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登营村

昆山石

营是明代卫所产物,永乐年间,山东共设三个营:一是即墨营,二是文登营,三是登州营( 蓬莱)。其中文登营于1427年设于文登城,管辖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宁海卫四个卫。可以说是当时胶东沿海最高军事机关所在地。1435年,文登营迁于城东5公里处修筑了营盘。《文登县志》记载:“文登营在城东十里一统志。明宣德二年建。初在县西门内,十年迁此。有土城周三里,东西南三门,营当东面之险。”事过境迁,现在已没有当年土城的痕迹,只残存点旧城墙和东西门前的两条石街。 东门石街 城墙 西门石街 现在的老年活动中心,据说是以前的罗汉庙,六几年,庙里的碑一分为二变成了门口石和门拱石,庙也拆变为文登营公社,门前原来有马王庙、关帝庙,另外在周边还有将军庙、旗纛庙(古代“祃祭”即祭军神、军旗的场所)、准提庙、倒坐观等十几所,或许是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将们有着不同的信仰和习俗,恰恰也体现了民族融合发展,现在都没有了,只剩下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了。 不同风格的民居 不同风格的民居 不同风格的民居 不同风格的民居 不同风格的民居 原罗汉庙旧址 文登营小学遗址有两块石碑,墙依碑而建,一是当年修建“昆芦庵”时石碑,另一个是当年记录寺庙土地使用的碑。学校门前两侧的字都已被破坏,看不着原来的内容。墙上挂的新牌,是当年建校的于朗的后代做的,主要是保护旧遗址。里面西侧房子都已坍塌,北面的主房新旧不一,是不同时期的学校建房。<br> 文登营小学遗址 文登营小学遗址 文登营小学遗址 文登营小学遗址 文登营小学遗址 记录土地使用的碑刻 修昆芦庵记的碑 老年活动中心两侧的主道是以前的箭道,是兵将们练习射靶的地方,罗汉庙前有避蚊石,在它附近坐着不招蚊子。下面的石头很特别,很硬、青绿色,村里人都叫它龙骨石。老年活动中心西侧墙上的石头是豆拌石,许多大豆般的石头均匀分布,比龙骨石还硬。村北面曾有个北石峡,长年有水,也是乡亲求雨的地方,另外有俗话“文登营三面凹,一死就死三”。 豆拌石墙 旧小学东门 前面是当时的正门,是砖砌圆拱门,门洞广丈余、深两丈,大门额前后各镶石匾一块,内凿“齐东重镇”,外镌“东方名藩”,当年戚继光的所题。后来拆毁,两块石匾被当成石料用于建厕所,现收录于文登博物馆。(两块石匾都为长方体,其中“齐东重镇”刻石长98.1厘米、宽43.3厘米、厚12.9厘米,落款小字已难辨认;“东方名藩”刻石长104厘米、宽47.2厘米、厚10.9厘米,落款小字为:“文□营总镇□□沿海军把总成山卫□……”)戚继光在巡视文登营后,留下《过文登营》诗:<br>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br>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br>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楂。<br>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br> 《过文登营》 碑拓 齐东重镇 东方名藩 文登博物馆还有一幅《明清时文登营烽火墩•堡联络形势图》。在图中,文登营所处位置为各卫所中心地带,距离四卫的距离大都维持在45至65公里。众卫所在沿海形成一个半椭圆形,文登营立于中心,从而构成四卫五守御千户所一营的完整的防御体系,严密又科学。 明清时文登营烽火墩•堡联络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