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五岳大帝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山神,分别指东岳大帝、南岳大帝、西岳大帝、北岳大帝、中岳大帝。这五位神仙也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信仰。其信仰源于中国古代的山川崇拜,古人认为山清水秀,云缠雾绕,地大物博,高峻雄伟,神秘莫测,令人敬佩又令人恐惧。于是人们祀之为神,顶礼膜拜。</h3><h3> 古老的泉州名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整座城池历经精心构划设计,形成了一城之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绕以龙虎、配以凤凰、系以五行、镇以五岳、集天人理念之大成,成为中华礼仪之邦的典范。</h3> <h3>东岳行宫初建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历代均有修葺,曾达到七殿十三坛规模,全庙崇奉神像达102尊。1929年,行宫遭焚毁,仅余正殿一座。现正殿经重修而成,按清末规制打造,保留着闽南建筑风格特征,琉璃瓦、翘厝脊,飞龙走凤、雕饰富丽。檐下吊筒古朴盎然,八仙人物木雕栩栩如生,工艺精湛。殿内,烛影荧荧,主祀东岳大帝,配祀五岳大帝、阴德星君、地藏王、十殿冥王、七娘夫人、织女、陈金李三夫人、痘疹娘娘、冥司百职等道教神明,属于多神信仰,殿门且高挂“英灵显赫”“仁义贤圣”等字匾,足见宫中塑像显赫神灵。东西回廊雕饰精美,造型古朴,直通各殿,其中,檀樾祠奉祀初建庙者尚书张汝锡。</h3> <h3>《第一山重修地祗忠义庙记》云:“宋·绍兴有金紫光禄大夫张公讳汝锡者,弹击秦桧不中,避地入泉,修玄于此山。”“贻书以其一子婿,载宝南来,大兴三清五帝、岱岳诸宝殿。”“秦桧殁,家人迎大夫归。临行倾资置饷田二百亩,以充第一山道供。”</h3> <h3>西岳宫,俗称龙山寺,原位于泉州新门街西段龙头山南麓,占地面积五亩半。</h3><h3>明·天启丁卯年(1627年)知府沈翘楚始建,初名“资寿寺”;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知府张无咎重修后易名为西岳“龙山寺”。</h3> <h3>“龙光绚烂腾佳气,山势迥环护玄门”,明末宰相黄景昉的题联精确地刻画了龙山寺的山陵地脉。<br></h3> <h3>道光进士曾维桢:“龙势纡迥凭清拱紫,山容韶秀带郭襟河”;晚清举人曾振仲:“西望群山都成爽气,岳宗太华长镇仁祠”,祖孙二对联更是生动地概括了西岳龙山寺的内在宗教文化蕴涵。</h3> <p class="ql-block">南岳庙又称南海庙。南岳庙于1991年4月成为晋江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始建,至今千年依然尚存宋代覆盆式柱础、梭形柱、抱鼓石,清代石龙柱1对和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碑,是研究闽南古时建筑重要实物依据。</p> <h3>南海古庙为泉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吴鲁敬书</h3> <h3>主殿前两龙石雕是乾隆时期雕刻的</h3> <h3>南岳宫原址位于泉州南门外溜石山岗上,因信众出城过江行香诸多不便,乃迎南岳昭圣大帝驻骅于大门铺国公宫(原群众戏院东畔富埕后),宫名遂改称南岳宫,地名顺称南岳宫口。并供奉岐国公陈洪进。</h3> <h3>北岳宫位于泉州城北清源山下山兜村,文革期间“破四旧”,该宫成为生产队仓库,香火灭绝,后坍塌荒废。近年山兜村善男信女集资在原址重建北岳宫,宫中供奉的广利尊王为山兜村民奉祀的境主,自龟山分炉。</h3> <p>中岳宫在州顶云山南麓,50年代拓建泉州第二医院时被拆。泉州五岳宫,如今缺中岳宫,仅存四岳维系东、西、南、北,应引起重视。</p><p> <a href="https://m.sohu.com/a/280877279_729426"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五岳真形图</a></p> <p>《泉州》歌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