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大运河

武少军

<h3></h3><h3></h3><h3></h3><h3></h3><h3></h3><h1>  <font color="#ed2308">一、运河印象</font></h1>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 2019年,在烟花三月的季节里,五十四岁的我与其他三位骑友带着满满的自信,也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向往,从天安门广场出发,踏上了追寻大运河的征程,用我们已经不再年轻的生命去感受大运河沿岸那令人心旌摇荡的城市文化、传统美食和历史空间,让欢快的车轮在她数千里风尘中旗帜般的飞扬……<br><h3></h3><h3></h3><h3></h3><h3></h3> <h3><font color="#ff8a00">京杭大运河北端遗址——北京通州</font><br></h3> <h3>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道,也是人类史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约1794公里。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成了了解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一把钥匙,人们既可以兴趣盎然地寻古访胜,又能够从沿河两岸城乡鲜明的变革中去把握当代中国前进的脉搏。</h3><h3> 我们沿着大运河流经的节点城市骑行,行程2100多公里(因为沿运河河畔并没有道路,加上在各大城市落脚),历时16天,途径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沧州、衡水、邢台,山东德州、临清、聊城、济宁、滕州、微山,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嘉兴、湖州、杭州20个市区(返程游览了绍兴、宁波、宏村、黄山等),穿越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每驻足一个城市,我们总会站在大运河的角度去对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文化内涵、历史名胜、风物淳美、魅惑风华…… 进行了必要的解读。</h3> <h3>  骑进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烟树人家便成了远方的点缀,又值薄暮时分,四处万籁俱寂,只有车轮碾压在路面上的絮响,我突然想到,寻找运河历史大抵就该是这种声音吧,行行复行行,在散漫中透出庄严和执着。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运河码头遗址,这里已经没有了当年槽运的繁华,细细寻去,附近码头上还残存着古老的石碑,只是字迹已漫漶难辨,如今,这码头上的石碑已成了孤独的守望者,它们因守望而孤独,因孤独而矜持。曾相伴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长城却就在一望之内,在运河码头遗址西南有一城楼,历史告诉我,北京通州不应当有长城经过呀,那么为什么要在运河的源头上新建一城楼呢?我猜应当是现代人希望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文化生命和魅力的两大工程靠得近一些,让长城与运河几乎一踮脚、一弯腰就可以牵手共舞。《话说运河》开场白中有这样一句话:打开中国地图,如果说万里长城是阳刚的一撇,京杭大运河就是阴柔的一捺,一撇一捺在中华大地上写成了一个“人”字。实际上,把大运河和长城硬拉在一起比较是件很尴尬的事,但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我只能这样说:长城是一尊僵硬的雕塑,而大运河则是一派灵动的生活;长城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象征,而大运河则是实实在在的滋润;长城保卫了大汉民族的休养生息,而大运河则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强健和鲜活。<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这就是数千里运河最北端的源头么?如今,这个运河遗址公园仅仅在古老的河道上用橡皮坝储存了几公里的游乐用水。那么,去何处寻觅那曾经维系了一代又一代王朝兴衰的沧浪之水?又该去何处寻觅那艄公纤夫的歌谣和艨艟连翩的浩大景观? 沿着运河一路骑行,发现运河受到的破坏比我想象严重的多,有些城市河道已成为排污沟,现代工业与房地产等各种破坏性地开发了沿河的历史文化遗迹。在黄河以北,运河许多河段,污染、坍塌甚至干涸的状况相当普遍。查阅历史,实际上从19世纪初期到中叶,由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重臣都属洋务派在朝中占优势,他们不主张“挽河归故”,大运河漕粮全部改成海运,大运河漕运机构也随之撤销,大运河各段任其自行发展而被废弃。自此,中国二千多年的大运河,由初创至鼎盛,由盛而衰,由衰而完全失修。<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毕竟运河的生命是离不开水的,没有水,还说什么根深叶茂蓬勃亮丽?还说什么春风杨柳雨露滋润?看着沧桑的运河,我只有徒添叹息而已。在骑行到江苏徐州后才又看到运河航运的生机勃勃,运河上依然呈现出两千多年“桅墙林立,舳舻蔽水”的盛况。如今,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难道就不能再建成两岸草木茂盛的运河,并使其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吗?为什么不可以再把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通过运河之水作甘霖,让燕赵大地的慷慨、齐鲁苍原的古朴、还有那旖旎的淮扬风华和姑苏烟水,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呢?炎黄子孙是否应该重温中国运河史,认识中国运河遗产,作一场现代运河梦呢?浮华如梦啊!为什么追求浮华的理想总是如影随形呢?<br></h3> <h3>  悠悠千载运河水滋养了两岸人民,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遗存,催生了一座座运河名城,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可喜的是,随着南水北调、一路一带的推进,在中华民族不同凡响的重要关头,大运河又将肩负起交通和输水的双重使命,泛起松柏青辉,古朴而充满新意,犹如夕阳,又如旭日,富有诗意,魅力四射,再次以她浓酽的奶液,哺养出现代文明的芳香,迎来锦灿满天的红霞。<br></h3> <h1><font color="#ed2308">  二、骑行随想</font></h1><h3> 都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而观赏风景的方式有多种,徒步、骑行、自驾等,但徒步太慢,开车太快,因此最佳方式还是骑行。选择单车骑行这种最自由最亲近的旅行方式去探索大运河,勇敢地接受旅途中的艰辛与磨炼,这是强健的体能和坚定的毅力给我的恩赐。长途骑行能够让人返璞归真,骑行时,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可以随时随地停下来去欣赏自认为美的风景,能够细细地去体验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大运河穿越了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北方和南方,就是气概与情致,质朴与浪漫,长城浩歌与月明画舫,俊鹘盘云与小桥流水的最美风景。大运河就从这风景中流过,她孕育着风景,自己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一路感悟,风景就像是人生行途中的驿站,每一次放逐都会让你从年轻走向成熟,从浅薄走向深沉,从浮躁走向淡定。大运河本身的性格、气质,还有色调,温情脉脉地濡染了沿河两岸的风景,又无可争议地界定了北方和南方的风景,璀璨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这里共辉。默默地骑行在路上,没有人打扰,让我能够深入地思考,生活中的烦恼和工作的压力在不知不觉中被碾在了车辙之下,心灵犹如被大运河温柔的水洗涤过一般清澈而又宁静。大运河堤上的垂柳仍在婆娑弄姿,那是可以千年万载地繁衍的生命。王朝代谢,人事沧桑,这些都是过眼烟云,只有大运河是不朽的,她已成了中华大地上永远的风景,也成了历代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font color="#ed2308"><br></font></h3> <h3>  的确,沿着大运河从北往南骑行,这是一种跨越地理概念也跨越人文风景的旅行。北方和南方的树木、土地、风和建筑物,还有阳光、河畔的野花,甚至人们脸上的神态都是如此不同。但这种不同,只有站在她的一端遥想另一端时才会强烈地感受到。而在行程中,那些微小的转换几乎很难觉察。这就如同季节的演变,总是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悄悄完成。骑行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看着缓缓流动的河水真的能让生活节奏变慢,回归最质朴的简单与快乐,喜欢骑行在运河路上的自由,听着耳边轻柔飘过的风声,自己犹如长了双翅膀,翱翔在蔚蓝的天空,大运河的水是柔软的,但我骑行的腿是强健的,此时,心情是舒畅的,心灵是高远的,身体是轻盈的,快乐与自由溢于言表。<br></h3> <h3>  大运河的沿途有许多极富盛名的寺庙和宝塔,我不知道当初建造时,除去佛教目的,有没有导航的因素,想来也应该有的。佛教的一个大宗旨就是普度众生,所谓的禅宗四大丛林,除宁波天童寺外,其余三座分别是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皆坐落于大运河畔。那寺庙里的佛陀是不是默默告诉我们,用了千百年的时光来修行,历尽万千劫数,在大运河彼岸佛国,为大运河两岸众生遍植莲花。佛度有缘人,我们这些骑行人只要看清楚自己,即可辨别无常世界,这个过程,也许刹那,也许一生。只要我们参悟了佛性,在骑行的路上注定不会迷失,不会寂寞。穿过摩肩接踵的人流,许多错失的机缘都成了收获。“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大运河畔的塔影和钟声,缥缥缈缈,隔世经年,不仅给行吟诗人提供了灵感,对于我们骑行者而言,则是长途跋涉中的坐标和心灵深处的希冀。<br></h3> <h3>  在欣赏大运河沿途的美时,总会不由得会想起骑行西藏的沿途美景,反差极大。如果说,大运河水乡的美,是精致的美,巧妙的美,温柔的美,女人的美。那么青藏高原的美,就是粗犷的美,雄壮的美,阳刚的美,男人的美。只有领略了大运河的江南,才知道什么是温柔贤淑,细雨、青石、小巷、油纸伞;才知道什么叫婀娜恬静,万般风韵,石桥、画舫、烟幕、团扇。只有翻越了青藏高原,才知道触目所及,是硕大无比的山,亘古耸立,卓然遗世,苍苍茫茫,鬼斧神工,峭壁、色彩、神秘、地平线;才知道是辽阔无垠的天,坦坦荡荡,横无际涯,雪山、玉湖、白云、蓝天。<br></h3> <h3></h3><h3></h3><h3>  不错,骑车远行,就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挑战、是一种心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人生的追求。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大运河路上有溪流潺潺,也有白云依依,有繁花茂草,也有月明星稀。大运河的一生都在谦下,造化众生,滋养万物。大运河可以淘尽悲欢,亦可以洗尽铅华。大运河流经日月,优雅从容,宁静怡然,无所欲求。 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放下那些本非生命主题却强占了生命的东西,走近大运河,走近自然走近自己。<br></h3><h3></h3><h3></h3> <h3><font color="#ff8a00">京杭大运河南端遗址——杭州拱宸桥</font></h3> <h3></h3><h1>  <font color="#ed2308">三、千年古城</font></h1> 年轻时,曾多次出差江南,在我的印象中,杭州、苏州、扬州、绍兴等城市似乎只是一个休憩的所在,这里山温水软,有巧夺天工的园林和白如凝脂的美女,有讲究的菜肴和小吃,更有那如幽如兰的小巷,缠绵得令人销魂。却没有深切感受到大运河以它恢弘博大、宽厚慈祥的姿态在默默地濡养着沿岸的这些历史名城。如今的我已经从生命的早春走进了萧瑟的秋景,大半辈子的风雨人生,使我懂得了宽厚、责任和淡然;也理解了知足和给予的快乐。而这些品格,千百年来就一直流淌在大运河的血脉里。情怀已然苍老,却有如秋容,那是夏日浮躁后的灿烂与宁静,显示出理性的饱满。按照骑行攻略,我们决定在扬州、苏州、杭州各停留一天,感受她们既深茂古老又生机盎然的风韵魅力。<br> <h3>  扬州,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正如此,才有当年隋炀帝为了观琼花,开凿了一条大运河,直达扬州,让扬州的繁华旖旎,随着琼花的芬芳传遍天下。才有乾隆皇帝数下江南,定要屡屡游历扬州的传奇佳话。而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更是让这千古名城,增添了几分文采,几分情怀。来到扬州,必然要游览绝景佳色的瘦西湖,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瘦西湖以“瘦”为特征,瘦在精致,瘦在秀气,瘦在灵动。亭台轩榭,花池水沼,玉带小桥,扶疏花木,无不错落有致,布局精妙,一处一景,步步皆画。瘦西湖畔的杨柳绿意浓浓,垂然的姿态述说着扬州的悠闲与宁静。那一池的湖水,也在我们突然邂逅的细雨菲菲笼罩中,荡起浅浅的涟漪,让瘦西湖随着唐诗宋词的典雅,在一幅泼墨的山水画中,以清秀婉丽的风姿,将扬州的风韵,展现在我们面前。<br></h3> <h3></h3><h3></h3><h3></h3><h3>  苏州的美,在水,在桥,在园,在楼。苏州园林大多美于山石之趣、流水花香、亭台楼榭,确实称得上滋润风雅的所在,在这里,山、石、林、泉,大自然中美的几大要素一应俱全,连同那里的花花草草,还有小巷深处淡淡的斜阳,一切都是前朝遗物,千年不变的,却又是不褪色的,想怎样消受就怎样消受。苏州是真正的水乡,大运河穿城而过,那条承载了江南古韵的河流,洗净了我烟云浮动的心境,拂去我身为过客的迷惘,给我一种归人的暖意。古旧的风景封锁了世间所有的华丽,在这个没有雕琢、不见修饰,且处处流溢着自然风情的水乡,许多晦涩的人生,在刹那间便有了生动的灵魂。 沿着诗意盎然、清新含蓄的景致层层走进,由远而近的灵气如一缕微风扑面而来,从古至今的历史也似一卷古书徐徐展开。不曾细致地度量水乡的风物人情,已然跌进河流翻腾的岁月里,因为只有穿过几千年的烟雨时光,才能彻底触摸那些沉淀在苏州水中的故事,而后缓缓渗透我的心灵。<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  杭州,是一款柔柔吹来的唐风宋韵的情怀,是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的袅袅余音,是历史深处五彩斑斓的江南记忆,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美丽的梦儿。西湖以自然风光旖旎多姿著称于世,是造就柔美江南的精灵。从南宋开始,西湖十景就开始声名远播。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院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即使没有来过西湖的人,也会因了这样诗意的景点名称而对西湖浮想联翩,心驰神往。丰富的历史文化,使西湖如醇厚的佳酿,常看常新,品味其中,心迷神驰,回味无穷。 </h3><h3><br></h3><h3></h3><h3></h3> <h3></h3><h3>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浮沉等,使我们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所以,我们需要养一点静气,还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而在旅行中,总有些地方能让我们的心宁静下来,古寺庙堂便是绝佳之地。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置身于古寺庙堂,那庄严肃穆的佛像,都会让人感到宁静、祥和。杭州的古寺、祠堂众多,且人文底蕴深厚,如被康熙皇帝赐名为“云林禅寺”的灵隐寺便是非去不可的圣地。我是第三次踏进灵隐寺的香客,每次前来都是带着母亲的嘱托在佛前接受香火的浸洗,等候梵音的净化。我这般跋山涉水、骑行千里地寻来,并不是因为看不清世间苦乐模糊的生活,也不是厌倦了红尘浓郁的烟火,只想在莲花盛开的地方,用灵魂作注,换取平和淡定的心境。 步入大雄宝殿,抬眉时就会与殿内的观音菩萨对望,只是刹那,会让我多情地以为,她如此执着地端坐在莲台,是为了等待我的到来,这不曾约定却相逢的缘分,更是经久铭心。东西两壁更有不同形态的菩萨,是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纵算我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她也会给我同样的慈爱与悲悯,让佛光照耀我渺小的生命与灵魂。</h3><h3></h3> <h3>  扬州、苏州、杭州,这三座千年古城恰恰体现了文化江南的典型神貌,又恰恰在大运河边几乎等距离地排列着。任何人一到这里,就会撕去平日里遮遮掩掩的面具,变得赤裸裸地真实起来,文人的放浪形骸,商人的挥霍无度,女人的风情万种,一切都会走向极致,人性的觉醒和物欲的横流共存共荣。<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1><font color="#ed2308"> 四、江南美食</font></h1> 大运河孕育出了中国四大菜系中的鲁菜与淮扬菜,在旅行的过程中感受舌尖上的美味,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对于骑行的我们感受尤甚。每天平均骑行130多公里,燃烧热能4、5千卡路里,一到饭点儿,味蕾大开,是平时饭量的两倍。骑行在燕赵齐鲁大地,我们以梁山好汉的洒脱笑看沧桑,大快朵颐大碗喝酒,燕赵齐鲁儿女大锅尺盘的厚道,让我们每餐足味,心留余香。真诚的服务,亲情的价格,也体现了鲁菜的中正大气、平和中庸的风格特点,那香、那味、那韵、那情、弥漫身旁,久久回荡。让我们留下了灿烂的笑容,感受到了伸手就能握住的暖意,让骑行日子在铁锅炖家鸡的火热气氛中升腾,让骑行生活在粗茶淡饭中充满激情。 在饮食审美与求乐的学问里,蕴藏着人生的大智慧。鲁菜与淮扬菜以上千年的生发理蕴,解味、知味,臂助人们在异彩纷呈的现代生活中,咀嚼品味着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享受。越过鲁菜,我们要去追赶另一场淮扬盛宴。<br><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 淮扬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是长江中下游(扬子江)、淮河流域的代表风味。淮扬菜滥觞于扬州,辉煌于扬州,是扬州悠久文明瑰宝之一,扬州是淮扬菜系的核心区。 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苏州菜系俗称“苏帮菜”,杭州菜系俗称“杭帮菜”,均属淮扬菜系。著名的八大菜肴有软兜长鱼、松鼠鳜鱼、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淮安茶馓、水晶肴肉、三套鸭、碧螺手剥河虾仁等。其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以本味本色为上乘,以妙契众口为追求。我们一路从淮安吃到了杭州。说几道我映像最为深刻的佳肴吧。 软兜长鱼又称“软兜鳝鱼”,是淮扬菜中最负盛名的一道菜肴,该菜色泽乌亮,软嫩异常,纯嫩爽口,香气浓郁,鲜美绝伦,清鲜醇正,蒜香浓郁。有“软兜长鱼透骨鲜”之美誉。关于“软兜”,据说古法汆制长鱼,是将活长鱼用蓝布袱兜扎,放入带有葱、姜、盐、醋的沸水锅内,汆至鱼身卷曲,鱼口张开时捞出,取其脊肉烹制。成菜后鱼肉十分纯嫩,用筷子夹起,两端下垂,犹如小孩胸前的兜肚带,食时,因其嫩滑异常,筷子夹起时还需以汤匙兜住送入口中,故名“软兜长鱼”。清光绪十年,两江总督左宗棠驻节淮安城,淮安知府特意做了一道软兜长鱼,左宗棠食用后大为赞赏。在他的推荐下,软兜长鱼曾作为淮安府的贡品之一进京恭贺慈禧七十大寿。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夜,北京将要举办开国第一宴,软兜长鱼作为淮扬菜头道菜,获得共和国第一菜美誉。此菜成为我们在淮安、扬州、苏州、杭州的必点菜,我的感觉是扬州最为风雅,苏州尤为淳朴,淮安最接地气。如果你在这些城市说吃鳝鱼就露馅了,一定记住:吃软兜,这才是资深老饕的切口,保证让老板对你这个外地人刮目相看。<br></h3><h3></h3><h3></h3><h3></h3><h3></h3> <h3><font color="#ff8a00">扬州的老字号“怡园”——软兜长鱼名店</font><br></h3> <h3><font color="#ff8a00">苏邦菜——软兜长鱼</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杭邦菜——软兜长鱼</font></h3> <h3>  到了苏州一定要吃苏帮菜排行老大的传统名菜松鼠鳜鱼。我们在一家专营花雕酒店买酒时询问上哪儿能够吃到最正宗的松鼠鳜鱼,老板说:松鹤楼,300年的老店,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过。当看到我们购买中档偏下的酒时,他还是提醒我们去“小园楼”吧,人气不亚于松鹤楼,那里可自带酒水。店主以这种方式暗示了松鹤楼的价格又顾及我们面子的温馨提示让我倍感温暖,这就是精致的苏州人。为了能够品尝这道佳肴,我们放弃了游览“拙政园”,找到“小园楼”果然宾客如云,从下午4点开始排队等号,终于在6点半成了“小园楼”的上帝,靠墙的四人方桌,铺着一张洁净的压纹绸布,那是美食的舞台。“上松鼠鳜鱼!”我还没看菜单就像老食客一样张口就点菜。待看到菜单上写着138元时,心想刚才那一声中气太足,要是知道价格后再喊还有这样的底气么?接着又点了开胃牛蛙羹、东坡肉、金砖豆腐等,怎么说这一餐也得“乾隆”一下。尽管我多次吃过此菜,多少有点先入为主的概念,但当昂首翘尾的松鼠鳜鱼端上桌时,其色彩鲜艳,造型美观,别致新颖,生动逼真还是令我吃了一惊,真不愧是苏帮菜的翘楚啊!且看他们是怎么将鳜鱼变成松鼠的:先把鳜鱼背上的肉剞出花纹,入油锅一炸,鱼肉竖立起来,犹如松鼠受惊,毛发直竖;鱼肉烧好后再浇上以番茄酱为主的卤汁,撒些虾仁、松子、青豆于鱼身之上。松鼠鳜鱼边上还放了一串淡绿色的葡萄,既是美丽的点缀,又可解甜腻,真是细心体贴。人们说苏帮菜鲜甜,到底鲜甜到什么程度呢?这里得打个比方,将苏帮菜比作苏州话,软糯甜润得像甜言蜜语。甜言蜜语听多了,会觉得肉麻;苏帮菜吃多了,会觉得舌麻。松鼠鳜鱼外松脆,内软嫩,卤汁酸甜适口,最后将我的舌尖吃麻了。开胃牛蛙羹是吃到舌麻的缓冲汤菜,与松鼠鳜鱼是绝配,鲜嫩的牛蛙肉加腊肉丁、嫩笋片犹如暗流涌动,一簇碧绿的葱花洒向人间。这样的美味竟然是在一座仅开店29年小饭店里烹制出来的,更加令人啧啧称奇。在排队时看到这家店招牌写着“始于1990年”,在一条千年古街上敢写这么短的创业历史,说明店主很诚实。一个小饭店经过29年的精益求精,也足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在许多地方,我们见到的百年老店,其实都是断代之后的再植,百年老店的招牌除了说明它辉煌过,并衰落过,再也说明不了什么。或许因为这两道菜太突出的缘故,次日回忆时竟觉得自己没有吃别的菜。后来翻了日志,才知道还吃了东坡肉、金砖豆腐等。<br></h3> <h3></h3><h3>  “大张烙馍村”是我们骑行至淮安穿城而过时偶遇的农家菜馆,我进去侦查了一下,除了餐桌餐椅符合农家菜的土气外,其装修风格完全像星级酒店,实际上,每次进这样设计感很强的所谓的农家菜馆,我都高度紧张,要么好吃得一塌糊涂,让我想餐餐在此度过;要么价格高的离谱一出门就发誓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大堂经理看出了这帮灰头土脸的骑行客的犹豫后非常热情,主动告诉我们饭菜的价格低廉及特色名菜“烙馍茶馓”,为了留住食客甚至允许我们把自行车推进饭店。 烙馍不是馍是大米面烙制的约1厘米厚巴掌大的薄饼,糯口而弹牙。淮安茶馓,又称之为“细环饼’,是用上白精面,拉出像粗麻线一样的面条绕成四寸多长、一寸多宽的套环,环环相连,呈梳状、菊花形等网状图案,放入麻油锅中泡炸而成,质地酥脆,味道香美。将烙馍摊开把茶馓放在中间,再配上河虾皮、当地秘制辣酱、小葱、干豆丝、腊肉丁、芝麻等,用筷子打卷将茶馓卷碎烙馍卷紧(有点像荷叶饼卷烤鸭),立马从下里巴人变成阳春白雪,吃一口香糯酥脆,河虾鲜、腊肉香、酱味醇,真是满嘴风光,满腔豪气,一派美景,齿颊留香啊!在饭店当天并不知道烙馍茶馓实际上是淮扬八大名菜之一,后来查资料得知,满汉全席前六点中,淮安茶馓位第五,作为清朝贡品,淮安茶馓的声名与地位非常显赫。这一餐吃的我们完全忘记了下午还有骑行60公里的责任。端起酒杯,便觉快乐,低头望菜,骑行的疲惫一扫而过,两瓶口子酒已悄然潜入我们的胃里,骑行的友谊在酣畅的豪饮中更加厚重,此刻的时光,即便醉酒都是清爽的。“大张烙馍村”这个农家菜馆虽然与我们只是短暂的邂逅,但回忆也可能是很久远的。<br></h3><h3></h3> <h3>  沿途我们遍尝当地美食,如蟹粉狮子头、皮包水、西湖醋鱼、叫化童鸡、油爆虾、火踵神仙鸭、太湖三白等,皆可口,皆爽美,滋味鲜香,余味绕梁。<br></h3> <h3></h3><h3></h3><h3></h3><h1><font color="#ed2308">  五、绍兴记忆</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font><span style="font-size: 17px;">绍兴的风情已经美丽了2000多年,从春秋战国开始,它就是中国最迷人的水乡泽国。水脉阡陌、古桥如织、黄酒飘香是古人对它充满亲昵的描写。“船前一壶酒,船尾一卷书,钓得紫鳜鱼,旋洗白莲藕。”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文人惬意得令人嫉妒的生活。1989年,我与律所主任出差绍兴,这次与绍兴短暂的邂逅,便再也无法忘却,它像一幅遥挂在江南墙上的古画,装帧着我这个路人的梦想,任凭年轮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更改我对它初时的模样。30年后,故地重游时,与之有关的旧记忆还是不期然地纷至沓来,总是让人感慨,因为在同一个空间内看到了不同时间的自己,还有不同体重的自己以及沧桑的自己。时光似一把锋利的剪刀,它剪断了我的青春的年华,同样也可以剪断我结痂的记忆,释放出禁锢的思想。</span></h1> <br><h3></h3><h3></h3> <h3>  再次走进鲁迅故居,一种岁月的陈香和书卷的灵气扑面而来,古旧的桌椅,老式的花瓶,清凉的地板,雕花的窗格,分明刻满时光的旧痕,却又是这样洁净无尘。在这个连空气都弥漫着繁华的年代,怀旧似乎成了一种清新的向往,若不是时光追逐,谁又舍得在这充满温情又古旧的梦中醒来。眼前的景致,就像是一张尘封在时光深处的老照片,抖落在我的眼前,让我深深陷入怀旧的情结,已经不能自拔。 穿过廊道就是百草园,逼人的绿意将刚才旧色的心情浩然洗净,生命里充盈着草木芬芳,鸟语虫鸣。脑中浮现出几个孩童在此玩耍的情景,泛白的记忆由远而近,从模糊到清晰。学生时代在课本中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总是仿佛真切地听到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鲁迅的文笔是那么的优美。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座百草园,在背井离乡之前,将纯朴的童真寄存于此,待到多年后再来回味,依旧散发着稚真的气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是走过一座石桥的距离,短暂的过程,已让时光回流,往事重现。阳光可以将美丽过滤,却不能将其蒸发;清风可以将旧梦拂醒,却不能将其湮没。人生有百味,爱恨情仇、离合悲欢皆于百味之中,品过方知真意。书中有三味,则为经、史、诸子百家味,读过方知深蕴。一入门槛,抬眉与堂前“三味书屋”的牌匾相遇,那古旧清凉的味道,似故友重逢,只在刹那间,便摄住你柔软的心魄,想要逃离,已然太迟。这让我明白,人生许多缘分,都是在不经意间觉察到的,看似平淡的凝眸,却意味深长。 这是鲁迅的三味书屋,还记得旧时私塾的古韵给了新时代孩童无尽幻想,还记得课桌上一个“早”字令莘莘学子相继效仿。如今得以真切地守望梦中情景,看着犹存的旧迹,又增添了一份对先人的怀想。鲁迅的长相有点酷,而且越老越酷,给人的印象是勇敢的斗士,一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模样,一看就是极有风骨的人。鲁迅以他刚烈、犀利、寓意深刻的杂文和小说成为英雄,而他满腔的柔情和雅致的情怀,则悄然在他的散文里幽香着。<br></h3> <h3>  那家创建于1894年的咸亨酒店肯定是不能不去的。鲁迅将堂叔开的餐馆写进《孔乙己》等多部作品中,应没料到今天的咸亨酒店已经成了五星级文化主题酒店,成了绍兴的城市客厅,文化旅游休闲的地标。好在它的“堂吃”部分还保留原貌,每个游客都可以买一碗黄酒、一碟茴香豆,在曲尺形柜台前当一回孔乙己。记得当年“堂吃”门口挂着孔乙己的破旧长衫,游客可以借穿拍照,一次伍角,现在不见了,多了个孔乙己的塑像,游客可以与塑像合影。但是“孔乙己,欠十九钱,三月六日”的牌子依旧悬挂在“堂吃”原来的位置,每次看着这几个字时,心情总是五味杂陈,是不是现代人不太厚道了,虽然这块牌子是孔乙己欠下的债务成为世人追忆曾经的道具,但是为何要将一个穷酸之人一生无法还清的债务供来往路人观赏?分明是在提醒什么,或是昭示什么,也许什么都不是,这样的风景,看过的人都忘了,但是作为律师的我总感觉孔乙己虽然是鲁迅塑造的人物,但仍然被黑上了“失信人”名单,这世间又是否会有一种没有相欠的人生?如果每个人能够明白在生命中应当做到不相欠,那就从简单里悟出了深刻,于黑暗中看到明亮,这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希望与价值所在。<br></h3> <h3></h3><h3>  从三味书屋沿东走300多米,就到了千古绝唱《钗头凤》的诞生地沈园。看沈园,说透了,就是去看那堵刻有《钗头凤》诗句的断壁。当年我游沈园时24岁,我得承认那个年龄段的我是一个感情丰富而且流俗的人,如果当年有手机能给自己拍个照,想必那张青春的脸一定携带着对沈园主角悲情的色彩、伤怀的叹息以及心存酸楚的失落。反正游完沈园后的我在咸亨酒店坐到月明之夜,喝到意兴阑珊,醉的一塌糊涂,吐的稀里哗啦,以至于让我的领导照顾了我一夜,如今又站在沈园门口,不由得想起那个青春年华的晚上,醉过才知真味,醒来方觉意浓。 沈园本是一座绍兴的沈氏园林,尽管浸润了宋时明月,又流淌过明清水云,还漂染着今时烟雨,可这里的光阴却始终停留在两首叫《钗头凤》的词中。“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我了解的陆游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和抗金英雄,其诗风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一扫宋词纤艳之风”的陆游竟写出这样缠绵悱恻的情诗,可见有一种心疼是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和创作风格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据说,唐婉写完这首《钗头凤》后,不久就辞世了。史料关于唐琬的介绍很吝啬,只是记载了唐琬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对陆游《钗头凤》和了一首同样的曲牌的词足见唐琬的才华横溢,那么她的文静灵秀究竟是什么模样呢?她像西施那样常常皱着眉头吗?像赵飞燕那样纤巧且能作掌上舞吗?像王昭君那样明艳照人却又一帘幽怨吗?或者简单地说,她是玉树临风还是梨花带雨?是淡秀天然还是风情万种?都不得而知,只是知道痴情忧伤的陆游却是长寿的,活得牙齿都掉光了,他依然三番五次地重游沈园,每次都留下了情深意长的诗词。75岁时写《沈园》二首,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等妙句;81岁时犹有“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的无限忧伤;84岁时,也就是他离世前一年,依然不忘与沈园道个别,一句“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写给唐婉也写给自己。如今只剩两阕瘦词在寂寥的碑廊上深情对望,他们在尘世拭泪强欢,在词中尽情伤叹。看来,沈园只是陆游的沈园,陆游将所有的爱意和伤心都留给沈园了。那么,我与沈园经历一次就足够了,不必再感怀陆老爷子与唐婉那悠悠往事和千古的遗憾了,免得我重醉一回,就在沈园门口留个影吧,在湿润的春风中淡淡离开,无须辞别,不要回眸,让沉睡的继续沉睡,让清醒的依旧清醒。<br></h3><h3></h3> <h3></h3><h3>  来到安昌古镇,古旧的风景封锁了世间所有的华丽,让我在苔藓攀附的痕迹里赏阅另一种雅致。在这个没有雕琢、不见修饰,且处处流溢着自然风情的水乡,却是浮华散去,云淡风清。那些纵横相连、阡陌交错的河道水巷依然轻灵地飘过乌篷船影。水气着衣时依然能闻到淡淡的酒香,古镇人每天都在快乐地灌腊肠、扯白糖、晒酱鸭、做米酒,要不然,五百年的风雨沧桑,安昌怎么可能还保持着“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鲜丽色韵! 古镇最有名气的是“绍兴师爷馆”。明清时期的师爷,用现代职业分类来看,类似于律师、秘书等专家型人才。以中国之大,为何只有绍兴盛产师爷,甚至多到“无绍不成衙”的地步?原因无非有三:一是这里读书人多,明清科举很低的录取率,让绍兴积累了不少落榜的知识分子;二是绍兴出了不少有名的师爷,师爷的收入很高,示范作用大;三是出现了“师爷培训班”,有的专攻法律条文,有的专攻文书案牍……凡是官衙里当差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能都得学。据说,明清时代每个师爷都有这么一个装着回家盘缠的箱子,他们随时准备着炒老板的鱿鱼。很难想象,在没有民主可言的封建社会里,师爷还能自尊自强自由。如遇主官处事不公,经反复劝告依然无效,师爷可拂袖而去,另行再就业。师爷的职业操守大致可归纳为12个字:立心要正,尽心,尽言,不合则去。这样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适用于我们律师这个行业,与现代的律师合伙制的管理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很欣慰。只是如今的公务员们恐怕连“不合则去”的勇气都没有,只能令人唏嘘。安昌古镇因为有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师爷群落,千年流淌的街河才像一条灵秀、清澈、深厚的文脉,让人寻访时有了探秘的快感。<br></h3><h3></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  六、禅茶净心</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font><span style="font-size: 17px;">骑行大运河的前夜,我们下榻在北京福地凰城酒店,这里距离我们骑行出发点天安门广场的直线距离仅1公里左右,当然最主要的是该酒店董事长是我20多年的好友,她长我半岁,让我称她李姐,多年在北京打拼的她已经完全融入了这座国际大都市,经过了岁月的沉积,生活的历练,使她在骨子里总是透出那份自信与优雅,甚至还有点孤傲。凝视着典雅庄重,卓尔不群,尽显欧陆风情,守望在紫禁城一侧的酒店,不由得想起那首励志歌曲: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个人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是的,她不是在经验管理她的酒店,她根本就是酒店里的灵魂。对工作的高度狂热,使她的生活甚至她的整个生命都溢满了斑斓的色彩,坚韧不拔和百折不挠是她一路走来的率真个性,她为创业敬业一词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当然,在光怪陆离的人间,即使非常成功的李姐也不可能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她用最高规格为我们骑行大运河饯行,知道我喜欢喝茶,还将她收藏的钓鱼台“金砖”普洱茶送我们路上品味解乏。 </span></h1>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活得简洁的人。我曾经读过余秋雨所著《极端之美》中《品鉴普洱茶》一文,他把书法、昆曲、普洱茶选为“文化极品”,他认为普洱茶属于纯粹“生态文化”而且对普洱茶的级别进行了排序,李姐送我的普洱茶属于目前中国十级极品中的一级分支也属尚品。当今中国,食物充裕,油腻过剩,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已经证明,普洱茶确实具有降低血糖和血脂的明显功效,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普洱茶。我喜欢普洱茶口味的浓稠鲜爽、幽雅内敛,不仅如此,普洱茶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喝了不影响睡眠。即使在夜间喝了,也能倒头酣睡。这个好处,在各种茶品里几乎绝无仅有,实在是解除了饮茶人的忧虑。试想,在大批繁忙的人群中,要想舒舒服服地摆开阵势喝茶,总在夜间。其他茶,一到夜间总是很难被畅饮,因此,普洱茶就在夜色之中成了霸主。于是,几乎在每个酒后微醉的夜晚,一盏普洱茶香里浅斟细品,韵味悠长,也就在陈酽、暖润之中,包含着我与自然间的幽幽至义。<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 每次骑行欣赏沿途绮丽的风光,常常让我心中生出巨大的感动;然而,让我思想绽放亮光的,却不是景,而是人。我们骑行的领队是我的高中同学,他叫雷宏,在我们当地游泳圈、骑行圈名声显赫,参加户外游泳30多年,冬泳泳龄22年,徒步穿越及长途骑行有20多年。他曾两次骑行挑战川藏线和滇藏线,在零下40度的漠河挑战冬泳极限,他的探险经历九死一生,可谓传奇。他皈依佛门25年,法号悟能。年轻时的他也曾是一枚风华正茂头发浓密的美男子,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如今,生活的历练及皈依佛门后的潜心修炼使他的形象越来越有佛性。他看似不修边幅,依着顺便,但骨子里的佛家气质不仅没有隐藏起来,反而被勾勒的淋漓尽致。当然,隐藏也徒劳,他只要一开口说话,你就会明白高人就在眼前,友人们都叫他雷大师,绝对不是调侃,而是崇敬。只要与他谈生命、佛学、旅行、自由、美食、易经八卦、文学……有时他淡然说出的一句话,其蕴含的人生哲理,会让你咀嚼良久。 </h3><h3><br></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在骑行滇藏线和大运河每天的住宿之后,我们都是忙于洗净尘埃与汗臭,而雷大师的第一要务就是盘腿如莲,静座床头,浓浓地品半个小时茶。他对品茶有着独到的见解,完全颠覆了我对品茶的认识。他认为,品茶不必追求什么牌子、什么价格(沿途中李姐的茶几乎都让他喝了),品茶最重要的是要品出意境品出禅意。品茶如人生,人生如品茶。茶在水中不浮即沉,时浮时沉是常态,浮时安享飘逸,沉时静享沉稳;人生不好即坏,时好时坏是常情,好时不惊不喜,坏时不惧不悲。持一颗安然平和之心从容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才算是真正在享受人生。禅茶净心,全凭品茶人的心境,心情郁结,茶一入嘴,苦味弥漫;心情悦愉,茶香飘逸,入嘴生香。酷夏品凉茶,不觉薄凉;寒冬品热茶,暖香盈怀。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 雷大师告诫我,茶有四德,慈悲喜舍。所谓云水禅心,就是在一盏清茶中,品出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意。须知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一个人对自己慈悲,才是对万物慈悲。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品茶亦是修禅,无论是喧嚣红尘,还是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克制欲望,摒除纷扰,不是悲观,不是逃避,只为了一种简单的活法。安住当下,哪怕是一颗狭小的心,亦可以承载万物起灭。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h3><h3> 雷大师有句口头禅:千秋大业一壶茶! 在雷大师的身上,我悟到了一个人唯有将锋芒磨尽,才可以真正自在淡然,才可以懂得平静地对待人生的聚散离合,接受岁月赠予的苦难与沧桑。曾经绰约的年华,如今看似寥落寡淡,却有了几分风骨,多了一种韵味。唯有这般,才能拥有一颗清醒的禅心,任凭烟云变幻,逝水滔滔,亦不改山河颜色。饮下这壶人生的禅茶,才能回归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骑行大运河的光阴,已随日月悄然流逝,在骑行日子里的温馨与感动,连同那段无法复制的生活点滴,已经完完整整地刻录在流年的素笺里,典藏为一道独一无二的最美印记。<br></h3> <h3></h3><h3></h3><h3></h3><h3> 有段话我很喜欢:“真正的爱自己,不是牺牲掉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打拼,而是在当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让自己的内心充盈着喜悦,让现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度过。” 一世浮生一刹那,一树菩提一壶茶。 武少军 2019年7月7日整理骑行大运河日志于大同<br></h3><h3><br></h3><h3><br></h3><h3>(注:个别照片来源网络)</h3><h3></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