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戚继光是莱芜人, 莱芜的历史学者们应当争一争

讷言

<p class="ql-block">  近日,我看到莱芜坐实了嬴秦故里的消息非常高兴,因为我知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最早提出这一课题的是两个在泰安工作的莱芜人,当初的《莱芜日报》有报道,我记得非常清楚。一个是原莱芜市(县级)牛泉镇科协主席冯钦怀(我的高中同学冯华的父亲),我上农业中学的时候,他还给我讲过课呢!鼓励我们要学好农业技术,争当“土专家、田博士”,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后来他调到泰安市岱庙研究院任副研究员了,另一个是在莱芜梆子剧团拉二胡的毕玉堂,是莱芜市高庄镇汶南村人,后来在泰安艺术馆工作,成了全国小有名气的散文作家,代表作《鲜艳的维吾尔》获得了全国首届吴伯箫散文大赛二等奖,我的参赛作品——散文《神奇的大汶河》也在这次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四等奖),获奖作品都汇编到了作品集《汶水流韵》之中,遗憾的是,编者把我的籍贯弄成了黑龙江省。莱芜艺术馆创造员、国家高级剧作家、牛泉镇庞家庄村张丽华所写的莱芜梆子《正月十五雪打灯》获得了山东省“五个一”工程一等奖,要代表山东省到西安参加全国梆子戏调演,毕玉堂要求跟随莱芜梆子剧团去拉二胡,那个时候泰安莱芜是一家,他成行了,并带着编剧张丽华去会见了大作家贾平凹,贾平凹用鸡蛋皮大小的紫砂壶沏茶招待了他们。当时山东还不兴用鸡蛋皮茶壶下茶待客,一壶茶倒不了两碗儿,都感觉非常稀奇,后来才知道,品茶不是喝饱解渴的事情,是一种时尚。看来毕玉堂在中国文坛上确实有一定的地位,不然不可能与贾平凹有这么密切的联系。莱芜梆子《正月十五雪打灯》剧组真是不负众望,得了全国的特等奖。因为我对这两个人比较了解,所以,对这件事情也就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后来,莱芜脱离了泰安,这一课题就与泰安没关系了。现在,莱芜撤市合并到济南市了,这一课题又硬生生与济南扯上了关系,真逗!</p><p class="ql-block"> 不同地市互相争夺文化资源的事情时有发生,有的地方争花果山,有的地方争齐鲁会盟处,是可以理解的。莱芜隶属泰安市的时候,泰安的媒体说:羊祜故里是莱芜的羊里,羊里、羊里,分明是羊祜故里的意思,后来莱芜独立了,泰安的媒体就改口了,又说成羊祜故里在新泰的羊流了,取羊姓大量流入之意,目的是为了把这个文化名人留在本市,新泰是由泰安代管的县级市,恰巧又有个与羊有关的镇叫羊流,勉强也能说得通。历史的事情,岂能是说得通就行的?羊祜的故里也有说是平邑的,光争也不行,应当考证一下。听说有的地方在争潘金莲,为了开放旅游,就连一个婊子都变得这么炙手可热,就非常可笑了。我觉得还是尊重事实为好。</p><p class="ql-block"> 过去我看过一本书,是一本历史性的书,不厚,也就有一指厚吧!都忘记什么名子了,大概是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那个时候我还小,在上初中,书是从村图书室借的。上面介绍戚继光的时候,注明他是山东省东牟县人,括号里分明注释着:今山东省莱芜县,后来很多地方就改成山东省牟平县了,我心里觉得很是个事儿,历史的事情怎么可以随便乱改呢?好多年以后,我去莱芜一中去给大女儿送饭,遇到了大女儿的一个同学,名字叫戚姗姗,我不禁眼睛一亮,又想到了戚继光,记得那次我主动询问她是哪里人,她回答说:“就是这里的。”,看来她是莱芜城里人,我核实她是哪里人的目的是想排除她是慕名来莱芜一中求学的外地人,因为莱芜一中的名气很大,外地学子慕名而来求学的有之,她的回答使我的目的达到了。如果莱芜连戚这个姓氏也没有,也就算了,既然有,他们的族谱上是不是有戚继光这个名字呢?这是可以考证的,杨子荣都改名了,烟台人还能考证的出来,虽然戚继光历史年代久远了一些,考证有难度,但也不是没有希望。关于戚继光籍贯的改变 ,也不知道是历史学家经过考证改的,还是行政部门授意专家改的,这些事情都应该说明白,学问的事情不能暗箱操作,如果是这样,我认为应当追究,学问的事情,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应当该一是一,该二是二。</p><p class="ql-block"> 过去,文化名人是哪里都不在乎,全国的历史学家说哪里就是哪里。现在,历史文化名人与旅游直接挂钩,拉动经济增长,于是都争起来了。这两位历史名人与莱芜有关,莱芜的历史学者应当争一争,积极地去考证一下,不能被动了。至少可以尊重事实,但也不能轻易就放弃。</p><p class="ql-block"> 《左传》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文献,一篇《曹刿论战》使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了当时鲁国还有这么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左传》不一定都看过,《曹刿论战》却是都知道的,因为它被编进入了初中语文课本,多少年来都没有被减掉,现在又普及了初中教育,所以了解曹刿的人在中国是非常多的。书中只是说战场长勺在今山东莱芜,没有说曹刿是哪里人。曹刿肯定是莱芜的老百姓了,说老百姓,但也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至少是一个世外高人,至于曹刿是哪镇哪村,也没有人去考证,幸亏现在还没有人来争,要是让临边区县争了去,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因为那场战争是发生在齐鲁边境上的。“一鼓作气”是“莱芜精神”目前还没有哪里来争,莱芜还不趁早把曹刿是莱芜人的身份落实下来,更待何时呢?在莱芜,曹姓人口众多,分布分散,调查起来是有点难度的,但是我们只要发扬迎难而上的精神,问题会最终得到解决的。最好落实的村,是曹家的多少世,以绝临边区县文化强人的妄念。莱芜历史学者们的担子不轻,政府应当给予包括财力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我刚上初中的时候,假期里,生产队长让我去看护玉米,天快黑的时候,果然来了一个又粗又壮的婆娘来偷玉米了,我在地的另一边吓得都没敢吆喝一声,现在想起来觉得太可笑了。别人把我们的历史名人偷走,化为己有了,我们莱芜人再也不能连吆喝一声也不敢了吧!</p> <h3>湖北襄阳羊祜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