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此生必打卡的地方一定有泉州,泉州必打卡的第一站一定是西街,所以泉州,我来了!西街,我即刻就去找你!</h3> <h3> 下了高铁,打车,十几分钟十几块钱就到了西街</h3> <h3>但见西街店铺挨挨挤挤,大小不同,房屋高矮不一,建筑材料也各不相同,每间店铺都挂有个性的招牌,大遮阳伞、电线杆、人头攒动的游客,这种列屋成街的模式使得大名鼎鼎的西街看起来拥挤又杂乱,但却让我欢喜又感动,原以为西街会和全国各地的商业街一样,被改造得欣欣向荣,店面整齐划一,招牌如同复制粘贴。从没有想过这些朴素的民居,也享受着和著名古建一样的待遇,一并被保留下来</h3> <h3> 不吃西街小吃,等于没有来西街:面线糊、拳头母、牛肉羹、四果汤……一一吃下来,只可惜人少胃小,很多网红小吃都没有来得及打卡,也许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让我觉得最中意、最可口的是涂门街吃到的甘草水果,相比较我们”咔哧咔哧”的抱着水果的啃食,这种浸泡过甘草水、既有沾料又有调料,摆足了架势的吃法,确实解暑、养生又美味</h3> <h3>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元素,这里是一个众神都喜欢的城市,城中建有佛教寺庙,文庙,道教武庙、清真寺,基督教堂,妈祖庙,甚至有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明教寺庙。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有选择的游览,实在心有不甘!拜神的第一站是开元寺,开元寺就位于西街的街口,寺庙建于唐朝,宋朝时奠定格局,占地约120亩,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寺庙中有最引人注目地是东西两座仿木结构的石塔,塔高近50米,代表了13世纪石塔建筑的最高水平,是泉州市的镇市之宝</h3> <h3>东塔四周的莲雾树果实累累</h3> <h3>大雄宝殿中雕刻技艺高超,梁槽间有24尊飞天乐伎,乐伎长着西方宗教诸神常见的羽翼,既有供奉佛祖的寓意,又起着承重的作用,雕刻之精美,设计之巧妙,是国内建筑罕见的,(我忍不住偷拍了一张,犯规了,心中惭愧,还是删掉了)</h3> <h3>大庙后廊的两根承重柱是古婆罗门教十六棱青石柱,是从印度教寺庙移过来的。不管是飞天乐伎,还是青石柱,都足以说明各宗教的相互渗透与交融,也足以证明泉州文化的多元与包容</h3> <h3>开元寺曾经是施主黄守恭家的桑园,据说黄守恭曾做一梦,梦中僧人乞地建道场,黄略有不舍,于是说道:若这里的桑树生出了莲花就可以修庙,没想到数日后,桑树果然开出了白色的莲花,黄守恭神之,即舍地为寺,,所以开元寺又称桑莲法界。</h3> <h3>这棵开过莲花的桑树曾遭遇雷电,枝干断裂,不曾想枝干却落地生根,想自立门户,和主杆一起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如今历经1300多年,依旧枝繁叶茂</h3> <h3>“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第一次见到菩提树,俗人的我,没有顿悟,只见到树的形象</h3> <h3>这是檀樾祠,檀越在佛语中是施主的意思,是为了纪念献地建寺的施主黄守恭而建的,黄守恭献土建寺时希望原有的龙眼树得以保留,如今这些龙眼树依旧枝繁叶茂,果实格外甘甜,黄家后人也因善得益,家运旺盛,子孙加官进爵</h3> <h3>紫云屏是一堵没有依靠而孤立的单墙,表示亲近佛地与凡尘隔绝的意思。紫云屏三个字,笔力端庄,神韵绝俗,出自明书法家陈于王之手</h3> <h3> “清真寺在涂门街,步行二十来分钟,过西街进入中山路,过两个红绿灯路口左拐就到,”这是路人告诉我们的,没成想一条中山路就走了十几分钟,正值中午,烈日当头,可我们一点儿也不受累,因为中山路绵延2000多米的马路沿街全是骑楼,这种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的精华,“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岂止是避风雨,这遮阳蔽日的功能简直太贴心了!泉州又一次给了我意外惊喜!南方很多的城市都有骑楼,但中山路一整条街保存有这么完整的骑楼,即便不是唯一的,也应该是罕见的吧。我们上饶也有一条古商业街,也有一些骑楼,但早就拆得一间不剩,“古街换新颜”了!</h3><h3><br></h3> <h3>因为中山路在修路,拍照不出效果,便从网上下了一张图片,抄袭一下</h3> <h3> 途中偶遇文府庙,</h3> <h3>原泮宫门口楼屋顶,被小心拆下,作为文物保护品</h3> <h3> 清真寺创建于北宋,元朝时扩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古寺</h3> <h3>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的混搭风</h3> <h3>这是宋代雕刻的黄蜡石香炉,莲花为佛教敬仰之物,而伊斯兰教亦敬之,伊斯兰教忌焚香,这个香炉,是将檀香末放在香炉下洞中焚烧,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h3> <h3>这是礼拜堂,自认为伊斯兰教是最自信的宗教,从简清净,不设偶像,没有参拜载体,安拉精神无所不在</h3> <h3>这是发掘出的阿拉伯人墓碑,漂泊异乡的人们,用文字记刻他们的来处,用信仰标明他们的往生</h3> <h3>关帝庙,距清真寺不足百米,和文庙的肃穆安静不同,武庙装饰华丽,市井气息浓郁,香火格外旺盛,香客络绎不绝,也许是因为崇尚关帝的忠义、诚信,也许是关帝财神爷的身份,唯有诚信、公正才能成就财富,这是生财之道,愿信众都能生财有道!</h3> <h3>开元寺的高贵肃穆,清真寺的从简清净,关帝庙的人气兴旺,与西街的民俗市井气浑然一体,和谐共存,一股闽南的古早味扑面而来,带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泉州有着辉煌的过去,但他不局限于对过往的追忆,我相信不管是西街还是中山路骑楼一定是经过不断改造的,但在改造中都注意保留了原有的味道、原有的故事,总让他保留了一点“不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可以电脑修图,滤镜美颜的当今,做到“完美”是容易的,而保留独特,保有个性才是难能可贵的,这应该就是泉州的文化自信吧。</h3> <h3> 沿途我见到了很多“出砖入石”的建筑,这是闽南人利用残垣断瓦重建家园时的一种建筑方式,这种“废物利用、就地取材”而产生的自然之美,也反映出了泉州人一种顺势的心态。而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泉州既不过分渲染、热情,却又在细节中让人感到贴心和用心。这是游客中心看到的泉州市宣传介绍,很有创意。所到之处干净整洁,关键是所有的景点都不收门票,对了,清真寺收三块钱门票,三块钱!我以为三块钱的目的是让我们可以收获一张值得收藏的门票。</h3> <h3> 泉州又称刺桐城,因古时候泉州城里种了很多的刺桐树而得名,刺桐树先开花后生芽。据说,如果先萌芽后开花,来年就会五谷丰熟,宋代时廉访官丁渭来泉州时写下诗句:“我今到此心忧切,只爱青青不爱红“,而泉州郡守王十朋也希望泉州年丰收熟,但他不信那一套谶语,于是反驳道:“花前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时隔千年,我仿佛依然可以看到两个脱下官服的公仆,唇枪舌剑较真的可爱样子</h3><h3> 七月的泉州早已过了花期,没有红花的刺桐树,我甚至辨认不出他的模样,我只见到泉州满眼青葱的景象以及青青勃发的生机,可我也渴望见到美丽的刺桐花,“我爱青青也爱红”,待到“红伞欲烧空”的花开时节,我定再来泉州打卡报到!</h3> <h3>最后这张刺桐花开照片是网上下的,我一定有机会拍到更美的刺桐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