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祭战友

我是一个兵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纪念天山独库公路通车45周年</b></h1><p><br></p><p> 1969年,中苏边界战争爆发,前苏联在珍宝岛没占到便宜后,就向我西北发动进攻。为了战备需要,1974年,毛主席做出“搞活天山”的批示,修筑天山国防公路,组建十万基本建设工程兵指战员陆续进疆挺进天山深处,拉开了筑路的序幕。历经十年浴血奋战,于1983年9月基本通车,作为国防战备公路,当时不对民用开放,1991年,苏联解体,独库公路移交地方,改革开放四十年新疆南北疆的经济建设、旅游业快速发展与这条“英雄路”是密不可分的,堪称中国公路史上的一座丰碑。</p> <h3>  </h3><h3> 乔尔玛烈士陵园纪念碑,建于1984年1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新疆军区为纪念武警交通二总队在修筑天山独库公路中光荣牺牲的官兵修建。</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0, 251, 252); 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草木葱茏,松柏掩映。陵园内,</span>纪念碑坐落在翠绿的松柏怀抱中,显得格外的庄严而肃穆,纪念碑正面:刻着“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背面:用汉、维吾尔两种文字刻写着碑文和168位烈士的英名,张明山和曾双清烈士包括其中。</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明山同志生前照</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明山同志荣获军功章留影</b></h1> <h1><b>  张明山烈士与妻子和两岁女儿唯一的一张全家福。</b></h1><h3><b><br></b></h3><h3>碧血洒满天山,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br></h3><h3>夫妻十年分居,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圆!</h3> <h3><font color="#01010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明山“烈士证明书”。</b></h1></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碑前为你花一束,片片都是我情怀。</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乔尔玛烈士陵园张明山烈士墓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为张明山烈士制作的墓碑</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张明山:十二支队一一一团三营七连一排长,山西省应县人,1968年4月入伍,1969年8月入党。1976年6月24日,在施工转场途中,汽车压断便桥掉入河中牺牲,时年28岁。</b></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曾双清:革命烈士证明书</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乔尔玛烈士陵园曾双清烈士墓碑</b></h1><h3><b><br></b></h3><h3><b>需要说明一下:曾双清烈士是一一一团三营七连战士。乔尔玛烈士陵园的碑文是(一一三团)有误。</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为曾双清烈士制作的墓碑</b></h1><h3><b><br></b></h3><h3><b> 曾双清:十二支队一一一团三营七连战士,湖北省安陆县人,1976年3月入伍,1976年6月24日,在施工转场中汽车压断便桥,掉入河中牺牲,时年19岁。</b></h3><h3><b><br></b></h3><h3><b> 1976年6月24日,138团三营七连施工转场途中汽车压断便桥坠入河中,一排长:张明山和刚入伍3个多月的战士:曾双清一起掉入河中,一排长顺手抓住了河边的一棵小树,一手去抓新战士曾双清,当张明山一排长抓住曾双清衣服时因河水流速太急,瞬间将小树连根拔起,是两人一起被河水冲走,一排长:张明山,战士:曾双清光荣牺牲。</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全景。</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乔尔玛烈士陵园。</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时隔四十三年的思念与痛此刻交汇,撕心裂肺的场景无法用华丽的语言来描述了,哭喊亲人的声音在乔尔玛烈士陵园上空久久回荡。</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明山烈士的女儿:张海霞。</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明山烈士的妹妹:张桂梅和烈士的女儿:张海霞。</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左起:张明山弟弟:张义山,申锐,张明山女儿:张海霞,张明山妹妹:张桂梅,陈俊贵临别时合影。</b></h1><h3><b><br></b></h3><h3><b><br></b></h3><h3><b> 2019年8月9日抵达乔尔玛烈士陵园,张桂梅携带着父母的遗像、带着父母临终的嘱托来啦!43年的期盼终于瞬间变为了实现,哭声在烈士陵园山脉上空回荡,泪水与亲人的墓碑交汇!那撕心裂肺的痛感动了天!张明山烈士是想挽留女儿、挽留弟弟和妹妹再陪陪他吗?她们刚离开了乔尔玛烈士陵园就开始起雾,随后下起了雨,能见度不足两米,驱车长达十一个多小时,到达乌鲁木齐已经是深夜,她们来的艰难,走的不舍,或许张明山烈士跟随女儿和弟弟妹妹一起回家了……。</b></h3> <h3><font color="#01010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山埋忠骨,精神照后人。</b></h1></font></h3> <h1><b>  张明山烈士,在1976年6月24日,牺牲前为亲人寄出的最后一封家信。</b></h1>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2018年9月30日,《朔州晚报》对张明山烈士的英雄事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是开路先锋,他是应县的英雄,是家乡人民学习的楷模!热血铸就天山路,生命奉献行路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天上山途中。</h3></font></h3> <h3>  </h3><h3> 春天上山途中,天山的雪未融化,解放牌车队轮胎打滑需要前面人拉,后面人推,再不行就在轮胎下垫上皮大衣。人和车队一起上山,没有专拉人的车,都是“飘大厢”,危险无处不在,每年上山下山官兵们都已经习惯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会战施工现场。</b></h1> <h3><br></h3><h3> 大会战,拼命干,天天工地吃凉饭。简陋的工具:小推车、铁锹、十字镐、钢钎、铁锤、木杠子、铁丝笼,施工路段距离营房(帐篷)远,上班车送,下班车接,没车了就徒步回营房,每天施工都超过12小时。回到营房抓紧时间洗洗涮涮端盆打饭,饭后召开班务会,总结一天施工表现,干得好的同志班长表扬,施工偷懒的同志挨批评,思想开小差的同志班长或老兵带你出去谈心,熄灯哨一吹,睡觉,还要到连部领抢排班站岗。</h3><h3><br></h3><h3> 时间紧,任务重,海拔高,呼吸困难,呕吐头晕是常事,施工条件非常艰苦,官兵们的军装根本不够穿,摸爬滚打,扛物资,抬石头,背石头,抱石头,棉衣的棉花漏在外面,军装不是磨破就是挂破,不夸张的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的老兵年底退伍时将自己的旧军装留给了继续施工的战友们。</h3><h3><br></h3><h3> 炊事班的生活老三样,土豆、萝卜、白菜,早餐咸菜,豆腐乳,荤菜少,素菜多,面食是70%的白面,30%的玉米面,玉米面发糕里放上糖精,连队为了改善官兵的生活,有时用半自动步枪打盘羊,有人说是黄羊,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连为了给全连战士改善生活买了牧民的一头牦牛,特殊的年代,练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又耐得住寂寞的一支铁骨部队。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再续“天山精神”新篇章。</h3> <h3><br></h3><h3> 虎口拔牙,飞线探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清晨走出帐篷,晚上能否再回到帐篷都不清楚,气候恶劣,环境严峻,一不留神随时都有可能牺牲,每月津贴6-7元钱,买点信签纸信封、肥皂、洗衣粉、牙膏毛巾,会抽烟就不够用,有的战士还向家里要救济,只要是参加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的官兵都懂,不论入伍时间长短筑路经历你将终生难忘。</h3> <h3><br></h3><h3> 打导洞需要放炮炸,导洞的直径和深度决定装药移山爆破的效果,煤油灯在导洞里照亮,炮炸的石渣用木制的木箱绑上绳子人拉向外运输,国民经济落后,机械匮乏的年代,官兵们没有懈怠,积极的想办法用简陋的工具进行施工,天山独库公路全长562公里,168名官兵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h3> <h3>  打隧道由空压机带动风钻进行施工作业,分干打眼和注水打眼两种,干打眼粉尘浓度特别高,佩戴防护用具(防尘口罩),但是,戴上防尘口罩缺氧,人呼吸困难,所以,不得不去掉防尘口罩,日复一日,患矽肺病几率非常高,隧道里渗水也是常有的事,官兵们的棉衣湿透了坚持施工作业,没有因为环境条件艰苦而削弱官兵们的斗志,口号:“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医院”,保质保量努力完成当天下达的施工任务。</h3><h3><br></h3><h3> 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曾到天山公路施工现场视察工作,看到官兵们施工的场景心里非常难受,问施工的官兵们有什么困难?官兵们商量的语气说:“能不能再给我们发一件棉衣”,杨勇司令员请示特批为大家每人发了一件棉衣,官兵们非常的高兴。当年的干部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天山精神”。</h3> <h1><b><font color="#ed2308">写作能力有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