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东的大魏书风!大为人生!

陶琴斋

大魏书风 大为人生 作者:梁事明 笔者清晰记得,1992年秋天,笔者跟随李远东老师始学书法,当时先生只是茂名石化职工子弟学校的书法老师;再往几年前,先生还只是茂名石化的一线普通职工。谁又能想到,二十多年以后,刚逾不惑之年的先生已是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委员、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茂名市书画院院长。如今,他更是高就省书法院院长一职。为此,笔者常在业界引以为豪:茂名石化这块热土,不但出常委,还出院长…… 要知道,环境对于人之显晦有极大的作用。近年笔者略略跑过一些地方,深知在粤西这座经济不算发达、相对闭塞的茂名小城,书法人要得到社会承认是多么的艰难。从企业到地方,从市里到省里,从省里到全国,先生曾求学于多少德高望重的师长,一路的艰辛冷暖唯有自知。山阴道上,交织着多少才与识、情与思、汗与泪…...让人不禁产生几许唏嘘,几多慨叹。 人生短暂,古今同忧。但如何对待这短暂的一生,则各人各持不同的态度。有人抓紧这短暂的时光,贪图享乐,以增加所谓的“生命密度”;有人则修身养性,以延伸生命的长度;而有人却知道,要让生命过得有意义,唯一的办法就是成就一番事业,造福一方百姓。显然,先生属于后者。 古人云:字如其人。我们似乎可以从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找到其为人处世和成就事业的道理。 上世纪8O年代初,先生未及17岁从农村入城考上了工作单位,干得是电焊活。有一次在油罐内补焊罐底板,空间矮窄闷热,身体无法直立,他只能跪着摸爬工作。半天下来,全身湿透,双腿套着三条劳保裤都磨破了。工作艰苦如此,但先生年少志高,事争第一,其电焊技艺在企业数一数二。先生还说:给我抡大锤,我也要抡出个第一来!这样的工作环境,又造就了他吃大苦、耐大劳的品质。 然内心深处,先生更喜欢的是书法。先生学书之始,在那个入门即“欧颜柳赵”的年代学的是柳公权。柳体刚正清健,世称“柳骨”,先生深得其精髓,不仅临帖的作品形神兼备,徒手双钩更是惟妙惟肖。我至今还藏着先生当年办书法学习班时为了便于学生临摹而创作的柳体双钩作品,那是周恩来的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结体逼真,钩线遒劲流畅,一丝不苟。我常常有个想法:先生若用这线条作画,凭其智、力与情,如今该是怎样一番光景呢?此等过硬工夫,乃古人所谓“移模传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复印功能”。要知道,唐楷之难,难在法度之森严,达到 “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 的境界,以柳体最甚,让时人多望而生畏,避此高峰,另寻终南捷径。但先生多次对我们讲:人间正道是沧桑,惟有难度,才有高度。 先生极爱此诗,多次书写,其为人性情于此略见一斑。 柳书真功,为先生日后草书之忘我宣泄而不失法度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其所练就的一手“柳线”,始终贯穿于他做人的信念——义无返顾地在书法的道路上面壁破壁,自强不息! 先生注定要在书坛有一番大作为。 品读近期先生大作,我们不难发现,其带有明显草意入碑的的魏楷作品,是谓“大魏书风”。字里行间让人感觉回到了“马背得天下”的大魏时代,眼前呈现出开疆拓土、移风换俗的风云叱咤景象。似乎先生体内流淌着千年前鲜卑族人的血液,英武神勇,力拔山兮,好一派“不信马前是书生”的丈夫气概!记得先生1991年北上津沽随魏碑大师——孙伯翔先生学习魏体,习《张猛龙碑》最勤,取其奇正相生之趣,用笔方圆变化之法,于“撇”最得心意,孙老曾戏称其为“天下第一撇”。先生的大为人生与大魏书风激情碰撞,先生楷书至此可称雄。 然得“大魏情怀”的先生最擅长的还是草书,中锋杀纸,出手极重,线条点画皆凸于纸面,具有极强的雕塑感,且作品愈大愈壮美。细细咂摸,隐隐有张旭之颠、怀素之醉、山谷之奇、右任之朴……游移各家而不可名状。可正是这种游移,使先生的草书逐渐演绎出自己的风格,殊为当今书坛所推崇。 每观先生作草,在挥毫场所上,气场十足,给人“金戈铁马,纸笔相搏“之感,观者离二、三米都能听见“沙沙”的、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的纸笔摩擦声。先生善酒,此时若有几杯老醇落肚,趁着几分醉意,呼天抢地,满纸云烟,淋漓酣畅,痛快哉!但无论先生如何狂放宣泄,在纸面上仍随处可拣得体积饱满、厚重明了的点画。平常见精巧可人的结体,聪明人往往一学就会,偷来即成。但此等高质量的线条,是无论如何都偷不来的,非下一番苦功不可。 先生的体会是,作草笔势需连贯,用笔却需做到笔笔断、笔笔有力、笔笔用逆。说白了,锋在前,管在后,顶着纸面写,才能处处用力!才能做到真正的八面出锋。 一间斗室,四堵墙垣,隔开了喧嚣芜杂的世界。只要燃起一盏灯,书家便可在这无欲清静、淡泊空灵的境地中,翱翔于浩淼天地间,常怀“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之想,如晴云出岫,自由舒展,但这“舒展”只是暂时与人群疏离,随着创作活动的结束,书家们又得回到人群,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面对一个竞争并不公平、合理的生存环境,发现距“出而仕”甚远。 对此,先生从不怨天忧人,这又是一般书家所不能望其项背之处。 先生不但在书斋里思接千里,书写着人生大魏书,当他走出书斋,走出斗室,同样适应身边的一切,还可继续书写他的大为人生书——组织书法活动。为了一次展览、一次活动、甚至一次拜访,他游仞八方,雷厉风行,奔走无悔……其精力过人,毅力超群,能量之大,堪称传奇! 早在1995年,由先生穿针引线,邀各方之力在我市成功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开了国内地级市举办国家级书法展览之先河。我市正因为有了此次展览,学书风气蔚然而起。沈鹏、张海、李铎、刘正成、曹宝麟、孙伯翔等当代名家相继在我市亮相,让本市学书者对书法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从“写字”的藩篱中瞻仰“书法”的殿堂,方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粤西的红土大地上,“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书法互动络绎不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好生让毗邻的阳江、湛江等地书法朋友羡慕。 先生1997年南调海南省书画院,书法活动依然开展得如火如荼。2000年市筹建书画院,他毅然返乡全身投入筹建工作中,继而成功举办全球华人书法大赛、全国“冼夫人奖”书法大奖赛、“弘扬荔枝文化·全国书法名家精品展”、“弘扬石油文化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国家级规模的展览比赛。2007年,先生上调省书法院任专职副院长,着手筹备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投稿之盛至今难有匹敌。 失败的泪水,都要在挫折中不断纠正前进的方向。失败者或有其不可扭转的因素,但软弱之态不言自明;成功者或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必有坚韧之心促使其做事无畏艰险。在多次成功筹备国家级大型书法展览的过程中,先生近三十年来形成的执着与坚韧的品性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样,先生为人处世的境界也在活动中逐渐得到升华…… 古人有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书法人生是一个旷日持久的人、事、笔、纸、墨最终归一的过程。这过程,先生走了三十多年,相信依然会记得那路的寂寞漫长,记得那奋斗的抽筋折骨,记得那实践的费笔如冢,还有那奔走的辗转南北……不久前,佳音又传,先生又荣当中国书协理事,横亘在前面的路又会是怎样的一轮世事循环?相信先生必定继续书其大魏书风,写其大为人生,必定直挂云帆,作沧海笑! 题标者:刘乃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书法院创作员、茂名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茂名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茂名市书画院副院长) 撰文者:梁事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茂名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茂名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茂名石化书法家协会主席)

先生

书法

茂名市

魏书

人生

书画院

书法家

茂名

展览

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