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忆父亲</h3><h3> 多年来,我一直想为父亲写点东西,但数次提笔又放下了。问题不是思维,也不是文字,而是我们一家人的“心病”。</h3><h3> 明天就是父亲的阴生,也是他的祭日,我又想起了去世很久的父亲,他离开我们整整31年了,走时年仅46岁。</h3><h3> 父亲长相俊朗,温文儒雅。他性格幽默诙谐,话不多,与人相处,难得有发脾气的时候。他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在书画方面也很有造诣……他曾是优秀的人民教师。</h3><h3> 父亲年轻时候很会读书,曾是一中的高材生,可是命运喜欢捉弄人,高考那年,我伯父硬要学理科的弟弟(我父亲)去考文科,结果没考好落榜了,父亲十分的懊恼,听我的一位远房伯父后来回忆说,父亲回家途经万福桥,听到涟水河的流水声时,顿时触景生情,自作诗一首,表达他当时那种失落的心情。我和妹妹读书的时候,他便经常督促我们学习,辅导我们做功课,把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h3><h3> 父亲喜欢看书。当时,电视是奢侈品,我家没有,但我家的书是别人家没有的。家里没钱买书,他就经常从学校里借书回来给我们看,我小时候比较贪玩,不爱看书,而且看得很慢,唯独有一次父亲带回来一套《东周列国故事》,以许多典故及成语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我是从头至尾看完了。父亲记忆力特好,看过的书就能讲出来。小时候,晚上乘凉父亲就给我们讲故事听。</h3><h3> 父亲的字写得很棒,楷书、隶书、行书都擅长,毛笔字、钢笔字、美术字都写得好,小时候,我虽然不懂什么体,但见到父亲的字就能让我羡慕好久好久。父亲的画也很棒,他曾给公社和大队写过很多标语,画过很多宣传画,他的画还参加过省美展。</h3><h3>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他不只是注重我们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他的品行和为人,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言传身教,直到今天都在影响着我。记得小时候,进一次县城是一件很奢望的事,对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带我去县城,不是给我买吃的,而是带我去看一场电影,或是看一场花鼓戏,我看不懂,他就讲解给我听,30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父亲带我进城看的第一场电影是《审妻》,看的第一场花鼓戏是《追鱼记》。</h3><h3> 三十年,说起来很长,其实也很短。</h3><h3> 三十年,你要做多少事情、经历多少世面、认识多少人,数也数不清的。就我而言,这三十年间,调动了几次工作,换了数次工作岗位,还搬了好几次家,从农村到进城,进城后租房子住,到买自己的第一套商品房,住了几年后卖了,又买一套,一直住到现在。最明显的,就是我从20岁变成了50岁,感觉已经老了。</h3><h3> 可是,三十年又实在太短,短到你感觉日子还没有好好过就没了,短到你无法忘却心底的一些人,短到三十年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恍如昨日。</h3><h3> 也是在这样的溽暑季节,放暑假我和一位同学还留在学校里画了一段时间的素描,父亲生日那天我正巧赶回家,并把妹妹也被湘师录取的消息带回去,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之中,就在那天晚上,父亲第二次中风,没能抢救过来,从此离我们而去。</h3><h3> 可惜,在我们家条件逐渐好转的时候,在我们兄妹有能力孝敬他的时候,他却离开了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觉是这样痛彻心扉!</h3><h3> 这种哀痛,经历了三十来年的风霜雪雨,逐渐淡化,我们的心越来越平静,每个人过着自己忙碌而安然的生活。可是,偶然想起来,心里还是觉得很难过。</h3><h3> 面对父亲的在天之灵,我写下此文,聊以寄托自己的哀思。</h3><h3> 己亥夏月柳明泪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