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空白的大学生活

李龙飞

<p> 种子</p><p>带着手掌的余温</p><p>在火热的阳光下发芽</p><p>记忆中的花开</p><p>又是一个晶莹的轮回</p><p>悄无声息的雨露</p><p>点缀着枝叶与花朵</p><p>一生的热爱</p><p>化做一段温柔的倾诉</p><p>张开心中的喜悦</p><p>就能撑起明天的成熟</p> <p>&nbsp; &nbsp; &nbsp; &nbsp;现在回忆我的大学生活,与其说空白,不如说空虚更准确。</p><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在&nbsp;我考入大兴安岭师范学校物理大专班入学时,与我考大学的美好愿望有一定差距。我的职业理想是当一名矿业工程师,这与我在金矿成长的经历有关,金矿有名牌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水平很高,受人尊敬和重视,这点打动了我,我的职业理想未能实现,因此心里对上师范大专并不满意。当时整个师范学校搬迁新址,总共三栋楼: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两趟平房:食堂和实验室,没有完整的校园,连个操场都没有,篮球场是我们将要离校的最后一年才立起来,当时校园最火的是打排球,因为只要一小块场地就可以让同学们尽兴玩起来。在那样的环境一点也找不到上大学的感觉。因此在好长时间里,我都不认为自己在度过大学生活,在这里的那个人好像不是我,而我是身处物外的另一个旁观者,班级里与我有同样思想的人恐怕不止我一个,其根本原因是内心还没有足够强大,来撑起青春期摇摆的人生,也时常回顾高中阶段有哪些不对劲的地方,只有被动地等待这样的日子如流水般地快速逝去,而这样的感受在后来也断断续续地出现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是带病入学的,当时病后身体透支十分虚弱,因而我的情绪也低落,养病恢复体力和精力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入学半年后身体状况好转,我就开始了锻炼,每天早起从一个电线杆距离慢跑开始,沿着校园门口的大道一直向东延伸,跑跑停停,没有更好的体力支撑只能这样,然后回寝室打洗脸的热水,同学还在梦中,在后来的两年的时间里,我总是寝室第一个起床,并且我和下铺的阿亮在一个饭盒里吃了两年的饭,因此成了死党,彼此的关爱使我的生活充实而温暖,他是我们班最远的考生,来自牡丹江,早晨打饭注定是我的任务,当然午饭和晚饭阿亮就很自觉了。毕业他被分配到了图强中学,一年后调到牡丹江人民银行,爱人是牡丹江师范学院的老师。而我在上师范养成的早起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现在大学同学相聚时,往往要回忆起在一起的生活,我的脑袋几乎是一片空白,同学们发生的许多趣事对我来说好像并没有经历,也许当时也经历了但压根就没往心里去,可以想象得出我当时是在什么状态,心里与生活相隔离,人生就是一个苏醒的过程,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明显的特征,那时我应该是处在半梦半醒当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学最大的收获是我的跑步从几十米开始,等到毕业时我已经能连续慢跑2千米了,这对一个正常的男学生在平常不过的了,而我却付出了两年的努力,几乎风雪不误,这是我有毅力能够做到的。</p><p>  大学是多元文化,没有了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男生精力旺盛,快乐比较简单,当时流行玩吉它,打球运动在学生时代永远长盛不衰,少部分学生在业余时间打扑克赢饭票,女生开始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同学交往也渐渐多起来,那个年龄对一切都十分好奇,满怀激情寻找热烈的年龄,一方面通过交流了解他人和社会积累经验,一方面也可以填补青春期的空虚与寂寞。在大学时代,依然延续着高中阶段的叛逆思想,不在父母眼皮底下,个性会很快得到张扬,另类学生往往会受到追捧。学校提供的资源不足,现在看青春期发展特长会缓解压力,使身心更健康。青春岁月,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纯真美丽动人。</p><p>  记得入学一年以后,我的体质才好转,想法也有所转变,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经常去教师休息室打乒乓球,思想活跃了,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而在大一放长假的时候,同学结伴去过内蒙的嘎仙洞和北三局的阿木尔,同学那么劝我都无动于衷,放假整个宿舍人去楼空,我一个人在寝室里看书幻想,享受一个人独处时的自由和静谧,其实也错过了集体交流活动的机会,那几天真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很长。人思想的成熟,需要读很多的书,经历很多的事情,认真思考才能稳定下来,天下没有绝对的好事,也没有绝对坏事,经历也是人生的财富。因此现在回忆起来,对自己的固执多少有点后悔,我后来的转变与对这两次经历的认识有直接的关系,大三结伴去了趟新林。</p><p>  我们班的男生足球在学校里无敌,我们自己编排的合唱最受欢迎,但老师做评委给了第二,我们班学生把奖状从楼里扔出去,在校长脚下爆炸,气得校长暴跳如雷。耿直的班主任丁老师一直偏向我们学生,胡艺芬和袁秀珍爱学习,李小琳和徐乃捷爱唱歌,沈越勤和郑文伟开朗,王晓红有主见,周佳梅沉静,肖丽萍快人快语;姜永发喜欢吉他弹唱,毕业那一年的新年,他抱着吉他挨个班走访,只是随着吉他音乐忘情的呜呜呜.....,没有一句歌词,同学乐得拍桌子大喊大叫;夏文志,张庆波和陈登文喜爱西班牙吉它,业余时间抱着吉它沉浸在美妙的吉它曲中;夏文志乒乓球打得好;尹晓冬睿智,刘海峰勤奋、关国权平和、王蕴辉和楚文明豪爽,陈旭敏锐,田金元从容,刘占松和王兴武机灵,王耀辉和廉振喜老练,杨海滨真诚,王淼聪明,李国良幽默,何树芳调皮,吴世信爱笑,王广军帅气,刘佳升朴实,杨滨国开朗,裴喜才幼稚,李国春、张治国、魏玉斌、任继星的深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和于万吉在一起看了不少小说,交流了心得,思想有共鸣,也分享了不少他家捎来的好吃的,是继阿亮之后的第二个死党,他体质弱,我俩有共同语言,对人生认识的交流,也促进了彼此的感情,后来见到他娶了比他高半头而又性格开朗的爱人,我也十分感慨,聪明人命运都不会差,我祝福他。由我出面和胡艺芬和肖丽萍换过细粮票,事先和阿亮商量好的,那个年月是对我们生活最大的支持。大三时经常借郑文伟的手风琴;每次去她那里都不太好意思。</p><p>  在这几年的大学生活里,另一个收获,就是阅读了一些文学经典作品,有《复活》《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等等,《悲惨的世界》和《巴黎圣母院》那种语言繁琐的阅读不下去,只看了开头,杂志类的喜欢《中篇小说选刊》和《作品与争鸣》,有反映大学生活的作品引起我的好奇心,透过优秀文学,让我了解人生,深远辽阔而伟大,把自己置于主人公人生的漩涡之中,跟着他们的命运走十分激动,弥补我自己感觉这段人生的苍白,尤如在心里加上个硬壳,增强了抵抗能力,那时还很幼稚,在我的思想里深受这些作品影响,慢慢变成了潜意识,时常表现出来,几百上千年人类情绪反应和思想意识变化并不大,所以人的命运和感受总是惊人的相似,每个人做为主人公演绎出的故事也是一部连续剧我一点都不会感到奇怪,只要你真实地表达出来。</p><p>  上大学没有谈一场心动的恋爱有点遗憾,青春时代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十分强烈,但这种认识往往太过于理想化,那种爱情至上的思想与实际并不相符,毕业以后我才如梦初醒,班内有一对恋爱成功,其它同学流传着几段爱情故事都无果而终,有女同学高中就有对象,男同学心智成熟较晚,因此工作以后恋爱成家,几乎都跟我类似,只要是三观吻合,这样的结局不一定不好。上学期间的恋爱与走向社会以后恋爱有区别,上学时只谈感情没有负担,那种爱清纯青涩无忧无虑,只用情也许不成熟不成功,但一定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倾心相向,也可能是平生第一次发出爱情誓言的时代,两情相悦的爱可遇不可求,如果不期而遇会更浪漫更温馨,一句心领神会的话语,可以带给自己一个美好的回忆,一段十分珍贵的快乐时光,没有这样经历是无法弥补的,对人一生的影响一定会有。恋爱的交流是其它方面的交流无法替代,没有恋爱没有纠结,但没有锻炼也没有成长,恋爱也要学习实践,大学是适合谈情说爱的地方,是真正意义上的二人世界,只谈爱情多么纯真。到了谈婚论嫁,掺杂太多因素的恋爱其实挺没劲的,爱情是人生感情生活的组成部分,与学业同等重要。 </p><p>  毕业离开学校时,心里突然有些慌乱,对母校有点恋恋不舍,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不可预知,整个大学生活并没有认真学习专业课,但一脚踏入半个社会思想成长了许多,师范生几乎都回原籍,我回来被分配到呼玛二中,几年后,大部分同学从学校改行到了各个机关单位,那个年代专业毕业生资源稀缺,很受欢迎,基层走关系十分普遍,很容易找到理想的单位,这些做法可以理解,社会分工不同,也是工作需要,但是在县党校培训时我写的结业论文题目是《中小学青年教师流失的原因和对策》,我在文章里因实话实说而受到领导私下好评。有些情况是不易端到台面上的,我只不过又较了一次真,实话实说了。不久那个领导要调我到机关提职,也许与我写的论文有关系,根据自身条件不太适合,我婉言谢绝了,那时我开始怀念自己的学生时代,我属于慢热型的人,是生活推着我向前走。</p><p>&nbsp; &nbsp;&nbsp; 三十多年过去了,同学们都发生了不少的变化,随着子女结婚,借此机会我们部分同学相聚的次数多了,才有许多新的认识,现在见面都十分亲切,有问侯有调侃,分手时都会互道一声珍重,但也有同学毕业以后再没有见过面,同学都会在心里问一句:你好吗?同学也等待着你们的消息!同学情随时间越来越深,越来越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