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掩埋的艺术珍品……洪熙瓷

半山堂-严谷泉

<p class="ql-block">瓷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在瓷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许多的艺术珍品。明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永宣瓷可以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由于历史的原因,明早期的建文和洪熙两朝,因为存在的时间过短,其是否存在明确的官窑瓷器烧造一直是个谜,也是收藏界争论不休的两个热点。近些年,随着一些有明确年款的建文官窑瓷的面世,一些资深的藏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可以说建文无官窑瓷的结论已经被打破。但相比于建文时间更短的洪熙朝,其官窑瓷是否存在则更是一个谜。洪熙为明朝第四个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年号(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前后共1年。洪熙年间,定都北京。洪熙皇帝为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年号洪熙。</p><p class="ql-block">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2]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今北京)。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嫡;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洪熙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作为永乐与宣德两朝之间的过度阶段,其发挥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长期以来,洪熙是否存在明确的官窑瓷一直是收藏界的谜,也是争论的一个焦点。所有博物馆中,没有一件明确为洪熙时期的瓷器,有官款的更没有。近年来,各地的藏家陆续发现了一些有明确洪熙年款的瓷器,洪熙瓷的问题再度成为一个热点。关于洪熙瓷的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洪熙有没有瓷器?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答案是肯定有,瓷器的烧造不可能因为朝廷年号的更迭而停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洪熙不管存在的时间如何短暂,其间肯定是有瓷器在烧造的,那么其间生产的瓷器理论和实践上就是洪熙瓷,民窑官窑都如此。至于后世没有明确的洪熙瓷存在实际是一个鉴别和认定的问题,洪熙介于永乐和宣德两朝之间,且存在时间短,瓷器没有形成自己特殊的风格,其间生产烧造的器物与永乐和宣德的器物相混,后人没有鉴别出来,这是最合理的解释。二是洪熙有没有有明确款识的官窑瓷存在?这个问题就有点复杂,客观上说,洪熙官窑瓷器肯定也是有的,理由同上一个问题的理由是一样的。至于官窑款识,涉及到对发现实物的认定认可,而这样的问题人为的主观因素往往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常常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出现的有洪熙款识的瓷器一概加以否定,认为不可能存在洪熙官窑瓷器。这个问题其实与是否存在建文官窑瓷器的争论是一样的,否定的观点主要依据的就是博物馆没有,或者说官方的墓葬发掘没有发现,所以不存在。这样的论断是主观而不负责任的虚无主义在作祟,阻碍了对新发现的洪熙官窑瓷器的深入研究和鉴定。也对其他新发现的各个朝代的瓷器和文物的研究,鉴别等产生了很多消极的作用。下面发几件有明确纪年款的洪熙瓷,识者自辨。</p> <h3>以上几件有明确纪年款的洪熙瓷,以釉里红为主,应该出自同一个地方。不难看出,其造型,风格,胎釉特征甚至神韵,都是明确的明早期特征。实物上手和微观观察也支持宏观印象,典型的窖藏之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