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是第三次去俄罗斯,但却是第一次去莫斯科。</h3><h3> 当决定下来要去趟莫斯科,难免让久已尘封的前苏联情节在心底泛起,记忆中的概念依然清晰,不过,越是循着历史的脉络走来,越是来到当下,似乎越是对这个国家五味杂陈。</h3><h3> 曾经的“老大哥”,早在儿时就对其有了印象,那是“旗帜,是大本营,是堡垒……”至于后来,他又是“修,是霸,甚至是敌”。而今,又是改颜换色,颠覆所有以往的“新国度”。而,无论是什么,他的那种影响力,那种神秘,异或那种“魅力”,都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h3><h3> 6月下旬,做为一名旅游者,借旅行在莫斯科的短暂机会,三、四次到达红场及周边,一次进入克里姆林宫。远观近望,游览参观,拍照记录,抚今追昔,强化和刷新着对红场、克里姆林宫这个蜚声世界,篆刻于心的名胜的印记。</h3><h3><br></h3><h3>(本篇采用上文下图式)</h3> <h3> 夏至时节的莫斯科,白昼的时间很长,无论晚上还是早晨,太阳大多会以“较高的姿态”迎接人们的到来。</h3><h3> 从车上下来,克里姆林宫红墙,未曾谋面便早已熟悉的威威塔楼,以及塔楼上部的时钟和塔尖那红星首先映入眼帘。</h3> <h3> 我不关注克里姆林宫有多少处塔楼,塔楼是做什么用的,是谁设计的,每个塔楼有多高,也不太不关注每个塔叫什么名字,那是随时可在网上查询的东西。我只想见见这好像生来就知道的那可与世界上任何地标名声比肩的建筑的雄姿,就想听听那曾经响彻全球而后又渐渐式微的钟声,就想看看那曾经“闪亮环宇”而又“熄灭”了光辉的那颗红星,就想站在曾经是心中的“图腾”而后又归于平凡的塔楼下,仰望,沉思。</h3><h3> </h3> <h3> 下图摄影:刘延</h3> <h3> 克里姆林宫20座塔楼中最著名的斯巴斯克塔楼,高71米,建于15世纪。</h3><h3> 如今,四面的四个钟与天文台的校时钟相连,是俄罗斯最准的钟,“克里姆林宫钟声”就源于这里。每隔15分钟就有钟声响起。</h3><h3> 钟声把人带回遥远的记忆。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每到上午八点,中央广播电台总会转播莫斯科电台专门针对中国听众的汉语广播节目。听着这钟声让人联想起那节目开始时的呼号——遥远的莫斯科,令人向往的莫斯科。而转瞬,当你再面对眼前,听着这钟声,心中早已没有了激动,有的只是感觉这钟声似乎在述说沧海桑田的变幻故事。</h3> <h3> 克里姆林宫五座城门塔楼上那“曾经闪烁社会主义光芒”的红星,融入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如今,红星还是那颗红星,其含义却早已经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甚或九十年代初随其政治变换而被抛进历史的故纸堆。而今,它们依然伫立在塔尖,看着它,很难把它只当做建筑美学上的装饰瑰宝去欣赏,心底总会有些说不清楚的感受。</h3> <h3> 据说,红星是由俄罗斯乌拉尔宝石镶嵌而成,直径达六米,足有一吨重。那个年代,红星的形象具有很大的辐射力,以至成为世界上一些政党和国家旗帜上的主要标志。</h3> <h3> 下图为视频截图</h3> <h3> 来到红场的南端,首先看到的就是克里姆林宫塔楼和著名的瓦西里教堂——经典的红场标志。</h3> <h3><br></h3><h3> 在许多人眼里和心中,瓦西里教堂美轮美奂的建筑造型也跟克里姆林宫塔楼一样,成为红场的主要标志。</h3><h3>该教堂在广场南面,向莫斯科河微倾的斜坡上。这座教堂是为了纪念俄国沙皇占领喀山公国和阿斯特拉罕,于1555~1561 年修建的。它被誉为古代俄罗斯建筑艺术的卓越代表。</h3> <h3> 红场,俄罗斯多少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曾发生在这里,多少令人瞩目的重大活动就曾和不断在这里举行,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h3><h3> </h3> <h3> 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观礼台,这里是名人显赫,各国使团应邀参加盛典观礼的落座之地,望着这里,眼前,一个个历史镜头中的人物形象闪回在眼前。</h3> <h3> 列宁墓坐落在红场西侧,在克里姆林宫墙正中的前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着重要影响的导师就长眠在这里。</h3><h3> 如今沧海桑田,换了人间,不知这里的人们是否还会那样崇敬这位巨人,是否还会“让列宁同志先走”?</h3> <h3> 无意中,我发现了广场地面正中标记的十字交叉点,于是,我站在这一点环顾四周。</h3><h3> 它的北面一幢红色的楼房,那是俄罗斯国立历史博物馆。</h3> <h3> 面向南侧,是瓦西里教堂和克里姆林宫的东南外墙和建筑。</h3> <h3> 面向东边,眼前是号称世界十大百货商场之一建成于1893年的莫斯科著名的古姆商场。</h3> <h3> 我站在广场的中央,身后是列宁以及前苏联许多政治领袖长眠的地方,是俄罗斯领导人阅兵和讲话的地方,是红墙,是克里姆林宫。</h3><h3> 在这世界著名的广场,脚下是印满苏联和俄罗斯历史足迹的由条石铺就的石板路,仰望天空,是不断变换的风云,周边是见证沧桑变幻的一个个历史建筑。</h3><h3> 说它小,当然它比不过比它面积大数倍的天安门广场,说它大,更是因为,这里容纳了这个国家前世今生数百年的历史。</h3><h3> 站在这里,我可以想象,当年二战时期受阅部队在接受斯大林等检阅后,直接开赴前线时康慨壮烈的豪情,我可以想象,冷战时期超级大国铁马纵横而过的傲气,我可以想象,苏联解体时期后来成为俄罗斯的首任总统站在坦克上振臂倒戈的一幕,我可以想象,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通过广场的一队队战旗和一个个老兵,我也可以想起,几年前用俄语高唱着“喀秋莎”向世人展示威武形象,并与俄罗斯士兵一起接受检阅通过这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h3><h3> </h3> <h3> 下图摄影:陈凡奇</h3> <h3> 手持鲜花的一对青年男女出现在国立历史博物馆大楼前,他们要给谁献花?我注视了一阵,无果。至少,在这庄严的广场无论给谁献花都会显得那样庄重。</h3> <h3> 古姆商场面积不小,商品丰富,物价与国内相差不多。也是游人必去的地方。透过这个“窗口”,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莫斯科市场供应概况。</h3> <h3> 经过国立历史博物馆,就来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北侧。</h3> <h3> 博物馆的身后,一座军人骑着战马的青铜塑像闯入视野。这是完成于1955年的朱可夫元帅的塑像。</h3><h3> 朱可夫出色地组织和指挥了众多重大战役,具有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干,他不但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赫一时的“传奇元帅”。</h3> <h3> 克里姆林宫红墙外西北侧公园的东端,苍松翠柏,庄严肃穆。两座玻璃岗亭置放于墓的两侧,亭前站着两名神情庄重的持枪哨兵,为烈士守灵。这便是俄罗斯妇孺皆知的“全国第一岗”。</h3><h3> 无名烈士墓花岗岩平台上刻着这样的字句:“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h3><h3> 另外,在烈士墓西侧还排列着12座长方体花岗岩标志物,逐一镌刻着卫国战争中12座英雄城市的名字。</h3> <h3> 正面朝北、东西走向的深红色大理石陵墓上,稍靠西侧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蕴意肃穆深长。墓前有一个凸型五星状的火炬,五星中央喷着火焰,据说,从1967年建成时一直燃烧,从未熄灭,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h3><h3> </h3> <h3> 陵墓前,这身着军装满脸皱纹步履蹒跚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莫非是二战时期的战士?而今,他站在这里,或是又来看望和陪伴他为国捐躯的战友,或是以他这特有的方式讲述历史,招式后人?</h3> <h3> 碰巧,赶上了换岗仪式。简洁的仪式,威武的士兵,庄严,肃穆的气氛,面对无名烈士墓不禁让人肃然起敬。</h3><h3> 二战后形成的价值观还在延续,无名烈士墓的长明灯仍在燃烧,烈士的英灵依然可以得到告慰。</h3> <h3> 克里姆林宫老墙遗迹</h3> <h3> 战胜法国纪念碑</h3> <h3> 红墙下,尽是令人震撼的故事和历史。</h3> <h3> 几次机会,在克里姆林宫的周边眺望这座宫殿群,这个俄罗斯权力的象征。</h3><h3> 近千年来,克里姆林宫见证了俄罗斯从一个弱小的大公国不断扩展成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即便是苏联解体后,克里姆林宫依然充满了神秘色彩。走进和参观克里姆林宫就成了多数游客的选项。</h3> <h3> 这里是游人进入克里姆林宫的入口。</h3> <h3> 克里姆林宫不是一个宫殿的名字,而是整个建筑群的称谓。走进红墙围中,就走进了克里姆林宫。</h3> <h3> 政府办公楼</h3> <h3> 克里姆林宫大礼堂是俄罗斯举行重要会议、节日庆典和颁奖授勋的地方。</h3> <h3> 克里姆林宫内收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炮王”是其中之一。</h3><h3> 这门巨型青铜炮于1586年跟据沙皇的命令铸造完成,原本是用来战时保卫克里姆林宫的,但事实上该炮从未发射过,最终成为俄罗斯军事力量和铸造工艺的历史见证。</h3> <h3> 伊凡大帝钟楼的右侧放置着世界上最重的钟“沙皇钟”,人称钟王。它是克里姆林宫中的一件无价之宝。这座用铜锡合金浇铸而成的大钟高6.14米,钟口最大直径为7米,钟壁最厚部分为0.67米,整个大钟重220多吨。</h3><h3> 钟王铸造于18世纪上半期,当时准备把它放在伊凡大帝钟楼上,以使每天为沙皇报时奏鸣。不料,大钟刚浇铸在模子里的时候,一场大火把造钟工场化为灰烬,人们在扑灭大火时,曾将水泼在炽热的钟上,结果一块重11吨的大铜片从钟身脱落,大钟在烈焰中破裂,便成了哑巴,人们从来也没有听到过它的声音,只能观赏它的精湛高超的造型。</h3> <h3><br></h3><h3> 教堂是克里姆林宫内主要的建筑和场所。在教堂广场四周有俄罗斯最著名的大教堂。设计精美巧妙,是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克里姆林宫虽说与中国的紫禁城分别是两国数百年来的权力中心,但,这两个权力中心无论建筑风格,建筑布局,主要用途等都有着截然的不同。</h3><h3> </h3> <h3> 圣母升天大教堂——曾经是俄罗斯的国教大教堂,历代沙皇都在这里举行加冕礼。</h3> <h3> 天使报喜教堂——是皇宫家家用礼拜堂,也是举行皇族婚礼的地方,里面保留着俄罗斯最古老的圣像壁画。</h3> <h3> 这幢黄白相间的大楼就是俄罗斯总统办公的地方,俄罗斯权力的中心,斯大林以及前苏联几届著名人物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如今,是普京总统的官邸。</h3> <h3> 总统办公楼对面的花坛</h3> <h3> 再向南,距花坛不远处,一道围墙里面有两处直升机停机坪,据说,这是为普京等出入专用的设施。</h3> <h3> 一个俄罗斯谚语这样形容雄伟庄严的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地上,唯见克里姆林宫高耸,克里姆林宫上,唯见遥遥苍穹。”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世俗和宗教的文化遗产,它既是政治中心,曾是俄罗斯东正教的活动中心。曾是是统治俄罗斯帝国的多代君王的皇宫,十月革命后是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和政府的所在地,今天又是俄罗斯的总统府。克里姆林宫始终与俄罗斯的所有重大政治事件有关。</h3><h3> </h3> <h3> 走出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克塔楼门口,外面是又一番景象,一个普通的俄罗斯社会,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一个讳莫如深的社会。</h3><h3> 短暂的行程只能见其表面的景象——人,街道,车辆,建筑,广场……</h3> <h3> 红场外向游人兜售纪念邮票的俄罗斯人。</h3> <h3> 红墙外列队的士兵</h3> <h3> 克里姆林宫附近街上的行人</h3> <h3> 古姆商场外的女人</h3> <h3> 克里姆林宫附近街区景象</h3> <h3> </h3> <h3> 不管怎样,毕竟来到莫斯科,毕竟走进了红场,走进了克里姆林宫。所见所闻及直观的感受多少增加了对这里的认知和印象。但,毕竟由于身份和阅历所能具备的洞察力与机会是那么的有限,而世界是多变的,社会是复杂的,不仅是俄罗斯。</h3><h3> 我们只是像关注其它事物一样,兴趣罢了。只是希望这个世界更好,人生更好!</h3> <h3>摄影、制作:欣语</h3><h3>文字:欣语 其中,资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并且本人有删改。</h3><h3>2019年7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