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已是七月中旬了,过几天就是大暑季节了。金色七月,酷暑季节,田野里稻谷金黄,一派丰收景象。触景生情,回忆起早年参加双抢的情景,特作此美篇,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七月中旬,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野里一片金黄,早稻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沉甸甸的,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们清早起来,拿上镰刀到田里割稻子,等太阳出来,己经割了一大片了。</p> <h3>割下来的稻子需要脱粒,那时大部分使用人力打谷机,踩打谷机是个力气活,一只脚站在打谷机踏板上,一只脚蹬着踩板上下运动,带动打谷机滚筒旋转,再用两只手牢牢抓住割下来的稻子使劲按在打谷机滚筒上,在滚筒钉齿力的作用下,把稻谷脱净。这种力气活一般是由成年劳动力负责,配备一至二个辅助劳力递禾手就行。</h3> <h3>脱下来的稻谷要立刻挑到晒谷坪当天晒干,便于收仓。</h3> <h3>脱粒后的稻草也不能浪费了,把它扎成梱,立在田里晒干,用于冬闲季耕牛食用,还可以烧火用。</h3> <h3>所谓"双抢”就是抢收抢种。早稻收割后就要抢时间把田犁好,耙好,赶插晚稻。一般要求在“八一"以前把晚稻插下去,丰收才有保证。水稻抢收抢种,前后也就半个多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故尔"双抢"是农村一年当中最繁忙的时节,也是最繁重的农活。</h3><h3>不管太阳多大,水里多烫,也要抓紧犁田。</h3> <h3>耙田比犁田还略难一点,泥要耙烂,田要耙平,没点经验和技术还真不行,一般由种田的老把式负责这个农活,我学过几次,还不怎么理手就离开农村读大学去了。</h3> <p class="ql-block">水田犁好耙平以后,就要插秧了。插秧首先要扯秧。一大早,人们一人一把稻草就到秧田扯秧去了,一个早晨抵半个工。记得最多的一个早晨,我扯了三百把秧天才大亮。</p> <h3>扯好的秧苗一把一把用稻草梱好,预备挑到大田里去栽插 </h3> <p class="ql-block">插秧劳动强度不算太大。但也是个技术活,插深了禾苗不长,插浅了禾苗栽不稳,易浮蔸。还要横行直对,稀密均匀。</p> <p class="ql-block">我那时是个插秧能手,又快又好,生产队有200来亩水田,每年都由我带八个人负责整个插秧任务,我一个人一天可插一亩多田。</p><p class="ql-block"> 成天泡在水田里插秧,上头太阳晒,下面热水蒸,满头满身都是汗,那个暑气真不好受。一个双抢二十天下来,手脚全都泡得发白,手指和脚指缝中间全都沤烂了,涂点紫药水又下水田插秧,就为赶在八月一日前把晚稻全部栽插下去。</p> <p class="ql-block">扯秧栽秧确实不是吹牛皮,在生产队没几个人能超过我,不但插得快,而且栽得横平竖对,非常匀称。一丘大田,逢中先载一排禾,俗称打捺(lya),这个技术活一般都是我来做。记忆很深的一次,那是我在夏溢村栽田,我先下田打打捺,没想到村民早做了准备,他们派了几个插秧能手左右包夾,想把我关在里面,亦叫关羊。我一看来势不对,只好拿出平生绝学,分秧丶栽插、覆泥一气呵成,又快又好,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他们只得赞叹:没想到咯个当干部的莳田还真有两下子。</p><p class="ql-block">在水田插秧晒和热都还能坚持,最怕的是田里的蚂蝗。专吸人血,叮在腿上扯都扯不下来。</p> <p class="ql-block">对付蚂蝗,有效的办法是拍打,用力拍打它就掉下来了,扯是扯不掉的,越扯它吸得越紧。</p><p class="ql-block">我对蚂蝗是即恨又喜。怎么说呢?请看我脚上的大疤痕,它不是蚂蝗咬的,而是头一年上山捡茶籽,被刺划破感染化脓,半年了都好不了,老是生脓渗血,贴膏药敷草药都不管用,还是到了第二年插秧季节,一下水田,蚂蝗专叮这个伤口,把脓血吸干净,再涂点酒精,上点草药,伤口慢慢地就瘉合了,不过这疤痕却显得特别大。</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我也垂垂老矣。老了总爱回忆往事,一辈子干过许多事,教过书,当过干部,而唯有参加双抢记忆最深。七十年代初,我在乡村学校任民办教师,每月工资五元钱,双抢期间必然都去参加生产队双抢劳动,每个劳动日可挣十分工,一个劳动日年终决算可分一角一分钱,一个月双抢下来,也能挣三元多钱。还是蛮高兴的。</p><p class="ql-block">1975年七月双抢,我们湖南农学院农机74级的同学分到汨罗县古培公社万福大队帮助双抢,那次双抢比在老家双抢更累、更辛苦。湖区的水田面积比我们老家山区多,双抢时间更长,我们整整搞了25天,到8月7日立秋那天才把晚稻插完。特别是湖区的蚂蟥好大一条,叮在腿上怎么扯也拉不下来,直到把血吸足鼓鼓的一条才能拍下来,那种状况真叫惨。</p><p class="ql-block"> 双抢即忙又累,更激起我这些学习农业机械的学子们改变现状的决心,大家发奋学习,设计、制造了收割机,插秧机,打稻机,耕耘机,一步步改善了农民双抢的劳动强度,机械化逐渐代替了人工劳动。前两天回到我那偏僻的山区老家,乡亲们在双抢期间也用上了机械,我们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毛主席当年对我们说的:八o年实现农业机械化,虽然晚了一点,但终于在今天还是真的实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