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鱼水关系</b></h1><h3></h3><h3><br></h3><h3> 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鱼,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该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一个持续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进程。习近平生态文明重要思想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共生的新路径,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h3><h1><b><br></b></h1><h1><b>一、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鱼</b></h1><h3><b><br></b></h3><h3><b> (一)竭泽而鱼,明年无鱼</b>。竭泽而鱼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其意思就是说掏干了水塘捉鱼,哪有不收获的道理,但明年也就没有鱼了。自然是生命之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类在同自然界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和发展。自然孕育和养护了人类,人类应该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活动,任何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来谋求经济发展的行为,最终都将给自身带来巨大伤害。<br></h3><h3><b> (二)用之不觉,失之难存</b>。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滇池在上世纪60年代末,开展大规模围海造田后面积缩小了20平方公里,破坏了沿岸和湖底的水生植物,削弱了湖水自净能力,加速了湖泊老化过程。之后随着昆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滇池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容量超载,生态赤字严重,滇池水环境激剧恶化,“湖岸弯曲,苇丛密布,波光柳色,鱼跃鹭飞”的景象不复存在。而后历经三十年的治理,滇池外海2018年水质总体达到Ⅳ类。此外,在我省小水电开发进程中,也存在造成河床断流、破坏河流生态、与农田灌溉争水等现象,目前,正通过实施小水电清理整改措施,来规范和纠正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h3><h3> <b>(三)取之有时,用之有度。</b>河湖是生态系统和国土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在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昆明因滇池而兴,大理因洱海而名,玉溪因三湖而富,楚雄得益于龙川江,曲靖傍依于珠江源。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孕育了一方水土,一方水土又养育了一方人情。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要以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刚性约束,把握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始终善待自然,才能持续获得自然的馈赠。</h3><h1><b><br></b></h1><h5></h5><h1><b>二、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该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 </b></h1><b style="font-size: 17px;"><br></b><b style="font-size: 17px;"> (一)缘木求鱼,何得鱼来。</b><span style="font-size: 17px;">缘木求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其意思就是说爬到树上去找鱼,方向或办法不正确,不可能达到目的。生态环境保护不应该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脱离经济发展的唯环保主义、唯生态主义不是科学发展观,也只是“GDP论英雄”的矫枉过正。生态环境保护如果脱离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甚至损害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就只能是缘木求鱼。</span><h1><b></b></h1><h3><b> (二)生态优先,以人为本。</b>从表面上看,生态环境保护似乎关注的只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但从本质上看,绿色发展关注的核心是人,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任务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保障人的生态权利,维护人的生态安全,追求人的生态幸福,如果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基础,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就成了缘木求鱼。</h3><h3> <b>(三)久久为功,善作善成。</b>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污染防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思想转变到理论创新,从总体设计到制度建设,从体制改革到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环保督查压力下,盲目治理、过度治理、就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就目前我省湖泊保护治理来看,还需进一步加强湖泊生态演变规律的基础研究工作,正确认识湖泊治理的艰巨性和阶段性,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要坚持科学的治湖理念,加强前期科学论证,完善湖泊保护治理中长期规划,实现应急治理措施与长效治理紧密结合;要坚持系统治理,一湖一策,因湖施策,强化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截污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湿地作用发挥不充分等情况,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案;要以流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核心,建立以湖泊保护目标相适应的流域空间管控方案,加强各项治理措施削减污染负荷的作用和效果分析。</h3><h1><b><br></b></h1><h1><b>三、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鱼水共生的生命共同体</b></h1><h3><b> </b><br></h3><h3><b> (一)鱼水共生,和谐发展。</b>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鱼水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我们不要对生态环境的竭泽而鱼,也不要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既要致力于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不断增加绿色投入,创造绿色资本,积累绿色财富,日益提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条件和能力,这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任务。</h3><h3><b> (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b>生态环境保护和新时期水利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重要思想和治水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我国治水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其中前一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并将长期存在,而后一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重大转变,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做好各项工作。</h3><h3><b> (三)牢记使命,砥砺前行。</b>水利规划设计作为水利工作的先行兵,必须深刻把握水利规划设计工作“由专业治理向统筹治理转变、由满足功能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由单一投资向多渠道投资转变、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融合转变”的时代特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要坚持“确有必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科学确定功能任务、总体布局、建设规模、开发方式等;要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的原则,以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承载能力为约束,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要坚持“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的原则,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生态损耗,大力推进生态水利工程,不断开创新时代水利规划设计工作的新局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