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中的集市

杨柳依依

<h3>  从子午大道一路南下,过环山路,继续东行,就来到了千亩荷塘之乡。</h3><h3> 节气仅入小暑,满塘青裳迎风舞,鲜有芙蓉笑颜绽,当地人告诉我,还有一周时间,才到欣赏的最佳时节,又是一周?我愕然,日历向前回翻一周,也是一个夕阳晚照的黄昏,也是在这青青禅意的塘边,心急如焚的我,曾被用一种十分懈怠的口气告知,来早了,还有一周。 </h3><h3> </h3> <h3>友见怪不怪的笑道,这样的一周之邀,显然促进了当地经济之繁荣,君不见,此处闲游散荡之人,哪一个不是,赏荷事小,饱腹事大,觅荷不得,挥金不少。也罢,既来之,则安之,不妨信步于娉婷叶的茎叶之间,感受一下这完全不同于市井之流的乡野集市。</h3><h3> </h3> <h3>  世上之事,定是先有了人,后聚于市,这并不意外,然而,此处的奇妙之处,在于商业销售与乡村旅游在业态形式上的缜密互动, 不妨和闹市里杂乱的菜场做一个浅显的对比,后者一律缺乏最基本的审美需求与心情陶冶之道,狭小逼仄的空间里遍地狼藉,人头攒动处,不修边幅的穿戴打扮随处可见。然而此处的集市却绝非如此不堪四顾 ,它显然有着更为广阔的实景舞台——千亩荷塘,雄山环伺,人在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边走走停停,得体的服饰,或执伞侧立,或扶花凝目,或欣然赏景,或俯身选物,脚步所到之处,不管做什么,都多了一份诗意的优雅与天人合一的和谐。一面是衣食之需,一面是精神之依,互补互助,共存共生,从这个角度讲,此市场非彼市场,此人群非彼人群,此良景非彼污浊也。<br></h3><h3> </h3> <h3> 一边逃离,一边皈依,友突然轻声附在我耳边说,我知道,用这句话去形容成群结队的都市人,再合适不过了,相信那些背井离乡,挥手告别农村的新生群体,一定把农耕文明和野蛮落后等同缔结,并带着梦想与热血,走向了现代文明的聚集与发源地——城市,然后,在梦里,在生活的罅隙,在密布的楼宇后,突然瞥见了霞光的亲切,远山的熟稔,便有了对自然之美故土旧情说不出的依恋和挥不去的牵挂,便有了重新踏上这片热土的冲动和一遍一遍的车来车往的兑现。<br></h3><h3> </h3> <h3> 土地吸去了灼心的热气,在荷塘涓涓细流的浸润下,松软沁凉,干脆爽快的脱了鞋,拎在手中,移步缓行,谁没有赤脚和土地这样亲昵过呢?依然是儿时踏过千遍万便的温度与熟悉的气息。卸去了车马之喧,剥除了斯文之履,这即是一条悠然的购物之但,也是一次田园的朝拜之路。<br></h3> <h3>  那些兜售农副产品的当地人,或坐于散石之上,闲聊家长里短,或驻于浓荫之下,笑看儿童打闹,对于盈利挣钱这样的"正事",反而多了一份漫不经心。并不奇怪,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是习惯于偷懒的,并且,毫无罪恶感。人在这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身边,灵魂是洁净的,反而忘记了铜臭味。<br></h3><h3> </h3> <h3> 对于久居樊笼的都市人来说,此刻最大的乐趣之一,便是买上几把沾泥带土的瓜果时蔬,心仪于这样的挑挑捡捡,占尽了天时地利,一抬头,青山游云,仪态万千,一挥袖,游鱼倏忽,白鹭振翅,一飞一潜间,购物也兴趣盎然起来,这不是在挑选野菜乡果,这分明是在收敛自然。<br></h3><h3> </h3> <h3>  夕阳下,菡萏芙蓉无处觅,正欲离去,一老者笑曰:"再过一周来,荷就开了"。我点头不语,赏荷求闲,漫步趋闲,两相互抵,亦无所憾。<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