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八大台风五十周年祭

千江月

<h3></h3><h3> 七.二八大台风五十周年祭 </h3><h3> 文: 曾文何 </h3><h3> 岁月沧桑,流年飞逝,半个世纪过去了,你可曾记得,五十年前广东第三号强台风,给潮汕人民带来的灾难?作为与牛田洋军垦生产基地有着特别渊缘的我,因为出差到揭阳,又是这个台风的目睹人,亲历者,尤为刻骨铭心.这次台风达18级,是解放以来最强劲,破坏力最大,无法抗力的天劫。但是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兴盛,左的思潮占统治地位,人定胜天,众志成城的信念,牢不可破。</h3><h3> 所以,上级作出部队和学生不撤离的决定,当时驻牛田洋部队是55军,还有在此锻练的二千一百八十三名大学生。他们以血肉之躯,手挽手,肩并肩.,站在海水中顶狂风暴雨,战恶潮,有470名解放军官兵和83名大学生,为转移灾民,护堤保田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h3><h3> 悲哉!壮哉!他们一心向党,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天地,泣鬼神!</h3><h3> 我说与牛田洋有特别淵缘原因有二:一是牛田洋的首垦部队,开拓者是我们41军122师,60年代初,我们的老前辈老战友,在生话三年困难时期的1962年开进牛田洋囲海造田万亩1963年就创亩产1190斤纪录。</h3><h3> 二是我们121师工兵营和防化连于1967年开进西牛田洋进行围海造田,我们主要是完成五号水闸以西的筑堤任务。我们这个群有谢科长,吴厚阶、钟明星两位副政委,我和连长杨万腾,余永良,副连长王建良,军医沈顺发,管理员吴松文等九人可能是牛友,在那里奋斗拼搏过。</h3><h3> 在牛田洋施工,连队住在内堤内侧蓬寮中。生活十分艰辛,施工完全靠人力,没有机械作业。堤基处理没法清基和打桩,靠固砂砌石上土,由民工负责运砂子和花岗岩石块,在涨潮时卸在堤基上,并完成砌石墙。</h3><h3> 部队填土筑堤,堤身要下沉几次,才算牢固。酷暑天,我们正天泡在堤内的浅涂沟里,用手挖泥装在小木船里,推到堤边,用肩挑方法将士填入堤芯。</h3><h3> 开始大家比较斯文,穿着裤衩,或围着水布干活,后因长湿癣烂档的逐渐多了,影响施工,我们学民工,一丝不掛,所以屁股晒得比臉黑。骄阳似火,水温达五六十度,烫得很,泥中有牡厉壳,划伤手脚,我们都脱了几层皮,特别到午餐,有好菜好饭都吃不下,唯有糖醋黄瓜丝最受欢迎。</h3><h3> 有饭难咽,有休难眠,大家都消瘦了下来,有很多人掉了十至二十斤肉。</h3><h3> 当时我是一连文书,是入党转正考验期,和班里战士一个样,拼命干,換得按时转正。</h3><h3> 同是七月份,来了一次12级大台风,指挥部领导很明智,将施工部队撤离到莲塘军营避险,将闸门打开,让潮水灌入堤内,内外水压平衡,减少崩堤危险。</h3><h3> 台风来时,连长吴炳茶安排我和潮阳籍的通讯员黄平贵留在堤上当观察员,穿着军用水衣,灌入狂 风,人浮欲飞,风雨推着潮涌,铺天盖地,排山倒海的感受我,</h3><h3> 第一次领悟到了,我看着新堤在下沉,赶快撤离,连滚带爬,十分狼狈。回到莲塘安全地带,那次台风,不损一兵一将,堤围只下沉了些许,没有崩溃。</h3> <h3></h3><h3> 为何我有机会目睹7.28台风?</h3><h3> 1969年,41军已调房广西柳州,牛田洋已移交55军管理,121师住广西贵县(今贵港市)。</h3><h3> 工兵营接到国防施工住务,开赴万山要塞的鳥猪洲岛,我从一连文书调往营部,接替谢必茂科长原书记的位子。</h3><h3> 那年空军从陆军招收飞行员,营部给养员林顺辉被选为招考对象。政审、体验都很严格,他是揭阳钖场人,离我家乡揭西五经富五十多公里,我入伍五年了还没探过家,所以营领导给我两全其美的美差,外调兼探亲。</h3><h3> 7月下旬我离岛,25号到锡场公社华清大队,小林的家乡,大队革委会主任安排民兵营长治保主任协助我做好调查工作,他们认为家乡兵参加选飞,非常荣幸,积极配合。</h3><h3> 26日上午还安排我到大队茶果场参观绿茶的制作全过程,漫步在黄梨树下,百多亩黄梨己有七成熟,硕果累累,惹人喜爱,蕉园中的香蕉千万串,每串都在60斤以上,好一派农果丰收的景象. 。</h3><h3> 由于当时通信落后,我连个手表都没有,出门在外,有很多不便,至27日午后才从有线广播里获知三号台风要。要抢收,加固住居,当地民众听到广播后速到大队听从安排,投入防风救灾工作。</h3><h3> 当晚大雨瓢泼,第二天,28号上午,我在供销社分站买了一把黑布竹柄大伞,吃了早餐静呆在大队部,不敢外出。接近中午十一点,风大到极点,辟啦啦,声音很吓人。大风一阵比一阵紧刮过来,呼啦啦……瓦片横飞。</h3><h3> 庭院屋檐下的麻雀受气流影响,在窝里呆不住,往外扑腾,立马摔毙在天井空地上,风后外出到公路一看,公路边的桉树连根被拔起倒在公路上。电线杆,水泥语录牌全部倒下,摔成碎块造成公路阻塞,阻断交通。</h3><h3> 华清的村民将被台风打下黄梨,堆放在祠堂前的禾坪上,有四堆小山样大。蕉园被夷为平地,全部倒伏。民房吹倒了数十间,幸无人员伤亡,喜悦的脸,一阵风吹过,茫然消逝。</h3><h3> 看过他们写的政审材料,与我走访的情况无异,我叫他们先寄回部队,我顺便探家。</h3><h3> 29日午饭后,大队帮我叫来一个单车工友,用自行车载我回揭西。公路被水冲坏,路障没清理完毕,只能走乡小道,一路上看到惨不忍睹的灾情。 </h3><h3> 回到久别的家乡,闻知水库安然无恙,心情豁然开朗,龙颈水库是全汕头地区最大的水库,上下两库库容量达两亿多立方米,它若出险崩坝,将危及几万人的生命财产,家乡是山区,由于山的阻隔,风力减弱了许多,但鱼塘养的魚,付之东流,汇入大江。 甘蔗全部倒伏,木苗被吹折,木薯连根拔起,瓜菜地棚架全塌,幸好采取浸秧保苗,保证水稻夏插。第一次探家,又蓬八一节,但灾痕累累,夺走了好心情。在家住了一个星期,我就返回队里,小林因体检不过关,没有实现飞行梦。</h3><h3> 在牛田洋锻炼的大学生中有名人,原外交部长李肇星,是其中之一。也有我的高中同班同学曾寿梧,他1964年夏考入华南农学院,1968年夏毕业,将安排工作,因文革不能按时安排工作,留校赴牛田洋锻炼,他亲历这场生死之劫。</h3><h3> 后来对我谈及这场灾难,他说大家都想表现学军政治觉悟高,体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让大家下海护堤,没有一个敢说不字,像大锅煮水饺一样,下去了,浮上来,幸儿时顽皮,在河中闯闹,略通水性,保住一命。</h3><h3> 后来他在市农业局当粮产科长,为水稻高产作出贡献,他讲解放军在这次战天斗地中最勇敢,,尸中。战士们好多是三个一体,五个一组挽手并肩,死在一起,分都分不开,这就是军魂所在!</h3> <h3>  俱往矣,沧海变桑田。至1968年7月,牛田洋围海造田工程宣告完成,造田二万多亩。在那农业以粮为纲的年代,为国家生产了数亿吨粮食,那时没什么农业机械,犁耙田用人拉,假牛顶真牛,牛田洋,牛的拓荒精神,牛友,牛的干勁!</h3><h3> 昔日牛田洋,纯种粮。今日牛田洋多种经营,种了许多佛肚树,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树种,既观光,又防风,还有药用价值。弃粮还渔,蟹塘虾池连成片,虾鲜蟹肥。牛田洋处咸淡水交汇界,大闸蟹过去就很出名,经人工繁殖,广泛饲养,成了牛田洋的主打拳头产品。如今的牛田洋成了潮人休闲,美食,游玩,免费开放的大农庄。 </h3><h3> </h3> <h3>当年牛田洋插秧的场面</h3> <h3>  7.28,对汕头民众是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7.28遇难的英雄们,为我们树立不朽的精神丰碑!作为曾在牛田洋奋斗拼搏过的牛友,我们永还不会忘记你们!你们为国捐躯,义无反顾,大无畏的精神永垂青史!</h3> <h3>碑文铭刻牺牲的大学生名单</h3> <h3>永远的的丰碑</h3> <h3>  昔日牛田洋,纯种粮。今日牛田洋多种经营,种了许多佛肚树,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树种,既观光,又防风,还有药用价值。</h3> <h3> 弃粮渔,蟹圹虾池连成片,虾鲜蟹肥。牛田洋处咸淡水交汇界,大闸蟹过去就很出名,经人工繁殖,广泛饲养,成了牛田洋的主打拳头产品。如今的牛田洋成了潮人休闲,美食,游玩,免费开放的大农庄。</h3> <h3></h3><h3> 牛田洋处咸淡水交汇界,大闸蟹过去就很出名,经人工繁殖,广泛饲养,成了牛田洋的主打拳头产品。</h3> <h3>  牛田洋位于汕头市西郊,被李肇星称为第二故乡,现是广州军区旗下的一个军事基地。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滩,潮涨时淹没,潮退时干出,面积足有万亩。上世纪60年代初期,人民解放军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开进了牛田洋围垦造日上。</h3><h3> 牛田洋“七.二八”风灾事件,既是天灾,又是人祸,当时这场台风被成功预报。但是,灾难预报并没有在高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的人们当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时牛田洋的政治地位,时代背景,让抗灾斗争形式,抗灾过程,抗灾时间定位在人定胜天的思维上,导致部队官兵与大学生牺牲的重大事件,值得深刻反思。</h3><h3> 五十年来,这片热土历经世事沧桑,既创造过当年围垦当年种植,亩产1190斤的奇迹;也有过强台风来袭,553名年轻战士、学生护堤捐躯的悲壮事件;更有着退田还渔,两万多亩池塘虾欢蟹肥的当代传奇。</h3><h3>作者:曾文河,原陆军121师工兵营机械连指导员,历任战士,文书,营部书记,机关干事,指导员。</h3><h3>文字编辑:夏汉明,原陆军121师工兵营机械连文书。 </h3><h3> 2019年7月27日</h3><h3> 写于揭西县</h3><h3><br></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