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从桥头镇中街沿燕儿沟上山,乡村公路蜿蜒盘旋,也不知道过了多少道拐。车子像甲壳虫般吃力地在悬崖上的壁挂公路上缓慢趴行,发动机的轰鸣声遮掩了山鸟蝉鸣,翻过滴水崖,就到桥头镇刘家湾江坪社。回眼望去,山路真有一种“九曲回肠”的本意所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古柏、杨树、古槐,还有好多不知名的乔木。山顶的千亩草甸上散落了好多白点,若隐若现,我开玩笑的说,似乎天女刚散过花的吧!同伴说那是真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或许是已到达山顶塬上的缘故吧,地势比较平坦。</span><br></h3> <h3> 放眼望去,刘家湾四个合作社像四颗珍珠,静卧在莲花状的山顶塬上,光彩夺目,安静祥和。几声犬吠,几声鸡鸣,或许我们的到来惊扰了寿带鸟,红腹锦鸡倒是比较欢迎我们,一路不远不近的随行,拖着长长的彩翼,从这棵树飞上那棵树。燕子像珍珠般在电线上呢喃耳语,或许在做一个重大的决议吧!</h3> <h3> 三位大个子中年人迎面而来,偶或捡起一点零星散落的树枝,念叨着谁家的庭院收拾的干净整洁,谁家老是懒懒散散,最后总会说:“得动动脑筋,让他们再做好一点,自己家卫生怎么搞不好呢”?看见我们站在村口,他们三人主动迎上来:“你们是来走亲戚的”?</h3><h3> 我们介绍了来意。原来他们是本村的村干部,正在检查村中的卫生打扫情况,又是拆危治乱时期,村中的卫生工作急需加强。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拆危治乱后整洁的村貌,老房子粉刷得洁白如初,错落有致。新房子基本上都是小洋房,干净清新。一位九十六岁高龄的老太太,在屋檐下的躺椅上打着盹儿。看见我们走来,起身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过来和我们打招呼。我说这小洋房好看,老人脸上乐开了花,说:“我现在住的房子比何道台(文县历史名人何宗韩)当年住的还要好,何道爷住的房子是老土瓦房,我住的是红琉璃瓦房,好比当年皇上爷住的。我都九十六了,孙子还能把我用小汽车拉上去桥头镇赶大集呢”。</h3> <h3> 老太太指着自家的房子很是自豪的说:“社会变好了,真变好了!你们可是不知道,旧社会(解放前)我们这里人想出山,得走两天路呢,老一点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得走过前边那个山崖”。或许就是壁挂公路那一段吧。老人娓娓道来,旧社会山里人的生活真是一把辛酸泪。</h3><h3> “村村通”公路路面硬化后,好多后生都置办起了小汽车,出行方便了。一个小伙子打理几亩地的中药材(猪苓、当归、纹党等),再养殖一些老巢土蜜蜂,一年下来要比外出务工收入多几倍呢!村中的年轻人也外出的少了,一千多人的村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勃勃生机。</h3> <h3> 村干部李正平介绍说,刘家湾土地多,土壤好。在政府的扶贫项目的扶持下,千亩中药材种植点就在这里,尤其是土蜂蜜可是非常有名的,拆危治乱又增加了好多土地面积,外地客商每年前来收购,价格合理,中药材供不应求,土特产土蜂蜜可香了。</h3><h3> “有那么香”?我反问。</h3><h3> “现在还不是土蜂蜜收割的季节,过两个月欢迎你再来,我请你尝老巢蜜,你不就相信了”,他很是自豪。</h3><h3> “你又勾起我肚子里的馋虫了”,我笑着说。一旁的老太太半颔首,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露出了两个没有门牙站岗的豁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