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167efb"><b>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力量,祖国有希望。</b></font></h3><h3> 为进一步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7月7日至8日,我们马坪学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冒雨前行井冈山,学习井冈山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瞻仰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烈。</h3><h3><br></h3><h3></h3> <h3> 7月7日早上,经一晚上的火车,我们终于来到井冈山,尽管一身疲惫,但大家内心非常喜悦和激动。</h3> <h3><b><font color="#167efb"> 实地考察一:参观小井红军医院教育基地</font></b></h3> <h3> 一路从简节约,为等上风景区的免费观光车,我们上午11点26分开始出发乘车,来到小井红军医院。</h3> <h3> 室内简朴,医疗水平有限,体会红军不畏艰难险阻,伤员无数,极需医院救死扶伤,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红军官兵们纷纷将平时发的伙食尾子捐献出来,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投入到红军医院的建设中。</h3> <h3> 1928年冬,在小井建成了这所杉木皮盖的屋面、全木质结构、上下两层共32间的红军医院住院部,取名“红光医院”。</h3> <h3> 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h3> <h3> 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h3> <h3> 1928年10月以后,红军对敌作战十分频繁,红军的伤病员有时达五、六百人,最多的时候竟达八百人。医院住不下了,很多伤兵被安置在当地的群众家中医治。伤病员的生活极为艰苦,每人每天只有一角钱的油盐柴菜钱,天天吃红米南瓜。尽管如此,他们在治疗期间依然坚持开会学习,关心前方的战斗形势,一些轻伤员每天坚持为红军哨口削制竹钉,他们在医院里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用竹子自制笛子、胡琴等,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也十分关心伤病员们的生活,经常带着缴获来的战利品来看望他们,表示对伤病员们的亲切关怀和慰问。</h3> <h3>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小井红军医院旧址; 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b><font color="#167efb">实地考察二:参观龙潭</font></b></h3><h3> 党员同志们冒着倾盆大雨来到龙潭,龙潭位距江西茨坪西北面七公里,由五龙潭和金狮面两个景区组成。</h3> <h3> 五神河是龙潭“五潭十八瀑”的源泉。溪水冲击 小井峡谷后,陡然跌落绝壁之下,又连续飞下四级断崖,形成梯状的五个气势磅礴的瀑布和深潭,这就是碧玉、金锁、珍珠、飞凤、仙女等五潭五瀑。</h3> <h3> 绿水青山,云雾缭绕,如同仙境。</h3> <h3> 每个台阶都能体会当时红军作战时的艰辛,让我们忆苦思甜,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h3> <h3> 猜我们正在观看什么?奇峰峻岭,雾气冲天。</h3> <h3> 云雾缭绕青山,美哉!壮哉!!这样的景色在井冈山很常见。</h3> <h3> 亲近这瀑布,有水雾来拥抱我们,全身都被淋湿,依然坚持前行,因为我们是党员,能吃耐劳。</h3> <h3> 井冈山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人杰地灵,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勇士。一路上观看井冈山连绵的群峰云雾缭绕及秀丽的山水,体会毛主席山水情怀背后强烈的政治情怀和人民情怀,追忆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伟大抱负。</h3> <h3> <b><font color="#167efb"> 实地考察三:参观毛泽东同志旧居</font></b></h3> <h3> 全身被淋湿的我们继续前行毛主席旧居,当时毛主席的住处在大井很不起眼,与伙房相邻,房子小得有些难堪,木板床上那一铺稻草,还仿佛散发着庄稼的味道。房前那块方方正正的“读书石”,留着敌人利刀砍过的痕迹,留着疼痛的记忆,凛然不惧。</h3> <h3> <font color="#167efb"><b> </b></font></h3> <h3> 毛主席和贺子珍是一对革命夫妻,贺子珍是毛泽东创建井同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支持者、助手和贴心人。她,为创建此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永垂千古,光昭日月。</h3> <h3> 这石头真有特色,当年毛主席时常坐在那石上,批阅文件,看书读报。屋后有两株大树,一株红豆杉,一株柞树,它们曾被敌人放火烧枯过,几十年后奇迹般发了新芽,开出了银色的小花,开在我们仰望的高度。还有老墙上斑驳的弹洞,以及八角帽、绑腿和草鞋,还有关于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以及天井里时而滴落的雨点,革命的往事,在走近井冈的心绪里,变得愈来愈亲切。</h3> <h3> 茨坪东山脚下的杂货铺,房东腾出一半给红军居住,朴实的土坯房,温馨的农家院。</h3> <h3> <b><font color="#167efb"> 实地考察四:参观黄洋界哨口</font></b><br></h3><h3> 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四周崇山峻岭,万峰竞险:南部山冈星罗棋布,古称“万箩倒米”;北部峭壁深渊,长满松竹杜鹃;气候四季变幻多端,云雾弥漫,故又称“汪洋界”。毛泽东同志曾赋诗曰:“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h3><h3> 景致有黄洋界保卫战旧址、红军挑粮休息处旧址——黄洋界荷树、八面山红军哨口工事旧址、双马石红军哨口工事旧址、雷打石革命旧址、大井革命旧址群、上井红军造币厂旧址、百竹园、荆竹山、领袖峰景区等,景景相扣,层层相叠。</h3> <h3>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尽管下着大雨,但我们的党员同志不怕吃苦,奋勇前行,先后参观了小井红军医院旧址、龙潭、毛泽东旧居、黄洋界哨口、革命纪念碑等革命旧址。</h3> <h3> 我们冒雨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石碑前合影。</h3> <h3> 参观期间,老同志为我们讲解井冈山革命史,聆听了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学习革命火种诞生下的井冈山精神,抚今追昔感受革命战争的艰苦和伟大。</h3> <h3> 井冈山会师纪念广场</h3> <h3> <b><font color="#167efb"> 实地考察五:参观井冈山会师纪念馆</font></b><br></h3> <h3> 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属纪念类专题馆。井冈山会师纪念馆位于井冈山市龙市镇龙江路的北段。</h3> <h3> 1976年由江西省展览组批建,于1978年动工兴建,1979年定名为井冈山会师纪念馆,谭震林同志题写馆标,1980年5月4日建成并正式开馆对外开放。</h3> <h3> 该馆占地面积6789平方米,建筑面积3827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827平方米。它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和朱德会见旧址——龙江书院”连成一体。</h3> <h3> 朱毛会师纪念馆,是一座反映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两支革命队伍,在党的领导下胜利会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专题陈列馆。</h3> <h3> 井冈山战争后,留下的桌子。</h3> <h3> 这可是领导们坐过的椅子。</h3> <h3> 老同志带新同志一起追本溯源,体会到共产党员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h3> <h3> 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陈列朴素。</h3> <h3> 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举行。</h3> <h3> 瓦房很有古典味,建筑牢固结实。</h3> <h3> 午饭真香!虽然快餐简单的粗茶淡饭,但我们又累又饿,吃起来特别香,不一会儿我们吃得饭碗、菜碗碟子精光,吃饭只有半个小时,吃完准备出发。</h3> <h3><font color="#167efb"><b> </b></font><b><font color="#167efb"> 实地考察六</font></b><b style=""><font color="#167efb">:参观八角楼</font></b><br></h3><h3> 茅坪的夜,八角楼的灯光亮到很晚,那盏清油灯,至今亮在无数人心里,连部以上夜晚办公可以点三根灯芯,堪称我军最初的待遇规定。但毛泽东坚持每晚只点一根,微弱的灯光下,光辉思想喷薄而出,队伍中不少人曾留学欧美,很有“国际范”,却为毛泽东朴素的理论倾倒。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井冈山沟壑泥土里生发的道理,如漫山遍野浴火重生的苍松翠竹,浩浩荡荡铺陈出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h3> <h3> 沿八角楼的木梯拾级而上,室内的床架桌子砚台油灯尽收眼底,这里贮满昔日的生活气息,保留着一个叫贺子珍的伟大女性,为这间阁楼营造的温暖体贴和无限爱意。</h3> <h3><b><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167efb">实地考察七:参观象山庵</font></b><br></h3> <h3> 象山庵位于江西井冈市茅坪村,象山庵是因庵后的山称象山而得名。</h3> <h3> 此庵始建于清康熙癸巳年(即1713年),座东北,朝西南,初建时内设“大佛殿”、“达摩祖师殿”、“千斋殿”三个大殿。</h3> <h3> 据传,当时整个庵堂设有99根大柱,香火鼎盛时,也曾有99个尼姑在此修行,是湘赣边界的名庵。</h3> <h3> <b><font color="#167efb">前人种树,后人乘凉。</font></b><b><font color="#167efb">个人留影照,各显靓丽,人美景美。</font></b></h3> <h3> </h3> <h3> 湖南日报新湖南、湖南教育新闻网教育影像志栏目和红网永州等媒体为我们宣传正能量!!</h3> <h3> 此次井冈山之行是一堂震撼心灵、激励终身的党课,不仅让党员们进一步了解了井冈山革命圣地的精神实质,而且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强了我们的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深入学习。</h3> <h3> 通过学习革命烈士事迹,从中找出自身不足与差距。党员们纷纷表示,井冈山精神永不过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做孩子们青春路上的引路人,不忘初心,立德树人,书写教育新篇章,将弘扬井冈山精神,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扎实工作,践行新时代的井冈山精神,争做一名优秀的党员,为人民服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