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知青路——感恩近半世纪前恩人的最美晚歺 2017.5.元元写于辰溪 修于2019.7.12.

元元

<p class="ql-block">  近半个世纪前,我们曾经是下放到思蒙林场(现伍家湾)知青,一天,我们四个十六七岁知青一次到修溪口出差回来的路上,因路途艰辛饥饿,在深山老林中被一农户家救助,给我们做了可口饭菜,这顿可称得上全世界最美晚歺,解除了我们饥饿疲乏之苦,使我记忆终生。这次为了寻找恩人,驱车前往修溪乡牛栏坪村,以了却多年心愿。</p><p class="ql-block"> 我携郭孝华同学及科室同事今天再走这段知青路,重温近半世纪前的知青情怀,看望并感恩曾救助过我们的老乡。</p><p class="ql-block"> 四十六年前,我和郭孝华,王晓东,陈广发下放在思蒙林场个多月,有一天我们思家心切,借到修溪口出差的机会当晚偷回孝坪,探望父母家人,当晚还跑到学校去见老师同学,并一起开心地弹琴唱歌。次日清晨我们四人从孝坪步行走到修溪,下午又每人挑一担蓑衣(一种穿在身背后劳动时摭雨的雨具)回林场,路途遥远,爬山涉水从早走到天黑,直到伸手难见五指,在距林场最后一座大山前,大约从早至晚走了八十多里路,且每人挑着体积较庞大的蓑衣,实在走不动了,饥饿难忍,在一农户门前倒下,是我(l6岁多一点)鼓起勇气拍开了房门,向那户农民夫妇告知我们是山那边的知青,请求一歺饭。那户主约五十来岁,二话不说,给我们做了全世界最美晚歺。饭后我说我们没有钱,我带头大家依次摘下胸前的毛主席像章送给了他们,以做饭资,晚饭后户主并按排我们留宿,次日天蒙亮就出发了,由于当时是在晚上,点的松油灯,恩人的面貌记忆不深。离开农户家爬到山顶,在松林中观山下,云雾缭绕,一片云海,分外壮观妖娆。</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下放一年多有幸返城读了书,成了一名医生,工作虽忙,但心中一直惦念那户曾施舍我们四位知青的最美晚歺的恩人,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寻找那户人家,直到退休被辰溪县人民医院返聘,才有机会和时间去打听恩人现在何方?由于网络的不断发达,终于从网上地图确定那个地方一一牛栏坪。去年我携同事根据导航开车前往。当年从修溪到伍家湾是不通公路的,现在公路村村通,一直通到牛栏坪打止。反复寻找并初步确认最靠近大山边的那户人家,当年是夜晚,寻找确实增加了难度。当时也很巧,给我带路的就是恩人家的孙子。打听到户主当年是生产队长,育四儿二女,恩人己仙逝,当时无语许久,心存感念,也只能感恩他的后人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好不容易等到郭孝华从北京回来了,相约再去那里,帮我见证一下。</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开车再次前往修溪乡牛栏坪村。见到了当事人的后代,他们非常淳朴,好客,热情,饭菜不减当年,喝了美酒并吃了纯绿色的食品红薯、鸡蛋、三月泡等。我们再往我们曾经走过的山路,巳经荒芜无法行走。</p><p class="ql-block"> 从与恩人家交谈中了解到牛栏坪的公路是他们砍伐了山上的松树换钱修的路,现在每天还有班车通达县城,且有零担车运商品菜蔬来卖,交通生活方便多了,但原来两百多人的村子现在只有三、四十人了,成年人大多在外打工,青少年多在外读书,在村子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在留守。</p><p class="ql-block"> 从恩人及其后代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农民纯朴、善良的品行渊远流长,并在代代相传。那里勘比世外桃源,不受外界非文明之污染,那里山好水好人更好。在母亲节日里,我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的感恩一——感恩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觉得人要常存感恩之心,与人为善,人生才会快乐,愿快乐永远与大家同行。</p> <h3>这是修溪到思蒙林场(杨池界)有两条路走,一条从椒坪溪往百泥湾或神头溪上山到林场,另一条从修溪沿小溪经牛栏坪走近道翻山到神头溪,再上林场。当年我们四人从修溪挑簑衣就是走的牛栏坪的路。</h3> <h3>这个图上看,那天我们四个知青同学从早上6点从孝坪步行出发,沿马路走到辰溪县城,不做任何休息,又沿沅江河走到修溪,吃了一歺饭,下午3点接着每人担12件簑衣从修溪口出发,沿溪走小路(当时没公路)往思蒙林场(杨池界)方向出发,当晚约9点半,到达牛栏坪,因无月亮星星,伸手不见五指时才在一农户家门口停了下来,算算应该走了八十多里路,且后面二十多里还挑着东西,道路崎岖可见那天我们是多么的辛苦和劳累。</h3> <h3>这是当年那户好人家</h3> <h3>作者近照</h3> <h3>这是我科同亊,一起来陪同我寻找恩人,告诫年青一代一个人要常怀感恩之心,才能做一个品位高尚的人。</h3> <h3>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再尝了恩人家种的红薯,格外香甜。</h3> <h3>这是恩人生前像,当时任当地大队长。</h3> <h3>现在上山的路已荒芜,而原来遍山松林已被砍伐,畄下一片灌木。</h3> <h3>现在仍保留烤火地炉。</h3> <h3>我们试行往过去走过的路爬过去,但杂草丛生,已无人再行走了。当年我们从这里翻山过去就到了神头溪了。</h3> <h3>那时(2017年)的我。</h3> <h3>原来的石板路也被杂草掩盖。</h3> <h3>郭孝华在摄影</h3> <h3>回忆当年。</h3> <h3>这是当年恩人的下一代,儿子儿媳。我和郭孝华开车前去的。</h3> <h3>这是老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