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祖国的北部边疆——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我国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主要分布有汉、蒙古族,以及满、回、达斡尔、鄂温克等49个民族。内蒙古由“内札萨克蒙古”一词演变而来。</h3><h3> 自成都飞行2小时,就抵达了草原的故乡青城——呼和浩特市。黄河在银翼下匆匆掠过,往日的青色草原已不复存在,但大青山依然苍翠、黄河依旧在这里奔腾而过。</h3> <h3>天圆地方,停不下的脚步和看不尽的风景……</h3> <h3> 美丽呼和浩特是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三万户首领,系成吉思汗17世孙——阿勒坦汗公元1572~1575年仿元大都体制建城,明政府赐名“归化”,阿勒(拉)坦汗也是蒙汉友好的开创者。</h3> <h3> 呼市街景</h3> <h3> 内蒙古博物院</h3> <h3> 现代感十足的内蒙古科技馆</h3> <h3> 驱车一个多小时,翻越大青山就来到了美丽的希拉穆仁草原。</h3> <h3> 马背民族精神的坐标——敖包。</h3> <h3> 国家为抑制草原沙漠化,投入大量补贴资金禁牧,由于这个草原离呼市和包头市较近,原来的牧民大都办起了牧家乐。</h3> <h3> 健硕的蒙古马,没有了往日与蒙古勇士征服世界豪情,但偶尔也会激情追逐一下落日的余晖。</h3> <h3> 此刻的蒙古包好似威武的勇士在夕阳下整齐列队……</h3> <h3> 曾经载着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车轮静静站立在路旁,望着一辆辆急驶而过的钢牛铁马。</h3> <h3> 鄂尔多斯不只有广袤的大草原,更有那一眼望不尽的金色沙漠——库布齐沙漠。</h3> <h3> 景区内有载你畅行沙漠的冲浪车。</h3> <h3> 小朋友们在沙漠中飞奔!</h3> <h3> 当然还有“沙漠之舟”——骆驼。</h3> <h3> 与它合个影!</h3> <h3> 非洲来的部族舞者</h3> <h3> 美岱召,“召”蒙语意为庙或寺。此召背靠阴山,面朝敕勒川,曾是阿勒坦汗的行宫,后改建为藏传佛教寺庙。因此,它与別的寺庙与众不同——有高高的城墙。主殿内有精美的壁画,其中还阿勒坦汗的妻子,史称“三娘子”钟金哈屯的画像,历史上三娘子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18岁嫁给黄金可汗——阿勒坦汗,俺答汗晚年多病,事无巨细,多凭三娘子裁决。 1852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主政一掌兵30年之久,后来由于她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督促俺答汗孙撦力克从青海撤军东归,避免了蒙古和明军之间大规模冲突。为表彰其功绩,明万历十五年封三娘子为一品“忠顺夫人”。三娘子在蒙古草原上享有很高威望,深受蒙汉人民的尊敬和爰戴!</h3> <h3> 俺答汗和三娘子深情地凝视着敕勒川平原……</h3> <h3> 蒙(藏)汉风格贯穿美岱召内的每一个角落,汉与塞外少数民族的大融合在明代已达很高水平。</h3> <h3>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如今《敕勒歌》中描述的美景与意境恐再难找回……</h3> <h3> 在呼和浩特市内的大召无量寺。</h3> <h3> 距离大召不远的席力图召,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寺庙,席力图意为“法座”。是明万历十二年(1585年),土默特蒙古部僧格楞汗为迎接索南坚措三世达赖的到来而建造的,后由康熙赐名“延寿寺”。</h3> <h3> 吉祥如意的双彩虹在机场上空突现,宛若上天赐与我们的七彩哈达,再见!美丽的草原和淳朴善良蒙古族同胞,愿上天保祐你们幸福安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