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教 育 , 是 一 门 爱 的 艺 术 !</b></font></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原 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西垅三界:当年的小学母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h5><b style="color:rgb(1, 1, 1);"> 〖摘要〗:</b>1964年秋季~1967年秋季,原田头初小在西垅三界办一班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72人,加上后来中途插班的就更多了。林绍达老师一个人包班,从一年级一直教到三年级。此后作为课任老师教到六年级。</h5><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是他的学生之一。半个世纪多以来,老师认真教学的职业操守、热爱学生的道德良知,给我和许多同学留下了美好的印象。</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写作本文,向林绍达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千千万万被誉为辛勤园丁的小学老师表达崇高的敬意!并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祝福!</span></h5> <h5><font color="#ff8a00"><b> 前几年,功德主对三界进行修缮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变幻了原来的模样。</b></font></h5> <h3> 原芹林大队1957年前后出生、1964年入学的孩子,当年的小学不叫芹林小学,叫田头初小;校址不在现芹林小学,一度在西垅三界。</h3><h3> 那个时候的芹林,没有托儿所、没有幼儿园,孩子直接上小学一年级,通常是8岁入学。</h3><h3> 据林绍达老师回忆,当年的田头初小,只有7名公办教师、1名民办教师。校舍很简陋,学生教室很少。</h3><h3> 他教我们的班,即1964年入学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在西垅宫。当年的西垅宫很狭窄、很破旧,又没有窗户。林珍姐同学记得,有一次刮台风时,老师怕房屋倒塌,叫同学们都跑出来,到田头初小教室躲避。</h3><h3> 大概一两个月后,西垅宫的本班迁移到上面的三界,一直上课到三年级。四年级后才搬到田头初小本部。1968年后,改名为芹林小学。</h3><h3> 当年的小学从六年制改为五年制,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刚好改制,因此六年级变成五年级,五年级上了两年。</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 ―― ―― ―― ――</font></b></h3> <h3> 我上学的时候个头小,听我母亲说,起初老师不肯收,有一段时间我父亲天天背着我去上学。因此,在西垅宫上学的一两个月,我的印象十分模糊。陈少芳同学说他也小,有一次橡皮擦丢了,都哭起来了。</h3><h3> 在三界上学的三年,我的印象却是十分的深刻。三界位于西垅自然村的西北方向,是一座古建筑,似宫非宫、似庙非庙,亦宫亦庙,是瑞义祖师的圣殿。</h3><h3> 瑞义祖师俗称瑞义师,似僧非僧、似道非道,亦僧亦道,盖尾一带民间尊奉为圣者。</h3><h3> 三界距离田头初小本部约400米,田头、南山一带的学生从这里往返;芹菜一带的学生从西边方向田埂路往返,单程约800米。</h3><h3> 芹菜通往三界的路人烟稀少,传说有老虎和野猪出没,轮到值日天黑回去时胆战心惊。田头初小通往三界的路,下雨天是多么的泥泞。林珍姐同学回忆,同学们光着脚丫,绷紧脚指头才能上去,才不会滑倒。</h3> <h5><b><font color="#ff8a00"> 以上是坐北朝南的大殿。老师的讲台在西边。</font></b></h5><h5><b><font color="#ff8a00"> 以下是大殿后面的水井,修缮时也翻新了。</font></b></h5> <h3> 三界的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左右都是农田的园地;里面的地点也比较宽敞,应该有80平方米左右。大门正对面是一个供奉祖师的殿,殿的两边有小拱门,拱门后面有一个六角形的宽口深水井。</h3><h3> 老师的讲台位于西边。</h3><h3> 当年没有课桌椅。课桌是戏台的戏板,即宽度约60公分、长度约十几米的长长的木板。椅子由学生家里自带,形状和高低都不一样。</h3><h3> 从这里,开启了我们的启蒙教育……</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 ―― ―― ―― ―― ――</b></font></h3> <h3> 据林绍达老师介绍,当时无论是公办教师还是民办教师,小学一至三年级都是包班的。因此,林绍达老师是我接受学校教育后的第一位启蒙老师。</h3><h3> 当年的老师,是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又是一位多面手、多才多艺,知识和技能很全面,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既十分精明、十分和蔼,又十分的严厉,我们对他敬畏有加。</h3><h3> 我的印象中,田头初小本部的领导似乎从未到三界“检查指导”,全靠老师独当一面,全凭老师自觉自律。</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本文主人公林绍达老师的近照</font></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由林珍姐同学提供)</font></h5> <h3> 林绍达老师是包班老师,所有的课程都教,并且都教得很好。</h3><h3> 语文,首先是汉语拼音,26个汉语拼音字母及其音调,老师教得非常过关,我至今记得老师是怎样费尽口舌的给我们示范口型,尤其是S和Z音,卷舌与不卷舌的区别、声母和韵母中后面有没有加G的区别。因而在近年来的学电脑打字时,我相对熟练的选择了汉语拼音。</h3><h3> 朗诵课文老师抓得很紧,语文课本几乎都被我磨破了,乃至于外面要封皮。背诵、听写、默写、造句、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的运用等基本功训练,非常扎实。每天放学后,晚上我都就着煤油灯写作业、朗诵课文。</h3><h5><font color="#ff8a00"> 以至于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学过的一些课文,如:嘀嗒嘀嗒下雨啦下雨啦、小山羊交朋友、乌鸦喝水、小猫钓鱼、骆驼和羊、壶盖为什么会跳动、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叶公好龙、折箭的故事、秋天到秋天到、寒号鸟的故事、矛与盾的寓言、西红柿人人爱又做汤又做菜等许多精彩的篇章。</font></h5><h3> 那时不叫数学叫算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老师也按每学期的课程进度安排,教得清楚明白。刚开始的时候,掰着手指头、脚指头在算,慢慢的就熟练了。每单元的例题之后是训练题或思考题,其中的每道运用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乘法口诀表更是记忆犹新。</h3><h3> 老师还教我们珠算,一段时间里天天带着算盘去上学。我高中毕业返乡后,担任生产队会计时派上了用场。只要温习一下珠算口诀表,我现在还会打算盘,虽然不用了。</h3><h3> 开新课前后,老师总是要求同学们预习、温习和复习。无论语文还是算术作业,老师都认真批改,并针对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及时讲解更正,让同学们牢固掌握。</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 ―― ―― ―― ―― ――</b></font></h3> <h3> 老师也教美术和手工,虽然没有列入考试,老师也教得非常认真。</h3><h3> 那时我们学的美术应该叫素描,老师教我们画当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瓶子、砖瓦房、桌子、椅子、人的头像、人体等。当时没有彩色笔,用蜡笔。因为以后再也没有学过美术,我仅有的美术“功底”,只停留在那时学过的一丁点水平。</h3><h3> 老师也教我们包书皮、折叠飞机、火箭。还教折叠船只,只是工艺复杂一点,我没有学会。那时的纸张很欠缺,用的是废旧的作业本。</h3><h3> 老师还教写毛笔字。学生自带砚台、毛笔和长方形的墨条,滴一点水后开始磨墨,用废旧的作业本写练习,然后认真地写在有方格的作业本上。老师从握笔到书写,一笔一划地认真示范。以后家里每年的春联都是我写的。</h3><h3> 那时的体育课,同样严肃认真。因地制宜乐在其中。学踏步做操,老师吹着哨子喊一二一,同学们起步走。林珍姐同学回忆,一位叫陈益开的同学老是跟不上节拍,大家都笑了,她只记得叫“一开”。女同学学踢毽子、跳绳,男同学更多的是拔河、玩捉迷藏。</h3><h3> 那时没有水泥操场,连一片平整的地块也没有。</h3><h3> 同学们自创的体育项目就多了。有爬树,有“骑马”:即一个人双手背后,另一个人踏上去,然后下面的同学跑,分成几个组跑。有比赛抛掷石头,看谁抛得远,因为收成后的农地够宽阔了。据林文清同学回忆,蔡瑞发同学抛石头最拿手,掷得最远。</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 ―― ―― ―― ――</font></b></h3> <h3> 同学们最喜欢的,应该是音乐课了。学了音符“1 2 3 4 5 6 7 1”,高低音和不同的音调,歌曲过门等音乐基础。老师会清唱、会拉二胡、会吹口琴、会吹笛子。</h3><h3> 老师教了估计有上百首歌。记得起来的有:《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劳动最光荣》、《两只老虎》、《八月桂花遍地开》、《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我是一个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少年先锋队队歌》、《快乐的节日》、《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儿歌和流行歌曲、革命歌曲。<br></h3><h3></h3><h3> 有时候,田头初小的林爱治老师也带着手风琴被老师请上来了,他们或者伴奏、或者男女声二重唱,他们美妙的歌声,在三界里余音绕梁、在寂静的田野里四处回荡。</h3><h3> 当年三界里歌声嘹亮的情形,至今回想起来,仿佛还在耳边回响。</h3><h3> 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音乐,放学路上和回家就唱。唱了一首又一首。父亲还特地给我买了一支笛子。</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 ―― ―― ―― ―― ――</b></font></h3> <h3> 老师的家在西垅自然村,就在三界下面不远的地方。老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学校规定的学时。那时候的农村家庭,普遍没有钟表,同学们每天总是早早来到学校,老师偶尔晚一点到校,会把大门的锁匙委托给附近的同学,保证同学们到校之前开门。</h3><h3> 由于三界远离校本部,刚来的头一段上课时间到了就吹哨子。但哨子的声音太小了,旷野里有的同学下课跑远了听不到。后来买了个钟,挂在门口外面的树上,记得是由陈德富同学对老师的表敲的钟。</h3><h3> “三界里敲钟了”,是一个标志性信号,还在上学路上的同学就会加快脚步赶来。</h3><h3> 同学们来自各个自然村不同的家庭,八、九、十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又都是顽童,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老师不在场的时候总是打打闹闹,吵翻了天。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土螺大战”,发现一位同学偷了别的同学的橡皮擦,大家群起而攻之,用土螺砸向这位同学,砸得满教室都是。二是一位同学玩骑马游戏时摔伤了胳膊,老师背到几公里外的诊所救治。三是有位同学用桐油在大殿下面写了“楷新”两个字,不知道擦掉了没有?</h3><h3> 但是老师一来,马上鸦雀无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 ―― ―― ―― ――</font></b></h3> <h3> 老师的课堂管理十分了得,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h3><h3> 老师的天职是传授知识、传播真理。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要求同学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并形象比喻:不能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铭记在心并奉为终身的座右铭。</h3><h3> 老师很温暖。林珍姐同学回忆,轮到值日晚一点放学回家,路上有坟墓,女同学们很害怕,老师告诉她们,人是最大的,不要怕。远路的石庵阿姑仔不轮值日,老师特意让她每天提前放学回去。林秋莺同学回忆,她小时候身体不好,有时缺课老师怕功课跟不上,利用中午和放学后的时间给她补课。我回想起,老师经常给因请假缺课的同学及时补课。</h3><h3> 老师很开明,经常告诉同学们,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老师从来没有训斥过同学们。记得仅有一次因为玩过火了,老师大发雷霆骂林绍意同学也是他的弟弟,以儆效尤。</h3><h3> 对于个别不听话的学生,老师唯一的“惩罚”手段是“留下来”批评教育。同学们如果晚回家了,家长都会问:是不是被老师留下来了?</h3><h3> 老师的家访工作十分到位。每个学期末,老师必定带着学生的成绩单,挨家挨户家访,恰当地表达对学生的批评和表扬,介绍学生在校情况和需要家长配合的有关事宜。</h3><h3> 有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老师三番五次前往动员家长,让孩子复学。</h3><h3> 老师家访时,往往由乖巧的学生带到当地其他同学的家会见家长。我最怕老师家访,往往得知老师要来了就躲起来;又总是喜欢第一时间看成绩单,沾沾自喜。</h3><h3> 印象中,我每次考试成绩似乎都是100分,老师经常在班上表扬,也在家访时表扬。以至于家父怀疑我这么不聪明会念书,有一次问我是不是真的呢?正是由于老师的激励,从小树立了我的信心!</h3><h3> 有一段时间我飘飘然起来了,乃至于一度成绩下滑。老师在班上不点名批评,以上关于要虚心,不能象芦苇和竹笋的话,其实是针对我的,因此我印象深刻,不敢忘怀。</h3> <h3> 上“大学”前夕,承蒙芹林大队推荐去芹林小学代课,有幸与林绍达老师短暂共事一段时间,并共同出席“粉碎四人帮”后首次全县教育革命积极分子代表大会。</h3><h3> 在代课时,才听到同事林世贵老师说,我当年拖欠一些学杂费,又不符合减免条件,是由林绍达老师个人代垫的,他自己从来没有提起过。我这才回想起,很多时候老师有在班上催收学杂费,但从来没有个别催讨,结果都不了了之。我家不是耍赖,当年实在是太穷了交不起啊……</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以下是1977年我和老师参加粉碎四人帮后首次全县教育革命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时的照片。</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 前排中间是林绍达老师,老师左边是本人。</b></font></h5><p style="text-align: left;"></h3> <h3> 林绍达老师是千千万万被誉为辛勤园丁的小学老师中的一位。作为学生,在我的心目中,他是最杰出的!</h3><h3> 他把整个身心都扑在教学上,在当年艰难困苦的办学条件下,把貌似枯燥的教学生涯,谱写成一首首诗、一曲曲歌。他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把他的学生放在心里。他的自觉自律行为,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也必将汇聚成千千万万敬业的小学老师的一座丰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 ≈ ≈ ≈ ≈ ≈ ≈ ≈ ≈ ≈≈ ≈</b></font></h3> <h3> 英雄不问出处。写作本文时老师告知,他初中毕业师范没考上,领导问他想当干部还是当老师?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当老师。教我们时,他拜科班出身的林爱治、李天秋为师,边学边教、边教边学。<br></h3><h3> 这也唤起了我的记忆,老师那时候,几乎每天都从田头初小本部往返。<br> 学历和水平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可以类比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功底固然重要,但贵在能够与实践相结合。忽然忆起老师当时教的《人有两件宝》儿歌:</h3><h5><font color="#ff8a00">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用手不用脑,工作做不好;用脑不用手,空想一大套。用手又用脑,工作做得好。</font></h5><h3> 说白了 ,如果学问很大,但不肯用心教书;或者学问不大,又不愿意认真学习,必定误人子弟,学生以后怎么会记得起来呢?</h3><h3> 学生的自身状况另当别论。</h3><h3> 回想起55年前老师的教学情形,是多么的丝丝入扣、浑然天成。我十分敬佩老师的虚怀若谷、学习和钻研精神,深刻理解老师关于虚心的深邃内涵!当然,更重要的是契合了教育的真谛:</h3><h3><br></h3><h3></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b></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本幅照片和“老师您辛苦了”图片来源于网络</b></font></h5> <h3>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上了多所学校,承蒙许多老师的教泽和恩惠,但作为启蒙老师,我之于林绍达老师,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半个世纪以来都不能忘怀!我在少年时就发愿:此生一定要报答林绍达老师。但作为一介书生,我又能报答什么呢?</h3><h3> 我想我的尊师情结,源于对林绍达老师出自内心的敬重。</h3><h3> 我想我能做的,最重要的是铭记老师的教诲,至今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理由,但立志永远保持虚心,担当好生活赋予的角色,即便不能为老师争光,至少也应不辱师门!</h3> <h3> 写作本文的用意,在于感谢师恩,更在于弘扬师德!</h3><h3> 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h3><h3> 一是在社会评价中,实际上把教学成绩和升学率作为重要的乃至于主要的标准。且不说学生的状况参差不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据概算2018年全国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为50%,意味着一半的学生从此走上社会;高考录取率为80%,意味着20%的学生从此走上社会。如果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就损害了无望升学的学生的权益;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成绩上,就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背离了教育宗旨,背离了师道本义。这虽然不能归咎于学校、不能归咎于教师,但对于师德的亵渎,却是显而易见的。</h3><h3> 正因为如此,林绍达老师当年忠诚于教育事业、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尚师德,才弥足珍贵、值得弘扬!</h3><h3> 二是在当前的功利社会里,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情景,很少人有兴趣去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以前每年高考过后的“谢师宴”,请的都是毕业班的老师,很少见到请以前千辛万苦打基础的老师。当然,毕业班的老师应该请,宴请老师也不是报答师恩的唯一方式。但社会对于小学教育、基础教育的忽视,却是不争的事实。</h3><h3> 林绍达老师当年勉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就说到了“万丈高楼从地起”这一质朴的道理。</h3><h3>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学校教育,社会上存在的许多问题,多少都有学校教育的因素。由于学生以德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不牢固,近年来媒体公开报道的个案中,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学生、有才无德的“白眼狼”,乃至于极少数无德无才的“垃圾人”,社会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如不改变,必将继续为此付出惨重代价!</h3><h3> 也正因为如此,林绍达老师忠于职守、淡泊名利的师德风范,才值得称道。小学教育和小学老师,才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h3> <h3> 小学教育,尤其是初小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在于:</h3><h3> 八、九、十岁的学龄初期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期先入为主的印象,深刻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至于人生的走向。全面贯彻因应国家战略和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大纲,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试金石。</h3><h3> 从以上的回忆中,我领略到林绍达老师是在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培养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h3><h3> 他通过知识的传授,传播着真理的光辉、开启着孩子们的智慧、引领了孩子的认知,从而奠定了孩子今后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从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重视教科书、重视基础教育中,理解其重要意义。</h3><h3> 他因地制宜通过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孩子们理解了世界的多样性、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界奥妙的兴趣,从而鼓舞了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反观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在应试教育的掣肘下,许多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列入考试的主要科,忽略了所谓的次要科(有的学校压根儿就没有开设),令人痛心疾首!</h3><h3> 那时候,他一再教育我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他以自己关爱学生的知行合一的师德风范,让同学们感受到世道的温暖、世界的美好。</h3><h3> 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对教学工作的高度负责任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诠释了生活的真谛。并以言传身教的实际行动,给孩子们上好了人生的第一课!</h3><h3> 写作本文的用意还在于提请人们:</h3><h5><font color="#010101"><b> 当我们关注义务教育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感受到了学生课业的日益繁重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千肠百结时;当我们关注高中阶段的最后冲刺,乃至于是事关孩子前途的背水一战时;当我们有幸徜徉于大学的校园,领略了知识的海洋、俯瞰了自然与社会的广袤时,不要忘记孩子启蒙时期的点点滴滴!不要忘记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奠基之力!不要忘记小学低年级老师的造化之功!</b></font></h5><h5><font color="#010101"><b> 如果孩子的基础教育不牢固、人格修养有缺陷,将造成难于挽回的严重后果。</b></font></h5><h3></h3> <h3><font color="#ff8a00"> 以上描写的,是我初小时的情景。转眼间,我的孙儿下个学期就要进入小学一年级了。衷心祝愿他和他的大哥哥小哥哥、大姐姐小姐姐们,能够得遇象林绍达老师那样的明师培育茁壮成长!也虔诚的祈愿我这些跳跃的文字所要表达的尊师情怀,能够化作满天星斗,映照祖国的灿烂天空!</font></h3><h3></h3> <h3> 学生的成长成才,取决于社会环境、各方面条件和个人造化。我们这些同学中,虽然未见有当前世俗公认的大富大贵者,但我们都记得老师的关爱,对严肃的生活不敢懈怠,努力的挺起胸膛做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附录一:三界读书时的同学</b></font><b><font color="#ff8a00">名单 </font></b></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当时没有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的硬性规定。林绍达老师说,第一学期<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学生总数是72人,</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后来有中途辍学的、中途插班的,实际人数更多。</span><br></h5><h5><font color="#010101"> 以下名单,是根据老师和部分同学回忆整理的,还会有出入。请当时的同学和知情人补充更正,本文将陆续完善。</font></h5>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绍意、林绍焕、林光华、林元美、</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林建平、林世云、林文富、林绍栋、</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林文清、林国添、张仲仁、张进益、</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张新团、张洪耀、张洪贵、陈顺富、</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陈德富、陈献忠、陈美芳、陈明善、</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陈庆明、陈全凤、陈桂珍、陈春其、</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陈德松、陈益开、蔡再兴、陈少芳、</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陈元德、陈福林、陈玉太、徐耀发、</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徐宗富、陈伯金、陈金族、陈玉泰、</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陈永梅、陈云珍、张金珍、林信芳、</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林信坚、林子夏、林胡平、林楷新、</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林绍芹、林绍清、林松苍、林洪应、</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林春烟、林兰烟、林茂健、林珍姐、</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林秋烟、林美琼、林秋莺、</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林</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国清</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林绍兰、林永禄、林素兰、</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林庆秀、</span></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林玉盛、林金森、林仲</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悦</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林其</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帐</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林金华、陈玉霞、林同清、</span>林文贵、</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元钟、陈德盛、陈碧华、林碧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加辉、蔡瑞发、石庵阿姑仔、</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田厝国森一小女妹、</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瑞明、林茂贵、林明烟、林茂栋、</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茂山、陈金族、陈永福、陈元章、</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元珍、徐锦文、林福全、林美容、</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有张厝德发一个小妹。</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以下是初中毕业时的合影,小学的部分同学在场。前排左二是本人。因为我手在扶钢笔,当年照相的师傅说,我有独特的风格。</font></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附录二:</font></b><b><font color="#ff8a00">三界殿与瑞义祖师的传说</font></b></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95f2zer?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v=5.0.2&share_user_mpuuid=7e0ce0bd8327f38710a148275a79d02f&v=5.0.2&share_user_mpuuid=7e0ce0bd8327f38710a148275a79d02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网页链接</a><<<三界殿与瑞义祖师的传说<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后 记</font></b></h1><h3><font color="#010101"><b><br></b></font><font color="#010101">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林绍达老师提供背景资料、老照片和部分学生名单;林世贵老师特地拍摄三界的照片。<br></font><font color="#010101"> 林建平同学提供部分同学名单和三界课钟的记忆、林珍姐同学提供富有价值的细节和部分同学名单、林秋莺同学帮助回忆并提供部分同学名单、林文清同学帮助回忆、陈少芳同学提供线索。<br></font><font color="#010101"> 本文的征求意见稿在微信芹林村民群、教育促进会群和朋友圈里分享,读者有同感无异议。<br></font><font color="#010101"> 张锦峰老校长和苏煜煌老师也提出宝贵意见。 在此,一并致谢!<br></font><font color="#010101"> 在印制美篇书之前,系统提示还差4页,本想请南山的陈加富老师結笔。偶然想起顺便记录三界殿和瑞义祖师的传说,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挑明了弘扬师德的公义,以慰藉林绍达老师的不安。<br></font><font color="#010101"> 由于年代久远、本人的知见水平有限,不周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祈读者海涵。</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