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缘

音霓

<p><b>世事如棋,人海茫茫!人与人之间能够相遇相知,是必然,也是偶然。有一种缘分,堪称传奇!一一一 王家三姐妹</b></p> 忆大哥.一周年祭文 <p><b>2018年 7月 20日,惊悉我们敬爱的大哥孑然远行了!他去了比远方更远的地方!这一别,彼此便永不相见!想到此,不禁悲从中来,历历往事涌上心头!</b></p><p><br></p><p><b>大哥生于1940年,福建闽侯县人,中共党员。他早年就读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后又在华东师范大学成人高校中文系本科毕业。</b></p><p><br></p><p><b> 大哥一生从教,育人无数,他是开创、组建上海司法警官学校的元老。在警校,他主要担任语文教学及学校工会副主席等职。如今他的许多学生都担任着上海政法部门的领导职务,真可谓是桃李遍申城啊!</b></p><p><br></p><p><b>大哥文笔了得!退休前在上海监狱,曾撰写了《上海监狱志》?中的部分章节,另外还发表过不少文章及诗歌。</b></p><p><br></p><p><b>大哥为人热情豪爽、幽默风趣,总带给我们无限的智慧和欢笑,大哥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而他的音容依然如昔。我们怀念大哥,怀念和他在一起的时光! </b></p><p><b></b></p> <p><b>大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更是辛劳的一生。在一周年祭日之际,写下一周年祭文,以表对大哥的思念之情。敬爱的大哥啊,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b></p><p><b></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大哥生平及所著的诗歌方面的书籍。</b></p> 去农场 <p><b>春天有约,今世有缘!说来话长,故事还得从1950年的春天说起 ⋯⋯ 1950年上海 2.6大轰炸后,上海局面动荡不安,市政府决定紧急疏散人员。1950年3月,时任上海漕河泾儿童所教导主任的父亲响应号召,带领儿童奔赴苏北创建农场。同在儿童所任教、父亲的好友魏伯伯没有去农场,临行时,魏伯伯将一个 9岁男孩托付给了父亲,而这个男孩呢,在 35年之后竟成了我们的大哥!</b></p><p><br></p><p><b>五十年代初的苏北垦区条件十分艰苦。据大哥回忆说:那时他年纪小,是不劳动的,经常与小伙伴们躺在草堆上玩玩,晒晒太阳,很开心,也不知道什么是苦。然而父亲感觉到,大哥如长期生活在农场,不利大哥的前途。因此,父亲写信找到其母,希望将大哥领回。大哥母子俩离开农场前,曾到我家中告别,推算下来,大哥离场的时间应是1952年的夏天。</b></p> <p><b>上海漕河泾儿童所的教师去苏北农场之前在校门口留影。前排左三是我父亲。</b></p> <p><b>初到农场,父亲那年30岁。</b></p> 回场寻亲 <p><b>岁月如同那苏北大地冬天里呼啸而过的阵阵寒风!就这样,我家在农场艰苦的岁月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大哥的事呢,从未听父母说起过。</b></p><p><br></p><p><b>1985年,当大哥再一次踏进上海农场这片土地的时候,他再也不是当年的那个小毛孩了,他已是上海司法警官学校的一名老教师了!那次他是带领学生来农场实习并教学的,他几经辗转找到了父亲!</b></p><p><br></p><p><b>红尘凄美,光阴似水!至此,阔别三十多年的师生再次相见!此时彼此不单只是师生关系、而是以父子相认了。大哥的到来,给了父母极大的慰籍!大哥曾回忆说,他母亲临终前叮嘱他:不要忘记王老师 ⋯⋯ 大哥遵循了母亲的教诲,事隔多年,前往农场寻亲,这真是“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啊!</b></p><p><br></p><p><b>大哥那次回农场,还在加工厂找到了几个儿时的玩伴,大家见面后不禁抱头痛哭!</b></p><p><br></p><p><b>打那以后,两家人便开始有了来往,父母到上海定居后,交往更加密切。大哥及其爱人(大姐)常来我家,见我父母,直喊爸爸妈妈,十分亲切!尤其是逢年过节,大哥、大姐都会买许多礼物来。</b></p><p><br></p><p><b>真是无巧不成书!我家与大哥有着相同的姓氏、相似的籍贯、相仿的职业及农场经历,阔别三十多年后又能重逢,这难道不是奇缘么?</b></p> 照片回顾 <p><b>大哥的三口之家。</b></p> <p><b>2002年 2月14日(春节),相聚在大哥家。</b></p> <h3><b>两家的小辈亲如兄弟姐妹。</b></h3> <p><b>2003年,相聚在七宝。</b></p> <p><b>2005年 5月3日,庆贺大哥家乔迁新居。</b></p> <h3><b>与大哥的小外孙在一起。</b></h3> <p><b>2014年10月2日,妈妈的90岁生日庆典。</b></p> <p><b>2017年 4月28日,相聚在大哥家,这也是师生的最后一次会面!</b></p> <p><b>2018年 4月28日,去医院探望大哥。</b></p> <p><b>2018年 8月2日,看望大姐。大姐也是一名教师,中共党员。在大哥生病的最后几年里,大姐经常一人前去看望父母。</b></p> <p><b>2018年9月10日,大姐去华漕看望母亲。</b></p> <p><b>2019年 1月19日。青浦。</b></p> 魏伯伯夫妇 <p><b>故事说到此,还得继续说下去。</b></p><p><b>本文开头提到的魏伯伯,福建政和人,比父亲小 2岁,解放前后同父亲一起在上海漕河泾儿童所执教,他俩是好朋友。</b></p><p><br></p><p><b>在儿童所时,魏伯伯与父亲合买了一部自行车。1950年父亲去农场时,将这部自行车带去了农场,这车成了父亲在农场的唯一的交通工具,修修补补、拆拆换换地用了三十几年!</b></p><p><b></b></p><p><b>魏伯伯没有去农场,他去了福建,在福建多地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后任长汀一中的校长。魏伯母是名妇产科医生,她曾参与了解放初期的剿匪斗争。</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魏老夫妇结婚之前的照片,我家一直收藏至今。</b></p> <p><b>魏老夫妇子女的照片。另外还有两张全家照有些模糊不清了。这些照片我们都已收藏多年,我们是从小看着这些照片长大的。</b></p> 相聚在上海 <p><b>缘分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三家人捆绑在一起。多年来,三家人虽然远隔千里,却相互询问,相互关心,保持着联系!</b></p><p><br></p><p><b>2002年6月,魏伯伯夫妇来上海与父亲、大哥团聚,先后在大哥家、江桥、华漕居住。</b></p><p><br></p><p><b>魏伯伯与父亲及大哥是1950年离别的,五十多年后再次相聚,三家人又都是福建人,这难道不是奇缘么?</b></p> <p><b>2002年6月15日,江桥。</b></p> <p><b>墙上挂着魏伯伯写的、送给父亲的“青春无悔,晚霞生辉。”的字画。</b></p> <p><b>6月15日,恰逢端午节。</b></p> <p><b>6月17日,华漕。两位8旬老人,半个世纪后的再相逢!</b></p> <p><b>6月18日,游玩上海海洋水族馆。20日去了苏州游玩。由于用了魏伯伯的相机拍照,所以有些照片没能留下来。</b></p> <p><b>2002年 6月22日,三家人相聚在华漕。</b></p> 去长汀 <p><b>2017年12月8日,也是父亲去世一个月后,我们姐妹5人去福建长汀,看望魏伯伯、魏伯母两位老人家。魏伯伯离休前是长汀一中的校长,此时巳经是95岁高龄的老人了,思路敏捷,只是腿脚有些不便。魏伯母也已88岁了,离休前是妇产科医生。</b></p> <p><b>魏老夫妇询问了父母的情况,与在家乡建阳的母亲通了视频,并询问了大哥的病情。</b></p> <p><b>魏伯伯曾在一中任校长,他在长汀小有名气呢!</b></p> <p><b>我们在长汀游玩时巧遇魏伯伯的学生(左起第三人),他与魏伯伯有电话联系。</b></p> <p><b>魏伯伯的家就在长汀一中旁。</b></p> <p><b>上海解放前后,父亲与魏伯伯都是上海漕河泾儿童所的教师,两人是好朋友,王则召是父亲的曾用名。2017年春节,父亲与魏伯伯通了最后一次电话!</b></p> <p><b>2019年4月12日,我们5人再次去长汀看望两位老人家。魏伯伯97岁,身体大不如前。魏伯母也巳90岁了,身体不错,她还会使用手机呢!我与她互加了微信,这样联系起来就方便多了!</b></p> <p><b>墙上挂着“全家福”。</b></p> <p><b>父母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朋友!魏老夫妇如同我们的父母一样!此一别,何时才能再相逢?!</b></p> <h1><br></h1><h1><b>相遇,铸就了三家人的故事,我们用时间谱曲,用故事填字,吟唱着只属于我们三家人之间的友谊之歌!</b></h1><h1><b> 一一一 王家三姐妹</b></h1><p><br></p> <p><b>注:</b></p><p><b>此美篇故事跨度达70年,加之文笔有限,因此,文章显得冗长。</b></p><p><b>其中有些照片是手机翻拍,不清晰。</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