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中国共产党,拯救50万中国人的美国医生:我不走!我是中国人!

无言思语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转载正能量,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查看原文点文章末尾</span></p> <h3>今天的故事开始之前,要先科普一种古老的传染病,<font color="#010101">得了这种病的人,手脚和皮肤会溃烂萎缩,整个面部塌陷、五官扭曲……</font></h3><br><h3></h3> <h3>因为看起来极为恐怖,千百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将这种病视为“恶魔”……不管是在过去的欧洲和旧时的中国,患了这种病的人都被视为“魔鬼”,不管是在过去的欧洲和旧时的中国,患了这种病的人都被视为“魔鬼”,他们不仅很少被救治,甚至,还会被活活烧死,或者直接被活埋<font color="#010101">。这种曾让人类望而生畏的疾病就是麻风病!</font>70年前,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还有52万同胞遭受着“麻风恶魔”生不如死的折磨……直到2007年,卫生部副部长向全世界宣布<font color="#010101">:“中国现症麻风病人减少到6300多人,中国在经过50多年的努力之后,终于走出了麻风病时代!”</font>然而,大部分国人可能还不知道,<font color="#167efb"><strong>冲在最前线与可怕的麻风病战斗、</strong><strong>为中国老百姓“驱逐恶魔”的,</strong></font><strong><font color="#167efb">竟然是一位“美国人”!</font></strong></h3><br><h3></h3> <h3>他叫马海德,从日内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后,千里迢迢来到中国;1936年,斯诺秘密到红色延安采访,与他结伴而来的正是马海德!斯诺写了《红星照耀中国》,<font color="#010101">马海德选择了另一条路,与斯诺告别,永远留在中国!</font>他娶了“延安第一美女”苏菲,<font color="#167efb"><strong>他成为第一位加入</strong><strong>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strong><strong>他更是新中国成立后</strong><strong>第一位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strong></font></h3><br><h3></h3> <strong>马海德(右)、苏菲(中)、阿洛夫(苏联医生)</strong><br><h3>从23岁踏上中国土地,到78岁逝世,马海德,从延安到西柏坡,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从“十年浩劫”到改革开放,他亲历了中国的风起云涌,他更把自己最好的年华,乃至生命全部献给了中国,献给了他最热爱的医疗事业,献给了几十万麻风病病人!</h3><br><h3></h3> <h3>每当有人称赞他是外国专家时,马海德总是大笑着纠正:<font color="#167efb"><strong>我可不是外国专家,</strong><strong>我是中国籍,</strong><strong>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 !</strong></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b><b> </b><b> </b><b> </b><b><u>秘访红色根据地</u></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font color="#ed2308"> <u>加入中国共产党</u></font></strong></h3><h3><strong></strong>1936年秘密访问红色根据地的除了美国记者斯诺,还有美国医生马海德<font color="#010101">,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他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font></h3><br><h3></h3> <h3>父亲是钢厂工人,母亲是勤劳本分的家庭妇女,1918年,一场高致死率的流感席卷全球,马海德兄妹四人都被感染。一位好心的老<font color="#010101">医生亲自到家里免费为他们治疗。也就是从那时起,当医生,为贫困的人看病,一下子就扎进了8岁的马海德心里!</font>23岁时,在瑞士留学的马海德获得了日内瓦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消息传回美国,马海德的父母兴奋地相拥而泣、夜不能寐<font color="#010101">,医生在美国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非常高,他们盼望着儿子早日回美国,一家人过上富裕生活。</font></h3><br><h3></h3> <h3><font color="#010101">然而,父母等来的只是儿子的一封信:我暂时不能回家,我要和几个同学去中国,考察东方热带流行病……谁也没能想到,这一别,竟是几十年。1933年</font>,马海德和两个同学一起来到中国上海,他们在慈善医院做兼职医生,因为收入太低,又在九江路开办了一家私人诊所、还要给医学院的学生上临床课……在上海的日子里,马海德透过十里洋场的繁华,看到了旧中国的灾难深重,<font color="#010101">仅仅坚持了一年多,马海德的两个同学都回到了美国。</font></h3><h3></h3> <h3><strong>马海德与两个同学在上海开办的诊所(1934年)</strong></h3><h3>当他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犹豫不定时,朋友邀请他参加一个聚会,<font color="#010101">正是这次聚会,彻底改变了马海德的命运。</font>1934年冬的一个夜晚,马海德应朋友之邀参加一个小型聚会,他一入门就被一位气质高雅的女士吸引,女士对他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很进步的医生,你能够为中国的进步做更多事情!他小声地问坐在身边的朋友,这位女士是谁?朋友大笑着回答:<font color="#010101">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font></h3><br><h3></h3> <h3>在和宋庆龄,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国际友人的交往中,马海德隐约感觉,一个新的世界正在向自己召唤。在给美国同学的信中,他这样写道:<font color="#167efb"><strong>我不想回美国,</strong><strong>此时此刻,我将尽心做我能做的</strong></font><strong><font color="#167efb">帮助这里的人。</font></strong>他不再沮丧和愤怒中国的不幸,而是<font color="#010101">积极地行动起来,他的私人诊所成为共产党上海地下工作人员联络点。1</font>936年6月的一天,美国记者斯诺在给出版商的一封绝密信件中写道<font color="#010101">:“我将做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秘密访问红色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font></h3><h3><strong></strong></h3><br><h3></h3> <h3>因为当时边区医疗水平很差,宋庆龄安排只有26岁的马海德,与斯诺一同秘密前往。1936年初夏,马海德离开生活了三年的上海,与斯<font color="#010101">诺一起一路颠簸,穿越国民党层层封锁线,长途跋涉一个月之后,终于到达中共中央的临时驻地</font><font color="#010101">陕西延安</font><font><font color="#010101">!</font></font></h3><br><h3></h3> <h3>在一个窑洞前,一位满脸大胡子、面容英俊的军官迎了过来,他用流利地英语自我介绍道,欢迎你们,我是周恩来。而这段有些飘忽不定的珍贵影像就是马海德拍摄的<font color="#010101">!马海德和斯诺住在窑洞里,吃的也是最简单的白菜、土豆、窝头、小米粥。白天,他们一起走访红色</font>根据地,晚上,他们一起采访毛泽东等中共高层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和毛泽东的形象在马海德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font color="#167efb"><strong>在这些人的身上,</strong><strong>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strong><strong>中国的未来!</strong></font></h3><br><h3></h3> <h3>然而,<font color="#010101">延安的艰苦生活,让他得了胃溃疡,牙齿变得不好,身体也愈发消瘦,但他从来不抱怨。三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在斯诺准备离开</font>时,马海德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不已的决定:他请求斯诺,不要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任何新闻报道和图书里,<font color="#167efb"><strong>他决定留下来,</strong><strong>因为这里的老百姓实在是太需要他了!</strong></font></h3><br><h3></h3> <h3>马海德不仅留了下来,还<font color="#010101">参加了红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名字也从乔治·海德姆,变</font>成了马海德、马大夫、老马,斯诺离开后写下了震惊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因为隐去了马海德的名字,所以在很长时间内,人们不清楚斯诺的红色之旅,还有<font color="#167efb"><strong>一位美国医学博士同行,</strong><strong>马海德的名字更是鲜为人知。</strong></font>1937年初,中共中央从保安转移到延安时,延安不仅没有医院、甚至连门诊和简陋的卫生设施都没有。马海德到处去看病,在窑洞里、在大树下、在田野里<font color="#010101">,他不顾环境肮脏、条件艰苦、“医生不能等病人,要去找病人!”马海德</font>学会了说延安味儿的中文,当时,人们都以为博士什么都会干,<font color="#010101">除了看病、接生,还经常有人找他修理钢笔、眼镜。</font></h3><br><h3></h3> <h3><strong>马海德与彭德怀在延安窑洞前合影</strong></h3><h3><strong></strong>1937年11月,<font color="#010101">他还兼任新华社英文翻译,成为广播员,担任英文广播。</font>在延安,人人都喜欢这位热情又幽默的美国医生。</h3><br><h3></h3> <h3><strong>在延安的马海德,当时他还不到30岁</strong></h3><h3>在延安三年不到的时间里,马海德消瘦和衰老了很多,他胡子拉碴,一身粗布军装、打着绑腿,除了鼻子高一些、说话蹩脚,<font color="#167efb"><strong>他跟普通的红军战士已经</strong><strong>没有什么两样!</strong></font>但他心里最焦急的是延安医疗条件十分落后。马海德想到了宋庆龄。<font color="#010101">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国际医疗志愿队人员纷纷来到陕北,</font>其中就有白求恩,柯棣华以及德国的汉斯米勒。</h3><br><h3></h3> <h3><strong>马海德与白求恩(左)在延安</strong><strong>(1938年)</strong></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u><font color="#ed2308"><strong>迎娶“延安第一美女” </strong></font></u></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u><font color="#ed2308"><strong></strong></font></u><strong style="text-align: right; color: rgb(237, 35, 8);"><u> 成为完完全全的中国人</u></strong></h3><h3><strong></strong>1939年腊月的一个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马海德,“鲁艺”一个女学生高烧不止,马海德二话没说背上药箱,马上出诊。马海德没有想到的是,<font color="#167efb"><strong>这次出诊,</strong><strong>竟然成就了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strong><strong>爱情传奇……</strong></font><br></h3><br><h3></h3> <h3>发着高烧的<font color="#167efb"><strong>女青年叫周苏菲</strong>,</font>1920年生于舟山,因为父母开明,她小小年纪就到上海读书,15岁的时候,成为电影《海葬》的女主演,轰动上海滩。1939年冬,19岁的苏菲刚从上海来到延安,就因为严寒和水土不服病倒了。<font color="#167efb"><strong>29岁的马海德第一眼看到这位</strong><strong>传说中的“根据地第一美女”后</strong><strong>对她一见钟情。</strong></font>苏菲病好之后,<font color="#010101">马海德用珍藏的漂亮信纸,写了一封字体“歪歪扭扭”的求爱信,对苏菲展开了真挚热烈的追求。</font></h3><br><h3></h3> <h3><font color="#010101">1940年,马海德和苏菲举行婚礼,成为延安轰动一时的新闻。婚后,马海德称苏菲</font>:妹子,苏菲称呼他:马。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也成为延安的一道风景线。98岁的苏菲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仍然沉浸在幸福里:<font color="#010101">当年在延安,夫妻各自工作学习,只有周六短暂团聚。</font>每个周六,老乡们都能看到马海德与妻子同骑一匹马,十分恩爱与浪漫。</h3><br><h3></h3> <h3><strong>电视剧《历史永远铭记》中的苏菲和马海德</strong></h3><h3></h3> <h3><strong>苏菲怀抱一岁的儿子周幼马</strong></h3><h3>1943年,他们的儿子出生,马海德给他取名周幼马,他心疼妻子分娩的艰难,执意把自己的姓放在最后。当了父亲的马海德更忙碌了,<font color="#167efb"><strong>仅仅在1944-1947三年间,</strong><strong>马海德在延安诊治的患者</strong><strong>就有4万人之多!</strong></font>马海德最欣慰的是,在延安的十多年里,他参与和见证了边区医疗事业巨大变化,从医疗极为落后,发展成以白求恩和平医院为总院,8所中心医院和24所分院,总计拥有11800张病床的医疗网。<br></h3><br><h3></h3> <h3>当年,马海德决定留在中国的时候,<font color="#167efb"><strong>他立下了三个梦想,</strong><strong>第一,世界反法西斯取得胜利,</strong><strong>第二,娶一个中国妻子,</strong><strong>第三,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人。</strong></font>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马海德完成了两个人生梦想。最后一个梦想,成为完完全全的中国人,成了他心里最惦记的事。<br></h3><br><h3></h3> <h3><strong>撤离延安时,马海德被任命为中央后勤部门的指挥员之一</strong></h3><h3>1949年9月的一个夜晚,周恩来的办公室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开门原来是马海德。他急切地对周恩来说:“周!十年前,你可是答应过我一个请求的!”周恩来听后哈哈大笑说:“亲爱的马海德医生,我会履行我的承诺的!”这个请求,就是正式加入中国国籍!<font color="#167efb"><strong>周恩来亲笔在他的中国国籍上签字,</strong><strong>马海德成为第一个</strong><strong>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strong></font>1949年10月1日,马海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strong><font color="#167efb">那一刻,已经在中国土地上生活了</font></strong><strong><font color="#167efb">16年的马海德泪流满面。</font></strong></h3><br><h3></h3> <h3>16年前,这个因为想要冒险才来到东方的美国小伙子,<font color="#167efb"><strong>从孑然一身到有了至亲至爱,</strong><strong>从英姿帅气到头发花白,</strong><strong>从愤怒旧中国的灾难深重,</strong><strong>到亲历东方巨狮觉醒和站起,</strong></font>16年,他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变化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更付出和奉献了太多太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u><font color="#ed2308">驱逐魔鬼</font></u></strong></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u><font color="#ed2308">向性病、麻风病宣战!</font></u></strong></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u><font color="#ed2308"></font></u></strong>1950年,马海德被任命为国家卫生部顾问,协助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strong><br></strong></h3><br><h3></h3> <h3>当时,卫生部为照顾外国专家,为每人增加了一份较高的工资,当通知马海德前去领取时,却遭到了拒绝。因为这件事,他特别不高兴:<font color="#167efb"><strong>“我是中国人,</strong><strong>我不是外国专家!”</strong></font>他还拒绝了国家给他分的房子——杜聿明气派的日式小洋楼,而<font color="#010101">是选择卫生部附近、后海旁边一处已经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的小四合院。</font></h3><br><h3></h3> <h3>新中国刚成立时,梅毒流行全国,危害很大,有些大城市的患病率高达5%-10%,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因为梅毒出生率大幅下降。1953年,马海德被任命为以治疗梅毒为主的皮肤病与性病研究所的副所长和顾问,共和国正式开始向性病宣战。从1954年起,40多岁的马海德,每年都要拿出半年以上的时间到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农牧区巡检,他住蒙古包、破庙,曾和4个人合盖过一条粗布破被,<font color="#167efb"><strong>为了寻找一个病人,</strong><strong>他不惜跑几十里路。</strong><strong>边远地区的群众没见过抽血,</strong><strong>不肯配合,</strong><strong>马海德就撸起自己的袖管,</strong><strong>把针头扎进自己的静脉里,</strong><strong>“表演”抽血。</strong></font><strong><br></strong></h3><br><h3></h3> <h3><font color="#010101">马海德亲自示范抽血在农牧区艰苦的生活,很少有人愿意去第二次,但马海德年年都去。</font>每次半年的巡检结束,他第一件事要到医院去治胃溃疡,再拔掉一两颗坏牙。</h3><br><h3></h3> <h3>马海德在中国开展防治性病的工作,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效果,他的名字也开始见诸报端,1962年,马海德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马大夫,你父亲来了!陈毅外长让您赶紧回来!”原来,马海德的父亲在美国的报刊上看到中国性病防治的新闻时,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他激动不已,马上要见儿子。因为当时中美尚未建交,已经70多岁的老人立即飞往叙利亚。<font color="#010101">在叙利亚中国大使馆,当这位老人激动地说:我要见你们的马海德,我是他的父亲!</font>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也非常激动,因为老人与老马医生长得太像了!</h3><h3></h3> <h3><strong>马海德与父亲的合影</strong></h3><h3>中国外交部马上安排马海德一家远赴叙利亚中国大使馆。<font color="#167efb"><strong>30多年后,马海德与父亲</strong><strong>终于在叙利亚第一次相见。</strong></font>当时,甚至有人担忧马海德全家还会<font color="#010101">不会回到中国。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因为此时,马海德心里最急迫的事,就是尽快找到有效的办法,在中国开展麻风病的防治。早在1950年代性病防治的过程中,马海</font>德跑遍了全国的边远地区,因为这些地方同样是麻风病高发区,他开始有意识地开展麻风病的调查研究。在他的主持下,分别在江苏省海安县和广东省潮安县成立了麻风病综合防治研究基地<font color="#010101">。到1960年代,马海德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麻风病是可以防治并能治愈的。</font>海安县和潮安县的麻风患病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正当他准备在全国范围向麻风病发起"总攻"时,“文革”爆发……马海德被诬陷成特务,苏菲被天天批斗,他们的家也被抄了。当时,很多人悄悄劝马海德,回美国吧 ! 马海德摇摇头回答:<font color="#167efb"><strong>我不走!我是中国人,</strong><strong>我在自己的国家,</strong></font><strong><font color="#167efb">我要走到哪儿去!</font></strong><br></h3><br><h3></h3> <h3>“十年浩劫”里,马海德一直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然而最让他伤心的,是好朋友斯诺的逝世。1972年,斯诺已经是癌症晚期,马海德带着中国医疗组住进了斯诺在瑞士的家,然而,<font color="#167efb"><strong>斯诺已经病得太重了。</strong><strong>在生命的最后时刻,</strong><strong>他意味深长地对马海德说:</strong><strong>乔治,我羡慕你选择的道路,</strong></font><strong><font color="#167efb">我,热爱中国!</font></strong></h3><br><h3></h3> <h3><strong>1964年,斯诺访华时与马海德、苏菲在天安门城楼合影</strong></h3><h3>1976年,66岁的马海德被确诊患上了前列腺癌。但他像是重拾了青春,兴奋地对儿子周幼马说:我会战胜癌症的,这个病最少能存活七年,<font color="#167efb"><strong>我已经等不及了,</strong><strong>我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strong></font>他心里一直惦念和放不下的,就是消灭盘旋在中国老百姓头上的“魔鬼”——麻风病!他要<font color="#010101">与死神赛跑、分秒必争,经过大量研究调查,他向卫生部提出了2000年中国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u><font color="#ed2308">再次向麻风宣战!</font></u></strong></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u><font color="#ed2308"><strong></strong><strong>他把生命留在了中国</strong></font></u></h3><h3><strong></strong>在马海德心里,<font color="#010101">比麻风病更可怕的,是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他逢人就说麻风病,不遗余力地向全社会宣传麻风病作为一种慢性、比较弱的传染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用药三天后,麻风病毒很快就能被控制和消灭,不再具</font>有传染性。</h3><br><h3></h3> <h3>当他看到医务工作者武装到牙齿只露出两个眼睛给麻风病人看病时,他着急地说:他们已经不传染了,你们这身装扮没治好人先吓死人了!马海德以身作则<font color="#010101">,他常常只穿一个白大褂,给麻风病人做检查时,用手直接接触病人皮肤溃烂的部分!</font>马海德不仅帮助医生克服了谈麻风病色变的恐惧感,更是<font color="#167efb"><strong>把全国几十万麻风病人当做亲人,</strong><strong>消除他们内心的不安和自卑。</strong></font></h3><h3></h3> <h3>1982年的大年初一,马海德在河北望都麻风病院里,紧紧握住了一位麻风病人的手。然而,在马海德第一次向老汉伸出手时,老汉哆哆嗦嗦,就是不肯伸手。马海德主动拉起他的手,老汉瞬间热泪纵横,他说:<font color="#167efb"><strong>自从我得了这个病,</strong><strong>多少年了,没有人敢跟我握手,</strong><strong>马大夫是第一个!</strong></font>那时的中国并不富足,防治麻风病需要的药物和资金非常缺乏。<font color="#010101">为了筹集麻风基金,他跑遍全国几百家医院、防治点、甚至走访了十几个国家。</font>很多时候,甚至他都忘了自己还是一个患了癌症的老人!</h3><h3></h3> <h3>到1985年,马海德已经因为癌症做了8次大手术,家人为他准备了好几次后事,<font color="#167efb"><strong>每次他都是奇迹般地活了过来,</strong><strong>又奋不顾身地投入忙碌的工作中。</strong><strong>他硬挺着患癌的身体,</strong><strong>主持召开了</strong><strong>中国第一届国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strong>,</font>成立了中国麻风协会,中国麻风防治基金会,积极为麻风病人申请生活补助。</h3><h3></h3> <h3>到1987年时,马海德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但他仍要坚持开会,坚持看望麻风病人。<font color="#010101">当他看到很多麻风病人开了池塘、包了果树,还有人已经成了万元户时,忍不住红了眼眶……</font></h3><h3></h3> <h3>1988年3月,他刚刚从医院治疗出来,就飞到加拿大参加会议,当时,<font color="#167efb"><strong>马海德的生命只剩下了6个多月,</strong><strong>此时的他已经被癌症折磨得</strong><strong>瘦了30多斤。</strong></font>3个月后,1988年6月他又不听劝阻,坚持飞往美国落实一笔援助经费。刚从美国回来,他又马不停蹄地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三省麻风防治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终于支撑不住,晕倒了……</h3><br><h3></h3> <h3>从北戴河回到北京,儿子周幼马抱起父亲下车时,哭得像个孩子<font color="#010101">,因为这时的父亲,已经轻得只有一把骨头了……他住进了北京协和医</font>院,躺在病床上,他仍要求家人把每天的报纸和全国各地麻风病人寄来的信给他。那时,<font color="#167efb"><strong>他的头脑还非常清楚,</strong><strong>他通过口述每天要为病人</strong><strong>回复十几、二十封信。</strong></font>后来,又让人把打字机搬到病房里,自己亲自回信!</h3><br><h3></h3> <h3>1988年9月,马海德生命只剩下最后30多天,当他看到广东的麻风病人在信中说,山沟的麻风病人生活艰苦,没有菜吃、缺医少药时,马海德难过得哭出了声,他让苏菲马上帮他回信,帮助这些麻风病人……而这封信成了他口述的最后一封信,之后他陷入昏迷、高烧不退。而在<strong><font color="#167efb">他偶尔清醒时,</font></strong><strong><font color="#167efb">他心里想的还是麻风病人</font>。</strong>有一天,他在美国的侄子寄来支票,这是他几个月前去美国争取来的经费。他用颤颤巍巍地手拉着苏菲说:妹子,这是给麻风病人治病的钱,一定要管理好啊!管好基金会,成了马海德最后的心愿。从那天下午开始,马海德再次陷入昏迷……<font color="#167efb"><strong>1988年9月23日,</strong><strong>就在病床上,</strong><strong>卫生部授予马海德</strong><strong>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的光荣称号!</strong></font><br></h3><h3><br></h3><br><h3></h3> <h3>三天后,9月26日,是马海德78岁的生日。就在这一天,一直昏迷的他突然醒了,他费了很大的力气问苏菲:“他们,回来了吗?”周围的人听到这句话都默默地转过身偷偷抹泪,他心里惦记着的“他们”,是20多天前去海牙出席第十三届国际麻风病大会的代表们!在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刻,他最惦念和最不放下的还是中国的麻风病防治……<font color="#167efb"><strong>7天后,1988年10月3日,</strong><strong>马海德在他的第二故乡中国,</strong><strong>结束了壮丽而无悔的一生。</strong></font><br></h3><br><h3></h3> <h3>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分成了三份,一部分送回了美国家乡,一部分送回了他魂牵梦绕的延安,一部分,安葬在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马海德走了,可他留在人们心中的印象,<font color="#167efb"><strong>始终是那个头发花白、</strong><strong>操着一口延安普通话,</strong><strong>戴着眼镜、细心温和给大家看病、</strong></font><strong><font color="#167efb">幽默爱开玩笑的北京后海大爷。</font></strong></h3><h3></h3> <h3>马海德去世后,苏菲一直住在这座小四合院里,她保留着丈夫生前房间的原样,想他的时候,就坐在丈夫的房间里,一回想起他们年轻时的幸福时光<font color="#010101">,好像丈夫并没有走,只是出差了……</font></h3><h3></h3> <h3>苏菲心里记挂着丈夫最后的嘱托,——成立基金会。她把马海德留给她养老的3万美金全部拿了出来,兑换成人民币,成立了<font color="#167efb"><strong>马海德基金会,</strong><strong>以奖励那些为中国麻风病防治事业</strong></font><strong><font color="#167efb">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font>。</strong>马海德走后,已经70岁的苏菲像丈夫生前一样,在往后十几年的时间里,走遍了全国各地的麻风病院、麻风病村,过年的时候,她与丈夫当年一样,带着家人去河北望都的麻风病院,与病人们一起过年。</h3><h3></h3> <h3>苏菲把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写成了一本书《我的丈夫马海德》,在这本书结尾,她这样写到:<font color="#010101">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梦里,还叫乔治·海德姆的美国青年正站在古老的保安城外与好友斯诺告别。斯诺问他:乔</font>治,你为什么要留下,他毫不犹豫地回答:<strong><font color="#167efb">因为我觉得这支队伍会有出息,</font></strong><strong><font color="#167efb">我觉得这里的人民需要我……</font></strong></h3><h3></h3> <h3>马海德医生,少年时,就立下了为穷人看病的志向,<font color="#010101">来到中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守初心、担使命,</font>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幸福,把他<font color="#167efb"><b>所有的青春,所有的心血、所有的爱、乃至生命都留在了这片他最最深爱的土地上……</b></font></h3><br><h3></h3> <h3>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请让我们一起对马海德先生说一声:<font color="#167efb"><strong>谢谢!</strong><strong>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您,</strong><strong>中国人民,</strong><strong>永远不会忘记您!</strong></font></h3><h3><font color="#167efb"><strong></strong></font></h3><br>来源:北洋之家(ID:bypm2016),综合苏菲著《我的丈夫马海德》、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国家记忆——马海德》、北京卫视 《档案》栏目“传奇的后海大爷——马海德”<h3></h3> <h3><strong>觉得好看,请点这里<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 <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AxNDM4MA==&amp;mid=2666260780&amp;idx=1&amp;sn=1448015e9a8c48640cc0bae57bc504e9&amp;chksm=bdb3806f8ac40979fb89f57173e2de30d460101b64c7b54589c2fd5ce7df54d9d006cb29be80&amp;mpshare=1&amp;scene=2&amp;srcid=&amp;from=timeline&amp;ascene=2&amp;devicetype=android-23&amp;version=2700043c&amp;nettype=cmnet&amp;abtest_cookie=BQABAAoACwASABMAFQAFACOXHgBWmR4AypkeAPaZHgAMmh4AAAA%3D&amp;lang=zh_CN&amp;pass_ticket=z51gRYBP6ki6D80ka6oH0SA85BJbvuaDrRBQk%2B6O9F9KJvxDsExJYAYxSDCXPzKC&amp;wx_header=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1, 1, 1);">查看原文</a><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r35mcn5?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平凡的爱永远都是保鲜期</a></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dzc3xo?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生命是一场懂得</a></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aizrna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青春圆舞曲</a></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s7b69k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这就是生活</a></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lncc15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说走就走的旅行(四川四姑娘山)</a></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dfj20y7?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忆那年</a></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5l6xc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清简内心 心在红尘之上</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