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峰峰之行的第三天,我们利用多半天的时间,游了响堂当。</h3> <h3> 我们游的是北响堂山,山势并不高,沿途小吃仅一 两家。拾级而上,没多久,便看一座寺院,名为常乐寺。常乐寺是宋朝时修筑,后广场的佛像已经头像破损,景象废颓,让人感伤。寺前左旁有一舍利子宋塔。坐在塔旁照像,让人总想像白娘子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忽有几个老妪口念“阿弥陀佛”绕塔环行,一种对塔的崇拜油然而生。</h3> <h3> 再向上走,沿道古老的城墙,斑驳地诉说了历史的沧桑,我们似乎穿越了时空,走进一个个古老的岁月里。</h3> <h3> 响堂山并不怎么高,不到半个小时,便登到了山顶。然而有三个小门封琐了去路。西边有个小门倒是开着,原来却是要门票的!这真是挠痒挠到了极处。如果不去吧,白登了这么高,错失了佳境。只好认栽,买了门票进去了。</h3> <h3> 响堂山的石窟建于不同的朝代,最早乃北齐所建、后隋唐宋明都有所修建。佛像虽历经岁月的侵蚀,但仍造型迥异,衣裙纹饰清秀飘然,或坐或卧,或思或点,或笑或默,神情描摹,生动逼真,让人痴迷向往,似在追溯那个神秘的遥远的世界,指点着迷失的人们,召唤着人们走向美好,走向光明。</h3> <h3> 当然壁刻佛文,笔力遒劲,细细观摩,耐人寻味。 洞顶浮雕飞天,或手弹琵琶,或吹奏笙管,飘带摇曳,栩栩如生,让人惊叹叫绝!</h3><h3> </h3> <h3> 在三世佛洞外有一明修筑时的刻文,笔力挺秀,文字简约,却蕴含丰富。与我们现在文字着实没有多大出入,乃悟我泱泱华夏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内涵,自豪感倍增。</h3> <h3> 当然也有让人遗憾的地方,许多佛像的头部早已残损,有导游讲是文革时期“破四旧”所致,周恩来曾亲自前来制止,才得以有所保留。</h3><h3> 唉,有的时候,愚昧无知错误的思潮如同洪水猛兽,无情地席卷吞噬着文明,时过境迁,再追忆那段疯狂的岁月,无耐,无助,悲叹至极。但愿这也能给人们一些思考和借鉴,从而引以为诫,一代代地把优良传承下去,续写民族历史的辉煌。</h3><h3> 然而这残损的,遗憾的为何没人主持去修缮,去完美呢?难道今人真得没有了先哲的灵性,修补不得;还是没人重视,当地人们苟于拥有的,不愿也不敢为之呢?</h3> <h3> 响堂山之游,很快结束了,但回望那座写满沧桑岁月的山,我却想了很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