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语文教材全国统一</b> 按照教育部相关通知的要求,2019年9月新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的三门课程,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必须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br> 这一通知,将终结各地教材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br> 新版部编教材,从2017年9月部分地区开始试用,一直到今年9月全国统一,这一过程历时了三年多。<br> 我们这里已经使用了新教材,改革后的语文教材长这样: <h3><font color="#010101"> 新教材还增加了日积月累栏目,内容基本是传统文化的经典:《老子》、《左传》、《韩非子》等等,鼓励孩子阅读和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还有《我爱阅读》栏目,精选优秀文章,扩宽学生的视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语文老师也一再要求,增加课外阅读量,还给每位小朋友发了阅读存折:</font></h3> 其实每天10分钟、20分钟的阅读,这个要求本身并不高,关键是要长期坚持,养成阅读的习惯。<br>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古诗文的篇幅大幅度地增加了。<br> 一年级到六年级,旧教材古诗词69篇,新教材增加到128篇,几乎翻番。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高中必背古诗文从14篇增加到72篇,是原来的整整五倍。<br> 这次语文教材改革的目的,你看懂了吗?<br><b>2.语文教育改革趋势</b><br> 部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曾这样介绍这次教材编写的思路:<br><b> 语文教学的病症在哪里?……就是读书太少。</b><br><br> <b>药方是什么?(在语文教材)编排下猛药。</b><br><br> <b>统编本语文教材有什么特色?最主要的就是“读书”为要。新教材专治不读书。</b><br><br> <b>考试倒逼你读书。</b><br><br> 新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每学期必读的有2部,另外供学生课外延伸阅读的,有二至四部,这个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量也可以灵活安排,处理成“2+2”或者“2+4”。<br> 温儒敏教授建议,教师在课文教学中采取“1+x”办法,即将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课外阅读文章,目的是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 <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h5>上图为七八年级的名著阅读目录,其中增加了专题探究,驱动学生进行集体阅读,集体探究。</h5></div><h3> 以前关于课外阅读还有争论,有观点认为,读课外书会耽误课堂学习的主业,是邪魔外道;有观点则认为,爱读课外书的孩子长大才有出息。</h3><h3> 今后这个争论不会再有了,家长们别再说什么孩子太忙,都在应付考试,哪有时间读书。将来,孩子不阅读课外读物,你连考试都应付不了!</h3><h3> 不仅不读书是问题,阅读速度慢也会是问题。</h3><h3> 教材改革后,很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将温教授的话裁剪为“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而实际温教授的原话是:“高考是选拔考试,必须适当拉开分距,还要考阅读速度,有15%的人做不完是正常的”。</h3> 按照这样的说法,学生不仅平时阅读量要大,还要在考试中读的速度快,理解快,消化快,这就必须要在平时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做到。<br> 以前都是数理化使用题海战术,将来语文不刷题,你就会成为那15%做不完试卷的人!<br> 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数学将适当降低难度,英语将逐渐实施多次考试,取最高分计入,唯有语文,将会大幅提高考试的难度和广度。<br> 未来,拉分的可能不是数学,而是语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将会被扔进故纸堆,取而代之的,是“得语文者,得天下”。<br><b>3.为什么要提高语文的地位?</b><br> 最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横空出世,而且是在央媒CCTV的黄金时段播出,再加上还有早一点的《舌尖上的中国》,我们是否可以看出些端倪?<br> 这些节目的共同点就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过去,中国国力孱弱,国人普遍对中国文化不自信,所以才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说法。<br> 80、90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中,中国还在发达国家后面奋力追赶,所以普遍多少都有些“崇洋媚外”的心态,总会 有“国货好不好”、“是不是外国的月亮更圆”、“要不要过洋节”这样的争论。<br> 但是随着中国近40年的发展,国家实力越来越强,我们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接下来,除了朝着第一的宝座迈进,我们还需要做什么?<br> 古时候,我们形容一个朝代强大,会使用“近者悦,远者来”的表述。<br> 要想达到“近悦远来”,取得认同感,只有发达的经济还不够,靠军事、政治这样的硬实力也不行,必须依靠文化软实力。所以,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强大之后,就要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 美国有美国梦、好莱坞,德国是严谨的“工匠精神”。中国呢?五千年的文明史,优秀的东西很多,但是发掘还不够,宣传还不够,国际认同还不够。<br> 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文化输出。让其他国家承认你、佩服你,对你心悦诚服、五体投地,才能进而成为利益共同体。<br> 进行文化输出,我们自己首先要加强文化自信,所以势必要加强中国优秀文化对学生们的教育和熏陶。<br> 现在的中小学生生活的环境和80、90们不一样,他们从小生活在衣食富足、快速发展的国家,天然就认为中国是强大的,中国文化是优秀的,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是从小就有的,这个感觉,和80、90们是不一样的。<br> 未来二十年,当现在的小学生们——浸润在中国优秀文化中的孩子们长大后,还会有什么崇洋媚外么? 他们会像汉唐时期的国人一样,带着无比的自信,代表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享受着“近悦远来”的荣耀,是不是很有画面感?<br> 所以,不断地大力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是国家战略,未来中国优秀文化的分量只会越来越重,绝不会被削弱;相应地在中高考,语文的分量只会越来越重,绝不会被削弱。<br> 这是国家意志,你必须要看懂,看不懂就要吃大亏。<br>以后,再要有哪个孩子地震被救后说“我要喝可乐”,这事新闻都不给你播,如果这个孩子说“我要喝农夫山泉”,成为农夫山泉男孩,这个可以给你播。<br> 开个玩笑,但道理就是这个道理。<br><b>4.结语</b><br> 看了上面的分析,相信家长们的大目标已经很明确,不会再跑偏了。<br> 将来,高考最具区分度的科目可能会是语文,题目难度最大的,可能也是语文。但是对于阅读积累足够多的学生,比如武亦姝,语文可能很简单。 就这样,阅读量大的孩子和不阅读的孩子,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这差距体现在中考,可能是重点和非重点,体现在高考,可能是名校与非名校,可能是一本和二本。<br> 我觉得,以后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了:第一,大量地背诵古诗文,第二,大量地课外阅读。这两件事不做,你就会被抛弃。<br> 从现在开始,家长们要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如果还在执迷不悟地报奥数班,那真要输在起跑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