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说明:1.多数摄影作品是著名藏族学者、著名摄影家、翻译家、四川省委党建杂志副总编辑根秋多吉先生拍摄,也有我的朋友张小游先生以及我自己拍摄的。</h3><h3>2.文章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的介绍和认定也来自根秋多吉先生,在写作中得到根秋多吉先生的指导和修正,在此衷心地感谢根秋多吉先生。(第一张图片为根秋多吉先生)</h3><h3>3.这篇文章只是给我的大学同学做一些介绍,不做他用。大家在八月份要去甘孜州旅行,把有关藏区的知识尤其是关于甘孜州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容易阅读和理解的、通俗的讲述,很有必要。</h3><h3>4.我们这次要去的德格县是一个充满文化和宗教的藏区大县,说她大是指文化影响和宗教影响。根秋多吉先生的家乡就在德格县,雀儿山下的柯洛洞乡。</h3> <p class="ql-block">一:藏区的地理范围</p><p class="ql-block"> 藏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青海省、甘肃省等地的藏族居民活动区域。藏族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全世界有大约750万藏族人,中国境内约有700万人(2016年统计)。</p><p class="ql-block">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除了西藏自治区外还有十个自治州、几个自治县。我们要去的甘孜州算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藏族聚集地区。我们通常说的藏区有四川藏区、云南藏区、甘肃藏区、青海藏区。当然西藏肯定是最大的藏区。</p><p class="ql-block"> </p> <h3>二:前后藏、康巴</h3><h3> 一般人都知道藏区分为前藏和后藏,但不清楚称呼的来源和演化。整个藏区的划分必须说到吐蕃王朝的崛起。</h3><h3> 公元六世纪,在雅隆河谷有一个叫吐蕃的小部落急剧强大起来占领了拉萨、山南等大国,那时,西藏进入类似于中原的战国时期,吐蕃打败所有对手,统一青藏高原。</h3><h3> </h3> <h3> 极盛时期,吐蕃王朝包括了西藏、青海、甘肃、新疆的全部和四川、陕西的一部分。</h3><h3> 统一青藏高原后,吐蕃自然把自己崛起的地方山南、拉萨一带当成中心,藏语“卫”就是中心的意思。“卫”包括了拉萨山南等经济强大的地区。而有江河流域的地区,雅鲁藏布江上游被称为“藏”,藏语里是江河的意思。“卫”和“藏”合起来就是吐蕃王朝的核心区。</h3><h3> 吐蕃王朝向东扩张,占领了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现在的昌都、甘孜等地,被称为“康”,藏语里“康”就是边地的意思。</h3><h3> 吐蕃王朝灭亡后,逐渐把卫和藏合起来称为“卫藏”。到了清朝,“卫”又被称为“前藏”,“藏”被称为“后藏”。合成西藏。</h3><h3> 所以,从地里位置划分,拉萨、山南属于前藏,清朝册封达赖喇嘛掌管。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册封班禅掌管。</h3><h3> 前藏逐步发展成西藏的经济政治中心,拉萨成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h3> <h3> 三:卫藏、安多、康巴地区</h3><h3> 以方言来划分藏区,又可以分为卫藏、安多、康巴三个地区。</h3><h3> 安多地区前面没有提到,它包括青海甘肃四川的部分藏区。四川主要是阿坝州的红原县、阿坝县、若尔盖县,实际上是几个草原县。</h3><h3>(著名歌唱家降央卓玛是甘孜州德格县人)</h3> <h3> 康巴地区:历来康巴地区的表述都使人感到模糊,可以肯定的说,甘孜州十八个县都属于康巴地区。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为州政府所在地),玉树州,昌都地区,那曲地区的个别县,甘肃省的个别县,阿坝州的嘉绒藏族地区算康巴地区。因此,康巴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所以,称为康巴人的人也多。</h3> <h3>四:藏传佛教的基本分类和仁波切</h3><h3> 初次到藏区旅游的人,一般不会去区别寺庙的不同,也不会注意喇嘛穿着上的不同。同时不会去注意寺庙的颜色的不同。藏民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他们信仰的是佛教,称为藏语系佛教或者喇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构成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h3><h3> 在很多文字中,常常出现仁波切这个词。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h3><h3> 这是藏族佛教信徒对活佛敬赠的最亲切、最为推崇的一种尊称。在拜见或谈论某活佛时,一般称"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统称号,更不直接叫其名字。</h3><h3> 在活佛的多种称谓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种称呼。 仁波切也是藏民对修行高僧的普遍尊称,是通用语,有点像有意避开名讳,表现一种尊重,也可以和名称连用。僧人在三种情形下会被称作仁波切,一是转世高僧(即活佛);二是学问堪为世人楷模者;三是此世有很高修行的成就者。也就是说转世高僧一定是仁波切,但被称为仁波切的人不一定是转世高僧。</h3><h3> 现在,仁波切的称呼越来越普遍。</h3> <h3> 一般藏区的佛教教派有: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三色),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苯教--黑教(本土教)。教派颜色称谓主要是游客区别教派的一种说法,正规描述不会加以颜色来描述。不过各个教派在寺庙外观,僧房,喇嘛服饰的色彩都与教派有关。比如,我们去稻城县路上可以看见苯教外墙黑色的寺庙。</h3> <h3> 作为游客,在看见寺庙时,如何鉴定是哪个教派呢?我们只能以颜色来区别。</h3><h3> 宁玛派,衣服帽子建筑以红色为主。</h3><h3> 萨伽派,花色,僧侣可以结婚。上身白色,下身红色,建筑外墙也是用三色。</h3><h3> 噶举派,白色为主,房子在普遍红色中点缀以白色。</h3><h3> 格鲁派,以黄色为主,衣服帽子建筑都以黄色为主调。</h3><h3> 苯教,以黑色为主,就连信仰苯教的地方民居都以黑色作为房子的颜色。</h3> <h3> 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日喀则的扎寺伦布寺都是黄教(格鲁派),也就是说达赖、班禅都是格鲁派的领袖。而在甘孜州,上述五大教派都有。</h3> <h3> 格鲁派寺庙在甘孜县多,比如甘孜寺。宁玛派寺庙,藏区有六座,其中四座在甘孜州德格县和德格县附近的白玉县。</h3> <h3> 藏传佛教转经都是按照顺时针转,苯教是藏族本土宗教,苯教寺庙的转经和转经筒都是逆时针。藏传佛教转经根本咒语是六字真言,苯教转经的根本咒语是八字真经。</h3><h3> 所以,在藏区要转经,要先看当地藏族人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别弄错了。</h3> <h3>五:藏传佛教的学位--格西和堪布</h3><h3> 僧人出家后必须经过佛教学院的学习,分阶段进行相应考试,最后要获取学位以检验学习水平。</h3><h3> 一般来说,藏家选择子女出家多数会选择有慧根的和有佛缘的孩子。因此,这些孩子们学习都不算困难。也就是说,寺庙里面的小喇嘛都是比较聪明的人。</h3><h3><br></h3> <h3> 藏传佛教里,格鲁派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答辩授予格西的学位(格西也有等级),而宁玛、噶举、萨迦的学位叫堪布。格西和堪布相当于现代高等教育里的什么学位,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过稍作对比可以对藏传的教育体系有点基本了解。</h3><h3> 一般认为格鲁的格西学位相当于博士。从时间上讲,僧侣在三大寺想要拿格西学位,除了活佛可以跳级,普通僧人需要至少十六年。通常十六年才拿得到的学位,当然比博士要厉害了。但是,藏传的教育传统上几乎都是在寺院完成的。也就是说,这十六年包括了绝大部分的教育。如果现代教育从小学开始算的话,到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也要二十年。当然,现代教育直到大学都是通才教育,即各个门类的学科都学,而不只专攻一个方向。那么,单就佛学水准而言,格西和佛学博士的程度如何比较呢?由于这两个系统的教育理念不同,格西和佛学博士的擅长也不同。藏传佛教的僧才教育目的是通达经论,将佛法的传承延续下来。而博士的培养注重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前者更强调广度和对经典的理解。后者则要求深度和新的想法。格西们通过十几年的辩经学通了五部大论等经典理论。在佛法的广度,以及对经典的细微处的理解上,胜过佛学博士。在辩经时,他们经常对一些定义,和经典的词句逐字反复辩论。而佛学的学术研究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并且对语言要求更高,比如要掌握梵文、巴利文等佛学研究的重要语言工具。美国某大学的一个佛学专业的学生,翻译了一部论著,但是没能拿到博士学位。原因就是单单翻译经典不能体现个人的研究能力。总体来说,格西和博士水准是相当的。</h3><h3> 那么堪布到底放在哪个位置上呢? 要拿堪布的学位一般也要八到十二年不等。他们和格鲁比,主要是辩经方面稍弱一点,知识面其实差不多。所以,堪布大概和佛学博士也相当吧。</h3> <h3> 辩经在藏传佛教的各大寺庙里均可看见,通常围观者众多,对胜利者喝彩。胜者继续和下一位辩论,直到没有对手。也有集体展开的辩经。</h3> <h3>六:藏族文化与十明的一般意义</h3><h3> 十明,是藏族文化最基本的东西,它包涵了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十明文化是藏族文化的基石,也等于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内容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如果精通了十明文化,也就了解了藏族文化的全貌。</h3><div>大五明:</div><div>1、声明学(主要指印度古梵文)</div><div>2、因明学(也叫逻辑学)</div><h3>3、工巧明学(主要是手工艺、木刻、石刻、泥塑、唐卡、壁画等艺术)</h3><div>4、医方明学(主要指医学、藏医)</div><div>5、内明学(相关佛教文集、甘珠尔、丹珠尔等)</div><div>小五明:</div><div>1、韵律学(诗词)、</div><div>2、星象学(天文学、历算等)</div><div>3、修辞学(格言、道歌、小说、散文、书信等)</div><div>4、戏剧学(表演艺术、藏戏等)</div><h3>5、辞藻学(成语、谜语、谚语、英雄史诗等) </h3><h3> 色达五明佛学院的五明就是大五明,基本上所有的藏文学校都要讲解五明或者十明。过去寺庙里面主要修好因明学即可,现在其他四明都要学习。</h3> <h3> 前面说过格鲁派叫格西,其他教派叫堪布,格鲁派的教育方式辩论为主,以前任格西基本上辩论为主,现在其他四明也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任格西。其他教派内明学为主,这里面辩论也很重要。</h3><h3> 因此,你看见一群喇嘛在激烈争论,你千万别以为在吵架,其实他们在辩论。辩论是格西或者堪布们的口才变得极好,有利于他们今后任住持。</h3> <h3>七:关于康巴地区</h3><h3> 前面说过,康巴地区是吐蕃王朝的边地。藏区的语言以西藏话为主,拉萨或者大部分西藏人都说西藏话。牧区人一般说草地话,即安多话。四川的色达石渠都是草原,说草地话即安多话。(我有一个搞影视的学生在藏区拍摄了一部纪录片需要藏语翻译,很多藏族学生和藏文老师都说听不懂,就是草地话)最后就是康巴地区说康巴语。</h3> <h3> 非常显然,康巴地区不论是文化还是人口,都是以甘孜州为主。虽然康巴地区泛指昌都、迪庆、玉树、甘孜、阿坝广大地区。</h3><h3> 央视《远方的家》节目采访昌都牧民时,他回答问题说我们康区,我们康巴人等等。</h3> <h3> 康巴地区的文化中心在德格县,一般都是说德格县是藏文化中心之一。主要指德格具有所有教派的寺庙,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这要归功于历史上的德格土司确吉丹巴泽仁(1689~1750),他曾经管辖五个县的范围:西藏江达县,四川的石渠县、白玉县、德格县、邓柯县(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撤销)。该土司修建规模宏达的印经院,弘扬了藏文化。同时,德格县具有五大教派,在四川藏区影响巨大。</h3><h3> 德格印经院坐落在德格县城里,素有藏族文化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的称谓。全称是“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很难记住吧?</h3> <h3> 始建于1729年的德格印经院,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印经院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个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具有天量的木板雕刻,上面几乎囊括了所有佛教经文,也有天文地理医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工艺等著作。木刻版经过严格工序处理,具有防腐防裂、防虫的功效。每一块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h3> <h3> 由于气候原因,每一年只有半年时间(藏历年三月十五日到九月二十日)可以印经,在此期间,人们可以到印经院朝拜书版,称为“巴尔恰东”。</h3><h3> 印刷用墨有些讲究,《大藏经》一律使用朱墨,以示尊重。其他使用黑墨。印刷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刻板印书,两人一组,取版,涂抹墨汁,送纸,滚筒压印,揭开即成一页。</h3><h3> 印刷用纸也非常讲究,是一种专门的称为“阿交如交”的草根皮制成的,坚韧,不腐,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h3><h3> 两百多来,院藏书版基本完好,是全国藏族地区藏书最丰富的印经院。</h3> <h3> 人们要取得经书,必须翻越高高的雀儿山。雀儿山垭口海拔5050米,从马尼干戈开始翻山,走路要好几天。所以,过去人们是多么艰苦,多么虔诚。现在穿过雀儿山的隧道已经开通,翻越雀儿山已经成为历史。2005年,我和项兆虹、唐自力、王文江同学曾经驾车翻越雀儿山。2010年和2014年我两次驾车翻越雀儿山,非常艰苦和危险。</h3> <h3> 雀儿山的确高,麻雀都飞不过去。尤其是冬天,大雪覆盖大地也覆盖公路,当冷到一定温度,结冰后寸步难行。因此,高原常常被中断道路中断供应。</h3> <h3>八:甘孜州介绍</h3><h3> 甘孜州位于川西北,从康定市出发,分为北路和南路,也称为康北和康南。北路有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德格县、石渠县(州府原先想设在甘孜县,故称为甘孜州)。色达县、丹巴更北,白玉县更南。南路有雅江县、理塘县、稻城县、巴塘县、乡城县、得荣县。南北之间的新龙县,靠东边还有一个九龙县,不南不北有泸定县(康定市之前)。(共计十八个县)</h3> <h3> 从巴塘县出川到西藏,称为川藏南线(318国道),从德格县出川进藏称为北线(317国道)。318国道据称是世界最美公路,从上海到拉萨,最美路段就在川藏线。</h3><h3> 川藏线最好的季节是每年六月到十一月初,其他季节冰雪常在,山高路滑,寒风难御。</h3> <h3> 康南地区,现在最有魅力的是稻城亚丁。在上个世纪,一场关于香格里拉在哪里的争论席卷整个云南四川。</h3><h3> 当年洛克先生描述的人间仙境在哪里?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国度,原本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地名。小说中只说在喜马拉雅山西边,被群山包围,由一个藏传佛教寺庙守护。</h3><h3><br></h3> <h3> 这个时候,云南丽江的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迪庆州的旅游刚刚起步。而四川的稻城县亚丁刚刚由四川摄影家,俗称西部牛仔吕玲珑拍摄完成了著名的摄影作品集《亚丁》。三个地方发生争论,都说洛克描述的秘境在自己境内。都出书都请文化人摇旗呐喊。最后,迪庆州的中甸县胜出,改名为香格里拉县。</h3><h3> 争论貌似尘埃落定,但稻城县一直不甘心,说在亚丁的寺庙里找到当年洛克送的画册,洛克就是说的亚丁为秘境。但时过境迁,那边的香格里拉县旅游大发展,从一个小小的高原小县城发展成滇西北旅游大县和旅游重镇。无奈之下,出现亚丁村、洛克村、香格里拉镇等。</h3> <h3> 从理塘县往南,途径著名的海子山,据传说,几万年前,这里是海,是海底隆起后留下的水潭。海子山顶最有名的是兔儿山,远看形状极像兔子🐰。沿着海子山一路下来,可以看到走向亚丁机场的道路。在桑堆乡,分路,向西乡城县,向南稻城县,也就是著名的亚丁村所在县。</h3><h3> 从亚丁旅游出来,走亚亚路到乡城县,是一条捷径。</h3> <h3> 南路的理塘县是藏区高县,县城海拔在4000米左右。与西藏的很多县城比较(很多县城海拔在4500米以上),虽然不高,但植被稀少,氧气稀薄,是南路旅游者的畏途。但好在只是路过,不下车走路,不停留。也就不必担心高反。既使有点高反,也要冷静处理。1976年,我曾经在理塘县打篮球,一天两场。现在走路快一点就喘不过气来,不敢再提当年勇了。</h3> <h3> 雅江县是南路距州府康定市最近的一个县,县城处在山坡上几乎没有平路。上个世纪,县城文娱活动少,只有篮球🏀运动较为发达。每一场比赛都有篮球滚入县城下面的雅砻江。那时就听说,老乡们背着干粮下山寻找篮球。(一般人和学校买不起篮球,有一个都非常珍惜。)</h3> <h3>九:乡城县,必须单独介绍的地方</h3><h3> 在地图上,横断山的一个皱褶里,有一片美丽的地方,现在逐渐成为旅游线上的一个驿站。她就是我的故乡:甘孜州乡城县,藏语称为卡称,翻译过来就是手中的佛珠。嘉靖33年,乡城县归属丽江木府管辖,长达两百年。光绪33年,清军在赵尔丰的带领下攻破乡城县,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改为政府官员管理),兴办汉学教授礼仪和文化。</h3><h3> 乡城县面积5016平方公里,现在的常住居民不到四万。这里既有农区又有牧区,既有高山湖泊和原始森林也有草原农庄。这里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983年最低气温-14.4摄氏度。)年平均气温10.7摄氏度。物产丰盛,人杰地灵。距离成都800余公里,距离州府康定市500余公里。直到上世界八十年代末,从乡城县到成都,要在康定转车,正常情况下六七天时间。所以,那个年代,乡城县是距离成都非常遥远的地方。现在,2019年,高速公路已经通达康定,从乡城一天到成都已经非常轻松了。</h3><h3> 1979年9月,我到达川大时报道已经结束。我是第二三天补报名的,好像一起补报名的还有北京的一个同学,陈雅华?陈璐?</h3><h3> 1981年暑假,我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原本也不打算回家,计划毕业再回家看看。不回家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其次是路途遥远,来回半个月。暑假里,系里管生活的陈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告诉我,可以申请路费,我就写了一份申请。学校里有关部门研究时,竟然在地图上没有找到乡城县。于是得出结论,这个地方好远,给补助吧。于是我来回的路费就有了,大约60元,据说是川大历史上最高的。</h3> <h3> 曾经的出入藏区的道路被人视为险途,1958年前,进入甘孜州依靠马匹和脚力,从雅安到康定至少走一周,要翻越二郎山。从康定到乡城县,至少半个月。后来通车了,但路况和车况都非常差,从乡城县来回成都也非常花费时间。当年,即使通了公路,乡城县的人看到报纸都是七八天乃至于十天以后了,新闻早就是旧闻了,好在可以从收音机里及时听到各种消息。那个时代,物质极其贫瘠,人们的精神却非常奋发,非常乐于奉献。</h3> <h3> 县城所在地是香巴拉镇,这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一个小小的县城。乡城县原来叫做定乡县,1951年改名为乡城县。从光绪33,1907年开始有了官话学校(赵尔丰所办)一直到1952年。乡城县在上世纪直到70年代的初县城非常小,有一家炒菜全城香的说法。藏区和平解放后,支边大军到达乡城县,县城规模开始扩大。之后不久,差不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有了第一批就学的儿童了。1970年才有了中学:乡城县初级中学,1973才有了高中。但是,老师们都来自各个大学,甚至是北大清华复旦川大西南大学等名校。</h3><h3> 赵尔丰的故事在康巴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哪家的小孩子夜哭😭,大人要说:“再哭,赵尔丰来了”,据说很见效。</h3> <h3> 有一年(大约是2006年),我发现学校一个教授突然和我很亲近,在来回的校车里和我谈论乡城县。他非常熟悉乡城县的乡镇的名称,重点问我关于赵尔丰的故事。(清末,四川都督)</h3><h3> 我据当地人的传说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赵尔丰攻打藏区一路顺风,攻无不克的故事。但是到了乡城县,以桑披岭寺大经殿为主的建筑阻挡了清军的步伐。久攻不下,全军烦操不已。一天,一个低级军官酒后巡逻,中途,山沟里冰凉的风迎面吹来,一时酒醉不醒就地而卧。等到酒醒时分,耳朵刚好处在地面上,听得地下有水声流动,恍然大悟,原来寺庙里面供水渠在此。于是他们挖断供水渠。很快,不到七天,寺庙缴械投降,清军胜利✌收服整个甘孜州。</h3><h3> </h3> <h3> 第二个故事,应该不是故事,是乡城县民风彪悍的见证。每一年秋天,秋收后,平原地区(乡城县素有平坝县的美名,农业发达,牧业欠发达)在庆祝丰收之后闲来无事,于是组织起来,向北(理塘县稻城县)向南(中甸县)的牧区抢劫以酥油为主的牧业产品。由于与纳西族长期抗争,乡城县非常彪悍,几乎每一次都凯旋。</h3><h3> 因此,素有乡城娃子惹不得的谚语。</h3> <h3> 不久,该教授送我两本书,很厚。康南藏区的传说。哈哈哈,里面都有了。至于我转述的故事是真是假我真不知道。</h3> <h3> 乡城县有整个藏区独一无二的白色藏房,远远望去,点缀在春夏绿色的麦浪或者秋天金黄色青稞里面,白色藏房尤其美丽。</h3> <h3> 乡城县藏房的白色,一般以为是石灰水涂抹而成。其实,乡城县的白色藏房,不是石灰水,是一种独特的土用水搅拌后从房顶上倒下来,顺墙流动所至。 </h3><h3> 一般来说,乡城县的藏房是三层,第一层是猪牛羊居住。二楼是人居住,三楼用于处理粮食储藏粮食。三楼一般一半露天一半有房。</h3><h3> 那么高的墙,不用水泥,还是用土浇筑夯实即可。乡城县有一种特殊的泥土,粘性非常好,夯实,干透后非常坚固,再在墙面外涂上白色,远处看非常显眼,这就是为什么乡城人喜欢白色。</h3><h3>说明:此图片系长小游先生拍摄的乡城县白色藏房。</h3> <h3> 乡城县最有名的寺庙是“噶丹”桑披罗布岭寺,俗称桑披岭寺。“噶丹”表示传承格鲁派祖师宗喀巴首建之西藏噶丹寺的名系,即桑披寺与拉萨噶丹寺有”历史渊源。“桑披”意为遂心如意、兴旺发达,“罗布”则是宝贝、神物的意思,“岭”即寺庙,意为“遂心如意、兴旺发达的宝寺”。</h3><h3> 桑披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五世达赖洛桑嘉措的倡导下,由乡城本地高僧若·崩公本洛与五世达赖派遣的蒙古军官吉布康珠在噶举派甲夏寺的原址上兴建。是东藏最大的黄教寺庙之一,与理塘的长青春科尔寺、中甸的噶丹松赞岭寺并属于格鲁派在康巴地区兴建的十三座寺庙。兴修桑披寺的这一历史事件在民间传说是:乡城水洼南那岗寺庙的主持若·崩松本洛(南那岗寺属格鲁派),由于当时倍受其它教派的欺辱,他便亲赴西藏向五世达赖状告其它教派。于是,五世达赖遣派蒙古军官吉布康珠到乡城整改寺院教派。吉布康珠到乡城后,便将硕曲河流域大大小小不同教派的108座寺庙全都纳入了桑披寺,并把教派统一为格鲁派,委任若·崩公本洛为桑披寺第一任主持。后来桑披寺为了纪念这位蒙古军官,在跳神时,总会有一位僧侣饰演吉布康珠,面戴吉布康珠脸谱,手持权杖,身着华贵藏装,威风凛凛地踱着方步绕坝一周,后面有几位提香炉和吹唢呐的僧侣跟着,乡城群众把这一乐舞称之为“所布”,意为“蒙古人”。</h3> <h3> 桑披寺在藏区名闻遐迩,与其“名人效应”大有关联。1811年,桑披寺威望崇高的主持赤江活佛宋久曲麦荣耀地成为第九世达赖喇嘛隆朵降措的经师后,又于1815年荣登第六十九任“噶丹法王”宝座。于是桑披寺这一赤江活佛的母寺在藏区也声名大振,无可争议地成为了藏区一座令人瞩目的名寺。僧侣与信徒也随之倍增,遂最终成为乡城第一大寺。</h3><h3> 1936年,红军长征路经乡城,受到桑披寺僧众的热情欢迎与接待,寺庙僧侣和乡城群众主动为红军带路送行、筹粮运草、收养伤病员,红军首长萧克、王震等给寺庙赠送了写有“扶助番民,独立解放”字样的锦匾和银锭,从此,桑披寺又成了“藏汉团结”的象征。我家邻居就有留下来的红军伤兵,已经与当地藏族姑娘结婚安家落户了。</h3><h3>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桑披寺——这座瑰丽的格鲁派寺庙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寺院内的很多珍贵文物及大佛塑像被毁坏。1986年,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亲临桑披寺开展了隆重的布施活动,对修缮寺庙事宜也作了具体指示。此后,在县人民政府和广大僧侣群众的努力下,桑披寺这座藏传佛教文化的宝殿又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h3> <h3> 顺便说说藏戏,我看过不少藏戏,最大感受是都有面具,所以演员的面部表情不得而知。藏戏最多的是演出《文成公主进藏》《格沙尔王》等。很多集体活动中都可以看见藏戏,老百姓也喜欢观看,不时也会有会意的笑声。</h3> <h3> 藏族是一个歌舞的民族,在婚庆中,在丰收中,在任何一个可能的场合,都可以看见藏族同胞载歌载舞。现在,交通通讯也和内地一样发达,上网打游戏,网购,一样不落的出现在藏区。</h3> <h3>十:甘孜州的风光和风土人情</h3><h3> 常常有人问:甘孜州和阿坝州哪个美丽?这个真不好说。据我的摄影朋友们长期的拍摄结果看,阿坝州秀美,甘孜州壮美。</h3><h3> 这几年,出在甘孜州的大片多一些。以亚丁、新都桥、子梅垭口、贡嘎山为主要景点的摄影作品层出不穷。</h3><h3> 甘孜州丹巴县出美女,已经是家喻户晓。其实丹巴县附近的阿坝州小金县金川县也出美女,她们已经走进世界这个大舞台。</h3> <h3> 无论怎么说,甘孜州的风光绚丽多彩,和极具表现力的人物形象,以及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都是我喜欢拍摄的对象。由于每一次回到甘孜州的时间不够多,不能蹬守风光。所以,对于风光涉猎得较少,对于人像拍摄得多一点。</h3> <h3> 在成都,要拍摄星空是非常困难的,夜空里难得看见星星,即使周边山区有星星,光污染也很严重。而甘孜州是拍摄星空的天堂,常常是满天繁星,找没有光污染的地方比较容易。</h3> <h3> 拍摄星空有两个内容,流星雨和星星。拍摄一般的星空简单一点,涉及到一些参数的设定。流星雨就麻烦多了,几乎要一整夜的拍摄,超长时间的曝光和降噪,超寒冷的夜风,超级储备星空的知识。当然,手机目前不具备拍摄星空的功能。</h3> <h3> 关于白平衡的设置,自动和手动,出来的色彩大不一样,这张手动,我故意把色温设置高了一点,偏暖调。星空本来是冷调,光线中蓝色成分多一点,拍成暖调,也别具一格。</h3> <h3> 每一次进入甘孜州,都有回家的感觉。摄影反而处在次要位置。这次引用的作品都是根秋多吉先生拍摄的甘孜州各地的风貌。几乎每一张照片都会引起我的联想,都有拿起相机拍摄的冲动。</h3> <h3> 这一次同学们进入甘孜州,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多走走多看看,你会发现,美丽甘孜一定让你流连忘返。我会给你们留下美丽瞬间,让你随时可以回味魅力四射的甘孜州。</h3><h3> 这是一篇没有主题的文字,让你费心阅读,当然,你可以不去读它而走进甘孜高原。</h3><h3> 你的同学ZW2019.07.12</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