走就走的旅程。</h3><h3><br></h3><h3>马上定好了下周的机票,就开始准备要带的东西。通过和学校老师的沟通,除了钱以外我们也准备了鞋子,衣物,和英文书籍捐助给他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在微信群里发了需要衣物等的信息,让我们感动的是,短短几天内许多热心的家长捐赠了大量的鞋,衣物书籍。我们整整打了五个大箱子,还有不少无法带走。</h3><h3><br></h3><h3></h3> <h3>清洗晾晒的鞋子。<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下子看到这么多鞋子也是很壮观啊。</span></h3> <h3>打包好了的箱子,纸箱是要快递到学校的</h3> <h3>和同去的一家在北京聚齐后直奔兰州,(兰州趣闻见后),从兰州出发坐大巴车五个小时到达武威的一个县城。武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一路戈壁石山,路边除了沙石场,很少见到村落,据说两边有植被的戈壁已经是治沙后的结果。据后来老师介绍,每年春天沙尘暴肆虐,(其实我是经历过N年前北京的沙尘暴的,带着沙子的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一米之内看不见人,想必当地的沙尘暴更严重。),近年当地治沙力度很大,每年所有在职人员都要放下手里工作去治沙,回京后碰巧看到央视一节目中播出武威古浪六位老人治沙37年,使得沙漠整体后推15-20公里,感叹生活在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的不易,佩服人与自然拼搏的精神,和与之而来的成就感!</h3> <h3>到达目的地第二天,在老师安排下参观了当地小学。这是一个有一千多人的学校,孩子来自当地镇村,小学位于镇中心,村子紧邻镇,走不了几步不知觉中就到了村子。学生们徒步上学,早晨在学校吃免费营养餐,中午休息2个半小时,老师学生回家吃饭,下午再到校上课(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学校院里长大,大人们的午休,小孩子也应该睡午觉的,但大多数时间都趁着大人休息偷偷爬起来玩儿,这种时间在城市里应该不多见了。)</h3><h3><br></h3><h3>这个小学算是当地比较好的小学,由于当地土地有限又没有其他经济资源,大多数学生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照顾,也就是所说的留守儿童,对于学校最大的问题是家庭教育理念,隔代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失学辍学问题,我们正好碰上学校在进行“控辍保学”活动,老师们走访贫困学生,了解失学原因,对于难以到校上学的困难学生还送教到家。让我们惊讶的另一面是,当地唯一的高中升大学一本率竟然在30%-40%,可见当地人还是很注重教育的,这在我们后来和初升高的学生的接触中,感到当地孩子们肯吃苦有直接的关系,在老师们的接触中可以体现出来。</h3> <h3>小学学生多,学校太小,借用了附近一所学校的平房给三百多学生上课。</h3> <h3>当地老师的工作负荷很大,一个班有六十多学生,多的时候甚至到九十。老师真得很敬业,看墙壁上挂的脸谱,是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的,学校还有各种兴趣俱乐部如美术写作等等,都是老师们付出的心血。在走访中,几个老师不辞劳苦陪着我们,向我们介绍学校的情况,学生的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溢于言表,看教室操场里活波的孩子们,我们也被学生笑脸感染着,真心被这些乡村教师所感动,她们踏踏实实地做着事儿,为这些家乡的孩子们加油铺路,希望将来走出去的孩子们不要忘了自己亲爱的老师。</h3> <h3>孩子们认真学习,密密麻麻的笔记作业,工整的字迹都反映出老师的付出和学生的努力。</h3> <h3>借来的老师们的办公室,冬天是用煤取暖,当地冬天气候寒冷,即使在室内老师也要穿很厚的衣服。</h3> <h3>我们来之前一周下雨,办公室房顶失修,在漏水。</h3><h3></h3> <h3>小镇不大,镇子里的人靠镇子为生,村里人收入靠种地, 但可耕地不多,更主要问题是缺水,大多数人外出打工,所以多数学生家境差不多。学校有十几个特别贫困的学生,因家庭突发变故,或单亲,或残疾,特别需要帮助。来之前和老师沟通过,说这些孩子特别懂事,得到一点点关怀都会很感恩。感谢捐助的朋友们,我们带的五箱衣服鞋子都派上了用场。在派发捐助品中,小朋友们整齐有序,很懂事地等着,他们坚定的眼光里也满了好奇。有个小女孩得到了一件漂亮的粉色披肩,发出小小的欢呼。不由得让人心疼和感叹,快乐对物质贫瘠的孩子多么的大方,拥有太多的孩子反而不容易满足,幸福指数下降。</h3> <h3>孩子们排队领捐助品。</h3> <h3>和孩子老师合影。</h3> <h3>我们从上面的需要帮助的学生那里走访了几家,带去了我们的捐献。这个孩子父母离异,他,上学的姐姐和年迈的奶奶住在一个离学校不远的一间土墙出租屋里,也是冬天烧煤取暖哪种,虽然条件艰苦,但小孩学习努力,看墙上贴的奖状。</h3> <h3>这是一个六口之家,三个上学的孩子,妈妈精神有问题不能自理,靠爸爸一个人在外打工,奶奶看见我们十分热情,我们学会了当地话:“进,进,进”。</h3><h3></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还有一个孩子,妈妈在孩子出生时被爸爸抛弃,自己有乳腺瘤,单独带着孩子,去年还住在快塌了的危房里,刚在的小学同学的帮助下买了房,她有个账本记着每一笔钱的来源,现在做着两份环卫工作,只为了:“他们也不容易,我挣到钱要把钱还上。”。可以让这位妈妈安慰的是,这个孩子,也是床头挂满了奖状......</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看完这几家我明白了为什么当初我小声问老师:“穿过的衣服鞋子可以吗?”,老师没有犹豫说:“没问题”。<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我们能做到的是给予帮助的同时给予最大的尊重,这也是我告诉儿子,把收集来的衣物鞋子洗干净,整理好才能带去。感谢朋友们的支持,我们收到的捐助物都很decent。 也感谢老师的呵护,</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每个孩子都非常开心。</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