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6月18日,星期二,多云有时晴,最高气温26℃。</h3><h3> 吃过早饭,在酒店外散步,给酒店拍个照,留作纪念。</h3> <h3> 布尔诺的清晨。</h3><h3> 今后三天里我们将都在捷克参观。捷克共和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土东邻斯洛伐克,南接奥地利,北连波兰,西面与德国接壤,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面积78866平方公里。人口1064万,主要民族捷克民族,宗教为天主教。捷克二战后原名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国,属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1989年社会转型,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2年与斯洛伐克和平分手,1993年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h3><h3> 捷克社会转型后,倒向西方,奉行经济靠欧盟,安全靠美国的对外政策,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2016年被世界银行列入发达国家行列,2018年,人均GDP达到22973美元,各项人类发展指数都处于很高水平。</h3><h3> </h3><h3> </h3> <h3> 早8点出发,向西北前往库特纳霍拉。车外仍不时掠过碧绿的草场和麦田。</h3><h3> 库特纳霍拉是捷克西部城市,距首都布拉格东南约72公里处,以中世纪银矿开采驰名欧洲,也称白银之城,是一个只有2万多人的小镇。历史古城中心建筑都集中在乌赫利斯山谷边缘。1995年历史古城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 <h3> 大巴车走了2个多小时,10:20分到了库特纳霍拉,我们首先参观人骨教堂。下车后经过一个灰色教堂,走不到10分钟,就到了售票处,看到许多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也来此参观。</h3> <h3> 从售票处向前不远处,看到路边矗立着一座黑死病纪念柱,后面即是人骨教堂。</h3> <h3> 人骨教堂为一哥特式建筑,周围是墓地,它始建于13世纪,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堂,建成后有人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带回一些泥土,撒在教堂周围的墓地,人们认为埋骨于圣土就可上天堂,纷纷死后在此落葬。14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以后又爆发了胡斯战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遍地骸骨,无人掩埋。教士们便将骸骨搬入教堂,由于骸骨太多,便产生将骸骨作为材料装饰教堂的想法,寓意人们在承受苦难死去之后,将身体献给上帝,表达发自内心的虔诚,并希望以此获得救赎。欧洲有多座人骨教堂,捷克的这座是规模比较小的。1870年,贵族施瓦芩贝格家族雇请名匠将教堂堆积如山的人骨变成了艺术品,前后共采用了大约40000多人的遗骨。因此,这里与其说是教堂,倒不如说是“人骨博物馆”。</h3> <h3> 人骨装饰在教堂的地下室,面积不是很大,走进往里一望,可能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吧,还是有些不能接受,虽无毛骨悚然的感觉,但也不太舒服,不知别人如何,至少我是这样。</h3> <h3> 在地下室的中央,悬挂着一个用人骨制作的大吊灯。据说人体每一部位的骨头,都装饰在这个人骨吊灯上。在吊灯上方,用骷髅串起做成拉花状装饰,在下方四个人骨塔簇拥着大吊灯。</h3> <h3> 用骷髅做成的人骨塔,塔的顶端坐着一个小天使。</h3> <h3> 这应该是个人骨祭坛吧。</h3> <h3> 这是人骨摆成的施瓦芩贝格家族徽章。</h3> <h3> 这是人骨串成的垂带。</h3> <h3> 人骨做成的烛台,也很像现代的台灯。</h3> <h3> 中间部分很像十字架。</h3> <h3> 过道横梁上很像窗帘上部的遮挡物,或帷幕的挂钩。两边墙上是人骨做成的十字架。</h3> <h3> 上到地上一楼,屋顶挂着的也是吊灯吗?在我看来,它更像两个吊死的人悬挂在屋顶。虽然在感官上不太舒服,但也体味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生死观,也算开了眼界。其实,人死了不就是一个躯壳吗?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生于造化,死于必然,没有了自由的灵魂,即便活着,也无异于行尸走肉,也许西方人的生死观,与大自然的本来属性更接近些。</h3><h3><br></h3> <h3> 一楼装饰很素朴,匆匆看了几眼,旋即离去。</h3> <h3> 按原路返回到停车场,途中到灰色教堂里看了看,里面素朴,安静,在这里呆一小会,心就会彻底宁静下来。</h3> <h3> 人骨教堂距圣芭芭拉教堂也就5分钟左右的车程,在快到教堂时,路过一个幼儿园,在车上拍下这张照片。</h3> <h3> 圣芭芭拉教堂,是代表晚期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杰作,始建于1380年,迟至16世纪才完成。教堂有巨大的网状肋梁及装饰细致的玫瑰窗,教堂两侧有装饰性的27座尖塔耸立于巨型拱壁之上,是独特的波西米亚哥特式设计,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哥特式教堂”。在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 <h3> 这座高耸的教堂供奉的是矿工的守护神—芭芭拉,由当年的银矿矿工集资所建,是矿工们给自己的守护神圣芭芭拉的献礼。</h3> <h3> 精美绝伦的布道台。</h3> <h3> 高耸的教堂中庭使人不由的产生敬仰之感。</h3> <h3> 教堂内壁立柱上的壁画上多是宗教故事,但也有反映矿工生活、工作方面的内容。</h3> <h3> 14扇巨大的彩色玻璃窗不是用彩色马赛克拼就而成,而是画家直接用油彩画在玻璃上的,这也是圣芭芭拉教堂的特点之一。</h3> <h3> 走出教堂,来到它的侧面,蓝天衬托着尖塔,使圣芭芭拉教堂显得异常的巍峨壮丽,它不仅是建筑艺术一脉传承的精品,也是欧洲宗教、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缩影。</h3> <h3> 再往前走,是一条笔直的下坡路,左侧是耶稣会修道院,右侧是圣人石雕像围墙,远眺可见圣詹姆士教堂和意大利庭院。</h3><h3> </h3> <h3> 在这里可远眺库特纳霍拉小城全貌。在绿树掩映下的库特纳霍拉小城,精致典雅,静谧安然,如同世外桃源。</h3><h3> 离开圣芭芭拉教堂,乘车前往捷克首都布拉格。布拉格也是我最向往的地方之一,因为文革时期,在我十四、五岁时,曾多次阅读过苏联作家冈察尔写的三部曲小说《旗手》,描写二战苏军反攻德国,进入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直至攻克柏林。第一部是《阿尔卑斯山》、第二部是《蓝色的多瑙河》、第三部就是《金色的布拉格》,因那时无书可看,家里的每本藏书都阅读过多遍,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可惜后来多次搬家,这本书不知弄哪去了。所以这次能来布拉格,也算圆了我少年时的梦。</h3> <h3> 下午1点钟左右,到了布拉格,窗外望去,到处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氛围,随处可见古典浪漫的画面。</h3><h3> 布拉格是捷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于中波西米亚洲,跨伏尔塔瓦河两岸,人口近130万,是捷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布拉格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1000多年前,就是捷克王国的政治中心,从13世纪成为捷克王朝的第一座王城算起,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城市依山傍水,古迹众多,市内多古建筑,尤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居多,由于建筑屋顶变化丰富,红瓦黄墙,色彩绚丽夺目,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个整座城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h3> <h3> 吃过午餐,去参观布拉格最著名的景点布拉格城堡。布拉格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建在布拉格伏尔塔瓦河西岸的拜特申山上。布拉格城堡指的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由城墙围起来的山上区域,包括旧皇宫、圣维特大教堂、圣乔治教堂、画廊、花园以及几条古老的街巷,历史上的波西米亚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现在的捷克总统都在此办公、起居,是名副其实的捷克的心脏,捷克权力的中心。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到达时已是下午2:40分。</h3> <h3> 我们是从北门进入城堡的,门口悬挂着捷克国旗,有卫兵站岗。</h3> <h3> 我们从北门直接进入的是第二庭院,庭院里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喷泉和一口被围起来的古井,庭院东南圆柱形建筑是圣十字礼拜堂,是过去国王私人专属礼拜堂,据说里面装饰的很华丽,没安排我们入内参观。从这里向西走可以到第一庭院,那是西门的入口,据说大门两旁有两个巨人雕像,称为巨人门,很是有名。但我们也没去,甚为遗憾。</h3> <h3> 在喷泉和圣十字礼拜堂匆匆拍了几张照,便进入第三个庭院,参观圣维特大教堂。</h3><h3> 圣维特大教堂是捷克最大、最重要的教堂,是历代王室加冕之地和辞世后的长眠之地。它是罗马天主教布拉格总教区的主教堂,“有着建筑之宝的美誉”。它的前身是一座罗马式圆形建筑,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在原教堂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哥特式教堂,历时585年,到1929年才正式完工。尖塔、尖拱顶与飞浮雕是教堂外观的三大特色,因建造年代过久,也融合了巴洛克、文艺复兴等风格。原本教堂的大门是朝南方向的金色大门,从文物保护方面的考虑,现已封闭,现在由西侧门进入教堂。</h3> <h3> 由于身后即是楼房,距离太近,无法拍出西门全景,只能分两部分拍照,尖塔下方巨大的圆形窗户由27000多块花色玻璃拼贴组成,被称为“极品玫瑰之窗”。走进教堂,可以感受在彩色玻璃和曼妙花纹下光影迷离的效果。</h3> <h3> 花窗下方大门的门楣上,饰有《耶稣受难》(上),《耶稣降生》(左),《耶稣复活》(右)的浮雕。这也是圣维特大教堂极富盛名的一组浮雕。</h3> <h3> 教堂大门上精致的青铜浮雕,生动地描绘了捷克守护者圣瓦茨拉夫和圣阿达尔贝特的生平。</h3> <h3> 进入教堂内,仰望教堂高高的穹顶,使人不由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教堂花窗营造的混合光影,又使人有一种尊贵和安馨之感。</h3> <h3> 回头望去,即是西门上方的玫瑰之窗,创作于1927年,图案是圣经故事《创世纪》,但离得太远,看不清楚。</h3> <h3> 教皇里参观的人很多,照片前方的铜棺和雕像描绘了某人临死时的情景,亲人在抚慰,教士在为他做祷告,相导似乎对其人做了简单讲解,但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远处花窗营造出的氤氲迷离的光影。</h3> <h3> 在教堂两侧还有20多个小礼拜堂,供奉和安葬着历史上至尊的主教,礼拜堂设有祭坛,墙上布满精美的壁画。</h3> <h3> 教堂左侧第二个大玻璃窗是艺术巨匠阿尔封斯•米沙创作,以“耶稣祝福斯拉夫人”为主题设计的新主礼拜堂的花窗,描述了天主教在波西米亚的传播。</h3><h3> 米沙在20世纪30年代接受了保险公司为圣维特大教堂重新制作该玻璃窗的订单,作为赞助商的保险公司竞然把公司的标志标记在玻璃窗的下方,就是那四个圈的标志,这种花式打广告的方法比冯小刚的电影超前多了。</h3> <h3> 木板雕塑 “十字架上的耶稣”,由F•比莱克1889年创作而成,是捷克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也是圣维特大教堂内最珍贵的现代艺术作品。</h3> <h3> 在花窗四周的束壁和墙上都装饰着精美的雕像和壁画。</h3> <h3> 在教堂主祭坛两侧的穹顶下都安置着巨大的管风琴,设想一下,当唱诗班在管风琴伴奏下唱起赞美诗时,该是一个怎样动人的情景……</h3> <h3> 教堂的忏悔室。当年,瓦茨拉夫四世国王的王后就是在这个忏悔室里,向圣约翰主教忏悔的。</h3> <h3> 这是另外几个小礼拜堂。</h3> <h3> 在教堂中厅尽头,主祭坛前方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及棺椁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帝费迪南德一世和他的妻子及儿子马克希米二世皇帝的灵柩。</h3> <h3> 在圣坛后面是圣约翰主教之墓,圣约翰是14世纪布拉格教区的红衣主教,1393年,因拒绝向国王泄露王后忏悔的私情,被愤怒的瓦茨拉夫四世国王,让士兵绑在石头上,从查理大桥扔下伏尔塔瓦河溺亡。据说他是第一位为捍卫教规而牺牲的殉教者,因而被封为圣人。他的棺椁及雕塑用两顿纯银打造,并装饰众多浮雕,非常华丽。</h3><h3> 传说他被淹死时,有星星在河上盘旋,所以圣约翰雕像典型的标志就是雕像头顶有五颗星星组成的晕圈。在中、东欧一些国家经常可看到他的雕像。</h3> <h3> 这是在教堂里随意拍照的油画、雕塑及浮雕等,尽管我们想尽可能地多看一看,但还是遗漏了很多,大教堂就如同一个丰富的博物馆,仅凭一次参观,根本无法看全每一件藏品,更无法完全了解它的历史和内涵。</h3> <h3> 下午3:20分,走出教堂,来到教堂的南大门,在阳光照耀下,装饰繁复的大门金碧辉煌,异常夺目,高耸的钟楼上安装着双表盘大钟,一个表盘以小时计时;一个表盘一刻钟为单位计时,两个钟合一起才能看出具体时间,体现了当时的工匠匠心独运的设计和智慧;大钟下用纯金装饰的窗子,则显露出一种尊贵和王者之气;而大门上方用镀金马赛克镶嵌的壁画《最后的审判》,更是大教堂最为著名的艺术品,它由四万块镀金马赛克拼成,整幅由三部分组成:中间图上部是耶稣和6个圣徒,下部左侧是开国国王瓦茨拉夫,右侧是王后;左图是描绘上天堂,从棺材里爬出的人跟随天使上天堂;右图描绘的是用绳索牵着罪人押进地狱。</h3> <h3> 远观圣维特大教堂。尽管在西欧、北美、俄罗斯也曾看过比圣维特大教堂名气更大的教堂,但还是对它不由的发出赞叹。有人说,想了解欧洲,最好就是去教堂,此言不虚也!在所有的建筑门类中,教堂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得最为全面,它涉及到建筑、绘画、雕塑、音乐、合唱,甚至歌剧的诞生,都是藉由教堂慢慢发展变迁而来的。在圣维特大教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装饰,都使人感受到一代代建造者的智慧和才华,都会领略到欧洲历史文化的升华和积淀;更重要的是它透漏出一种执着的信念和世代相传的信仰力量,这是人类普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还记得文革中很流行的一句话:“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它可表现为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也可以蜕变为做人无底线,做坏事没有羞耻感、负罪感的流氓行径,于是就有了亲人之间可以互相告密、揭发的纲伦悖离,就有了打死老师、焚书毁墓的忤逆恶举;发展到今天,就出现了假药、假酒、假奶粉、假疫苗、假文凭……姑且不论哪种信仰更科学,但人只有有信仰,才能心存敬畏,悲天悯人;才能坚守底线,保持良知;也才能社会安定,和谐发展,这则是无疑的。</h3> <h3> 在圣维特大教堂的南面,是捷克总统府。</h3> <h3> 在大教堂和总统府之间矗立着一座圣乔治骑在马上与恶龙搏斗的青铜雕像。</h3> <h3> 在大教堂拍完照,去参观旧王宫。旧王宫在大教堂的东侧,是一座黄墙红瓦的三层建筑,曾是波西米亚国王的住所和商讨国家大事、举行重要仪式、举办国宴的地方,从1918年起,这里被用于总统选举等大型公众活动。它在16世纪的大火中被毁坏,部分建筑是后来重修的。我们从此门进去参观。</h3> <h3> 旧王宫内部装饰朴实无华,与圣维特大教堂的奢华相比,则更显得有些寒酸,从中也可看出中世纪神权高于王权的状况。旧王宫面积不是很大,陈列品也不是很多。比较引人注意的是这里即是当年“掷出窗外事件”的事发现场地。17世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捷克期间,斐迪南二世执政时,严厉打压新教徒,遭到反抗,1618年5月23日,新教徒们冲进王宫,将两名议员和一名抄写员从距地17米的窗口扔出,就是第二次“掷出窗外事件”,从而引发了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不过那个房间的窗子现在不能打开。</h3><h3> 进入旧王宫,首先看到的是维拉迪斯拉夫大厅,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无立柱拱顶大厅,捷克总统选举便在这里举行。</h3> <h3> 在王宫东北侧是16世纪重建的波西米亚王国的议事厅,也有的说是最高法庭。由国王、贵族代表和平民代表组成,前方的金色椅子是国王的宝座。</h3> <h3> 这里陈列的是当时的取暖装置和办公的桌椅,现在看,有些太简陋了,这都是原物。</h3> <h3> 这里陈列的是波西米亚国王加冕用的圣器王冠、权杖、金球。是查理四世下令为1347年加冕典礼而制作的。当然,不知这是不是原物,我们就权且当作原物参观和欣赏吧。</h3> <h3> 从旧王宫出来,来到了圣乔治广场,广场不大,北面是一座灰瓦的旧宫殿,南面和西面是旧王宫,东面是圣乔治教堂,紧邻它的蓝色半圆雨搭建筑是圣乔治女子修道院。</h3><h3> 红色外墙的圣乔治教堂是捷克保存最好的仿罗马式建筑,公元920年建成后扩大修建多次,但教堂的基石和两个尖塔从10世纪一直保存至今。</h3><h3> 圣乔治教堂一旁的圣乔治女修道院是波西米亚的第一个女修道院,现为布拉格画廊,收藏着14—17世纪不同风格的捷克绘画作品。需另买票进入,但即使自己买票也没给我们留出参观的时间,所以拍了几张照片,就沿着教堂和修道院之间的小巷去参观另一个景点——黄金巷。</h3> <h3> 这是去黄金巷的必经之路,由此一路向东,左拐再向东,就到了黄金巷。(此照片取自网络)。</h3> <h3> 黄金巷原本是仆人工匠居住之处,后来因为聚集不少为国王炼金的术士,因而得名。19世纪后,这里逐渐变成了贫民窟。现在经重新规划,将原来的房舍改成一间间小房子,并粉刷成各种不同颜色,宛如童话故事里的小巧房舍,是布拉格最有诗情画意的街道。这些店家经营各种纪念品和手工艺品。这里还有玩具博物馆和古代兵器盔甲展览馆。这里碎石铺路,街巷狭窄,游人熙熙攘攘,非常热闹。(此照片取自网络)</h3> <h3> 黄金巷22号,卡夫卡故居。在这座小房子里,卡夫卡曾在这里住过近一年时间。房子很低矮,里面面积也不大,现在为一书店,出售明信片和卡夫卡的文学作品。</h3><h3> 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捷克布拉格犹太商人家庭,奥地利小说家,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变形记》译成中文后,曾在中国风靡一时。虽然他在黄金巷仅仅住了近一年,但这里却成了游客追寻和纪念他的最著名的地标。</h3> <h3> 本来想再逛一逛,看看中世纪兵器盔甲展览,但老伴急着要去看布拉格城市全景,便离开黄金巷,来到布拉格城堡最东处小花园的观景台,一览布拉格市区的美丽风光。</h3> <h3> </h3> <h3> 站在观景台上从高处俯瞰,布拉格城尽收眼底,蓝天白云,绿树掩映,高塔林立,长桥纵横,橙红黄白,金碧夺辉,无论从哪个角度拍照,都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放眼望去,俱是绝美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h3> <h3> 从这个斜坡下去,出东门,向南走,就进入了布拉格城区。</h3> <h3> 走过若干路口,到一免税店,这是行程之内的规定项目,相导非常开明,说你们只要进入店门,我就算完成任务,买与不买,全凭自愿。20分钟后,带我们继续向市里走去。</h3> <h3> 途中经一大桥,也不知是什么名字,站在桥上,可看到东面的查理大桥,明天我们将登上查理大桥游览,看着这如诗如画的景色,对明天充满了向往。</h3> <h3> 走过大桥,在桥头西侧有一组现代雕塑,为充满中世纪情调的布拉格城增添了现代感。</h3> <h3> 再往前走是鲁道夫音乐厅。</h3> <h3> 回首眺望布拉格城堡。</h3> <h3> 一路走过,凡所经过的街头巷口,楼宇花园,无一不修饰得古色古香,庄重典雅,于不经意处,展示着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h3> <h3> 又到了一座桥边,从这座桥走过去,下面就是停车场。桥头柱上有一个天使,似乎在举着火把,为远方的行人引路。</h3> <h3> 在桥上,看到平时很少见的老爷车。</h3> <h3> 桥上的路灯柱也做得如此用心,如此精致。</h3> <h3> 站在停车场,眺望对岸景色。之后是吃晚餐,去酒店,不一一赘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