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揽月的美篇

九天揽月

<h3>《史记》透露着大智慧,它暴露了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要懂的人性</h3><h3>书法家故事 今天</h3><h3>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先人早就说过的。</h3><h3>而提起《史记》,就想起鲁迅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3><h3>据信毛泽东把《史记》反复咂摸7遍: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项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h3><h3>发表演讲《为人民服务》时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谓是头号“粉丝”;</h3><h3>马云、王立群等商业大佬和文化名家也曾公开推荐过《史记》,对于王立群来说,《史记》甚至成就了他的人生。</h3><h3>那么,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来说,到底为什么要读《史记》呢?</h3><h3>大人为什么一定要读《史记》?</h3><h3>“环境在变,社会在变,但人性不变。”《史记》记录了将近130个中国历史风云人物的故事,读懂了《史记》,也就读懂了人性:</h3><h3>小人徒见利,而不顾其害(《赵世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列传》);飞鸟尽,良弓藏(《越王勾践世家》)……</h3><h3>以《史记》看世俗人心,3千年未曾大变。</h3><h3>“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实用指南,受益终身:</h3><h3>高智商如范蠡、张良,无论什么境遇总能明哲保身,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会处事的情商;</h3><h3>纵横家如苏秦、张仪,凭能言善辩而建功立业,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会谈判的智慧;</h3><h3>英雄如陈胜、荆轲,不适合学习和模仿,但有强大的激励作用……</h3><h3>《史记》就是一部人活于世的教科书,当历史的风烟散去,它留给我们的,正是关于生活的教义。</h3><h3>作为一部绵延3千多年的“历史画卷”,《史记》可以启迪智慧,培养历史大局观:</h3><h3>秦的崛起与始皇帝擅于用人分不开,正如《天下无贼》里那句有名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h3><h3>汉要占领市场就得搞股份制,皇室独占市场后就打击小股东,最后员工一致表示不要股份了……</h3><h3>读《史记》,就是读社会,读人生。</h3><h3>也许你没有条件周游世界,《史记》正好为你弥补了因足不出户而欠缺的广阔视野!</h3><h3>孩子为什么要读《史记》?</h3><h3>不只是大人,从小学习《史记》的孩子,也会收获受用终身的知识涵养。</h3><h3>很多语文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题、材料解析题,都出自《史记》。</h3><h3>所以在孩子6岁到16岁,从小学到高中,它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文史科目,成为他们文化教育离不开的土壤。</h3><h3>像小学课文中的《将相和》、初中学的《陈涉世家》、高中的《鸿门宴》......</h3><h3>学生越早接触《史记》,就能越早掌握学好语文的诀窍。</h3><h3>而在大语文趋势下,熟读《史记》的孩子更能拉开与别人的差距。</h3><h3>▲荆轲刺秦王</h3><h3>《史记》包含130个精彩的故事,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既能提升作文逼格,又能轻松拿高分。</h3><h3>比如今年的北京高考题,“孔子的弟子你最喜欢哪个,以及喜欢他的原因”,这在《史记》的《仲尼弟子列传》里就都涉及到了。</h3><h3>同时,语文考试中的文言文,80%都来自《史记》。</h3><h3>高考改革后,文言文分数大幅提升,占比高达1/3,很多考生找不到感觉。而读透了《史记》,就能掌握心法,找准对策,在考试中各个击破。</h3><h3>但这样一部杰作,却让很多人望而却步。</h3><h3>首先,《史记》是本“大块头”的书,包含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其实列传等共130篇,全书526500余字,似乎怎么也读不完;</h3><h3>其次,《史记》的文言文对今天的普通阅读者来说,略显晦涩,难以理解;</h3><h3>更难把握的是,书中众多人物的复杂关系,经常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h3><h3>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才能把这么难的一本书读下来,并且真正化为己用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