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由《这才是宝马》说起</b></h1><h3> 最近有朋友发了一段《这才是宝马》的视频(见以上视频),很搞笑也很有创意。</h3><h3> 欣赏之余又引发了我很早以前就思考过的问题。以前我们的牛车,马车为什么都是两轮,没有四轮的呢?看来关键技术是没能解决拐弯问题。从电影中了解,这方面西方比我们早了许多年。</h3><h3> 我最早见到四轮的“胶皮轮马车”是上个世纪60年代,十几岁的时候。一匹马驾辕,前边一、两匹副(驸)马拉套,车把式坐在车前边的长凳上,手中的长鞭“啪啪”一甩,那叫一个威风!车把式的“自豪感”绝不会逊色现在开宝马车的司机。</h3><h3> 听老人讲,驾辕的要用公马,拉套的用母马。这样,驾辕的公马惦记着前边的母马就会“心猿意马”使劲儿往前拉。</h3><h3>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耳闻目睹了一些装车应注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车轮前后的平衡度。前边一定要略重一些。否则,会兜牲口的肚子,行走吃不上力,遇到坡坎还容易后倾翻车;过重,牲口背部受力大容易累。一般车把式都凭借经验抬抬辕子试试,看看重量是否合适。</h3><h3> 该视频虽说有搞笑成分,但是,还是少了点儿“高科技”成分。如果真的坐上几个人或装上些货物,重心前移也够那匹马喝一壶的。</h3><h3>“宝马”不累成“汗(悍)马”才怪![偷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