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 池 》
九龙山巅恋云天,冷杉雄姿映湖面,
池中不见蛟龙腾,却有白鹅戏黑雁。
五月三十日于龙池 暮秋
昨天18:17
龙池——一个令人流连的地方
王志成
提起南郑黄官镇一带,人们无不赞美这里山清水秀,尤其是这里的豆腐干、腌菜、黄酒、藤编等土特产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其实,这里还有一处地方更值得你一游,这就是号称米仓山明珠的龙池。如果说南湖、红寺湖是南郑而今旅游的当红花旦的话,那么,龙池则更像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独具风韵的小家碧玉。
龙池位于南郑县黄官镇西南部、米仓山北麓,南与四川省南江县光雾山旅游风景区接壤,西北与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相连。该区域在撤乡并镇前属庙坝乡,面积66平方公里,森林面积5万亩,是我省少有的一片原生态稀缺自然美景资源。龙池不大,湖面约2万多平方米;龙池不深,湖水平均深度约3到5米。绕湖一周,一个小时足矣。但就是这么一处隐藏于深山名不见经传的一池碧水,为何能赢得这么一个庄重的称号?且听我慢慢道来。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既称龙池,总有其说法和来历。据这一带的老人口耳相传说,是清乾隆皇帝从此路过时,在距湖1公里处亲手种下三棵银杏,至今已是参天大树,后人念兹在兹,于是便将这个天然湖命名为龙池,并在银杏树南面建庙立碑以作纪念。至今在龙池边的小路旁,依稀还能看到几个满身布满苔藓制式硕大的柱石,这些柱石据说就是这个庙宇的残留遗物,从柱石的大小能推测到当时庙宇的宏伟,这也就更增添了龙池的神秘感。其实,余更相信这只是传说而已。因为文治武功赫赫的乾隆皇帝老儿,若非因治国安邦的重大事件,或巡游求贤,诸如问道类似"商山四皓"隐士等情况,是绝不可能跋山涉水来这偏僻的荒山野岭之中的。传说归传说,命名龙池,也说明了它在当地人心目中的位置。因为吾国旧时但凡神圣之地,总喜以龙字为头,如水源之地叫龙头,皇帝的座椅称龙椅。那么,称其为龙池,道理相同,亦充分证明了人们对上天恩赐的米仓山中的这池碧水的无比虔诚和珍惜。
龙池之所以称奇,自觉有以下几点:
一是高山湖泊,天然生成。
龙池地处米仓山腹地,海拔1300多米,四周都是连绵高山,植被茂密,中间形成一块几百余亩的低洼地。湖周没有来水河流,也没有出水口,水源皆系山体的涵养水下渗后蓄积为湖。据有关专业人士考察,这是个地质演变后形成的高山堰塞湖。由此界定了它不同于南湖,红寺湖,后者系人工筑坝形成的水库,它们是人工湖,当年为的是蓄水灌溉,而今开发成了景区。若论水域面积,龙池固然不可比,但它面积虽小,资格却老,可谓地久天长,缘由两湖皆人力所为,而它却系天造,这也是龙池的最大独特之处。
二是风光旖旎,四季如画。
欲到龙池,先要翻越塘口以上九曲十八弯的崇山峻岭,尤其是在晴日,好似在云中穿行,真乃是未到龙池,已使人游兴大振。待到龙池,竟发现这里简直有如仙境一般:周围三面环山,拥抱着一潭翠绿的池水,湖边苍劲的水杉林围湖挺立,岸边有茂密的青草,湖中点点白鹅在碧波中游弋、、、、、、。但见四周山峰奇特,有的如锯齿,有的似刀削。特别是龙池正北面那一排山峰,恰像一扇扇折叠的屏风,组合排列有序,堪称鬼斧神工,与池水相辉映,显得格外壮美。此时,观其倒影,恍若有到桂林之感。怪不得有驴友把这里称作“小桂林”。我于壬辰年初夏和丙申年暮冬曾先后两次到此一游,两次虽时隔四年之久,但依旧深感龙池一年四季景象各异,气象不凡。夏日所见,青山隐隐,池水悠悠,漫山遍野翠绿一片,水杉的叶子正是茂盛的时候,绿荫把酷暑早抛到九霄云外,拉起吊床,在绿荫婆娑的水杉树下,享受徐徐清风,听林中鸟鸣,吸着清新的空气,顿感心旷神怡,莫提有多惬意啦!此刻,令人不由得想起了这句话: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及至冬日,水杉树叶子几乎已经落完,在林间铺上厚厚的一层“地毯”,踩在上面有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此时,林中视线相对通透。只见水杉如兵,似阵排列,个个端直挺拔无旁逸斜出之态,如矛似剑,指向苍穹,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它们在冬日清晨斜阳的辉耀下形成颀长的树影,映倒在池水中,显得蔚为壮观。若再至飞雪飘舞的隆冬,我想你该不会怀疑龙池会变成人间瑶池吧?
三是远离尘嚣,世外桃源。
由于距离都市相对较远(距汉中市区约60
公里),截至目前,这里基本还保持着原生状态,一派青黛苍苍,白云缭绕的自然风光,属于未开发,不收费的非景点,更无围客兜售的商业气氛。因为景点一般一经开发,很快即会炒热,游人摩肩接踵,而且还要卖门票,增加游人开支。再则,景点开发,弄不好也会是一把双刃剑,最常见的就是不顾景区自然环境,乱题乱建,以至于弄巧成拙,大煞风景。而龙池则有幸暂时避免了这种状态,可谓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她正如一妙龄少女,还是素面人生,正待人们撩开面纱去一睹她那天生娇容。因此它更适宜于野外寻幽、探险,也更具有新鲜感和刺激性,从而也才能使参与者从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到无穷的乐趣。身心疲惫的人,不妨在池边发一阵呆;厌倦喧嚣的人,可乐得半日静谧;心机太重的人,尽可在此抖掉满身的世俗包袱,换来心灵的安稳。龙池的幽、静、秀三重意境,在静静地等待着你来体味哟!
龙池之美,当不能忘了一个人——他就是至今仍孑然一身住在湖对面的小屋里,有时又会在岸边喂鸭、鹅的谢庭武老人。他已在龙池边住了三十多年了,据谢庭武介绍,湖边的这些水杉林,就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栽下的,当时比现在的数量还要多,现在虽然少了一些,但少说也有上万棵,而这些郁郁壮观的水杉树和姿态优雅的鸭、鹅,自然也成了龙池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有他的坚守和看护,游客们才有了这、处理想的游览拍照场景。丙申12月4日中午,当我在和他聊天时,老人对现在龙池的环保已有些担忧,眼见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见到一些人在杉树林肆意的烧烤,既对树木的生长不利,又随意乱丢垃圾乱,污染着美丽的龙池。对此,老人生怕因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影响了更多游人来龙池的心情。对此,他期盼游客能自律,共同维护龙池的洁净。好在现在随着大家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游人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譬如画中游户外群,即以群规的形式,要求群员每次外出,均要保护生态,注重环保,带走垃圾。当我向他介绍后,老谢说,若是这样,他也就稍稍放心了。借此我们也呼吁来此的游客,无论你是自带饮食也好,河滩烧烤也好,为使龙池这方处女地永葆青春,请把你们的垃圾带走,留下你的笑声、脚印及高素质形象。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辈乃凡夫俗子,自不敢以仁、智相称,但对于登山临水这种户外活动还是热爱的,尤其是家乡的美景焉能不去游览。又不闻,一千多年前,唐代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贬谪湖南永州期间,不以己悲,将满腔政治抱负化为寄情山水的优美文字,流传下脍炙人口的《永州八记》。其中的第四篇即《小石潭记》,经这位大文豪的描述,使得一个无名山丘边的小水潭身价倍增,声名远播,成为后世趋之如骛的景点。可见地以人名,地以诗名,景以文名。正如郁达夫所慨:“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咏西湖》)我辈虽无柳氏的如椽大笔,自知人微言轻,但讴歌家乡胜景当属份内,更何况龙池风景又真的是这般的旖旎。既然两游,心有所感,若无纪文,岂不遗憾?
2016、12、9 于汉中
壬辰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