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又是一年的七月,鎏金似火,充满热情,刚过小暑时节,应朋友之约,我们一行六人便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飞行,我们一行六人就来到了祖国的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省府乌鲁木齐市。</h3> <h3> 之前对乌市的印象全部来自于电视、网络的图片及朋友的描述。其中也包括陈佩斯和老茂的那个记忆犹新的小品台词–“乌鲁木齐,美丽的草原”!所以一直都觉得乌市应该是个很广阔、人员稀少的城市。下了飞机,沿途都是宽阔平坦的马路,满满的现代化气息。随着小车的前行,林立的高楼大厦也越来越多,像北京路、人民路、延安路等一些红色字眼和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的路名比比皆是。</h3> <h3> 我们入住的酒店也是乌市很著名的地方——网红打卡地二道桥大巴扎,大巴扎其实就是一个步行街,冠名却很大气“新疆国际大巴扎”,据了解:它于2003年6月26日落成,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是“新疆之窗”、“中亚之窗”和“世界之窗”,2004年入选乌鲁木齐市“十佳建筑”,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涵盖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我们的中餐就是简单的胡辣羊蹄和特色凉皮,味道鲜美,大家却都没吃尽兴。</h3> <h3> 两个小时的休息后,应老周朋友的邀请,我们来到位于乌市郊区的一个地方–河南村。老周的朋友是丹凤人,非常的热情,家里房子特别多,当老周拿着那串钥匙时,大家也乐了起来,有人跟着旁白“我绝对不是卖房的”,看他的阵势却俨然一副包租婆的气质。乡党朋友非常热情,一到他家便连忙端上了三种不同的哈密瓜,味道却明显不同,比起我们经常吃的要甜很多。晚餐安排了我们第一顿维族风味——架子肉。菜品刚一上桌,立刻引起了大家的骚动,一大盘羊排,被烤的焦黄而油脆,从色香味上讲,都让人很有食欲,就着皮牙子(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洋葱),肥而不腻,加上朋友打开的伊力老酒,我们便开始了这顿晚餐,好在朋友是商洛乡党,聊起来就更亲近。两杯酒下肚,我们几个也就没了初见的陌生感,哥长弟短地称呼开来,乡党哥不饮酒便叫来他的挑担儿作陪,挑担儿也是商洛人,也就更亲切,入席酒下肚,我们也就开始了传统的划拳游戏,烤鱼、羊肉串、烤腰不断地上桌,我们也似乎都成了自己人,看着大家嘴边流下的油水,主人当然也高兴,不停地劝你吃这吃那,可对于习惯了内地米面主食的我们,能吃两块架子肉就已经不错了……</h3> <h3> 再次回到乌市己经是晚上十点多了,这里的天还很亮,简直就像内地的傍晚时分。也讦是二斤酒下肚的原因,乘着酒兴,大家兴致依然很高,便再次去了大巴扎,大巴扎的街道两旁,随处可见有唱歌、跳舞的店铺,听着维族歌曲,观赏者那娴熟而又优美的舞姿,我们似乎都沉浸在了欢乐的气氛当中,俨然成了当地的居民一样,忘记了自己其实也只是初见乌市而已………</h3> <h3>我时常会因为某些原因,初到一个地方就会时不时在脑海里联想起以前某些场景,会把眼前的所见所闻和以前联系到一起,可眼前初见的这个乌市却让我怎么也不会也不知道该会联想起什么场景了。这也许就是乌市不一样的特质吧。初见的感觉的确不错,一定会让我们不枉此行,不负初衷吧!</h3> <h3>总策划:周永春 作者:杨刚 摄影:刘卫民 编辑:杨惠萍 制片人:梁军英 岳小莉 李二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