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官池居沙苑腹地,南渭北洛中夹沙,是一片望得见山、近得了水、有乡愁记忆的地方。以唐代为界限,之前这里荒山黄沙人烟稀少,之后设苑放牧村庄始兴,大明一代是官池乃至沙苑的人口激增期,东来的汉族、西迁的回族、北移的蒙古族,构成了种族与人口的原始框架。</p> <p class="ql-block"> 说起官池,基本上综合体现出沙苑的地理、历史、文化与发展。沙苑是亿万年前岩石粉碎变化形成的“软山”,历史上金沙堆积成岭,昼夜温差大、冬春季风多,既不利于农业耕作更不利于人类生存,因而直到1300多年前的盛唐时期,从黄河蒲津到渭河渭津的官道都是擦着边边绕行沙苑,沙窝窝里多了一排排围墙和一座座马坊,得了官池、石槽等一串串与放羊牧马有关的地名,却是依然的人丁飘零。有一说,唐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时借来回纥(维吾尔族祖先)兵丁4000多人,胜利后设三十六个村庄安置他们于沙苑,其中就有今天的北丁、中草、小元等村,这是有史记载官池的最早先民。元朝末年战乱频仍,关中人口大减,于是从明洪武三年(1370)起,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包括沙苑在内的八百里秦川大量移民。当时,沙苑是驸马郭镇所属封地,由其叔巩昌侯郭兴代为管理。后来郭氏回走南京,沙苑就变成没有主人的空地。于是,奉令从山西渡黄河迁入沙苑的汉族人,在官池(时属华志乡)杨(阳)村等地落脚;寻求空闲荒地经营产业的东干回族人迁入官池西部西北部数村,暂时结束了到处漂泊的动荡生活。而因元代灭亡、失去民族统治护庇成为平民的蒙古族人,则由京都转迁于官池帖家、拜家一带。《大荔县旧志存稿》载:沙南(官池时属南乡)又有蒙族三姓,曰帖、曰答、曰拜,自前明由燕地迁居本县。沙苑中的种族此时呈现汉族大部、回族次之、蒙古族占少数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朝代更替,元代好多蒙古族地方官员随从汉族的姓氏而同化,惟有沙苑官池的帖、答、拜三姓没有冒充华夏族后代而自保安逸,先祖的赫赫大名成为他们顽强生存的内在动力。官池一带辈辈相传民谚:“帖丞相,拜驸马,答国公”“帖、答、拜,不用猜(是蒙古族)”,亦传递出“帖、答、拜三姓源于蒙古族”的确切讯息。民国时期李自反先生在《沙苑志》中言道:“拜氏一族系功臣孔温之后,其第四代拜安童、第六代拜住地位到宰相。帖氏一族则是帖木尔的后代。元顺帝逃往北方以后,拜住的子孙依照先祖的名字而姓拜,帖木尔的子孙则依照先祖的名字而姓帖。”事实却也如此,但绝非这么简单。《拜氏家谱》记载,拜氏是元“国王”木华黎的后人。英宗时,木华黎裔孙拜住任丞相。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之后,元朝末代皇帝顺宗北迁蒙古,王公贵族纷纷逃出京城隐居生活。拜氏八世祖笃麟铁木尔躲避战乱和明朝官吏的追查,率众家人隐迁至“同州华志乡高阳里兴平村”,即今天的官池拜家。那时蒙古族人没有父子相袭家姓的习俗,迁到大荔后确定以拜氏为世传家姓,一为纪念其父拜住,又以姓隐其身,从此缠沙临渭扎根落户,至今已600余年。</p> <p class="ql-block"> 答姓的鼻祖是蒙古大汗孛儿只斤·窝阔台的后裔答失蛮察,西部蒙古(西察合台汗国)第一代可汗。察合台汗国原为成吉思汗次子孛儿只斤·察合台的封地,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土库曼突厥异密(贵族)迦兹罕拥立孛儿只斤·答失蛮察为新的可汗。孛儿只斤·答失蛮察不甘于做傀儡,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联络王族成员准备削压迦兹罕之权,结果被自己族弟出卖,迦兹罕抢先下手杀死了孛儿只斤·答失蛮察。直至元至正十七年(1357),迦兹罕被切齿痛恨的孛儿只斤·答失蛮察族人暗杀。孛儿只斤·答失蛮察后裔子孙,在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诏颁“禁胡服胡语胡姓令”后,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冠为汉姓者,称答氏、或称达氏、大氏,迁徙到官池镇官池村的答(dá)氏即是答失蛮察汗的后代,世代相传至今。官池帖家帖氏也是蒙族,帖姓的源头在盛极一时的蒙古族王国——帖木儿帝国(1370—1507),而帖木儿帝国创建者帖木儿汗可称作帖氏始祖。帖木儿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在中亚建立了又一个游牧民族帝国,归顺的臣民纷纷给自己取个契合统治阶级的蒙古族名字,以显示自己是帖木儿的国民,后来他们的子孙后代便取首字“帖”为自己的姓氏。还有一讲,说是元代设置达鲁花赤作为各地的行政长官来监视汉族,官池和帖家的答、帖二里正(相当于村干部)为人和蔼可亲,从不乱施暴政欺辱村民,因而在明王朝建立以后,答、帖二姓受到保护安家落户,成为名义上的汉族人繁衍壮大。目下,官池的蒙族人少说都在三五千,就这还不包括不同时期移居到大荔其他地方的,在沙苑乃至关中道,却也算得上靓丽民族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一世纪初我在官池镇工作七年,几乎每天下乡、常常入户走访,有了对这方百姓脾气秉性的了解掌握,后来在县志办从事地方志编纂,又有幸接触了好几位官池蒙族历史的研究者,更是加深了蒙族源流与发展史的认知。蒙族群众个性鲜明,爱恨情仇往往就在一线间,团结起来钢板一块,针扎不进水泼不进;闹起别扭来谁都不认,天不怕地不怕。前多年在村上收公粮、搞选举,干部个个热情豪爽,群众绝对性情中人,二斤酒下肚兄弟情深,可是没少咥成裂剐事,现在回想起来尚觉“可爱”!</p><p class="ql-block"> (王小民)</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