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写的字长啥样?一起来看看

文藏书画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筼,河北肃宁人。光绪十八年(1892)秀才,后读于保定莲池书院,师从桐城古文大师吴汝纶,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刘春霖像<br><br>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状元,刘春霖之名可谓家喻户晓。但其早年出身贫寒,家中世代务农,其父刘魁书为保定府皂隶,即旧时衙门里的差役。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皂隶之家的子弟不允许参加,故刘春霖自幼寄养在肃宁县伯父家中,后入莲池书院就读。<br><br>然而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状元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名词,随后刘春霖留学日本,归国后做官,但均不甚突出。民国之后,他曾一度受大总统袁世凯的青睐,任大总统府内史,组织过“中央农业试验场”。徐世昌、曹锟任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任直隶教育厅厅长等职,曾两次代表徐世昌赴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1935年,时任察哈尔省主席的宋哲元还拜刘春霖为师,请他每周讲经两次。宋对刘非常尊敬,每次都派自己的汽车迎送刘府讲学,以示尊师重道。 <p>小楷《至圣先师世系表》 局部<br><br>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伪总理郑孝胥曾以逊帝溥仪的名义邀刘春霖出任伪教育部长,刘发以“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之辞加以拒绝。北平沦陷后,伪华北政务委员长王揖唐亦以昔日同科进士、留日同学交谊,请刘春霖出任伪北平市长,遭到刘的断然怒斥,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为此日伪当局将刘春霖历年所藏书画文物尽数洗劫,并将其家人赶出住宅,后因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返还所掠,刘春霖也因病故去。</p><p>刘春霖书法因状元公之名,一直以来为世人所重。尤其是清末民初中国各地及香港的商号,喜欢请末科状元、榜眼、探花、传胪(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张启后)合写四条屏,以增光门面。但他们真实的书法水平又如何呢?首先,其书法必然是馆阁体,整齐端庄,四平八稳,能将馆阁体书法中“乌、方、光”等特点写出方称妙品。目前故宫博物院、恭王府、北海公园等处,还能看到许多清代名臣写的贴落,大体就是此种字体。而状元公是写馆阁体中的皎皎者,因此更为整饬划一。<br></p> 行楷《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br><br>清末民初,尤其是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书法风格发展迅速,馆阁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进入民国,这种字体在世人眼中亦变得褒贬不一,从时人对刘春霖书法之评价即可知。贬之者认为“刘春霖的字,体格甚卑,殊无足观”。特别是“他在一九三一年到上海给死了的犹太富商哈同题主,得到一大笔‘利市’之外,海上人士还传为美谈……不惜拿出大笔钱来求他写字。原文作者:邹典飞(作者系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文章来源:《艺术品》2018年6月刊《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刘春霖》<br><br>据他的同年金梁说,刘久患手震,不能执笔,只有在夜里十一点到十二点半的时候,偶然能写字,所以人们更宝贵他的书法了”。邓云乡先生亦记有“刘老先生的字极为圆润,十分规矩,因他官做得不大,辛亥之后也未膺重要职务,所以字如其人,也十分拘谨,只能小,不能大,较之晚清其他状元如翁同龢、陆润庠等人是稍逊一格的”。 刘春霖 行楷七言联<br><br>但褒之者亦不乏其人,刘春霖曾一度鬻书为生,所获不少即是明证。笔者也认为馆阁体书法不能一笔抹杀。清末民初,活跃于书界的大部分书法家都有参加科举的经历,且他们很多即以鬻书为业。据出身翰林的高毓浵公子高准记,“辛亥革命,原翰林公星散,多以鬻字为稻粱谋。当时各大城市都有书画社及南纸笺商店,专营代客求购字画的生意,如北平的荣宝斋、天津的梦花室等,竞相给书画界名流印制‘润例’—通称‘笔单’,即价目表……所以生意倒十分兴隆。这给翰林公卖字提供了方便之门”。这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士人,早年受过正规的馆阁体训练,并以此为傲,其中一些书家还成为震古烁今的书坛名流,这与其早年的科举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题“初级小学校”匾额<br><br>刘春霖以状元书家之名享誉书坛,其书法最佳者为小楷。居京期间,京城达官显宦均以得到刘书墓志为荣,其中较为知名者有北海团城《明亡纪念碑》、冯玉祥之父《冯有茂墓志》、韩复榘之母《李氏墓志》等。关于刘春霖书法的出版物也甚多,有《状元册》《圣教序》《金刚经》《灵飞经》《兰亭序》等十余种。对于他的小楷,时人有“大字颜真卿,小字刘春霖”之誉。据称他能书数千小楷,一字不落,可见其功力之不凡。 行楷书札<br><br>他的小楷取法锺绍京《灵飞经》、褚遂良《圣教序》、王羲之《黄庭经》。目前可见的1904年《甲辰科状元策》是他最具代表的作品,此卷书法,堪称集帖学大成之作,无怪乎阅卷大臣、同为状元出身的陆润庠一见刘春霖考卷便呼“此卷书法工整,为通场冠,廷试可望大魁”。虽馆阁体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甲辰科状元策》从结体上看,堪称无懈可击。 小楷《甲辰科状元策》 局部<br><br>刘春霖除工于书法外,对诗词、古文、小学、史学、金石学,造诣亦不低。其大字楷书从虞世南、欧阳询入手,后涉猎赵孟,所作很像将小楷书法放大,整体匀细端整,不足之处在于缺少颜书的厚重及碑派书法的张力。与同为状元出身的南通张謇相比,张的楷书以厚重为基,虽亦为馆阁体,但张的楷书从胸襟和魄力上看,都要优于刘。这可能是张謇早年坎坷的经历和在军旅中的历练所得。且在民国之后,张謇除参与政事外,投身事业,于政事、民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从书法中,即能对二人之性格区别有所窥见。 小楷《甲辰科状元策》 局部<br><br>刘春霖行书亦不脱馆阁体范畴,是从“二王”帖学一路书法入手,同时继承了晚明“台阁体”书风,观之颇有局促之色。看得出他最初便是以应试为目的,专攻小楷,未能精于行书。后世一些研究者曾提到刘春霖书法得碑派书家张裕钊指导,在日本留学期间所作家书和致友人的书信中的书法,有受碑派影响者。然笔者观刘春霖书法,确实觉得此公书学思想甚为保守固执,书法一直是状元公馆阁体的水平。除应用外,面貌上没有突出的变化。总之,刘春霖书法除契合了皇家审美的需要外,基本风格不出帖学范畴,代表了馆阁体书法走向模式化的发展结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刘春霖书法含蓄端庄、结字精整、墨气畅达,虽受时代之局限,却也有其独有的书法境界,在清末民国书坛中别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