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

微风教学杂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观察法在包括社会心理学在内的现代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有许多重大发现是通过科学家的准确观察得到的。“观察可称作科学研究的第一等方法”,尤其在心理学研究中,观察法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也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现在了解一下观察法的有关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nbsp;一、观察法的定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研究者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叫观察法。科学起源观察,客观的、准确的观查是多数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二、观察法的具体分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一)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各种行为进行观察。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等信息,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此外,它也可能提供一些其它的经验数据。自然观查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实验观察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系统的观察。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自变量)进行控制,从而发现这些因素和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二)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参与性观察是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是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处于旁观。参与观察因为参与进去,对观察对象的活动就有了比较深入的体验和了解,有助于理解观察对象背后的心理活动和动机,使观察比较深入。非参与观察的优点是:观察研究者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研究者身份,使观察处于秘密的状态;非参与性观察比较冷静客观,但不易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较多采用参与性观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直接观察指不借助仪器,靠自身感觉器官进行观察;间接观察指借助各种仪器进行观察。直接观察比较简便,但人的视野和理解度有限,记录难以精确全面;间接观察适合客观记录和多角度的观察。</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 (四)定期观察和追踪观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定期观察是非连续性的、按一定时间间隔做观察。比如对某个学生的行为观察,规定短期内一星期观察一次,这就是定期观察;追踪观察是对某个对象或者某种现象进行较长时期的观察,从而获得发展性的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五)全面观察和抽样观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全面观察是对一定场景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它涉及的范围广泛,比较容易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但是因为观察的视野有限,往往对观察者要求比较高;抽样观察是对观察现象的场景、时间、人、活动等因素进行取样,再对样本进行观察,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小,容易使观察深入细致,操作比较容易,它对观察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取样上,要求取样有代表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在日常心理研究中,根据此5种观察方法,衍生出下面几种特别针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具体可操作的观查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span><b style="color: inherit;"> &nbsp;三、心理研究中几种具体实施办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1、轶事记录法及其实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轶事记录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记录显著的新行为,还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任何表现个性或某方面发展的行为情景,因此,所观察记录的是典型性行为或异常性的行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下面是老师在教学中的案例记录作为描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在一次识字课上,有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自主联想识字方法,再传达给其他学生,孩子较有兴致,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整堂课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快要下课了,可是还有个“丑”字谁都说不出怎么识记。这个字既不是形声字又不是会意字,确实有些难度,在老师计划让学生再次按常规的方法识记的时候,发现坐在后排的小女孩举起了手。是她,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而且被同学称为“黄毛小丫头”的孩子,她行么?在老师叫起她之后,她马上站起来说:“7+1就是丑。”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老师,她乱说。”有的说:“她最会扯了。”……听到大家的讨论,她满脸通红地低下了头。看到原本安静的课堂顿时变得乱糟糟的,老师便冲他嚷了一句:“你怎么又扯到数学上了,真是太胡闹!”最后,老师还是用老方法教完了这个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原以为这只是小插曲,可就在下午,老师走到教室门口,发现那个小女孩竟独自一人在教室的黑板上写着什么。老师悄悄地走到她身后,看到她在黑板上写着:“┓+一丑”。老师顿时醒悟,她说的“7+1”原来是这样解释的。当时为什么不让她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呢? 第二天在课上,老师重新用她的方法讲解了一遍“丑”字,当老师讲完,同学们都惊讶的望着那个昨天曾被他们笑话的小女孩。老师接着表扬了她,当再一次望向那个小女孩时,发觉她的脸蛋依然像昨天那样红,但却展现出了灿烂的笑容。再后来,小女孩回答问题特别积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2、日记观察法及其实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又叫儿童传记法,即对同一名(个别)或同一组(少数)观察对象长期跟踪进行反复观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性地记录其行为表现的观察方法。&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以其孩子为研究对象,从出生的第二秒开始,对其身心发展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和文字、摄影记录,观察记录的内容包括动作、感知、记忆、思维、能力、言语、意志、情绪、知识、绘画、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共记录有重要意义的354项事件,细微具体,并且还分类记录了动作发展、言语发展、学习、道德发展等各个方面的观察实录及分析,最终完成近现代儿童心理学最热销著作《儿童心理发展之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其孩子出生后一天持续不断的观察日记:</span></p><p class="ql-block">&nbsp; &nbsp;(1)这个小孩子是在1920年12月27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nbsp;</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2) 生后2秒钟就开始哭叫,哭叫到2点19分,共连续哭叫了8分钟,随后就是偶尔的哭叫了。&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3) 生后50分钟,就打哈欠。&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4) 生后2点45分,又打了哈欠,以后再打哈欠7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5) 生后的12点钟,大概是喝了水的缘故,随即就小便了。&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6) 喂了奶,生后13点钟,大便了。&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7) 用手捏他的脸,他的皱眉肌就皱缩起来。&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8) 用指触他的上唇,上唇微动。&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9) 打喷嚏两次,流鼻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10) 眼睛闭的时候,用灯光射他,他的眼睑就能皱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11) 两腿向内弯曲如弓形。&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12) 头颅是很软的,皮肤带红色,胳膊腿部能动。&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13) 这一天除哭叫之外,基本是睡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3、定量观察法及其实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定量观察法是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的观察。观察所获资料是数据;观察使结构性或封闭的;观察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变量”;可用在大范围样本的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4、翔实观察法及其实施</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翔实观察法是指对某个时间做较详尽的观察,并运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地把观察对象的情况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5、时间取样法及其实施</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时间取样法是在统一的时间内,按一定时段观察事先确定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出现与否,行为发生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采用时间取样法的早期典型范例是帕顿采用儿童游戏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他在1926年10月到1927年3月观察2—5岁游戏活动,他根据其在游戏中社会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几种:无所事事、旁观、个体、平行、联系、合作游戏,并确定所有游戏类型的操作定义。</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帕顿逐个观察其一分钟游戏活动,依据操作定义将其所从事的游戏活动的类型记入表中。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帕顿认为的社会性行为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随着年龄的增加,从喜欢个体游戏、平行游戏,逐渐发展到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游戏。而且,2-3岁以个体、平行游戏为多,5岁儿童联系游戏、合作游戏在发展。 </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几种游戏类型操作定义:</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总之,观察法的优点是观察者直接到现场观察事情的发生,不必接受受访者的口头报告或转述,避免受访者对讯息的筛选或报告不全的影响,比较客观的,有些研究特别适用观察法来探讨; 观察法的缺点是真实世界中,一次所能观察的"对象"范围有限,且无法获得之前的或较隐蔽的数据。</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对事实最直接的认识就是透过观察获得的。 在心理学研究中,很多里程碑式的研究都是在研究者的仔细观察中得来的。总体说,观察法对多数心理学课题(尤其是动物或学生的心理行为研究)仍然是最合适的方法。很多伟大的心理学家就以“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足见观察这一心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只要在心理研究中继续秉承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采用多种观察方法进行研究就能发现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属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