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坚守(写实散文)

春雨蒙蒙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坚守乡村,就是坚守传统文化,就是发展现代文明。 </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村人习惯早起。早上大约四五点钟的样子,村外就有人走动了。此时我已睡意全无,索性起床到村外走走。</p><p class="ql-block">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淡淡的光亮透过晨雾将天空染成了粉红状。时值入伏节令,早晨薄薄的空气中还夹杂着习习的凉风。夏天在农村生活,更让人感觉到舒适、惬意。</p><p class="ql-block"> </p> <h3><br></h3><h3> 路旁的老槐依然枝繁叶茂,苍劲的虬枝延伸到几米之外。炎炎夏日,为人们遮了些毒阳,槐荫润泽了多少代人,至今恐怕无人说清,就像古槐考证不准的树龄。</h3><h3> 过了一刻钟,便看见老槐下已坐了好几位老人。他们迎着晨曦,在那里谈古论今,开始了伏季日复一日的悠闲生活,淡然而从容。</h3><h3> 不知何时,伴随城市人流的涌入,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有的甚至带走了孩子,老人便成了村里的主角,成为村庄的坚守者。</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br></h3><h3> 远处村里高大的教学楼也成了空房,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剩下的十来个孩子无法办学,于是政府只好将村里的师生合并在乡里一所学校。</h3><h3> 村庄的许多田地都荒芜了,那些疯长的蒿草差不多都铺满了曾经宽阔的路面,像父辈那样视土地为生命的老一辈农民已渐渐远去。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正在慢慢地被人们抛弃。</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br></h3><h3> 如今,年轻人漂泊在外,成了老板,成了白领,甚至成了他乡的父母官。闲暇时谈起自己的故乡,心底便充满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以及不可磨灭的难舍情怀。尽管他们谁也不嫌弃家乡的贫穷和愚昧,但事实上心底却被那抹乡愁笼罩,沉醉而且迷茫,无法再回到家乡。即便偶尔回去一趟,心里的踌躇满志也会变得随波逐流,空留怅憾。</h3><h3> 回首曾经的村子,每到春节,返乡潮在全国涌动,游子们再难也要赶在年三十回家和亲人团聚,似乎童年的记忆在那时又被重新唤起。家家户户包饺子,杀猪炖肉欢欢喜喜过大年,村里也溢满了浓浓的年味。而今,回来除了走走亲戚,就是聚一起打打麻将,喝点小酒。于是嬉笑声、猜拳行令的场面充斥了大半个村子。故乡依旧,但年的味道却变淡了许多,低俗的交往逐渐替代了浓郁的乡情。</h3> <h3>  如今种地的方式也改变了许多,过去人们犁地、锄草、精耕细作,能把地种出花来。现在全靠除草剂和农药,虽然节省了些劳力,但多年以后,地块板结,土壤中毒,庄稼减产甚至发生病害,人们便哀怨力不从心,望地生叹,渐渐遗弃了土地。没有土地的存在,村庄的衰落,也终将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h3><h3> 当真正懂土地的农民渐渐消失殆尽时。农村就会很快地失去古树乡愁,失去老庙祠堂,失去土地和老宅,就像人丢了魂魄,农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根基。素不知中华文明的根就在农村,失去了滋养文明的乡村,便会失去繁华都市的摩天大楼。</h3><h3> </h3> <h3>  现代文明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却带来了乡土文化的淡化和缺失。乡村城市化的道路走得愈快,乡村文明的传承便会产生出深深的断层。当国学被剥离得只剩下汉服唐装和四书五经时,乡村文化的身影便黯然失色,无处可寻。于是保护古村落和传统文化的任务就显得愈发迫切。</h3><h3> 傍晚,西方的天际边只剩下几片斑驳的残阳,落日的余晖洒落在村子关帝庙残破的屋脊上,略带余热的光线拂照着几位留守老人的身板,他们在享受着烈日过后的那份惬意和凉爽。</h3> <h3><br></h3><h3> 此时,心里竟不觉地滋生出许些感动和敬意。向这些留守老人们致敬!正是因为他们的执着和坚守,才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精神和文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