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第九组研修总结

子木花开

高级中学段永杰 <h1></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b>反思中成长,实践中提升</b></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2019年7月1日-10日,济源市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行,我满怀信心和希望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培训学习。带着发现的眼睛,反思重建的定位,紧张忙碌的度过了10天,仔细回想,感慨良多!</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一、心甘情愿的忙碌</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华东师大的学习,日程安排紧凑、报告精彩、信息量大,好多东西根本来不及细细咀嚼,马上就进入了下一个。每个人都想把能记下的都记下,把能带回去都带回去,慢慢体会、感悟,和同事共同分享。这十天的培训学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长进。加之来我市各校的骨干集聚一堂,我们在碰撞和交流中尽情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学习的空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次上海之行,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学习到了许许多多的新事物,如哈罗单车、高德地图、滴滴打车、上海的地铁公交,高铁车票的购买等,也接触了不少新观念。</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如吴亚萍教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教学理念,清晰的条理,丰富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案例,阐述了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实现学科育人价值。</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她强调,要基于教学“建结构——用结构”把握系统设计,要基于教学互动关系把握开放过程。要求教师们要关注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关注“大问题”的挑战性、关联性、递进性,重心下移时要做到人人参与、起点外显、促进资源的生成。</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个别学生替代全体学生,教师替代学生,导致课堂教学的封闭。小组讨论,牺牲了四分之三组员的发展,换取了四分之一组长的发展。教学中,盯着知识点,目光越短浅,距离真理越远。不是只有个别学生的参与就行为,只有人人参与才是生长的课堂。</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三、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十天的时间,十七场的报告,我们的头脑不断地被专家们先进的理念刷新着,我们的思想也不断地被教授们精彩的报告撞击着。让我对传统教育、现代教育及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无形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具体地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王建军教授就“当代教师如何提高自己专业发展的实效”的话题,提出高规格建议。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两条线,一是“编-教-考”,二是“研-教-述”。教师本身十分注重“编-教-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考试,所有老师做的很多,也很成功,但是第二条线老师不愿做,或者说做的很痛苦。</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他诚恳地说:一个优秀教师,要善于把“研”“教”“述”三者打成一片,为自己专业发展开拓新天地。</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变革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我们选择了一个晃来晃去的职业。处在一个变化的时代,不改变就会被淘汰;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不会学习就会落伍!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讲教师的基本功时,王教授在报告中给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倚天屠龙记》,让我记忆最深。张三丰在教张无忌“太极拳”时,张无忌说我们练的是九阳神功,怎么练太极拳,张三丰说了一句“只中其意,不中其招,当你忘记了所有的的招式,就练成了太极拳”。同样的道理,教学中我们把各种基本功练好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用王教授的话来说“老师练好基本功,学什么都快!”</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2)李政涛老师——《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李教授师随叶澜教授,深入教学一线,研究新基础教育,学识广阔,境界高远。李教授的授课方式很独特,他思路清晰,语调平和,一边讲一边把一些关键的词语在电脑上直接打出来,与我们互动交流。从李博士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案例,每一处结语中,都强烈感受他自身这么多年从“生命自觉”到“智慧自觉”的修炼。</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从他身上还学到了一些更为适用的东西:</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①一节好课要做到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缺憾的课,即真实的课。</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②上课要掌握“三个原则”,即“三教三不教”:一是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三是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③上课必须明确“五个点”: 知识训练点;能力培养点; 方法习得点;习惯养成点;考试关注点。</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④什么是一堂好课: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需要找到“三个点”:一是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二是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三是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他认为“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课堂,“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每一次的学习,都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享受一种收获的幸福感。我也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空间,使原有的专业成长目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提升,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自己专业成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以的日子里,我一定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外出学习重要的并不是收获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专家引领下所做的自我反思和重建。我一定会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到实践当中,开创工作的新天地!</div></h3><h3></h3> 高级中学李艳柳 <h1></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b>见贤思齐内自省 </b></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b>教学相长促生成</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2019年7月1日到7月10日,济源骨干教师赴上海华师大做了为期十天的研修学习。在这十天里,我们聆听了华东师大基教所二十位教授专家的讲座,给予了我精神上的洗礼,思维上的升华。他们的讲座,大多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既有理论的高度,也有实践的验证,更有检验后的成功。通过他们的报告,我发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他们共同的特质就是善于发现,研究;善于总结,反思和创作。</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最令我触动的还是“教学相长”这个概念。一开始,我总认为,这个词语里“教”是老师的“教”,“学”是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而今天,我才明白了,教仍然是老师的教,学却是指老师的学。“教,学”是一个教和准备教的过程,也就相当于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心态,必须常常反思,对知识进行重新架构,甚至得赋予它新的内涵。因为如果老师没有反思性,如果内容很容易找到,那么你还有什么值得学生留下来呢。</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我们的国学,之所以根植在几千年的文化当中并长久不衰,最重要的几点就是反思,重建,吸纳。这个反思重建很有必要,就要求我们不必一股脑的否定掉,在重建的过程中,吸纳一些优秀的文化思想。使我们的文化一直居于主流之地,不败之地。这也和当下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是相符合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我更深刻地感觉到,我们当下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我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其次所有的教授都告诉我们,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教学中反思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比如王丽佳教授深入浅出,抛出一个个问题,引人深思。比如“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怎样成为我期许的老师”等等。是我们切身的发展目标。另外,王教授分析的"专业发展阶段",我非常感兴趣,我现在正处已处于第四个阶段,宁和期与保守期,了解了这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明确了发展方向,对我很有指导意义。当然,谈到专业发展的方式,我认为最有必要,最能促使自己成长的还是反思。王教授以一位老师写反思一步步的变化来告诉我如何写反思,收获很大。在与别人的对比中,我深切体会到自己以前的反思不够深入。从王博士的讲解中,我明白了反思一定要是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总结,这样才具思考力。</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反思的背后是要不断地阅读。把阅读分成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虽说我也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但那时只是为了完任务而阅读。此时,我明白了阅读不是为了读而读,一是为了了解别人的实践,打开自己的视角,提升自己的能力;二是为学生做示范,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试想,如果你的今天和昨天一样,明天也和今天一样,周而复始,毫无改变,你有何颜面立足于学生面前。当然,如果教授再讲一些“整本书阅读”方面的做法,我会更开心,虽说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但举一反三,仍然圆满。</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还有令我触动的是优秀都是逼出来的。这种“逼”,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自己。一般情况下,人们大多都是追求安逸,舒适 &nbsp;;大多选择好逸恶劳。此时,如果你身边有良师,诤友,你很可能会走向优秀。因为良师的盯,诤友的逼,都能促使自己快速的成长。确实如蒋玉琴校长所说,工作上让你不舒服的人,就是促使你走向成功的人。这些人总是对自己的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会布置一个又一个的作业;会对自己的工作吹毛求疵;会拿着鞭子在后边,逼着你,抽着你往前跑。在自己刚刚完成一项工作,想好好歇一歇的时候,又立马提出新的高的目标要求。这些让我想到了珍珠的形成,正是因为经历了沙砾的折磨,蚌才孕育出了圆润的珍珠。而安逸的生活只能使人沉迷,使人平庸。请不要诅咒这些沙砾,反而要感谢它们,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促使了自己的孕育升华。&nbsp;</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这还让我联想到还要感谢对手,因为正是有了对手,才促使了自己不断成长,从而走向成功。作为教师让我想到了我们玩笑时说的一句话,你想上天堂吗?请上优质课,你想下地狱吗?请上优质课。静下来想想,这真的不只是一句玩笑。上优质课真的是对自己的折磨,精心准备的内容,被他人批的一无是处。不得不一遍遍地推翻重来,打碎重塑,揉扁捏圆,真的是煎熬备至,身心俱疲。但是破茧成蝶后的光耀,也会让人喜不自胜,这个过程就是由地狱到天堂的修炼,在一遍遍的捶打中百炼成钢。</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如果再加上自己的倒逼,那会更好。因为一切良好的结果,无不是自我拥有充足的内动力,内生长力。我们有一个成语叫见贤思齐,就是见到优秀的人就想着自己也要成为这样的人。多向比自己优秀的人请教,多汲取别人优秀的经验。耳濡目染,若干年后,你自己也会不自觉地成长为你极力模仿的人,也会成为优秀的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因而当年让你心里感觉不舒服的人,正是扶持你成长的贵人,只希望自己身边多多出现这样的贵人,从而也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贵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要想成为优秀的人,请逼着自己成长,如果自己不忍心,就找一个能逼自己成长的人做监督者。监督自己不断的学习,学习他人成功的理念,学习理论知识;监督自已不断的研究,研究使自己成长的方法,在研究中创造新形态。还要时刻逼着自己自觉自律,促使自己整体提升。就像毛毛虫一样,只有经历黑暗痛苦,才能挣脱茧得束缚,才能化身为美丽轻灵的蝴蝶。就样河蚌一样,只有经历了沙砾的折磨,才能孕育出晶莹圆润的珍珠。</div><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见贤思齐内自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见到优秀的向优秀学习,见到不好的事情,而自我反省。做人需要这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这样,甚至在更多的领域,也需要做到见贤思齐而内自省。我也开始为自己规划,从明天开起,做一个优秀的人,教学、阅读、写作、反思,面向学生,春暖花开。</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div><h3></h3> 高级中学成迎风 <h1></h1><p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路虽远,行必至</b></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6月30日,我们一行100名教师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位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培训。培训的课程安排得很紧张,涉及基础教育改革热点,中国的师道,教师的学习与成长,课堂教学改革以及班级管理,校园欺凌等方面,各位教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口若悬河,精彩纷呈,我们也收获颇多。<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回顾十天的学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话题。在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很关键的因素。这要求我们<br>一、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处在改革的时代,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也不例外。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在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表现尤其明显。本次的讲座各位教授所讲的主题也与基础教育改革热点有关。课堂教学是改革的主阵地,教师,教材和学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如今,教材在变,学生在变,教师怎能不变?教师要通过持续学习改变更新教育观念,反思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总结提升重建高效课堂。教师只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学习,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才能满足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才能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br>二、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教育公平<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讲座中,卜教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老师上课提问,有学生举手并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这位老师给学生肯定后教学活动继续进行。那么其他学生会吗?卜教授分析:优等生学会了就意味着教学目标实现了吗?老师是否关注全体,以优等生的回答代替全员教育目标实现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长此以往,课堂将成为优等生的天堂,后进生的地狱。这种“优生替代”现象难道只是个别现象吗?在我们的课堂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回想自己的课堂,我们是否做到了关注全体学生呢?个别学生有好的表现教师则满面春风,似乎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而对于其他孩子的一些与自己的标准答案有冲突的、或认为不合情理的、幼稚的看法总是粗暴的打断或严厉地训斥,这是对部分学生的失职,这样的教师对学生公平吗?<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学生的智力各有差异,成绩参差不齐是理所当然的。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促其进步,成绩好的学生固然可以长期保持对他学习上的支持,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可以绞尽脑汁促其不断发展,可是对于少数的潜能生我却不能持之以恒地给予帮助,面对他们,我的一切教育理想和信念瞬时会被他们摧垮。“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教师,让所有学生都有好的发展才能达到全员育人的目标。<br>三、教师要注重“积”“渐”的过程<br>&nbsp;&nbsp;&nbsp;&nbsp; 荀子在《劝学》里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学生的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学生学习的过程更是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就不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果忽视积累,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育人更无从谈起。<br>四、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实践<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荀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行重于知”的思想家。其“知之不若行之”的思想强调了实践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荀子倡导人们在实践中进行人文教育,这也和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体验教育如出一辙。他所提出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深也”,用形象的比喻强调教育要深入到生活实践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知识本身。学生的知识来源不仅仅在课堂,生活实践也是学生知识来源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今国家在中小学推行的研学旅行更证明了这个道理。<br>五、教师应当重视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已势在必行。但是课堂教学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为教学服务,如果使用得当将会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课堂教学体验,促进课堂教学积极推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应当把握一个“度”,如果过分使用将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宁缺毋滥是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还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并不能代替教师,它只是一种教学辅助,绝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角。<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已越迈越大,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份子,我们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信心,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我们一定要行动起来,把研修所学的教育理念、方法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h3><h3></h3> 高级中学孙志攀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习新基础,助力我成长</b></h3><h3> “久旱逢甘霖”,很高兴能有机会来到上海学习前沿理念——“新基础教育”,如沐春雨。 </h3><h3> 回顾10天的培训,我发现整个培训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贯穿一条主线——优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策略。内容上既有宏观的高屋建瓴的理论知识,又有微观的细致入微的案例分析;既有学校层面的家校合作,也有班主任层面的班级管理;既有儒家传统文化,也有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是一场知识的饕餮盛宴,使我受益匪浅。接下来就细细品味,慢慢吸收,并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h3><h3>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我们也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也受到冲击,教育的对象、方式、手段、理念等都在发生了改变。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上海走在前列,通过了一段时间的试验——反思——实践——反思,已初步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蕴含着开放课堂、重心下移、动态生成、全面育人等先进的“新基础教育”改革思想。下面我主要谈谈自己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两大方面的收获。</h3><h3>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学校的处境也更加紧张,安全就是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这就要求学校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在应对危机方面,学校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和应急机制,配备全套的安全设备,并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以预防危机为主。其次,学校要积极利用好社会资源,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安全管理中,比如让家长担任安全志愿者,帮助维持校园安全;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机制,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和班级的协作管理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家长进班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也可以让家长对学校和班级工作加深理解,增强认同感,从而支持学校和班级工作。</h3><h3> 以上是我在学校管理方面的一点收获。接下来主要说我今后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助力自身成长。</h3><h3> 开发教学资源,教师要首先成长,要不断地修炼自己。阅读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阅读教育前沿理论,更新自己的理念,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精准把握新教育思想;通过阅读学科专业理论著作,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能保证准确无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案例,取其所长,细细琢磨,争取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应用和实践。阅读的方向确定后,还要有制订一个行之有效并能坚持下来的计划,以前每学期学校都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每次自己都把当成是负担,草草略读,有时甚至书都没读完,与好书默默擦肩而过,失去了好多自我成长的机会。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爱阅读的人。</h3><h3> 除了阅读,反思也是教师的重要技能。反思包含阅读反思和教学反思。阅读反思,就是通过阅读,把作者的实践和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联系,哪些可以在我的教学中探索实践一下,实践之后还要反思,努力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h3><h3> 不论读多少书,学多少新理论,最后都要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本次培训,“将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的班级管理理念和“开放课堂、重心下移、互动生成、全面育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课堂教学理念对我触动较大。反思自己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不仅没有激发班级和课堂的思维活力,可能还在扼杀学生的动力与激情。</h3><h3> 在班级管理中,以“稳定压倒一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管理班级,只关注班级的卫生、纪律和学习等常规工作,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缺乏主动和热情,学生遇到问题缺乏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往往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但这又能怨谁呢。</h3><h3>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计缺乏新意,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反应不积极,课堂氛围沉闷,课堂情绪的调动基本靠老师怒吼,持续了几分钟后,又再次沉闷下去,整节课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就算偶尔想提问学生,为了不耽误所谓的教学时间,就找优等生起来回答问题,而无视大部分学生,一节课真正让学生有收获的时间屈指可数。所以一考试,学生们就以意料之中的成绩回应了老师的教。然后没有反思自己教学的问题,认为是学生笨,一届不如一届,自己该怎样教该怎样教,偶尔再嚷学生两句,最后形成课堂的恶性循环。有时候做卷纸,怪学生不愿意思考,不会分析材料,而反观自己平时的习题练习时,也没有给学生留时间思考,没有给予耐心的指导,更没有给学生展现自我答案的机会,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对了一下答案,让学生记住正确答案,于是学生便养成了不思考,坐等标准答案的不好习惯。</h3><h3> 嗟乎!仔细想想,这真的是在按部就班地扼杀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和对学习的乐趣。幸亏是有这次上海之学,使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要在今后的课堂中努力改变自己的教,也要不断地学,将有形的书本知识化为无形的知识系统,将知识烂熟于心,达到自己的“教学相长”。不只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成长不断耕耘。</h3><h3> 做好了阅读反思和教学反思,还远远不够,还要将这些反思“述”出来,形成文字,以更好地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作为一个教师,不仅会教学,还要会研学,更要会述学。希望自己能在研学和述学的路上能走的更远。</h3><h3> 十天培训虽已结束,但成长的路程还有很长。我将在教育的大道上,且做且思,努力奋发,走好每一步。</h3> 济源五中赵静 <p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神迷上海 </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上海骨干教师研修班十七个教授二十个讲座已经结束,与上海即将分别,生出一种丝丝缕缕不舍得的缠绵情绪。这十七个教授是一个团体,有些高频词汇出现在教授的讲座里,今天我来加以简单的整理和总结。杜成宪教授,常玉琴教授,程亮教授,鞠玉翠教授,王建军教授,王占魁教授,王丽佳教授在不同层次和侧面上讲过“我是谁,怎样认识我自己”这样的问题。于是,我对自己做了个不完全界定:</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是赵静。但赵静仅仅是一个名字符号,不能代表我之为我的特性,哲学家讲。叫赵静的人也很多。我是个老师,但职业是老师的人何止千万。我是个女儿是个妻子是个妈妈,但几个词代表的是我的身份。</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有的人却死了;有的人死了,有的人却活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教授讲,一个人之所以是一个人,我们之所以是我们自己,在于我们的思想。有些人身体虽然死去了,但是他的思想仍在影响着活着的人。我的思想在确定我是谁,我的行为在确定我是谁。</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是那个不谙世事,糊里糊涂考上师范大学政教系的学生,为了抗争高中时代的压抑,大学里极度释放自我,所有的老师不曾知道我的名字,但却因为我的夸张的笑声知道我。</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有一个由来已久仗剑走天涯的武侠梦,深深喜欢金庸,更痴迷古龙。起初喜欢段誉,之后爱上萧峰,最后为了寻欢肝肠寸断。</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因为侠客行和鹿鼎记和绝代双骄,梁朝伟帅呆了。因为创世纪和流金岁月,罗嘉良走来了。罗马假日的赫本彻底把我征服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对于爱情总有一种执念,没有看到爱自己的人,总想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人。首先去爱注定是卑微的,低落到尘埃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参加工作十六年,哼哼哈哈已倦怠。周星驰式的步伐无厘头尘封起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女侠客作风越来越被职业化笑容所替代。瓶颈期在扼杀着我的活力。看起来越来越像女汉子,骨子里越来越是小女子。</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就是我知道的我。肯定还有一部分是自己都未曾察觉的。不断地再发现,不断地再成长。我暂时给自己想了一个墓志铭:爱的酣畅淋漓,倒下重新站起。</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有的教授大刀阔斧纠正我们认识当中的一些偏差,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学相长的主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甚至我听到了其中一个惊人的观点:今天中美之所以发生贸易战,是因为我们中国对自己的宣传比如说“厉害啦,我的国”对美国起到了震慑作用,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恐惧,于是发起了贸易战。当我看到这些宣传片,感到热血澎湃的时候,美国这些国家可能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按照教授的理解,是中国太高调了?这些新思想,新观点,一方面给我们老师解放减轻压力,也提供了一些看问题的独特视角。</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注意到上课这些教授的讲话方式,对我们老师上课有启示意义。吴亚平教授一直说“我说清楚了吗?我说清楚了吗”,一改大多数老师上课说,“同学们听懂了吗?同学们听懂了吗”,这就是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就是教授所讲的重心下移表现之一。王占魁教授特别自信,三个小时的课程只有一张PPT,详细讲了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一些故事,苏格拉底他的说话方式就有一个特点,引导启发学生不断的思考,老师“我有一个困惑,同学们能不能帮我解决呀?”卜玉华教授也举了一例,一个外国老师到中国做交流讲学,看到同学们举手人数不多,于是鼓励同学们:“我初来乍到需要交朋友。已经有十位朋友举手帮我解决这个问题,还有没有更多的朋友来帮助我呢?”不同的教授,不同的举例说明同一个道理:老师需要锤炼自己的语言,需要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这个前提是我们立场和视角的转变。</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这一点上我们老师和家长说话也同时应该注意多用要怎么怎么样等肯定性语言不用否定性语言。比如“你多吃西兰花可以长高哟,孩子”,而不是“不吃西兰花就长不高啦”,比如:“考试的时候要放轻松”,而不是“考试的时候别紧张”等等等等。我感觉这些与教授讲的其他建构主义等一系列理论比较起来,是最容易改变的,最容易入手的地方。作为老师说话方式尤其要注意,这个涉及到老师的教学引导和教学评价。</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些老教授们最起码有三个,在授课过程当中,拿武侠小说作比较,作引子,都是响当当的金庸迷,也都有一个良好的武侠梦。什么“重招不重意”,什么“九阳真经护体”,什么“郭靖找师父从江南七怪到全真教丘处机到丐帮帮主洪七公”。听到这些讲座,我实实在在是醉了。不管课堂上有没有发生改变,但在听到教授那一个声音起,就突然产生了一种心理的共鸣。原来他们也曾经梦想浪迹天涯,也曾经想过英雄救美,也曾经想过自己是个绝世高手。他们都得到过金庸老先生的滋养。唉没有人讲怪才古龙。我就是喜欢古龙的惊巧奇绝。</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寻找自我。遇见上海,遇见教授,遇见理念,遇见方法,遇见你,最后遇见更好的自己。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幸福感只能从老师自己身上寻找,不需要去和其他的行业医生啊律师啊盲目相比,隔行如隔山,从来就很难有感同身受。看到同学们会心的微笑,点滴的成长,看到自己一步一步走来所流的汗水,去把美好的理念用于教学实践,幸福感就会从内而外溢发出来。</div></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济源六中张佳佳 <h1></h1><h1></h1><h1></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学习中成长</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今年我十分有幸地参加了济源市教育局主办的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培训,在7月1日——7月10日这10天的培训中,让我最感折服的是培训班教授们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吴亚萍教授原本三个小时的讲座,足足讲了三个半小时,她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对课堂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她严谨又不失幽默的语风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李政涛教授近3个小时的讲课都是现讲现打字,讲完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讲案,他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深深地震撼了我;王占魁教授的讲座没有PPT,他用一个个小故事就把教育学原理解释得清清楚楚,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大师的魅力。教授们用精彩的授课方式为我们讲解、示范、指导,表现出了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些天无不让我感到钦佩,并将时刻鞭策着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十天的学习感触有太多,对我触动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现总结如下:</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一、当代教师的幸福感在哪</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 王建军教授的讲座《教师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为我们分析了近些年教师工作体制发生的重大改变,从孔子时代的为师不易,从教不难转变为如今的为师不难,从教不易。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各种各样的参考书,课外辅导班等等的出现,使得老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育体制的改革促使教学观念发生改变,教学对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过去的孩子学不会就得挨打,回家还不敢告诉父母,如今的孩子是打不得骂不得,个个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我们的老师就得变换各种花样来促使学生好好学,但花样总是有限的,而学生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家长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甚至可以对老师的教学指手画脚。现在的教育好像已经到了人人都可以教育的时代。新课改的实施让很多教师几十年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要做出改变,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新课标只是提出了要求和应该达到的效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方法,需要靠自己的摸索和见识来不断改进教学,这也使得我们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难。工资不高,社会地位不高,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因素让我们觉得老师越来越难当,我们的幸福在哪?</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李家成教授的讲座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来阐述中国教师的特有内涵,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岗位。我们虽然辛苦,但我们幸福感要远远大于国外的老师。西方实施的是走班制,学生基本上一年会换一个老师,因此老师和学生的感情很淡,很少有学生会在毕业以后回去看老师,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觉得没必要。我们中国的老师就不一样,每到教师节或者毕业季,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为老师送来祝福表示感谢,同学聚会也会特别邀请老师。我们和学生之间不仅是师生情,多年的陪伴已成为一种亲情,我们的幸福感要远远超过西方的老师。工作中的辛苦和这种幸福感相比也就不值一提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二、如何打造高效课堂</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nbsp;&nbsp;在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知识发生了转型,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知识应知道What,Why,How,Who,也即知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教谁?而我们当下的教育,往往是教材统一,计划统一,步调统一,难以根据学生,差生进行因材施教,难以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和不同的学习水平。宁本涛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漫画,漫画中有猴子,大象,狗,鱼,考官说为了保证公平,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统一的考试,请爬上那棵树。这其实就是折射出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显然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爬树的本领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那它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是个笨蛋。</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要适应现在的教育形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个教师的专业技能不仅包括备课,上课,还包含说课,评课,观课以及写课。这些技能从何而来?不是听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最让我惊叹的是李政涛教授讲座的第五部分细——小组合作,让我对之前的工作陷入深深的反思。仅针对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一个环节李教授就讲了15个细节,很多都是我在教学中缺失的,这些都为自己将来的教学改进指引了方向和学习依据。正如李教授讲的任何方法都不是听听就能学会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渐探索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新课程的改革不断重新诠释“好老师”的标准,这也迫使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和提升。王建军教授用张无忌学太极剑的一段视频生动形象的给出了答案,只重其意,不重其招,忘记所有的招式,就成为太极高手。所以我们要想突破自己也就必须要忘掉固有的模式和方法,不断实践探索才能打开新的天地。王教授用一段视频就轻松解释了教育中的问题,这就是他的大师艺术,让我深深佩服,同时也让我更体会到:为师,要做杂家,处处留心!</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三、不断反思,提升自我</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教授们在讲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中多次提到“写”,写反思,写日志,写总结等等,一定要学会整理形成自己的东西,才会是最有效的方式。一个教师最好提升自己的教学除了听别人的课还要学会听自己的课,可以录下来自己慢慢品,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也许有些问题别的老师曾经已经指出,而你并没有放在心上,也不会轻易改变,但自己亲眼看到并发现的问题一定会铭记在心并会努力改变。</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人是通过不断的反思来认识世界,比如你在办公中玩手机被领导发现并全校通报批评并提出发现第二次扣你50元,相信你第2次监考你应该是不会再玩了,为什么?因为你会反思,知道如果继续之前的行为就可能会被批评还会有经济损失。人之所以高级是因为会思考而且会反思,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的反思呢?</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1.对象&nbsp; &nbsp;可以是板书,小组合作等,对象越具体越好,不能笼统。就像咱们会议室让你提意见,你说缺乏人文关怀,没有家的感觉,那我想校长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如果你说窗帘不好看,太沉闷,那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在教学中也一样,对象越明确越容易实施。</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2.结构&nbsp; &nbsp;包括目标,问题,原因,改进。例如你设置的小组希望达到合作的目标,但结果讨论的时候有的小组根本不讨论,或者他们讨论的都是和教学无关的内容,或者只有一个在说其他人都只是在听等,那么你就要分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你分组有问题还是你的指令有问题呢?下一步你准备如何改进。</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3.积累&nbsp; &nbsp;把教学反思写下来只是第一步,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正和提高,只有在不断的改进中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没有改进的反思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第二步,反思要有主题和延续性。一节课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如板书,自主学习,小组活动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反思和提高的主题。我们在一段时间内不妨把反思的主题固定下来,如果一学期内我们都在关注自己的板书设计,不断的反思改进,学期末我们的板书设计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改进。最后,如果把反思的整个过程总结一下,再给整个过程提供一些理论支撑,那么,这其实就是一个微课题。 长此以往,教学、研究和专业成长坚持下去,优秀就会产生,一个专家型教师就是这样练成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十天的培训已经结束,但思考的步伐从未停止,我深深地知道外在的知识要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必须用理性的思维,挑战的眼光去审视、吸收、创新。我将带着累累的硕果,踏上新的教育征程!</div></h3><h3></h3><h1></h1><h3></h3><h3></h3> 特钢中学王艳丽 <h1></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style="font-size: 20px;">问</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渠</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哪</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得</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清如</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许</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源头活水来</span></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上海培训学习总结</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2019年7月1日至7月10日,有幸成为赴上海学习的骨干教师之一,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习之旅。虽然正值暑假,但是我每天的感觉都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同风格的专家,听到的是不同类型的讲座。能够拥有这次学习机会,实在是值得珍惜。从他们的身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还有他们执着于真研究的精神。随着离开的脚步悄然来临,跟大家分享一下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机会难得,学习气氛浓厚。 参加这次培训的同志们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教师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的老师都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异彩纷呈,讲座全面系统。 专家、教授的讲座就像是一顿饕餮盛宴,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所有的报告中,李政涛教授的讲座最为特别。没有演示文稿,打开手提,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空白文档,李教授一边讲述一边灵巧的在键盘上敲打出课题,然后一个个关键词句,便随着他的讲述和手指的敲打不断出现在大屏幕上,牢牢吸引着听课者的目光,融讲、写、记为一体。手脑并用,有张有弛,显得从容不迫,更显示出现代专家的务实精神和高超的能力水平。在报告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教授讲的关于什么是有效教学的话题,他认为有效教学要抓住一个关键字“实”,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他也用大量的教育案例及教育小故事,从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对各个观点作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分析,令人易于接受。报告中那信手拈来的大量翔实的资料,不经意间流露出深厚的理论功底,其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丰厚的底蕴,严谨的思路,务实的作风等等,无不让人为之折服。尤其是他那胸怀祖国的情怀,更是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听报告的老师,虽然报告已经结束了,可余音袅袅,很多细节似乎还在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着回味着。</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常州市花园小学蒋玉琴校长的报告《景由心生,事随人成》也让我记忆犹新。她以自己专业成长的经历为案例,阐述了自己由一个懵懂的毕业生成为一名省教育专家培养对象的过程,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两位贵人,正是这两个人的严格要求,严密的监督,严苛的指导,练就了他过硬的基本功和扎实的教学技能。蒋老师的成功更与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分不开,正如她所说的,在迷茫,探索,艰辛与快乐中一路走来,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真诚感人的故事,没有急躁功利的心态,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他一路走来一路收获,他以满腔的热血和真诚诠释着如何做好一名优秀教师。“教育无小事”的理念,已深深扎进了蒋老师的心里,同时也植根于我的心中,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不是工作,用心地对待每件事,我们也会收获满满。</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十天的时间里,共有17位华东师大的教授为我们做了二十场学习讲座。日程安排紧凑,学习内容精彩,信息量浩大。教授们的讲座或深刻,或睿智,或诙谐,或思辨,博古通今,会融中外,无不滋润着我们的心田。</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三、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直坚持下去。”学习也是如此,要让读书学习已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虽然不能教育教学的专家,但我可以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像专家一样投入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四、自我反省,找准努力方向。在聆听专家们的讲座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的教学行为是否规范、我的课堂是否有吸引力、我的教学是否有效……我给自己的很多答案都是否定的,我也许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教授完了课文上的知识点,迫使学生记住了一些文化常识和基础知识,但是,我的课堂是没有活力和激情的,我没有注重教学中的细节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做的一些教学改革还只是皮毛的,没有深入骨髓和触及灵魂的,本次培训让我在反思中有所收获,让我在学习中找到方向。</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培训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知道有更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在后面。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借着这次东风,重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为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努力工作。</div></h3><h3></h3> 济渎路学校赵亚东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习 反思 成长</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上海十天学习总结</h3><h3> 7月,我们100余人来到上海。开始了10天的培训学习。有17位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做了20场报告讲座,分别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资源,师道传承,班级建设,家校联系,心理健康,信息化建设学科教学整合儿童哲学等方面作了深刻、全面的理论分析和讲解,简单分类为教育教学,德育管理,心理健康,等三方面的内容。</h3><h3> 教授风采,本次学习中,17位教授的讲座,精彩不断,大量的信息,丰富的内容,各具特色的讲述,或幽默轻松,或个性张扬,或激情四射,或娓娓道来,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真”。教授们都很用心,都很尽力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感。我印象深刻的两位教授是李政涛和王占奎。李政涛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他的讲座与众不同在于不用PPT,边说边用手打字,同时呈现在屏幕上。一场报告长达三个小时,结束时一篇文章写成。王振奎教授的过人之处在于长达三个小时的报告,只用两页PPT,第1页是封面,告诉我们要讲的题目,第2页是结束语,是几句古人有关教育的名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理论与案例相互交错讲述,令人惊赞叹!我还发现,部分教授在讲初述中,喜欢在白板上书写。即板书,这也表明教授们只是把PPT和板书作为工具,并不受其约束。</h3><h3>吴亚萍教授的讲座,主要从两个方面谈,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开发——结构功能设计,变搬运式为育人设计,点状思维为结构设计。转化——开放,互动的生长。变单向为交互式过程。两种截然不同的案例,通过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有效的课堂是什么样的。</h3><h3> 听蒋玉琴老师讲了三十年的教育教学旅程、参与课题和文章的创作,精心育女倾心爱生,感谢新基础老带来的成长:聆听之余感叹蒋老师传递出了几个教育教学的观点在其成长中的作用非常大。</h3><h3> 一、教育无小事。工作中从细微着手,工作中学习,学习做人,不仅要成为经师还要为仁师。文章是做出来的,蒋老师对学习的认识,告诉我们走学习的人生——发展的人生——幸福的人生。这是一个教师的境界,学习让生活发生根本的改变,学习和研究让生命闪亮。提醒自己做学习的人,关注细节,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这正是自己粗线条教学和管理所需要的。</h3><h3> 二、爱心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和教好别的孩子同等重要,蒋老师分享教育女儿的策略和事例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时要规则意识,指导女儿处理事情方法,用心激发兴趣,小事大做,和孩子做良师益友。告诉我们面对学生拥有了爱心,也就不会缺乏责任。必要的方法,意识教育等则是我们作为教师学习和研究的内容。</h3><h3> 三、成事中成人,成人中成事。蒋老师的新基础教育实践活动,告诉我正确对待理论的态度和做法。“在学习理论上我改变了认为要学好了理论再进行实践的思维方式,而认识到要把理念融化到日常化的实践中去,在体悟中学理论在实践中钻研,创造新形态。研究中实践立场的逐步建立,为我的整体提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的理解是边学边做,不断反思,再学再做,在学,做,思的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成长。</h3><h3> 王建军教授“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会场,不时传出愉悦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极有亲和力的讲解,通俗易懂的案例,宏观与微观无缝切换,极快的语速,庞大的信息,真是一顿丰富的“精神大餐”。</h3><h3> 王教授从教育对象,素材,组织等方面的变化讲述历史上和今天教育的不同和逐步变革,让我在比较中认识当前所面临的教育现状,接着再谈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教——编——考”和“教——研——述”两条主线分析,提出许多减法思维的建议。</h3><h3> 王教授的讲座有理有据,真正达到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讲座的重点是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多点值得我学习:1.对学习二维度的分析教我写教案及教学工作展开的思路。2.从“理——例——立”三步教我如何听讲座。“述”即写,完成“收麦子”,满载而归。3.自我发展与平时教学工作联系紧密,如何听评课,怎样写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五步反思程序,从对象、结构积累、三个方面完成反思,形成“称课题。虽然没有具体的学科指导,但有规律性的研究思维,有很大的指导作用。4.教我如何进行教育科研,从常规教学工作和立项两个方面谈,是那样的具体,丝毫不显空洞。王教授以自己为例,教我写文摘文评。学习观摩,如何听课评课建立自己的评课系统,学习复盘构自己的教学特色框架。现场让听课老师说一个课题名字指导如何立项,进行课题研究让我对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很实用。</h3><h3> 十天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和教授们的讲座内容相比是九牛一毛。虽然有许多遗憾,但运的是我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学习。在信息化时代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我可以去网上查找有关新基础教育的信息,也可以买或找到这几天教授们推荐的书籍进行学习。还可以翻看自己十天的笔记,甚至和教授们联系请教也不是难事。学习的方式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反思。十天的学习中也有教授分析反思的重要性教我如何进行有效反思,让我知道了怎样写反思。成长的路上还有很多事要做,任重而道远。</h3> 实验幼儿园张二真 <h1></h1><p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赴上海培训总结</b></div> 十天非一般的培训结束了,当然也收到了非一般的收获。这次培训聆听了17位专家的讲座,讲座内容都很精彩,每位专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魅力。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又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他们把高深的理论和案例紧密结合,我们大家都听的很认真,在此之前,我也曾出去培训过几次,但每次都是以听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所看到的都是经过了层层包装的课堂实况,根本没什么很大的收获,但这次的讲座不一样,听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br>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更新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思考、摸索。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为以学生为本,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评价是指挥棒,更是一种引导性资源,对学生来说,老师评价什么,学生就追求什么,谁评价学生,学生“讨好”谁。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对“育人”的教学再认识,要懂得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学生,但不是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发展不单是分数,更在于教养,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自我发展。 <br> 专家讲的多元智能理论我很受触动,讲到学生的差异也是资源,让我们明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尊重孩子的多元,多样与差异,重视学生的选择。还有一个令我感触深的就是“做中学”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老师要把理论和生活联系起来,把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方式要做到听说读写做重温,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更要注重实践,设置项目类作业,以动为主线,把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力开发,学科素养贯穿起来。而教师的教学价值,不在于教师培养了多少尖子生,更在于教学过程中获得了什么经验,增长了什么知识,积累了什么方法。<br> 通过此次培训,我在教学观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的教学。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 通过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会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有目的地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中起到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br> 本次培训学到的太多,我都记在了笔记里,专家刘世清说过,教师是教学资源,但专业发展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忽略老师的情感与价值,忽略自我成长的不断超越,专家说到教师资源的开发,常常是理论与理念培训至上,结果是现场激动,返现不动,多么现实的讽刺啊,这次我们也进行了培训,但我要说,我们是现场激动,返现也动,我会把我在这里学的知识记的笔记,整理吸收,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让培训的硕果在职教事业的发展中大放光彩。 <br> 通过此次培训,我看到了我们济源老师的风采,老师们个个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堂上和教授积极互动,不懂之处现场提出和专家进行交流,这不仅仅是一次培训,更是一次思想上深层次交流,相信老师们都会把本次培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进行实践,也期待我们济源的教学水平今后会有质的飞跃!</h3><h3></h3> 天坛路幼儿园李红芬 <h1></h1><h1></h1><p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行走在专业发展的大道上</b></div> 2019年7月1日至7月10日,有幸参与济源市教育局主办的骨干教师研修活动,在上海参与为期十天的学习活动,与100个奋斗在一线的优秀教师,同学习,共成长。十天聆听了16位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和优秀教师蒋玉琴的专题讲座20个。十天的学习日程,安排的非常紧凑,内容全面、精彩,每天我们如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一样笔直的坐着,大脑在高速运转的同时,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思维力,更是对体力、耐力的深度考验,更让我的身心受到了洗礼,现对十天的学习生活总结如下:<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一、收获全面<br>&nbsp; &nbsp; &nbsp; &nbsp; 收获之一:收获的不仅仅是理念与方法,更多的是对自我知识结构的重建。“教学相长”、“最近发展区”、“做中学”、“思维死亡”、“替代性思维”、“锚点”、“反思性实践”、“意义先行原则”等理论重新在脑子里进行建构,让我放空思维,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学习。<br>&nbsp; &nbsp; &nbsp; &nbsp; 收获之二:学会使用两个APP软件(美篇制作和讯飞语记的使用)。之前欣赏过大家做的美篇,自己从来没有上过手,这一次有了亲自实践的机会,才知道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方知其中的“沟渠”;关于“讯飞语记”,之前从来不知道,从学习的第二天起,尝试着使用,如今也是游刃有余。只要愿意尝试、愿意改变、愿意学习,一定会有收获!<br>&nbsp; &nbsp; &nbsp; &nbsp; 收获之三:与100位兄弟姐妹进行文字对话1000次。100位兄弟姐妹分为十组,每天大家针对相同的专题,进行学习心得的撰写,每组成员轮流进行美篇制作,并通过美篇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让我有机会聆听大家的心声,既感幸运,又觉得惭愧,每次看过之后总觉得自己收获的太少了,《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也是一种收获。<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二、精彩纷呈<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十天20个专题讲座,让我像小溪里的鱼跳进大海里一样,看着眼花缭乱,极为过瘾、刺激。其中李政涛、蒋玉琴、王建军等专家、教授的讲座让我感触颇深。<br>&nbsp; &nbsp; &nbsp; &nbsp; 李政涛为我们分享:什么是好课?并详细的为我们阐述好课的5个特点:实、长、放、清、细,走进李教授的课堂,每个人都是空杯状态,李教授现场为我们展示讲稿,一手控制键盘,一手持话筒,语速缓慢,娓娓道来,整个过程就犹如一堂现实版的课,有内容、有具体的方法,相信只要按照他的办法来做,每日进行修炼和学生一起成长,每个人一定能锤炼成优秀教师,针对自身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修炼:一是自我修炼专业技能,做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观课或听课,写课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科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写课室弱项,尤其在听别人的课后,从未写过,一定要加强此项技能的训练。二是向优秀学习,李教授将叶澜教授作为模仿学习超越的对象,在幼儿教育这块领土内,应彩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一定要多观摩应老师的课,从课中体悟大师的思想,做最好的自己。<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常州市花园小学、省特级教师蒋玉琴老师分享了自己30多年工作历程。她的成长经历让我佩服,她从自身成长、家庭教育、工作室建立(帮助他人成长)三方面进行介绍,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除了佩服,更多的是思考,让我的内心的到了极大的触动,促使我不断积累,向着优秀迈进。一是积累经验。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不断锤炼自己、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素质。从备课开始,熟悉教材内容、学会整合教材,接受优秀教师或者领导对我们的监督和指导。像蒋老师那样苦练板书设计基本功("翻黑板"、板书书写);像蒋老师那样认真准备每一节课,接受推门听课;像蒋老师那样严谨治学、认真批阅作业,关注孩子成长中的细节,用自身的文化素养来影响孩子。如午睡前后认真指导孩子整理并做好监督;关注自己每一次活动前对材料的操作……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为自己的成长积累经验,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二是积累方法。所有的优秀都不是一日练成、都不会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养成自律的习惯,积累方法,逼着自己成长。如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我们可以反复观摩优秀教师的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方案,反复实践,积累新方法,再比如我们要跳出已有的思维模式,寻找新的教育理念,就像蒋老师进行新基础研究那样,对于不熟悉的,可能需要学习大量的理论,搜集大量的案例,自己甚至需要打破之前的经验进行重组,积累新的方法。时代在变化,每个成长中的人都需要不断调整、不断积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br>&nbsp; &nbsp; &nbsp; &nbsp; 华东师大基教所副教授王建军,给我们上了一道硬菜,他分享的内容是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王教授从社会与教育发展对教师及其素养构成的新要求,新时代拓展的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利用现有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促进有效的个人发展,三方面进行讲述。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需要我们大刀阔斧的进行变革,呼唤我们以空杯心态面对工作,用新的理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我们需要通过多途径学习,增加自己的见识,提升个人素养。王教授输送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以下四点与大家分享——一是关注"锚点"。"道理讲解-常规训练-难度训练-总结",是王教授的讲课四步法,其中提到了一个关键词“锚点”,让我不知不觉开始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每次活动结束之后,我在关注幼儿情绪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往往会忽略“锚点”,致使活动结束时孩子脑子空空。活动时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是散状的知识点,因此在结尾处一定要进行“锚点”总结,这样才有助于孩子经验的建构,帮孩子建立有效的知识点。二是有效进行连续反思。“行动-回顾行动-分析主要问题所在-创造替代性的行动方案-新的尝试"是王教授总结的课堂教学中的五步反思程序,作为一线老师,孩子是我们互动的对象,课堂是我们活动的主战场,因此连续选择相同对象进行有目的反思,有助于我们进行有效积累,提升课堂效率。三是写文摘文评。写过教案、写过课后反思、写过案例、写过随笔,今天王教授提供了新的"述"的方法,那就是写文摘文评,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更有助于归纳总结、批判性思维的提升。四是系统的建立。评课系统、话语系统……王老师将一个点持续性的梳理,让我头脑中有了强烈的归类意识,这有助于自己将一个内容研究透彻,而持续性梳理出的内容就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点,多个知识点的建立有助于归类,表述,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br>&nbsp; &nbsp; &nbsp; &nbsp; 第十天早上,宁本涛教授作了《学校信息化建设与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宁教授主要讲了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1.学校信息化建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动因;2.课堂教学变革朝向,以学定教与少教后学;3.高效课堂上学习在每位学生身上有有效发生;4.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高效课堂实践策略。信息化时代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让我们的知识发生了转折,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即:what、why、how、who。宁教授展示的那幅漫画,让我记忆犹新,漫画中有鸟、猴子、大象、鱼、海豚、狗,考官说为了保证公平,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统一的考试,请爬上那棵树。这其实就是折射出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显然是不公平的,就如爱因斯坦所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树的本领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那它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是个笨蛋。”宁教授又指出了当下低效课堂存在的“八大病症”,即“瘦小症”、“唠叨症”、“软骨症”、“贪食症”、“亢奋症”、“失语症”、“孤独症”,纠正当下课堂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理想课堂的追求目标:“平等、尊重、自由、倾听、合作”,希望我们的课堂变革回到教育常识,回到儿童视角,回到学习本质(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宁教授又从高效课堂中的“三声”、“五实”和“六度”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在评价环节应教授以作文评价为例,即不同的评价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评价的重要性。“路虽远,行必至。”这是宁教授的心声,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我们共同的心声。<br>&nbsp; &nbsp; &nbsp; &nbsp; 三、感悟~成长<br>&nbsp; &nbsp; &nbsp; &nbsp; 一是加强阅读,注重主题式阅读为生命打上厚重的底色;<br>&nbsp; &nbsp; &nbsp; &nbsp; 二是坚持进行实践性反思,通过撰写教育随笔、文摘文评,与孩子对话等提高自己“述”的能力。<br>&nbsp; &nbsp; &nbsp; &nbsp; 时代在变化,行走在专业发展的大道上,我愿不断学习,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潜心探索,多维积累,将坚持把"教学-研究-专业发展"融为一体,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