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母校___相识64年再相聚

Lucy

<h3>2019.7.11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十天前我们盛京小学61届毕业的发小就约好了,今天大家一起重回阔别58年的母校。</h3> <p class="ql-block">昨晚下了一夜的大雨,今早天气格外晴朗,走在街上迎面吹来凉爽的风,心情激动心里别提多高兴了。</p> <p class="ql-block">履平、丁琨、正崑很早就来到学校,正崑手里还拿着准备好的聚会横幅。</p> <p class="ql-block">男女同学们抢着握手,回想起58年前的我们,男女同学可是很少说话的,更别说在一块玩了。</p> <h3>见到了老同桌很兴奋!</h3> <h3>看到了小闺密更开心!</h3> <h3>前几天在群里还说不认识,没想到正昆,铁义和我是一年四,二年四的同班同学。</h3><h3>时间淡忘了记忆,但共同的童年趣事和少年时的记忆,还没过2分钟我们就像亲人一样的熟悉,托老师,保健班,李泽金,石运兴......共同的话题聊不完。</h3> <h3>人还没到齐,我先给大家拍个小合影吧!</h3> <p class="ql-block">履平也给大家拍了好几张</p> <p class="ql-block">这是德威、正崑、我、晓明、爱伦</p> <p class="ql-block">看! 这七个古稀小伙子多精神!</p> <p class="ql-block">1955年我们入学时叫«沈阳市大东区完全小学»</p><p class="ql-block">1958年我们四年级时叫«沈阳市大东路第二小学»</p><p class="ql-block">2016年改名为«沈阳市盛京小学»我们的母校是沈阳市有记载的第一所小学,至今333年的历史了。</p> <h3>我们的小学校曾经是«奉天府右翼官学旧址»</h3> <h3>走进校园好漂亮啊!</h3><h3>学校领导热情欢迎我们返校,给我们做了校友登记,派专人接待我们,还给我们买矿泉水,真的好感动!</h3> <h3>这是崔连庸老师,他热情的給我们介绍学校的变化。</h3> <h3>纯华和正崑后面的背景,是座落在校园最北面翻新后的教学主楼。</h3> <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记忆里原来的主楼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这几天我总是想起大东二校那青砖古老的四合院房子,北面两层阳光明媚宽大的教室,高高的石头台阶,校长室,老师们的办公室都在这两排房子里。</p><p class="ql-block"><br></p> <h3>这是翻新后的东楼现在叫«維新楼»</h3> <h3>我们先在楼前照个合影吧</h3> <h3><br></h3><h3>这是今天早晨进校前我在街上照的。东边的厢房翻新后加上了漂亮的外墙。这排房子在我们回家的小路上,记得当时临街的教室窗子离地面很高,窗子很小,还有密密的铁栏杆......</h3> <h3>这是张学良将军的知己,曾任东北大学秘书长(代理校长),我们的老校友宁恩承老先生塑像。</h3> <p class="ql-block">丽华、前玲和我不光是校友,还是老邻居,是幼年时一起长大的姐妹。还记得丽华的妈妈很漂亮叫王玉梅,前玲的姐姐前淑是我邻家二姐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佟英、晓明、和我是六年六班的老同学。</p><p class="ql-block">那时放学后去找晓明,她总是背着小弟弟和我们一起玩,一个弟弟长大了,又背上一个更小的弟弟。</p> <h3>这是最南面一排当年的小房子,是我们一年级和二年级曾住过的教室。现在房子没翻新,只是外墙修饰了一下。</h3><h3>这里不做教室了,变成了省三書院,国学堂,图书馆,校史馆,</h3> <p class="ql-block">广泽、少平、彭涛、爱伦、纯华在儿时的教室前合影。</p> <h3>德威和履平</h3> <p class="ql-block">重回母校,寻找童年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想起我们一年级二年级时,在里边上课的情景,上课时总能看到南院«于洪区看守所»警察在高处监视犯人,偶尔还能听到警察训斥犯人的声音。</p> <h3>想起1957年新年刚过,下了一场特大的雪。早晨学校门口雪被风刮成一座很高的雪墙,老师把我们一个挨一个的抱进学校。</h3> <p class="ql-block">崔连庸老师一直陪着我们,不停的给我们介绍学校现在的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丽的校园,悠久的校史,科学的管理,满园的鲜花......崔老师越讲越激动,越讲越自豪,他的热情深深的感染着我们。</p> <h3>看看我们的听课状态和表情,哪里像是古稀老人啊!</h3><h3>感谢彭涛同学送给我们每个人一条红领巾,给聚会增加不少喜庆和青春活力!</h3> <h3>走出«国学堂»崔老师带我们来到«校史馆»</h3> <h3>«盛京小学»三百年</h3> <h3>国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值盛京小学330年华诞校庆之际,将学校前身奉天右翼官学旧址改建校史馆,总结先贤之经验,续写辉煌之明天。</h3><h3>风雨兼程三百载,弦歌不辍奏华章。本校至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创办迄今,已走过了330多个春秋,是沈阳教育的活化石,330载的沧桑,育成沈阳名校。330载的风雨,铸就今日的辉煌。件件文物铭记着我们步步坚实的脚印,帧帧图片见证着我们渐行渐强的发展</h3> <h3>厉史延革</h3> <h3>盛京小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原东北大学秘书长,代理校长宁恩承曾在校就读,省政协副主席,张学良将军旧属卢广绩曾任省立第一小学校长,一代名师郭恩波曾执教本校。北京工大教授穆冀康,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教授韩荫晖,中国林科院常务副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张久荣等均毕业于本校。</h3> <h3>1686年建校,至今正好333年了。</h3> <p class="ql-block">看了2016年,为"庆祝建校330周年校庆"建的校史馆,我们每个人都为母校感到自豪!</p> <h3>崔老师给我们介绍学校里的藏书,孩子们的阅读情况,我们真羡慕现在的小校友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h3> <h3>我和广泽58年没见面了,昨天我们俩还在群里聊天。我说小时候去过广泽家玩,她家住在小河沿医大宿舍。她家的院子里树很多,还有许多毛毛狗。</h3><h3>她说话的声音没变,模样也是越看越像。</h3> <h3>前玲是退休的小学校长</h3> <h3>回母校,并排坐,忆童年,读童书。</h3> <h3>崔老师好!</h3> <h3>记得开大队会时,我和王淑贤是护旗手,一个高个男孩是出旗手,后面两个男孩打小鼓,一个是史志会,另一个忘了。</h3><h3>春游时我们都和大队辅导员老师在队伍的最前面走,辅导员老师对我们很好,有时还给我们5个人买东西吃。</h3> <h3>像当年一样戴着红领巾,双手背后听崔老师讲课。</h3> <h3>听课状态真好!</h3> <h3>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玩一会吧。</h3> <h3></h3><h3>想起四年级时我们去和睦路小学参加区运动会,跳«小白兔小黑兔»集体舞。丁琨和苑慧珍是领舞的,同学们都喜欢当小白兔,不喜欢当小黑兔,我们还得到了团体操一等奖。</h3><h3>这就是领舞的小男孩丁琨 ! 👏</h3> <h3>克明</h3> <h3>同学们玩的太嗨了!👏</h3> <h3>克明还是那么要强,今天你忘了自己多大年龄了吧?</h3> <h3>履平,你的动作太标准了!</h3> <h3>維新楼前合个影吧</h3> <h3>60年暑假我们5年级,学校组织我们背着行李去高坎公社,旧站大队下乡劳动拔花生......我们住在学校教室里,好像一个教室30多小孩,晚上天一黑大家都哭了,想妈妈......</h3> <h3>小学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我们体育的史绍伦老师。每当下雨天不能在外边儿上体育,他就在教室里给我们讲故事,讲肖飞买药,然后边讲边在黑板上画漫画。</h3><h3>还有一次讲晚上一家三口人睡觉,然后小耗子出来了,给那小孩儿的鞋磕一个大窟窿......史老师画的小耗子可爱极了,那个小孩的鞋子更有意思,旁边还画了一个大油瓶。</h3> <h3>网上查到的,史绍伦老师的简笔画。</h3><h3>1982年我的女儿上小学后,我才知道史绍伦老师是很有名气的儿童简笔画老师,他出了许多书和画册。</h3><h3>听向丽华说,史老师现在身体还很好,有时在公园里跳舞,还教学生弹钢琴,电子琴。</h3> <h3>西边厢房教室已经被拆除了,但我的记忆中那教室的地板缝子很大,我一支心爱的钢笔掉下去了还没找到......</h3><h3>每个周六我们小女生都穿着雨鞋用水刷地板。周一来上课门前一堆小鞋子,老师们都穿着鞋上课,那时我心里很不平,老师们也应该脱了鞋子,别把地板弄脏了!</h3> <h3>六年七班老同学在教学楼前合影</h3> <h3>六年级时,听说升学考试有5分珠算题,我们班老师不会珠算,我们就到6年7班去和他们一起上课,2个人坐一个小椅子......</h3> <h3>我们大家在教学楼前合影</h3> <h3>今天才知道丽华和铁义还是初中同学。</h3><h3>那时我们上半天学,如果是下午班,也早早来在学校在大门口跳皮筋。</h3><h3>不上课那半天都去学习小组,我们最多的是去陈宝贵家学习,他家是独门独院,房子宽大干净,他妈妈和大伯母对我们特好。</h3> <h3>58年过去了,我的红领巾和二道杠永远珍藏。</h3> <h3>中午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母校......走在我们小时候上学的小路上,路边的大树还是记忆中的那几颗,街边还有小时候记忆中的老房子,这里的一切还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难忘......</h3> <h3>这老房子好像没人住了,庆幸它还健在!</h3> <h3>我们大家一起步行15分钟,来到«盛京小学»附近的«宝发园名菜馆»就餐。</h3> <h3>宝发园创办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至今有百年历史。当年,河北省宁河县北塘村村民国氏兄弟,因家乡连年兵祸,名不聊生,便“闯关东”来到沈阳谋生路。他俩在小东门开了一家小饭铺,叫“宝发园”,取聚宝发财之意。</h3><h3>小饭铺很简陋,就兄弟二人张罗。他们做的菜味道香醇鲜美,引得顾客盈门,连很多名人雅士也来光顾小饭铺。</h3><h3>到了民国年间,小饭店已初具规模。当时在小津桥一带,小商小贩,地摊林立,要想站得住脚,必须要有拿手绝活,经兄弟在烹制菜肴上刻苦专研,精心烹制,创出“四绝菜”</h3> <h3><br></h3><h3>1927年初春的一天早晨,一位20来岁,身穿白色西服的年轻人来宝发园就餐。跑堂的忙问道:“先生,您吃点什么?”青年人笑道:“我是慕名而来,就请厨师做熘腰花、熘肝尖、熘黄菜、煎丸子吧。”小饭店掌勺的大师傅就是掌柜的,菜做好后端上桌。青年人对每道菜细细品尝,连声说好。临走时,青年人请大师傅到前堂来,告诉他这四样菜色、形、味、刀工、火候俱佳,以后可以称之为“四绝”。说完留下10块银元微笑而去。那青年刚走,周围的人都来向国师傅道喜,国师傅莫名其妙,经人解释才知道,原来那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少帅张学良。从此,宝发园的四绝名菜不胫而走,一时名声大振。</h3> <h3>1980年,沈阳市政府正式命名«宝发园»的熘腰花,熘肝尖,煎丸子和熘黄菜为"四绝名菜"2006年被商务部授予首批«中华老字号品牌。»</h3> <h3>1.熘腰花(脆嫩鲜香)</h3><h3>2.煎丸子(酥香爽口)</h3><h3>3.熘黄菜(稠厚香嫩)</h3><h3>4.熘肝尖(滑嫩味醇)</h3> <h3>老同学最真最美的笑</h3> <h3>老同学说不完的话</h3> <h3>老同学喝不够的酒</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今日的大聚会在大家的努力下快乐,祥和,幸福,圆满的结束了。👏</p><p class="ql-block">参会的老同学都说没有聚够,有马上再聚第二次的冲动......大家重回母校受到热情的款待,有返老还童的感觉,大家都说:"时光不老,我们不散!"</p><p class="ql-block">保重身体,我们后会有期。</p> <h3>聚会主题歌:«让我们荡起双桨»</h3><h3>这首歌是我们小学时看过的影片«祖国的花朵»插曲......那优美的旋律会把我们带回到那难忘的甜蜜的岁月......</h3><h3>夏日里我们经常在«万泉公园»划着小船,唱着歌......那快乐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虽然没有美丽的白塔,但有美丽的水中跳舞厅。有绿树,凉亭,假山......万泉公园是我们童年欢乐的天堂。</h3> <h3>席间,我们不约而同的唱起了童年我们最喜欢的歌«让我们荡起双桨»</h3><h3>这歌声把我们带回到童年美好的时光,</h3><h3>这歌声使我们想起许多童年趣事,</h3><h3>这歌声包含我们对«盛京小学»深深的眷恋,</h3><h3>这歌声也使我们想起书声朗朗的中学时代,想起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想起自己大半生走过的路......</h3><h3>有老同学相伴的日子,我们都会童心未泯,青春永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