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知青步入老年,常在梦境中出现:在落户的浯漳古村,迎着晨曦的阳光,与村民一起下田耕耘的画面。五十年前,近五十名上海学生(华师大二附中、曹楊及陕北中学占主体)赴江西崇仁县的浯漳大队插队落户,他们的"芳华"留在了那里,长的达十年。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上海老三届中的高初中68届毕业生,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义无反顾地于1969年4月1日踏上了知青下乡专列。<br>他们以孱弱的肩膀扛起了历史赋予的责任,不在城里吃闲饭,打起背包就出发,战斗生活在艰苦的山村。可以这么说,今天社会的进步与辉煌,有他们的付出,有他们的牺牲青春所夯下的基石!历史应记住这一代人!</h3> <h3>这是他们插队落户的江西崇仁县的浯漳古村,在古村的这条街上,居然有建于明清时代的近十座古祠堂,其中最著名的是陈氏大宗祠。当年的浯漳小学就设在陈氏祠堂内,有五六名上海女知青曾先后在学校任教。祠堂内有陈氏先祖塑像,还有古戏台,现在是浯漳老人的休闲之地。照片是古村著名祠堂街的局部。</h3> <h3>知青绘于1972年的素描图,应是原浯漳大队大村朱溪村的村貌。最下方的那座砖木结构楼房曾是生产队仓库,又兼朱溪小学,上北的一位知青在此小学及凤岗(现相山镇)中学任教九年余,参加高考后考入江西师院,未去报到。回沪后考入工商银行,且任分行行长多年。据其所言,当年他留存了为数不少的珍贵的知青资料,返沪时因需带回上海的物件太多,心想日后肯定再来探望,就塞在浯漳小学自已宿舍的墙缝里,待重返第二故乡时再取回。可惜本世纪初再去时,小学楼已拆,资料已无踪影,懊悔不已。年近七旬时因患癌症,英年早逝,令人痛惜。小学楼下作为仓库存谷,楼上有近十间房,当年部分浯知青下乡第一天和年余都寄住于此。</h3> <h3>原浯漳大队朱溪上北自然村的上海知青。</h3> <h3>与同在上北村插队落户的李氏兄弟俩再合影一张。</h3> <h3>她俩同是毕业于曹楊中学的68届初中生。</h3> <h3>当年绘制的浯漳古村一角,左上方是祠堂街局部,中部偏右是大队部及礼堂的素描图。知青也曾与当地青年一起,在大礼堂表演过节目。例如村內的上海知青曾挥舞红旗,半蹲呈马步,双臂上下摆动,类似当年"亚非拉人民要解放"的舞蹈,口中齐呼"下定决心,不怕…..",在无娛乐活动的当年,还颇得村民好评。还记得18名浯漳知青,齐唱京剧《沙家浜》选段,把最后一句俺18名伤病员改成18名知识青年要成为18棵青松,虽无伴奏,但声音宏亮,颇有些豪迈的气概。还有独唱"我爱祖国的蓝天"等歌曲。这些都残存在知青的记忆深处......</h3> <h3>浯漳古村的伟巷公祠,已有近百年历史,有村内的晚清民初留洋人士参与设计,所以公祠有中西合壁的特征,它也成为浯漳独特的建筑。</h3> <h3>现已斑驳破旧的明清古民居,作者2014年见之后(指那年重返第二故乡知青发回的民居照片),很为震惊,曾吟诗一首对古屋的残败感叹一番: 下乡十载岁月流,风霜雨雪度春秋。居所明清已建成,飞檐高翘向晴空。 千年古村墙斑驳,孤窗檐樑精雕琢。石础壁照依旧在,今朝残败令人忧! </h3> <h3>知青对衰败破落的古民居心痛不已,好在相关部门已予以关注,并釆取了一些措施,但愿再赴第二故乡能看到千年古村浯漳村新的面貌。</h3> <h3>本世纪初,浯漳古村村民在入村口兴建仿古牌坊,并起名为"聚仙门",试图发展旅游业,知青获知颇感欣慰。作者还在"聚仙门"照片上涂鸦打油诗一首,调侃一下上山下乡(笑)。作为浯漳古村上海知青,我们曾充满青春的梦想,也有过失落与徬徨,更有过冷静与沉思……,作者希望在聚仙门旁的巨石上,刻上"1969.4.1~1979.4.1,上海知青的芳华驻地!",毕竟在"聚仙门"所在的这块土地上,有知青洒下的辛勤汗水,有他们付出的青春年华,他们之中还出了名扬全国的知青院士,可以说这里很有可能成为旅游的新景观!</h3> <h3>近年去浯漳古村探访旅游的人逐年增多,县城一些文化类的研讨会也常放在古村举行,这是村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左)陪同游客参观并合影的照片。</h3> <h3>与古牌坊配套的鹿鸣亭。</h3> <h3>鹤舞亭,它与鹿鸣亭对称。作者建议,两个聚仙门的配套亭,何不更名为更具儒家文脉的名称,这样也与千年古村浯漳相铺相成!</h3> <h3>旅游中看到类似"聚仙门"的牌坊,两位浯漳老知青(中间两人)还与同赴吉林和江苏插队落户的同窗,高举手臂一起留下了年届七旬的合影。</h3> <h3>为发展旅游业而精心拍摄的陈氏大宗祠照片。</h3> <h3>当年(约1972年),爱好美术的上海知青绘制的竹溪(苦竹)村素描图。</h3> <h3>2019年的照片上,知青绘制的画面上的那堵墙右侧的那两扇门及其上方的小窗还在。照片右侧原建于清未的低矮平房,已经拆除了,五十年放牛的老农(生产队长长兄)居住于此,因年过五旬,主要是管理放养生产队十几头牛,对牛的性格习性了如指掌,放牛工作尽心尽责,也很关心上海知青。</h3> <h3>2019年4月是原江西崇仁浯漳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他们又共聚一堂,纪念逝去的青春岁月。照片是原浯漳竹溪村(又名苦竹村)生产队的部分知青合影。</h3> <h3>这次是原浯漳大队第五生产队女知青(右二,当年曾任妇女主任)精心筹划了这次下乡五十周年的知青聚会。假座西康路顺风酒家,意蕴江西安康,知青晚年顺风!照片是五队女知青去年第二次重返第二故乡,与村民的合影。</h3> <h3>因上海知青历史研究会在顺利完成黑龙江上海知青上山下乡老照片集的编撰,大获成功。接着编撰安徽及江西的知青照片集,获此信息,作者认为,虽然浯漳知青只有少量老照片,且质量和清晰度一般,但也想尝试一下,若能在文集中留下片言只语的痕迹,也稍感欣慰。照片是知青商讨老照片投寄发表事宜。</h3> <h3>当年凭印象由苦竹村老知青绘制的崇仁古桥及街巷分布素描图。作者试想,倘如崇仁县档案馆收藏此图,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h3> <h3>现在崇仁县的面貌大为改观,这是崇仁文化馆友人拍摄的街景,绚丽的晚霞很是夺目。</h3> <h3>2015年,浯漳古村上海知青在江南村酒家聚会,这是与会的部分男知青合影照。</h3> <h3>都曾在浯漳大队上南自然村呆过一段时面的上海男知青的合影,上南村是浯漳古村至下堡村直至半山腰巴山村的一个小山村,也是居住在此的知青调动最频繁的村。1970年又有四名上海知青安排在该村,原先的知青移到山下的苦竹和浯漳村,再选派老知青任组长,所以照片中三位都与上南村有关。</h3> <h3>浯漳古村原三队五队女知青年前重返第二故乡,在留下辛勤汗水的梯田旁合影。</h3> <h3>这是上山下乡前68届初中同窗在上海的合影,照片居中的那位,当年年仅16岁,也就是上幅照片当中的浅色上衣者。</h3> <h3>原浯漳大队所属鲁浒村上海知青,这次纪念聚会因有要事沒有赴会,现征得照片持有者赞同,特在纪念聚会美篇上发布一些老照片,若有新发现再补充。这张是约五十年前知青扛锄下田的照片。</h3> <h3>这是老照片提供者近年在杨州大运河边留下的照片。</h3> <h3>鲁浒村前有清澈的不断流动的小溪,知青欢快地在小溪的木桥上合影,这幅照片堪称珍贵!</h3> <h3>知青在眺望远方或若有所思,背景是当年鲁浒村民的简陋的民居。但鲁浒村周边却是青山绿水,村前近十米宽的山溪流水哗哔,汛期如似小瀑布。记得曾陪同上海慰问团去鲁浒,那位38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姜组长(当年50多岁),对鲁浒村赞不绝口,不停地说退休后到这里来居住。</h3> <h3>溪边知青绞洗净的床单,凡事自力更生,还记得鲁浒村知青善烹饪,有一年冬临近春节(那年不少知青坚持乡村,沒有回沪),天寒下雪,他们还特邀部分知青小聚迎春,回想起来还是情意暖暖。</h3> <h3>一直主动承担知青聚会摄影的“浯漳知青大家庭"群主鲁浒女知青。</h3> <h3>知青赴日旅游拍摄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并附文字,寺仿古长安,系现存世界最大木结构建筑.....。这种探究式知识性旅游值得倡导。</h3> <h3>当年的上山下乡宣传画,浯漳知青当年还写过一篇《把知识和青春献给新农村》的文章,刊登在上海的《自然辩证法》杂志上。</h3> <h3>知青田间观察颗粒饱满的水稻,心中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临川大岗上海知青,右为作者邻居,其兄是二附中赴乐安招携公社插队落户的68届初中校友,这幅照片有上幅宣传画的神韵!</h3> <h3>这是在《自然辩证法》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上海知青的七十年代初的照片,背景是浯漳古村约五十年前的《陈氏大宗祠》。</h3> <h3>这是部分知青在浯漳和朱溪村知青伉俪家小聚,女知青交谈甚欢的照片。</h3> <h3>浯漳大队的68届高中知青,这是2018年的合影。由于有三人因身在国外或有要事,未参加这次聚会,所以特地列上这张照片。</h3> <h3>浯漳大队苦竹村知青两兄弟的近年合影。</h3> <h3>苦竹村知青兄弟俩,近年在浙江象山影视基地游览,也不忘在火车上做一个告别上海去农村务农的招手动作。</h3> <h3>当年浯漳古村上海知青的摆拍照,上面可能是公社干部讲农业学大寨或粮食跨纲要的规划,内容真的回忆不起来了。下面一张是不忘阶级阶苦,忆苦思甜类的摆拍照,这次聚会拿来原照片细看,后排右1是上南村刘姓知青,1976年秋,浯漳祠堂街失火小刘奋力救火,因墙倒压身而亡,葬在山村山坡上….重返第二故乡的知青都会去看望昔日插队战友。后排右2应该是作者本人。</h3> <h3>曾居住于晚清古民居屋檐下,且同住一屋的三队女知青。</h3> <h3>笑忆当年有趣的知青往事。</h3> <h3>四五十年前在浯漳学习、生活及劳动的知青照片,成了追忆青春年华的最佳载体。知青携带的少量旧照片,成了争相阅看评论的珍贵藏品。</h3> <h3>五队知青保存的照片价值较高。</h3> <h3>拍照留影和传阅老照片同时进行。</h3> <h3>作者与原五队知青合影。</h3> <h3>原浯漳三队五队,以及当年浯漳大队所属鲁浒村女知青淮扬旅游照。</h3> <h3>曾拍摄过四五十年前扛锄下田照片的女知青,同时她们也都先后担任过浯漳小学的教师。</h3> <h3>知青入席,大家都很珍惜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的聚合机会,谢谢主办者的操劳!</h3> <h3>互致问侯。</h3> <h3>浯漳知青扬州游瘦西湖前门留影。</h3> <h3>不堪回首的大革文化命及上山下乡,知青通过农村艰辛劳动生活的磨练,更是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h3> <h3>华师大二附中老三届校友文革期无课可上,临摩绘制的伟人头像。作者也曾有类似"作品",估计搜寻不到了。</h3> <h3>浯漳知青组合照片。</h3> <h3>杉木楼底楼左侧是知青的橱房以及用餐处,作者曾和另一高中知青在杉木壁板上用毛笔,书写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以我血荐轩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愴然而涕下"等诗句,足有滿满两个杉木墙面…...,不同时期写的古诗词,若还存留,倒还真是探究知青心态变化的资料。</h3> <h3>苦竹男知青住杉木楼二楼大通间,所绘素描是二楼向东眺望的村景。</h3> <h3>这是苦竹村男知青上山砍柴的草图,砍柴是一项累活,由于烧饭的灶是土灶,灶门大,耗柴量也大,一般十天半月上山一次,量大概是二个成年人躺在地上大小,用较软的"旗抢柴"(当地土语,音同)捆绑,随后单肩背扛回村,很累!现在想起来,是在破坏生态平衡啊!现在山村也烧液化气了,不少梯田也退耕返林了。闻此信息,知青也很欣慰。</h3> <h3>这幅草图描述的是:村民砍伐的直径30~60厘米的杉木、松木,堆放在当年浯漳大队礼堂前的空地上,常有解放牌大卡车来运送,后几年山村的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位下降(当年打井水时就有明显感觉),无不与此有关。现在想来,行为愚昧,令人痛惜!好在现在在改善。</h3> <h3>原浯漳三队与七队(又名苦竹生产队)女知青又相聚。</h3> <h3>知青亲兄弟合影。</h3> <h3>浯漳古村的有很多知青曾居住在普陀区的曹楊新村,照片是尚未加层的曹楊一村。</h3> <h3>这幅画描绘的是山区的地形地貌,它与浯漳苦竹村周边的景观相似度高,故放入美篇。</h3> <h3>曾同住苦竹生产队搭建的两层杉木楼底楼一屋的女知青。</h3> <h3>知青返沪后,登泰山,上黄山,游雁荡山,......遍游名山大川,这是取景及拍摄技能上佳的黄山迎客松照片。</h3> <h3>这是知青中上海居住过的曹楊新村两万户住房。</h3> <h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尚未改建的曹楊影剧院,它与知青插队落前的记忆尚能吻合。</h3> <h3>这幢建筑物是浯漳知青下乡三十周年(1999年)的聚会地,地处兰溪路曹楊路口的白玉兰餐厅(现不复存在,但留在记忆之中),当年未留照片,有些许遗憾。</h3> <h3>很有镜头感的照片!估计时间约在四十七年前,十名浯漳上海女知青,应感谢热情的当年抚州(当年称临川)的某报记者!给他们留下了年轻亮丽的喚发青春活力的倩影!</h3> <h3>浯漳大队原上北、上南、鲁浒、浯漳村及苦竹村男知青合影。</h3> <h3>鲁浒上北女知青也加入拍照行列。</h3> <h3>浯漳古村插队落户的旅美知青,这次未来参加聚会,他们分别居住在美国著名城市圣佛朗西斯科和芝加哥。</h3> <h3>女知青聊家常聊烹饪聊手机拍摄照片心得。</h3> <h3>浯漳五队和鲁浒知青这幅照片洋溢着欢乐祥和的喜气。</h3> <h3>知青当年使用过的留有历史痕迹的罢缸(赣语即茶杯)。当然要找得话,不少知青还保存着当年用过的算盘、手电筒、记工本、奖状等,上海奉贤的知青博物馆至今还在征集这些物品,他们还发给你印制精良的捐赠证书,证书留着珍藏也很有意义。</h3> <h3>浯漳古村虽属崇仁管辖,却离崇仁县城八十余里;但离邻县乐安县城仅三十里。故语音习俗都与乐安相近,照片是去乐安的山间小道。</h3> <h3>这是浯漳大队通往凤岗公社(相山镇)的简易山村公路,只能单车道行驶,若两车相遇,一辆只能在略宽处的田埂边停靠,另一辆才能通行。忆起当年搭乘运木材或运粮的解放牌卡车去公社或县城,知青办法还真不少。其一,年轻,有一股铁道游击队的风范,凭体力扒车。司机发现后,停车吆喝指责,我自岿然不动,他也无可奈何。后来散些上好的烟,说些好话,说不定司机家中也有知青,加上司机要赶时间,也只能勉强同意了。后来有些司机在还与知青关糸很融洽,成了朋友。其二,利用司机同情女知青的薄弱环节,女知青拦车,躲在一侧的男知青一轰而上,最后好话说尽,司机同意三四名知青搭车,大功告成。其三,知青也很重情意,久而久之还真交了些司机朋友,出行也更方便了。其四,初次进山中运货的司机,一般非常同情知青,招手即停。这些事,恐后人不知,特记之。</h3> <h3>虽无摄影功底,但作者乃用手机釆集聚会照片。</h3> <h3>而浯漳大队上北生产队中的知青中,毕业于曹楊中学的人数较多。这是2018年4月知青聚会的上北知青为主的合影照。</h3> <h3>闲聊四五十年前的知青趣事。</h3> <h3>制成邮票的浯漳古村上海知青照片。</h3> <h3>今年七十大寿的浯漳古村的上海知青(68届高中,右一为浯漳村民),再参加知青上山下乡六十周年聚会时,他们已是耄耋之年,但愿都在!!</h3> <h3>五十年前非常熟悉的宣传画。</h3> <h3>曹楊中学女知青认真学习电脑照片合成术,尝试泡制增添蓝天绿草地的浯漳知青合影照,效果还不错。</h3> <h3>她们也不是真的到了西藏!</h3> <h3>旅美的梁先生一直关注曾在同一蓝天下,同一屋檐下奋斗过的浯漳知青,这若干年前他在法国巴黎圣母院前的留影。</h3> <h3>这是与同窗的太湖流域休闲游,参观地质博物馆。</h3> <h3>试图编一本浯漳知青的回忆汇总,记录下我们的十年知青史。</h3> <h3>作者近年照片,背景增添了蓝天和金黄色的油菜花。</h3> <h3>浯漳的早稻,浯漳的油菜,秧苗儿青青菜花儿黄!</h3> <h3>浯漳秀丽的梯田!</h3> <h3>浯漳古意盎然的祠堂。</h3> <h3>牵牛下地,作者属牛,种田多年,会插秧耘禾割稻,也会犁地耙田。(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