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导语】在镇原县,有一名叫郑慧珍的八旬刺绣爱好者,在家刻苦钻研,通过十字绣的形式,用5年时间绣制出了一副22米长70厘米宽的《清明上河图》。【正文】7月9日,记者走进郑慧珍老人的家里,她正在给自己的孙女讲解刺绣的技巧,22岁的孙女潘艺元坐在奶奶旁边认真聆听着。虽然已是80高龄,但她并不显老,耳聪目明,反应灵敏,动作利落,非常有精神。摆在她们面前的,就是这位老人绣的巨型作品《清明上河图》。</h3> <h3>[现场音](郑慧珍):刚开始绣的时候要注意这些格子,这第一针(开始)就要,每个格子都要一顺子,朝东就都朝东,朝西就都朝西。第二格,朝东,这些格子都要朝东,这么一看,绣出来的线就平整着呢。在绣的期间,绣个子要把线拉个。</h3> <h3>正文】郑慧珍是镇原县平泉镇人,受家庭影响,她从小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里闲暇的时候,父亲写字画画,她跟着母亲学做针线活,那时候她心里就想着要把美丽的图案用线绣出来,长大成婚后,家里人口众多,生活困难,忙碌操劳之余她仍然坚持绣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物件赠与家人、邻里,和亲戚朋友。【同期声】(郑慧珍):我父亲是个民间艺人,能写能画,所以说我受父亲的熏陶,我对艺术这方面我也爱的很。我就看见别人绣,我也学的绣。【正文】在郑慧珍老人60岁的时候,儿女都成才并有了自己的生活,老伴也退休了,她的生活清闲安逸了许多,刺绣梦也得到了家人更大的支持,当十字绣在周围兴起的时候,郑慧珍老人就迷上了十字绣。【同期声】(郑慧珍):刚开始我绣了些小件,就是枕头,鞋垫,绣的我就越绣越爱绣了,越喜欢这个东西了,以后我就想绣个大一点的,就买了个《琴棋书画》,在这个期间我绣了一年的时间把这个《琴棋书画》就绣成了,绣成以后看见有人买《清明上河图》呢,我就非常喜欢《清明上河图》这一幅画,所以我就把这个东西买上,下决心要把这个绣出来尼,花了五年时间,我就把《清明上河图》绣出来了。</h3> <h3>【正文】郑慧珍老人绣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用了48种颜色线,交叉300多万个针脚,有人物1600多人,动物200多只,画中的人物、动物、轿子、房屋等惟妙惟肖,让观赏者犹如身临其境。为了绣这幅图,5年来,每天早晨,吃完早餐,买好菜,郑慧珍的头等大事就是端坐下来潜心绣她的十字绣,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平均每天绣上5、6个小时,有时候晚上家人都睡了,她还坐在客厅里坚持。郑慧珍说,对她来说,手里要绣出来的东西,就像她的孩子一样,她必须呕心沥血,有足够的耐心,用上十二分的心思,才能绣出满意的作品。这幅《清明上河图》她要作为自己家的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希望子孙后代能够把刺绣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h3> <h3>【正文】郑慧珍家里客厅的正面挂着一幅十字绣福字,特别引人注目。环顾四周,家里也摆放着七八幅风格迥异的十字绣,有《琴棋书画》、《出水芙蓉》、《天作之合》《松鹤延年》等,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这些十字绣,都是郑慧珍多年来的作品,她经常阅读一些美术书籍来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和把握能力,这几年,她手法也越来越娴熟,技艺也越来越精湛,街坊邻居,亲戚朋友,也有许多人来家里找她学刺绣。【同期声】(郑慧珍老伴潘)我老伴也是喜欢刺绣这一方面,在百忙之中,也是坚持学坚持绣,尤其是在家里(老家)时间,人口也多,孩子也多,坚持晚上绣,白天也绣,绣鞋垫,绣其他东西,然后绣大的东西,既带动了很多的年轻人,也带动我们家庭的儿媳,也带动了孙女,都会学刺绣,然后很多刺绣和香包给亲戚朋友送,也是得到了众人的公认和好评,她也想把她这门手艺给后代传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