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年被你误会的诗词含义》</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个视频,女教师振振有词地给学生讲苏轼词的意思和用法,并要“纠一纠”以往被人们乱用的诗句,真的令人瞠目结舌,惊诧不已!如此洋洋自得,随口乱说,执教多年的我,终于无法保持沉默!</p> <p class="ql-block"> 女教师讲的《水调歌头》,是苏轼作于山东密州的一首著名的中秋词。之前他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在京城受排挤,自请外任。政治上不得志,与胞弟七年未能见面的苏轼,在中秋之夜醉饮后,作此篇抒发内心的苦闷,并怀念弟弟子由。问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句,果真如女教师所说,是写给弟弟的,只能用于亲人,不能用于表达男女之情吗?n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人强调“万物一理”,认为万物之间的道理是相通的。苏轼在此词中亦表达了这样的理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就是以物理(月)比方人理。既然从古到今,连“月”都难以长圆,而人的离别思念也是在所难免的,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句,从苦闷中解脱出来,而抱以美好的祝愿,希望通过明月(婵娟)把离别的亲人联系在一起,既饱含浓厚的情感,又合于自然事理,表现出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为世人所称道。南宋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既然万物相通,那么,这样一种通达的态度,一种美好的祝愿,不但可用于亲人,亦可用于朋友、男女及所有思念而不得见面的人。女教师拘泥于弟弟或亲人,是不懂中国古代文化要义,无疑使苏轼词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的丰富性和普遍性大打折扣。</p> <p> 女教师自以为是,接着纠正古诗词经常被乱用的现象。她说,《诗经•邶风•击鼓》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本来是写战友情的,打仗时年轻的战士害怕,互相握住手鼓劲,说我们一定要活下去,一定会活到头发变白的时候。现在却用来表示男女间的相爱,两个人牵手一辈子,这是不对的!事实果真如此吗?no!</p><p><br></p><p> 《击鼓》一诗共四章,第三、四章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民国时期的江阴香先生译为:“出去从军的人,和家里的人生离死别,相隔得很远,回想临走的时候,预先约定回家的日期,并且拉着家里人的手,说道:只等战事完毕,我就回到家来,和你一起白头到老。唉,现在我们这些当兵的,和家里人远隔了长久啊!只怕今世里活着不能回去了啊!回想临走的时候,预先定下回家的信约啊,又怕我今世里不能如愿的了啊!”(《诗经译注》卷二,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版,第12页)由此可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两句,是写士卒与家人(妻子)临行前的约定,表示要牵手一辈子!用于表达男女之爱完全恰当。女教师没有细致准确地解读文本,信口纠错,反倒是解释错了!不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本义是表男女之情的,按着“万物相通”的观点,引申而用于表朋友战友之情,也未尝不可。</p> <p> 女教师接着纠正人们对诗词的乱用。她说,秦观词《鹊桥仙•纤云弄巧》里最后两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是讲两个人相爱,而是一封分手信。意思是,我们两个心中有爱,从此就不要在一起了。因为他要被调到郴州去了,与那个长沙歌女永远分别。果真是这样的吗?no!</p><p><br></p><p> 秦观《鹊桥仙》本是一首七夕词,借写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词人带有理想色彩的爱情观。汉代以来诗人们对牛郎织女的遭遇多表以同情与惋惜,借以倾吐人间的相思离别之苦。而在秦观看来,牛、女之间有纯真的爱情,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一年一度的相逢,胜过人间无数缺乏爱情的凡夫俗子!只要两情相悦,两情久长,又岂在乎朝朝暮暮的厮守!秦观突出了一个“情”字,打动了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明代沈际飞评:“(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遗憾),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臭为神奇!”女教师竟将此词作“分手”解,真不知其依据从何而来?</p> <h3> 女教师自以为是在纠正人们的“经常乱用”,殊不知根柢未深,随意曲解,不但误导学生,亦坏了学风教风。这种哗众取宠之风一旦被传播流行,中国的基础教育堪忧。其实做老师的,都难免有出错的时候。贵在懂得敬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是明智的态度。贵在严谨治学,在文本阅读和了解文化背景方面下功夫。鼓励出新,力求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贵在知错必改,从善如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希望视频中的女老师能看到这篇文字,希望年轻的老师们能引以为鉴,养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家长把孩子交给你们,中国把未来交给你们,诸位当自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