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许川如,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人。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被国家选送到美国、法国、比利时、日本、泰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及地方美术馆收藏。作品巜点心的风波》、巜甜遍江南》、巜菱香十里》、平民的宫殿》、巜安居》等参加多届全国美展。其中巜甜遍江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中国美术作品巡回展”,在世界各地展出,并入选《中国百年版画展》,选刊于巜中国百年版画集》。巜安居》入选第九届美展,《古韵》获全国第二届中国画花鸟画展优秀奖,《中秋月》获全国首届风俗画展优秀奖,中国画巜听趣蛙声一片》入选首届全国写意画展,《家珍》获广东省中国画第一回展铜奖,《秋醉》获广东省中国画第二回展优秀奖,《太平图》获国际和平委员会颁发“世界和平教育者”奖。</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广东美术家协会理事、汕头中国画院副院长、原澄海市副市长。</h3> <p>巜甜遍江南》 套色木刻(54x40cm)</p> <p>《甜遍江南》甜遍世界</p><p>□ 黄楚雄 (发表于2020.7.19日汕头日报的文章)</p><p>2020年初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润物细无声——许川如作品展” 开幕式上,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先生在发言时谈道:“许川如先生在创作时从未以标准的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或许因为这般‘随性而为’,才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天然的纯朴感。如描写丰收画面的《甜遍江南》,在那个时代,他‘破天荒’地以甘蔗田青纱帐的翠蓝来替代传统意义中象征丰收的火红与金黄,这种实验性的表达,展现出艺术家对传统绘画的发展和对现代性的探索精神”。</p><p>许川如老师这件创作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套色木刻版画作品,画面主体是韩江南岸一派翠蓝的甘蔗林,一群飞鸟掠过江面,岸边停靠着几只小船正在装载甘蔗,远处是村居,灵动的江水中一排装满甘蔗的小船正将甘蔗运往各处糖厂…… 他用简单纯粹的色彩和线条,再现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意趣、鲜活的气息。作品一经问世,备受版画界激赏,获得多项殊荣:入选1974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1979年入选“第六届全国版画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被选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主办的“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展览”,在世界各国巡回展出,同时选为我国驻外使馆及南京长江大桥挂画,入选“中国百年版画展”,选刊于大型画册《中国百年版画集》、《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甜遍江南》印数达一百三十幅之多,这在版画史上是极罕见的个案。2017年又作为广东省优秀美术作品,入选“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 并入刊于同名画册中。</p><p>每与川如老师谈及创作,他都会这样说:“我总觉得生活中美的东西很多,关键在于发现、观察、升华,以更高、更美、更集中、更典型的方式表达。”他是这样说,也一直是这样做的。</p><p>在写此文之前,我特意再次跟老师聊起了《甜遍江南》的创作过程。那是上世纪70年代,在一次外出写生途中,站在外砂桥上,他看到韩江沿岸,大片大片青绿苍翠的甘蔗林,运送甘蔗的小船在河中穿梭,田中的农民正忙着收甘蔗(那时甘蔗是潮汕大宗的经济作物,也是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火热的劳动场面,丰收的景象呈现在眼前,他迅速打开速写本录下眼前的画面。</p><p>老师坦言,在构思《甜遍江南》时,大部分灵感来自钱松嵒先生的国画《常熟田常熟》,他把钱先生画中表现江南水乡稻田丰收景象的手法,借鉴到自己的版画构图中来。在作品命名上也是颇费心思,动了一番脑筋,起初当然从潮汕着眼,但总觉得格局太小,最后确定用“甜遍江南”, 来寄寓对广大人民群众能过上甜蜜生活的良好祝愿。在色彩运用上大胆采用大面积的冷色调,套色时为了达到设定的画面效果,他打破了惯常“先浅后深,先淡后浓” 的用色顺序,而是采取根据需要套加,如先印上大片翠蓝的甘蔗林底色,然后再在上面套上粉黄色的甘蔗纹。通过反复摸索尝试,终获成功——也就是后来呈现在人们面前,清亮素雅的画面。</p><p>1974年中国社会还处在特殊时期,许老师《甜遍江南》这名称、这种调子的作品,很多人为他感到担忧,为此建议他改为“甘蔗丰收” 或“榨蔗时节”。但老师认为绘画艺术作品不能是“看图识字”式的,恰切的命名才能使作品更具精神魅力,意义得到更高的升华。“我就是冲着‘甜遍江南’这诗意般的名字而创作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p><p>著名版画家郑爽在《依旧的许川如》中谈到,“在一个展览会上,第一次看到许川如的版画《甜遍江南》,我立刻被吸引住了。真是一幅好画!在当时,一切都是轰轰烈烈,一切都是火热的红海洋的社会风气下,突然出现的这张绿色的、抒情的、歌颂劳动之美的画,真如一杯清凉润泽的甘蔗汁一样,让人心中舒畅。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许川如。”</p><p>《甜遍江南》定下了许老师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的版画创作路子。同时也确立了他朴实、抒情、美好向上的作品风格。在“润物细无声——许川如作品展”开幕式上许老师还将自己仅存的一幅《甜遍江南》版画连同其它四幅代表性作品一起捐赠给广东美术馆收藏,让经典永流传。</p><p><br></p> <p>《春衣》 水印木刻:(57.5x56cm)</p> <p>《秋醉》 套色木刻:(47x54cm)</p> <h3>《三家六院尽沐秋》:(55x56.5cm)</h3> <h3>《渔家客宴》 水印木刻:(56x53cm)</h3> <h3>《运来广厦千万间》 水印木刻:(52.5x54.5cm)</h3> <h3>《门泊万里船》 水印木刻:(56x56cm)</h3> <h3> 《自立门户》 水印木刻:(56x56cm)</h3> <h3>《满堂大吉》 水印木刻:(57x57cm)</h3> <h3>《菱香十里》 水印木刻:(45x40cm)</h3> <h3>《中秋月》 水印木刻:(58x57cm)</h3> <h3>《野山的希望》 水印木刻:(57x57cm)</h3> <h3>《几度秋风》 水印木刻:(40.2x55.5cm)</h3> <h3>天涯处处有芳草 套色木刻:(47x42cm)</h3> <h3>巜梦之谷》 水印木刻:(58x58cm)</h3> <h3>《向天歌》 黑白木刻:(57x39.5cm)</h3> <h3>《无憾对秋风》 水印木刻:(56x56cm)</h3> <h3>《簾外渔歌》 水印木刻:(55.5x55cm)</h3> <h3>《春雨盈盈》 套色木刻:(46.5x46cm)</h3> <h3>《在黎明中起飞》 黑白木刻:(39x66cm)</h3> <h3>《窗含两峰情》 水印木刻:(55x55cm)</h3> <h3>《笑语当今》 水印木刻:(55x45.5cm)</h3> <h3>《一片秋光》 水印木刻:(54x33.5cm)</h3> <h3>《如花似锦又一春》 套色木刻:(77x49.5cm)</h3> <h3>《润物细无声》 水印木刻:(55x55cm)</h3> <h3>《夏日果香》 套色木刻:(59x37.5cm)</h3> <h3>《我家门前三分地》 套色木刻:(59x50cm)</h3> <h3>《斜阳》 套色木刻:(38.5x40cm)</h3> <h3>《故乡的云》 纸版:(53.5x49.5cm)</h3> <h3>《新的一天》 套色木刻:(65.5x40cm)</h3> <h3>《秋天的脚步》 套色木刻:(39x48cm)</h3> <h3>《父子情》 石膏版:(42.5x30cm)</h3> <h3>《孪生姐妹》 水印木刻:(35x40cm)</h3> <h3>《江南明镜》 水印木刻:(36.5x36cm)</h3> <h3>《渔家媳妇》 纸版:(40x32.5cm)</h3> <h3>《稻香瓜甜是我乡》 水印木刻:(28x52.5cm)</h3> <h3>《雨潇潇》 黑白木刻:(36x31.5cm)</h3> <h3>《牧歌一曲唱夕阳》 套色木刻:(59x27.5cm)</h3> <h3>巜釆菱姑娘》 黑白木刻:(31x32cm)</h3> <h3>《故乡水甜》 纸版:(40x29cm)</h3> <h3>《种瓜得瓜》 套色木刻:(35x39.5cm)</h3> <h3>《回娘家》 水印木刻:(39.5x24cm)</h3> <h3>《儿时的歌》 套色木刻:(39.5x35cm)</h3> <h3>《护新苗》 水印木刻:(35x40cm)</h3> <h3>《骤雨》 水印木刻:(35x32cm)</h3> <h3>《丰年》 黑白木刻:(57x39.5cm)</h3> <h3>《最惜夏日长》 套色木刻:(40x35cm)</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巜乡情》 (组画)之一</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巜乡情》 (组画)之二</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巜乡情》 (组画)之三</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巜乡情》 (组画)之四</h3> <h3>巜乡情》 (组画)之五</h3> <h3>《乡情》 (组画)之六</h3> <h3>《藏书票》</h3> <h3>《藏书票》</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p class="ql-block"> 本文图片摄影、制作:陈燕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