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校史式的真实记录】 风雨沧桑办学路 乐育雏鹰绘蓝图 ——党洼小学50年发展变化掠影

傲枝犹香

&nbsp; &nbsp; &nbsp; 7月10日。<br>&nbsp; &nbsp; &nbsp; 这个日子,对于柏树镇党洼小学来说,是个值得记忆的日子。<br>  2016年7月10日,中小学放暑假后的第一天,学校本该人去室空,一片寂静。然而,党洼小学校园内,却机声隆隆,尘土飞扬,人影攒动,这是崇信县天辰建筑工程队的前期工程技术人员进驻校园,正在拆除砖木结构D级危旧校舍。<br>&nbsp; &nbsp; &nbsp; 党洼小学的薄弱学校改造工作拉开了序幕!<br>&nbsp; &nbsp; &nbsp; 党洼村的父老乡亲们纷纷来到学校门前,围观拆除现场,回忆学校办学历史,夸赞政府的办学举措。为什么他们如此关心学校的发展变化呢?原来,党洼村的群众为了求学读书,获得文化知识,曾经走过一段艰难的历程。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窑洞里的扫盲识字班,点亮求知之光</font></h1>&nbsp; &nbsp; &nbsp;<h3></h3><h3>&nbsp; &nbsp; &nbsp;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后,柏树乡东至信家庄,西至柏树寨子,识文断字的人凤毛麟角,文化人才奇缺。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下,接收改造办起了全乡唯一的一所完小——秦家庙小学,校址就在秦家庙庙院内(现在的柏树中学校园)。辖区内,有远见卓识和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供孩子念书只能到秦家庙小学走读上学。上学的儿童年龄也大都在十岁之后,最多上两三年学就辍学了,能念完四年接近五年就算小学毕业,可以称为“先生”了。由于大多数家庭经济相当落后,加之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大多数人家连吃饭穿衣的温饱问题都没法解决,供孩子念书的事根本不在考虑之列。党洼大队的于家庄、党洼两个队有求知欲望的少年,有的去柏树、三星村学念书,有的到毗邻的泾川县泾源大队(党家庄)村学念书。当时的村学都是初小学制,只有小学一、二年级。读完二年级,如果要继续升学读书,就再转读秦家庙小学。五十年代后期,适龄儿童逐渐增多,党和政府对文化教育事业逐步重视起来,要求各大队以队部等公共场所为阵地,大办扫盲识字班、夜校、村学,重点对青壮年进行识字扫盲。<br>&nbsp; &nbsp; &nbsp; 1963年初,有文化基础的张克孝(党洼队人、已故)、魏含琨(于家庄人,已故)两位老先生积极响应号召,在党洼队北面沟边张先生自己家,腾出一孔窑洞,创办起党洼村学。1964年年底,在部队服役当兵的魏宗堂(于家庄人,现已八十一岁)复员回村,接替魏含琨老师继续办学讲课(一直到1971年弃教从政,任党洼大队党支部书记)。同时,路家庄队回乡支农的金融系统干部路顺(已故)、上学读过书的女青年徐秀兰两位文化人,在路新庄队沟边的一孔窑洞里创办起路家庄村学。两所村学都计划为四年学制,学生上完四年后再升入秦家庙小学上五年级和初中。<br>&nbsp; &nbsp; &nbsp; 1964年秋季,阴雨连绵,冬季天寒地冻。第二年春季,冰雪融化,大地回春,人们发现沟边裂开一条长长的缝子,显现出不安全迹象,大家预测沟边可能有滑坡的危险。大队领导及时动员沟边七、八户住户搬迁,并立即将沟边窑洞内的党洼村学迁移至于家庄队的一孔闲置窑洞内,艰难地开展教学活动。搬迁结束六、七天后,沟边发生大面积滑坡,所有住户和村学原有的旧址窑洞全部滑落掩埋,所幸发现及时,避免了一场大灾难。<br>&nbsp; &nbsp; &nbsp; 1966年6月,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各个学校受到冲击停课,年龄大点的学生都集结参加游行“大串联”,秦家庙小学也面临解散撤销。9月,上级组织又提出了“村村办学校,人人得上学”,“以村办校为主”的号召。党洼大队由于没有合适的校址,创立起来的“党洼小学”仍分两处,分别在于家庄、路家庄生产队靠北边的沟边窑洞内继续办学。由于党洼队的学生在路家庄村学上学的多,原有的窑洞窄小不坚固,采光条件差,学校曾借住县供销社设在路家庄的生猪收购养殖场、党洼大队队部等处,克服困难,为民办学。</h3><h3><br></h3> <h3>  <font color="#167efb">滑坡后的党洼村沟边现状——山洼平缓,树木葱茏。</font></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二、老牛车拉回了一所学校!</font></h1><h3><br></h3>&nbsp; &nbsp; &nbsp; 1970年,党洼大队党支部在公社党委的全力支持下,作出了一项顺应民意的决策——修建学校。在党洼生产队的中心,靠公路北侧修建党洼小学,东边的路家庄、西边的于家庄,这两个村庄的孩子上学都便利。修建新校,缺乏木料是个大问题。大队部决定,先在各小队的公共林地内砍伐木头积极备料,然后通过多方联系,在九功公社野雀大队,购买了沟老酒坊一户姓王的富户旧宅堂房5间。当时,没有汽车、拖拉机等大型运输工具,大队部决定,全大队沟圈、新庄、党洼、于家庄四个小队,每队派一辆老牛车,十名精壮劳力,带上䦆头、斧头、锯子、绳索等工具和吃的干粮馒头,到野雀沟去拆房拉运木料、砖瓦。<br>&nbsp; &nbsp; &nbsp; 这一年的十月,四十多人赶着16头牛4辆牛车,浩浩荡荡下了坡,过了汭河,赶赴野雀沟老,经过四五个小时紧张的搬砖起瓦、拆椽卸檩、下解大梁、挖窗卸门等木料,到下午四点多才装车启程。当年的九功坡,只是很原始的一条土路,由于不走汽车,坡陡弯急路面窄,牛车上坡难度很大。特别是转弯处,头牛转弯大,出不了大力,还要靠人拉肩推,再用木块垫支车轮,步步为营,方可保障安全。大伙儿既出谋划策又出力流汗,克服种种困难,在坡路上攀爬了两个小时,天黑前终于赶回了党洼队。<br>&nbsp; &nbsp; &nbsp; 1971年春季,各队投劳投工,积极放线打桩夯地基,先筑起围墙、房墙、打土坯,后用牛车拉回来的大梁、檩条、椽柱、门窗共修建了2栋10间土木结构的5个教室,另外在西面空地上用各队捐助的木料修建了坐西向东的教师宿舍5间。“党洼小学”终于矗立在辽阔的塬面上,结束了祖祖辈辈无学校、上学难、少文化的尴尬局面,成就了几代人渴望上学读书,渴求获得知识的梦想。当年9月开学后,路家庄、于家庄两所村学合并搬迁后,学校规模为五年制五个班级,6名教师。学校积极动员适龄儿童入学读书,学生人数多达一百二十多名。<br>&nbsp; &nbsp; &nbsp; 在此后的十年间,学校在大队党支部和群众的通力合作下,不断进行校舍维修改造,添置教学设施,大搞绿化亮化,使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善。校园后院开辟了菜园、林带,前院设置了花坛、语录碑,特别是中路两边绿化带密植培育的翠柏,三四年时间长得郁郁葱葱,被老师修剪得整整齐齐,吸引了校门外公路上东来西去的人们不时驻足观看,开口夸赞。教师队伍也由建校初的清一色的社请教师,变成上级派遣的外地老师安家住校,当年柏树教育系统的优秀教师陈士勇(申家庄人,已故)、王浩清、路顺、徐秀兰、徐显珍(庆阳市宁县人)、刘孝贤(崇信县铜城人,已故)、赵银璧(信家庄人,已故),路磐基(已故)等曾先后在党洼小学担任校长或教师职务,认真开展教学工作,任劳任怨、辛勤耕耘、教书育人,党洼小学成为当时全公社校容校貌和教育质量“双优”的小学。<h3></h3><h3><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三、修补扩建,义务教育验收达标过关</font></h1><h3><br></h3>&nbsp; &nbsp; &nbsp;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陇原大地。党洼小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4年,新修了一栋3间砖木结构教室,维修了建校初的5间教室,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由于学生人数逐年增多,1985年在校学生二百五十多人,达到高峰,教师增加到10人,教室狭小紧张,教师宿舍数量不足。1987年、1990年春季开学后,时任学校校长会同学区领导及时向主管教育的柏树乡人民政府申请,划拨教育经费,在校园中院及东南空地上,先后2次新修及改造维修了3栋18间6个教室,补齐校园空位,排除了校舍条件捉襟见肘的制约因素。&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div><h3> 1996年,崇信县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通过了国家“两基”评估验收。</h3>&nbsp; &nbsp; &nbsp;1997年“普实”期间,党洼小学迎来了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的大好机遇。国家投入巨资,将建校以来的所有土木结构校舍及其辅助用房全部推倒,在原址上重新建修了砖木结构6栋27间宽敞明亮的教室,9间教师办公室,砖混空心厕所7间,砖混围墙260多米。<br><h3>&nbsp; &nbsp; &nbsp; 虽然学校面貌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学生安心学习,教师舒心工作,家长放心供给”孩子念书的浓厚氛围,但是这些教室的屋顶有的是钢梁木椽瓦顶,有的是水泥大梁水泥板盖顶。12间木顶教室,椽花眼大开,封闭不严,走气漏风,冬季寒冷,春季刮风时尘土倒灌入室。更为笑谈的是,教室成了“鸟的天堂”,燕子筑巢,小鸟垒窝,鸹鸡安家。上课时,麻雀在上空盘旋飞翔,追逐嬉闹,叽叽喳喳,拉屎衔柴,卫生特别差,师生哭笑不得。2008年“5.12大地震”后,学校也不同程度受到侵害,屋顶机瓦脱节,开始漏光漏水,墙面出现裂缝。这些房屋随即被建设部门一一鉴定,有的列入“危房”被停用,有的改为辅助用房,有的维修暂用,等待立项排危。</h3><h3></h3><h3><br></h3></div>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四、全面改薄,小学校旧貌换新颜</font></h1><h3><br></h3>&nbsp; &nbsp; &nbsp; 2010年之后,党洼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展开,危房改造项目工程规划实施有序推进,村社道路得到硬化。2015年9月,村上把党洼小学门口到泾土公路的近一百米沙土路列入计划,得到了硬化,师生们终于结束了“上学钻水潭,放学钻泥滩”的雨天行路难日子,走上了平实宽敞整洁的水泥硬化路。<br>&nbsp; &nbsp; &nbsp; 2016年,甘肃省“全面改薄项目”规划落实到了党洼小学。暑假的第一天,岌岌可危站立了五十多年的党洼小学,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不到两小时就被推倒了。建筑工人们战酷暑,迎秋霜,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施工,按照上级有关薄弱学校改造建设的统一规划,完成总投资224万元,终于建成了一座1012 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辅助、办公用房也一应俱全,修建了花园,硬化了校园,安装了6套现代化多媒体班班通教室和全套监控设备。教学楼美观舒适,教室宽敞明亮,文化体育设施完善,安全措施得到保障,整个学校安静舒适、环境优雅,达到了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标准,师生满心欢喜,党洼村的父老乡亲竖起大拇指说:“还是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br>&nbsp; &nbsp; &nbsp; 当年11月8日,搬进新教室后,全体教师经过“班班通”教室政府采购项目商校联合培训,全部用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一节课,只要用配备的手握触摸笔点开教室前面的电脑,各科教材、字词解析重难点辅导资料、课文范读、相关视频与图片以及知识链接等一点即到,电子彩色笔、板擦、投影、学习效果考核、班务汇总等样样齐全。特别是数学、科学、美术教材中的教具演示、模型展示、画图操作、实验过程更是形象逼真、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上课真正放下了教本、粉笔、教鞭、板擦以及外来的教具,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高效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师生共同在无穷的知识王国里自由遨游,都感到莫大的快乐和幸福。<h3></h3><h3><br></h3> <h3> <font color="#167efb"> 边拆边建,边建边教学。一道防护网,就是隔离墙;一溜旧砖头,就是警戒线,就是意念中的学校大门。</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家访——教育扶贫入户调查。</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课堂开放,家校联系。</font></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五、上下齐心,建校三年显成效</font></h1><h3><br></h3>&nbsp; &nbsp; &nbsp; 教学楼建成以来的三年里,学校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倾心关注和大力支持,使这所农村小学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br>&nbsp; &nbsp; &nbsp; 2016年11月7日,是教学楼建成竣工之日。党洼小学在校园举行了隆重的剪彩搬迁仪式。当天,平凉圣基生物有限公司为全校学生捐赠了鲜艳的校服54套,价值5400元,给学校增添了迷人的靓丽色彩,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欢声笑语;为学校捐助图书393册,价值5千余元,补充了学校图书的匮乏;公司董事长路斌文“胸怀家乡,情系母校”,为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对学校评选出的25名学习标兵、德育标兵、优秀学生提供奖励资金2000元。这种反哺母校,造福家乡的善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br>&nbsp; &nbsp; &nbsp; 2017年12月,党洼村党支部、村委会为学校教学楼、教师办公室配置窗帘54条,表达了对所辖村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br>&nbsp; &nbsp; &nbsp; 2018年6月,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为学校援建图书室1个、捐赠图书八百多册,给64名学生赠送夏季校服校帽每生一套,为学校培训教师8人次,增强了教育后劲。<br> 办学条件改善,质量理应优先。党洼小学新任领导班子以“创建和谐校园,营造发展氛围”为办学理念,突出“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办学特色,采用“一种积分,两种考核,三管齐下”的管理方法,形成“自觉、自愿、自主、自尊”的教风和“静、净、敬、紧、竞”的学风,学校教学质量两年来均居全镇前列。2017、2018学年,党洼小学六年级连续两年参加平凉市教学质量科目监测评比,均排为崇信县前列。学校和授课老师都受到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2018年,党洼小学少先队被评为平凉市优秀少先大队。<h3></h3><h3><br></h3> <h3> <font color="#167efb"> 走进大自然,深入大课堂。</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孜孜不倦,认真辅导。</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亲临家长会致辞,并给学习标兵颁奖 。</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举起小拳头,立下大誓言——勤奋学习,茁壮成长,报效祖国。</font></h3> <p>&nbsp; &nbsp; &nbsp; 五十年,白驹过隙。五十年,沧海桑田。五十年校史、五十年风雨,五十年历程、五十年变迁。从党洼小学走出去的莘莘学子中,有博士生,也有公务员,有商界精英,也有种植能手,有科教人才,也有军中奇兵,在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他们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复兴之梦而努力工作着,奋斗着。</p><p><br></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019年7月8日)&nbsp;</p> <h3><font color="#b04fbb"> </font><font color="#167efb"> 小雨淋湿不了我们求知的欲望!</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校史的亲历者,一位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兵,一位受人尊敬的耄耋老人——退休教师王浩清老先生仍目明耳聪,记忆深刻,向笔者深情回忆,娓娓道来,认真讲述党洼小学的风雨历程。</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从部队退役,又走上三尺讲台,再挑起党洼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重担,这位慈祥的老人,如今八十多岁,依然奔波在生活的风浪中,风骨犹在,双目炯炯有神,言语健谈,从村学的艰难起步,到学校的发展变化,从全村的风雨变迁,到如今的经济繁荣,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均如数家珍,话题深沉。</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老支书魏宗堂老人,认真审阅笔者送达的本文手稿。</font></h3> <h5><font color="#b06fb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font></h5><h5><font color="#b06fbb"><br></font></h5><h5><font color="#b06fb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文字/图片】傲枝犹香</font></h5><h5><font color="#b06fb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如有侵权,联系本人删除)</font></h5><h3><br></h3><h3><br></h3><h3><br></h3>

党洼

家庄

小学

学校

村学

教室

大队

沟边

教师

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