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奥地利启程前往捷克。</h3><h3> 五月的捷克,菜花儿飘香,高速路两边不时闪过大片的金黄。</h3><h3> </h3> <h3> 简单的了解一点捷克的历史,以便于自己日后的记忆。</h3><h3> 捷克和奥地利、匈牙利一样,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的历史也很绕人。</h3><h3> 挑重点说就是: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来到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定居,6世纪中期在布拉格一带形成了自己的部落;</h3><h3> 11世纪初期,波希米亚的君主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附属国,在这一期间,波希米亚得到了快速发展;</h3><h3> 14世纪中期,查理(卡尔)四世登上波希米亚王朝的皇位,不久之后又成了罗马帝国的皇帝,定都布拉格,波希米亚迎来了中世纪最繁荣的岁月。查理四世登基后,在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上架起了石桥(查理大桥),创办了中欧最早的大学---查理大学,此外还修建了修道院、教堂等建筑,这一时期的布拉格,人口急增,一跃成为中欧规模最大的城市;</h3><h3> 18世纪,波希米亚和匈牙利被哈布斯堡家族统一纳入奥地利全体主义体制之中,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虽然捷克人民对这一事实不满,但不可否认的是,奥匈帝国推行的自由主义政治及经济政策,推进了捷克的近代化进程;</h3><h3>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奥匈帝国解体,捷克与此前一直是匈牙利领地的斯洛伐克组成国家,正式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解脱出来,走向独立;二战时期,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纳粹党占领,二战末期被苏联军队解放,所以二战后,捷克处于苏联的统领和监管之下,成为苏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期间经历了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运动”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直至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正式解体,1993年各自成为独立国家,2004年,捷克加入欧盟。</h3> <h3> 旅游大巴带着我们前往克鲁姆洛夫。</h3><h3> 南波西米亚小镇克鲁姆洛夫,国人称之为CK小镇。</h3><h3> 那里完美的保留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街道景观,有许多珍贵的建筑和艺术品,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历史和自然双重遗产。</h3> <h3> 小镇的历史开始于13世纪南波西米亚豪族维特克家族在此兴建城堡之时,14世纪维特格家族消亡后,罗热姆维尔克家族成为了当地的统治者。城堡以前是南波西米亚地区贸易通道上的要塞,现在的外观形成于16-18世纪,由罗森伯格和施瓦岑贝格两大贵族世家领导建成。</h3><h3><br></h3> <h3> 伏尔塔瓦河温柔的将小镇拥抱在怀里,许多纷繁的故事也从容不迫的老去,但小镇风情不变,在城堡平台上放眼望去,中世纪走来的克鲁姆洛夫,色彩斑斓,宛若画卷。</h3> <h3> 无处不在的彩绘塔,是小镇的标志性建筑,无论在哪个角度都能看见她的身影。</h3> <h3> 这座建于13世纪前半叶的圆筒形的彩绘塔,建筑风格几经演变,从朴素的哥特式到文艺复兴式,16世纪时外墙又用浮雕壁画装饰了起来,更増加了它的美丽。</h3> <h3> 在伏尔塔瓦河上玩漂流的人们。</h3> <h3> 小镇街景一瞥。其实白天的小镇一点也不静懿,纷至沓来的旅客摩肩接踵,熙熙攘攘。</h3> <h3> 在小镇的洞穴酒店,我们品尝了德国风味的烤猪肘,喝了正宗的百威啤酒。</h3><h3> 捷克是世界上知名的工业国家,家父告诉说,五十年代中国的机床、卡车、吊车等重工业机械几乎都来自捷克。</h3><h3> 其实自十九世纪末以来,除玻璃制品外,捷克就创造了许多了不起的品牌,如皮尔森、百威啤酒,斯柯达汽车,这些产品不但畅销欧洲,还远销中国,但是捷克人商标意识不强,很多商标都被别的国家注册了,我们这次也是听导游介绍,才得知百威啤酒原来产自捷克,而且克鲁姆洛夫还是捷克啤酒的发源地!</h3> <h3> 晚间居住地的落日余晖。</h3> <h3> 卡罗维发利(KV小镇),捷克西部著名的温泉小镇。只是在那里,泡温泉的人少,喝温泉水的人多,因为那里温泉盐碱含量极高。</h3><h3> </h3> <h3> 这是一个奢华的小镇,几百年来小镇一直都是欧洲权贵阶层消夏的好去处。</h3><h3> 这里也是名人云集的地方,马克思的《资本论》初稿就是在此地完成的。</h3><h3> </h3> <h3> 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各类名品专卖店鳞次栉比的“贵族区”,许多欧洲大牌,都以能够在卡罗维发利拥有一处门面而觉得荣耀无比。</h3><h3> 所以,“虽然社会主义的理论纲领产生于此,这里却是最资本主义的地方”。</h3> <h3> 曾经,卡罗维发利每两年一次的国际电影节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中最重要的电影节,我们国家的知名电影《赵一曼》,《白毛女》,《祝福》等都在此获得过表彰,电影《芙蓉镇》更是获得过电影节金奖。</h3> <h3> 看见好兵帅克端坐在街边,太惊喜了。</h3><h3> 好兵帅克,捷克作家哈谢克一部长篇政治讽刺小说中的主人翁,勇于自嘲敢于直面生活不公的帅克,以他非常平凡,却又大智若愚的形象成为捷克人的全民偶像。</h3> <h3>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布拉格,一座建立在七个丘陵上的都城。</h3><h3> 这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千百年来,经历过无数次战争、起义、入侵、革命,都没有留下暴力的痕迹,一切都如天鹅绒般轻柔的飘过,只留下音乐、艺术和浪漫。</h3><h3>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各种风格的建筑、各种风情的酒吧、各种肤色的游人,汇聚在这座小城,演绎着一场场布拉格之恋。</h3><h3> 捷克人以这座城市为荣,小心翼翼的爱护着她,委屈求全的保护着她,于是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城市破茧而出,第一个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 夕阳梦幻般的映照着查理大桥的塔楼,人们朝圣似的涌上大桥。</h3> <h3> 有人说,没去过查理大桥就是没来过布拉格;更有人说,查理大桥必须要走上九遍才算是真正来过查理大桥;还有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捷克作家卡夫卡,他的许多作品和人物都是围绕着查理大桥展开,就连临终时让朋友记下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我的生命和灵感全部来自于伟大的查理大桥”。</h3><h3> 可见查理大桥对于布拉格来说,是何等的重要!</h3> <h3> 查理大桥是查理四世在位期间布拉格人在伏尔塔瓦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连接着布拉格城堡和老城区,奠基时间是1357年9月7日5时31分,很有趣的数字,正读反读都好记,她随后成了历代国王加冕游行的必经之路,现在这桥只允许步行。</h3><h3> 桥上伫立的30座雕像,是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逐次加设的,每一座雕像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所以查理大桥还被称之为欧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当然现在的塑像基本上都是复制品了,原作早已移入捷克国家博物馆了。</h3> <h3> 在查理大桥边看布拉格城堡。</h3> <h3> 这座通体乌黑的哥特式高塔,在17世纪中叶曾被作为军队的火药库,当时正值俄罗斯军队进攻布拉格之时。</h3><h3> 夜色中,靠着手机导航,走在长长的石板路上,周围静悄悄的,感觉每一步都在穿越历史,有些诡异。</h3> <h3> 清晨,瓦茨拉夫广场,国人又称之为布拉格广场。</h3><h3> 1968年,就在这尊瓦茨拉夫四世骑马挎剑的雕塑旁,苏联的坦克车列阵,逼迫捷克人民做出投降和反抗的选择,面对强权,面对反抗要将几百年的古城夷为平地的代价,捷克人放弃了抵抗,苏联人最终用武力征服了捷克,这就是著名的“布拉格之春”运动。</h3><h3> 这可能就是小国的生存法则,可能也是对自己民族和文化极度热爱的信仰,历史上,布拉格曾多次遭遇外族入侵,强国压迫,大概是不忍心破坏这座美丽的都城,捷克人总是一次次的以“君子能屈能伸”的方式委屈求全。</h3><h3> “布拉格之春”运动发生时,正值自己的中学岁月,当时也是中国谴责修正主义的特殊年代,所以有着很深的记忆,半个世纪过去,能站在事件的发生地暏物思事,实在是没有想到。</h3> <h3> 而此时,这个见证过惊心动魄的“布拉格之春”运动的广场,处处花草流香,安详的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h3> <h3> 跳舞的房子,灯泡楼梯,吊着的小人……各种奇思妙想,可圈可点的艺术创作,抬头不见低头见。</h3> <h3> 老城广场。放眼望去,满目都是雕刻杰作、建筑巨物,不知道是不是文艺复兴时期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们,结帮搭伙的来过这里,在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珍贵的印记。</h3> <h3> 清晨八点,我们傻傻的站在天文钟下,举头张望,期待着天文钟的整点报时,谁知一直也没有动静,后来一查,才知道是九点才开始有,我们太心急了。</h3><h3> 历史悠久的天文钟是布拉格标志性建筑,修建于1410年,1490年进行了修缮,根据当年的地球中心说设计,二个钟盘,上面的钟一天转一圈,下面的钟一年转一圈。</h3> <h3> 登上老市政厅塔楼,绕塔两周,满眼都是绚丽的红,尖尖的塔,“红色的布拉格”、“千塔之城”的盛誉实至名归!</h3> <h3> 如果世界上有哪座城市让人来了就不想走,布拉格绝对会拔得头筹,大街小巷的珠玉随风散落,会让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的市长羡慕的肠断心碎!</h3> <h3> 勤奋的行为艺术家,前一分钟看到是这样的</h3> <h3> 后一分钟就变成这样了。</h3> <h3> 女骑警</h3> <h3> 背包客</h3> <h3> 有轨电车,像一幅流动的图画,轻驰而过。</h3> <h3> 跳舞的房子顶层的咖啡屋,我们消费了65克郎,看伏尔塔瓦河静静的流淌,看周边的无限风景。</h3> <h3> 城堡山上,有旧时的王宫,有现在的总统府,还有恢宏的圣维特大教堂,所以这里有特警,有站岗的卫兵,游客上山也有简单的安检,没有的是,那种戒备森严的感觉,不知道来来往往游客的嘈杂声会不会打扰到总统先生的治国伟略?</h3> <h3> 布拉格城堡上,有一座特别恢宏的建筑----圣维特大教堂,我们凭票进去参观,人很多,声音很嘈杂,昔日庄严神圣的地方,现在旅客云集,感觉上帝果然离我们很遥远,照片就不发了。</h3> <h3> 站在布拉格城堡上俯瞰这座千年古城,历史和建筑、时间和空间融合成浑然一体。</h3> <h3> 风景有点多,看看美女帅锅。</h3> <h3> 布拉格在中世纪时是欧洲炼金术之乡,就在这条叫做“黄金小巷”的羊肠小街里,居住过宫廷的炼金术士,所以因此得名。</h3> <h3> 黄金小巷的22号,卡夫卡居住过的地方,也是写作的地方,他从布拉格丰厚的文化矿藏里提炼出了二十世纪文学的金子。</h3> <h3> 只要提到二十世纪的文学,就不能不提到卡夫卡,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无可替代。</h3><h3> 卡夫卡(1883---1924),出生犹太商人家庭,是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时代的捷克小说家,其作品大都以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h3><h3> 卡夫卡写作时所处时代,是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经济萧条,人民穷困,整个欧洲都被一种绝望笼罩,卡夫卡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是第一个感知二十世纪时代特征,并将这种特征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人。</h3><h3> 卡夫卡热为何一直延续至今,有一句话作了很好的解释:“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h3><h3> 只不过卡夫卡的书并不好读,卡夫卡式的孤独,卡夫卡式的救赎,如果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是完全读不下去的。</h3><h3> 好像卡夫卡还有一个短篇小说,叫《中国长城的建造》。</h3> <h3> 这个位于天文钟边的一分钟屋,卡夫卡的三个姐姐在此住过,后来她们均死于纳粹集中营。</h3> <h3> 卡夫卡纪念馆里的一座能转动的钢铁雕塑,他们时不时撒尿的地方是捷克的国家版图,有一种中国式的说法叫“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是,在自己国家版图上任意撒尿,总归是一件有伤大雅之事,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另外一种说法,感觉更符合捷克国情:捷克历史上受德国和苏联的欺侮很多,这两个转动着撒尿的人应该分别代表德国和苏联,捷克艺术家们以这种文艺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强权统治的不满。</h3> <h3> 看着伏尔塔瓦河流过查理大桥,仿佛又一次听到捷克著名音乐家斯美塔那的不朽名作《我的祖国》中的“伏尔塔瓦河”,斯美塔那在晚年回忆时说:伏尔塔瓦河的激流声是捷克人心灵的呼唤,而历经几百年风雨血火的查理大桥,则是心中的祖国。</h3> <h3> 大桥上最重要的一个神像----圣.约翰.内波穆克雕像,他是波希米亚国王、知名暴君瓦茨拉夫四世王后的忏悔牧师,由于暴君一直怀疑王后与他人通奸,某日便找到内波穆克来问,但内波穆克恪守职业道德,坚决不透露王后在忏悔时所说的话,盛怒的暴君将他投入伏尔塔瓦河,据说当晚河面上便升起七颗星星。</h3><h3> 在捷克看到过很多头上有小星星的雕像,领队告诉说,有星星的都是圣人。</h3><h3> 不惜以生命来捍卫职业操守的神职人员,乃真圣人也,值得景仰。</h3> <h3> “我的家在哪儿?我的家在哪儿?溪水潺潺流过牧场,松涛飒飒响起在山崖。这是人间乐园,园里开满鲜花。锦绣山河,天然图画,捷克的大地我的家,捷克的大地我的家”。</h3><h3> 艺术家们,你们在演奏这首优美的国歌,《乡关何处》吗?</h3> <h3> 下午的老城广场,人头攒动,集会般的热闹,快到整点报时了,人们不约而同的汇合在天文钟下。</h3><h3> 我也站在那里,又一次的等待。</h3> <h3> 这次我没有举起相机,只是在人群中抬头静静的看着:</h3><h3> 看钟楼上两个小窗向内开启,看耶稣的十二门徒分左右二组分别出来向人们点头示意,看高贵的“天使”、照着镜子的“虚荣”、摇晃钱袋子的“贪婪”、看“死神”开始敲钟和最上方的金鸡振翅鸣啼,听报时的钟声又一次响起。</h3><h3> 唯有时光……</h3> <p class="ql-block"> 《中欧的花样年华》----(全文完)</p><p class="ql-block"> 捷克实在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所以篇幅有些长,辛苦各位观帖了,感谢大家的一路相伴。</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