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玉龙湖畔风情街 闲庭信步漫生活</h3><h3> 龙马风情小镇, 尤如纪晓岚笔下,“水如碧玉山如黛,浓如春云淡似烟”的诗行。 它坐落在龙凤境内的玉龙湖畔,群山环绕之中,位于恩施以北,西与大山顶、重庆奉节比邻,南与屯堡相连,北与太阳河交界,距州城30多公里。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h3><h3> 一、 龙马的前世今生 </h3><h3> 恩施乡村地名多以垻、弯、槽、坡、坪、口、河等地形地貌以及姓氏命名,而龙马则是个例外。</h3><h3> 龙马这个象征着奋斗向上精神的地名,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一河两山相对,高处鸟瞰, 一山似龙,一山像马,还有一说,一山似龙头马身,龙马合一,由此得名。二是,相传500多年前,有一户人家从远方,长途迁徙而来,在此落户,开荒种地,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但辛辛苦苦种的庄稼,长的正旺时,不料,被什么吃的精光,青苗是庄户人家的命根子,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和汗水使然。 主人见状,自然很懊恼,于是暗地里,不分白昼的仔细观察,一天午夜,发现一匹白马突然跑进庄稼地,猛吃青苗,主人气不打一处来,顺手拿起一根木棒,飞也似的向白马奔去,怒吼猛追,白马见势,一声嘶鸣,拔腿飞奔而去,跳进了离庄稼地400余米远的龙王塘,再也不见踪影。主人总感到有些神秘蹊跷,马跳入水塘,且消失的无影无踪?总是找不到答案,便与乡亲们一起议论神侃,认为这白马定是水中“神龙马”。在大家口沫横飞之时,有人突发奇想,不如就将这个陌生无名之地,取名为龙马吧,乡亲们都频频点头赞同。</h3><h3> 然后,有人按照土家人的祭祀习惯,专门找来刀头肉,还有香和纸钱,来到龙王塘跪拜祈祷,求“神龙马”显灵,不要再出来吃食庄家,并保佑龙马的平安富贵。</h3><h3> 说来也怪,打这此后,白马再也没有出现过,庄稼也一片完好。</h3><h3>龙马这个名字也一传十,十传百,逐渐传言开来,并沿用至今。</h3><h3> 无论是因山形,像龙似马,还是以“神龙马”,命名的龙马,龙马人心里明白,求“神龙马”的保佑只是一种美好的祈祷和美好的愿景,而真正的平安幸福,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才能实现,这是“龙马精神”的精髓所在。</h3><h3> 巍巍群山,旖旎龙马。在恩施没有公路之前,历时400多年,曾是川盐东运中的一个驿站,也是当地桐油、生漆、苧麻、茶叶等的集散地,沿街背的、挑的、马驮的,叫卖的,演绎着繁华中的苦涩,艰辛中的生生不息。</h3><h3> 解放初期,龙马作为一个乡,归属杉木区管辖,多数穷苦人家,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房屋,破天荒的结束了寄人篱下,或流离失所的生活。</h3><h3> 据《恩施地名志》,1954年,杉木区撤销后,龙马划归屯堡区管辖;1958年由猫子山、保扎、友谊、光明四个大队组成龙马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时,屯堡区的龙马,碾盘公社,龙凤区的猫子山和保扎大队,太阳区的茶山、青堡公社和金红、青山大队划归龙马公社管辖;2001年乡镇合并,划归龙凤管辖,2003年合村并组,原龙马乡、保扎、花庙、村坊“一乡三村”合并而成。</h3><h3> 斗转星移,千载难逢。2012年底,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冒雪到其扶贫联系点龙凤镇龙马片区调研,要求“以龙凤为点,恩施为片,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于是,龙马搭上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车道。</h3><h3> 二、百年老街换新颜</h3><h3> 龙马老街,成南北走向,长约70米,宽约3米,街道两边,房屋为木质结构,青瓦飞檐。早先为农历二、五、八为赶场日,后改为一、四、七为赶场日,沿街为市,当然也有座家商铺,主要出售大米、玉米、洋芋、茶叶、烟叶、药材以及家禽、猪羊肉、木器家,以及食盐、布匹、鞋袜、针头麻线等。街头有一座长12米,宽3米,高7米的风雨桥,当地人称为凉桥,是人们渡河、纳凉、歇息的场所。</h3><h3> 解放后,在哪一年,没有详细了解,龙马终于结束了不通公路的窘境,新修了一条长8公里,龙凤至龙马的等外级公路,泥合碎石路面,坡陡弯急,凹凸不平,但它却是跨越性的,因它结束了这一段路上,人肩马驮的历史。</h3><h3> 时至2012年,这个盐麻古寨,昔日老街,终于迎来了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片区的机遇。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卧龙”,开始显现出腾飞的英姿。</h3><h3> 龙马人以“山水风情、龙马精神”为主基调,首先,采用“联投规划+村民自建+政府补贴”模式,将集镇老街,采取修旧如旧,高于旧的办法,统一对“木栏黛瓦、飞檐翘角”的土家吊家楼,进行修缮改造,让破旧的老街,既蕴藏着远古的气息,又焕发出清新的容颜。</h3><h3> 同时,还按4A级景区标准规划设计,新打造了风情街、生态园两大项目。风情街在群山怀抱的玉龙湖畔,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飞檐翘角,青瓦白墙,木门窗,具有土家建筑、饮食、服饰、民俗歌舞等文化特色的风情小镇,格外醒目。生态园与玉龙湖畔,曲径通幽,清波荡漾,绿树、草坪、花卉、水渠、雕塑、廊桥、亭台楼阁镶嵌其中,诗画一般。</h3><h3> 还有点缀在风情小镇一湖二面山坡上的新民居,与林荫、庄稼、茶园构成了精准扶贫和农村休闲游的新视觉。小镇与乡村,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相互映衬,倒影于玉龙湖中,海市蜃楼映入眼帘,养眼养心。</h3><h3> 在这里游湖逛街,食用美味,品玉露香茶,听禅鸣鸟叫,感受着“千年土家盐茶驿,醉美龙马田园居”的生活,这种宁静与清新,是现代的大都市人无限向往的“远方与诗行”。 </h3><h3> 龙马的公路,不再狭窄、坡陡、弯急,凹凸不平,且进行了取直、加宽、延伸、硬化。直至通向了多数的村组和农户家门口。</h3><h3> 新兴的龙马风情小镇,如一颗明珠在旅游线路图上开始闪烁,将是人们体味和向往,远古与现代,“诗与远方”的伊甸园。</h3><h3> 三、如璃似镜玉龙湖</h3><h3> 有人这样形容玉龙湖,“水碧绿而若宝玉,湖奇形而似游龙。玉龙湖之潋滟,似镜如璃,尤如苏轼笔下的西湖一般,“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h3><h3>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水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马有山有水,还有传说中的“神龙马”,不失为风水宝地。</h3><h3>据《恩施地名志》记载,龙马河之水,也就是玉龙湖之水 ,它发源于渝鄂交界的牛鼻子,途径手扒岩,流至龙马,然后,途经涂家河、俞家河、带河,再至清江。</h3><h3> 玉龙湖之水,从山巅的密林深处款款而来,时而矜持,时而粗犷,时而轻歌曼舞,轻吟浅唱,时而汹涌澎拜,雷声轰鸣,在两山之间的河谷中,不惧乱石布阵,弯多险急,正如龙马精神,一直勇往直前。</h3><h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龙马之水,没有修饰,不故作风情,而是带着乳汁的圣洁和甘甜,养育着龙马人和这一带的生灵。</h3><h3> 玉龙湖水,聚“圣水”于一湖,碧波荡漾,平湖如镜,在风情小镇演绎过”风情“之后,带着眷恋和依依不舍,一直向远方延伸,在奔流不息中,不断的消耗和补充着,再融入恩施人的母亲河水。</h3><h3> 融入,给人启示,只有融入,才能形成巨大的能量,势不可挡,勇往直前,永不停歇。吸食了母亲河的乳汁的人,就会心出如此感悟。</h3><h3> 玉龙湖,是龙马人将狂野,有时,甚至视无忌惮的龙马河水降伏,按照人的旨意,在这里放慢脚步,形成了占地面积48亩的湖泊。</h3><h3> 一泓碧水的摇曳画舫。湖面上的快艇、游船、吊桥、溜索,这些有惊无限的旅游新体验,给人们带来了休闲娱乐的新奇感。</h3><h3> 以湖为景,风情欲生。一年一度的女儿会、原生态山民歌、美食节、龙舟赛、诗歌民谣会、还有农耕、盐道、建筑、服饰、礼俗等具有土家文化的摄影加文学创作活动,还有恩施本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和展演……在玉龙湖畔上演或即将上演,给风情小街,注入更多的精华与精彩。</h3><h3> 龙马因“龙马精神”而精彩,因玉龙湖而显灵气。它自远古走来,终于被掀开了神秘面纱,尤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土家少女,带着缅碘与羞涩,结束了“花开深闺里,无人来闻香”的期盼。</h3><h3> </h3><h3> 龙马风情小镇,在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的推动下,以漫生活的姿态,为忙碌的都市人群营造远离喧嚣、回归安宁、感受优雅,舒缓、惬意、浪漫的生活,创造条件。在形式与内容上,既要有一招鲜的轰动,又要有栓心留人的持久。相信龙马风情小镇,在不久的将来,如同恩施各大旅游景区一样,越来越红火。</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