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趟南京之旅犹如穿越了一次时空。无论是走出总统府,攀上中山陵,还是走出明孝陵,登上中华门,都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我需要镇静一下,四顾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都市,才能把自己拉回到现实世界中。南京,这座十朝故都就是一座记忆的城市,在这里可以与历史交谈,对于我这个业余历史研究爱好者来说南京是一段往事,不是一种现世。</h3> <h3>南京城故事太多,本文无意讲此事,只想从两次异样的经历说开去……</h3> <h3>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那天,天下着蒙蒙小雨,正应了参观的心情,老天爷就是善解人意。由于大屠杀纪念馆是免费开放的,所以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需要排队进入。从场馆的门口开始,在不同位置对参观者都有提示,要求大家静穆,不要乱拍照,以示对这段沉重历史的哀悼。这件事情本身就很奇怪,一个人在什么场合产生什么行为,本来应该是自发的,可偏偏对于中国人需要明示。就像世界上很多地方会额外用中文写着"请勿xx"。在一座屠杀纪念馆中,应该不会再有奇葩行为出现吧。特别担心遇到有人发笑,那我会上去抽他。幸运的是总算没有遇到笑逐颜开的人。因为场馆的设计和氛围,再加上这一段本来就无比沉痛的历史,可能抑制了人的笑神经。</h3> <h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一座占地18,000平方米,经过三期修建而成的巨大场馆。场馆的宏大凸显了这段历史的重要性,而那些静静躺在路面上的白色鹅卵石,象征着一个个逝去的生命。黑色和灰色是它的基调,不断提示着我们这段灰暗的时光,悲惨的历史。与所有博物馆一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运用了很多现代化手段使场馆展示的内容更加生动,使参观者对那段历史有更好的认知与体会,而不至于被枯燥的史料淹没。</h3> <h3>由于参观者很多,都排着队缓慢前行参观。那些史料使我着迷,所以看的速度比别人慢很多。行走的过程中又沉浸在对场馆设计的观察与体验中。虽然对这段历史早已了解,但是那些珍贵的史料还是令人兴奋不已,很多图片都是第一次见到。</h3> <h3>就在我低头弯腰看墙下方的一张照片时,忽然感觉屁股后面热乎乎的,以为碰到了谁,便侧身躲开。可是很快又有了同样的感觉。于是我直起腰转过身来,看到一个胖乎乎的中年男人站在身后。我一下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心中不禁有些愤然。他若无其事地看墙上的图片,一会儿便转到队伍的另一边。虽然人们排着队有些拥挤,但还不至于人贴人,而这个男人总往女人身上贴,他在队伍的另一边又贴上了一个女人,这证实了我刚才的判断。大约是因为这里比较昏暗,人多而拥挤,再加上是免费场所可以天天来,便成了这类人活动的好地方。也许这类人是生理或精神有问题的人,如果在一个平常的公共场所,也许,我对他们仅仅是侧目而已,而在一座大屠杀纪念馆里,这样的行为令人愤怒。我克制了让保安揪他出去的念头,回过头来又沉浸在我的历史之中。</h3> <h3>到了纪念馆的二层,有一个纪录片放映厅坐满了人,我找了个位子也坐下来。影片刚刚开始,坐在旁边的一个男人的手机忽然响了,他在微信中和对方大声聊着无聊的话题。这时身后一个女人的电话也响起来,大概是她的同伴在找她,于是她也大声说起来,用我熟悉的四川方言。我顿觉心烦意乱,也听不清银幕上的内容了,真恨不得扑上去用胶布封上那几张臭嘴。好在这些人在我采取行动之前便离去了,因为他们对放映的内容毫无兴趣。</h3> <h3>由于场馆里的人毕竟很多,所以还是有些闹哄哄的,时不时传来孩子的叫声,总觉得跟一座屠杀纪念馆的氛围不太相称。走出纪念馆的时候,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好像刚刚看完了一部电影,将电影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对比,他们有什么异同呢?同者,他们脸上都写着麻木与无知,异者,今人脸上多了一些狡黠与圆滑。和许多人的疑惑一样,我也常常思考那些虽然手无寸铁,但人数众多的集体中国人,为什么会心甘情愿被十几个甚至几个日本兵押解着走向死亡却毫无反抗之意?而那些在屠杀中幸存下来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有临危应变的能力。我们这个民族最缺乏的就是逆向思维和反思精神,有的恰恰是葬送生命的集体盲从精神。这其中有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顽疾,一定不要做出头的椽子,出头的鸟,须与众人保持一致。我们的文化中大多数时候是不鼓励反抗精神的。当然更主要的是制度上无法逾越的缺失。</h3> <h3>隐于青山的中山陵庄严宏大,肃穆宁静,只是由于参观人群的喧嚣而热闹起来。从山底的博爱坊沿着392级石阶怀负庄严崇敬之感拾级而上。在陵墓台阶不同高度的地方有两处摄影点,工作人员拉人拍照,说是免费赠送一个有正反两张照片镶嵌的小钥匙链儿。我心里正在纳闷,被人群推到了相机旁,于是稀里糊涂照了第1张,工作人员指引我到上边的第2个摄影点拍第2张。待到山顶往钥匙扣牌儿里装相片时,工作人员竟给我拿出两张塑封的7寸大照片儿来,说是20块钱一张,我不禁哑然,原来坑在这儿。我要求把钥匙链儿的两张小照片儿给我装进去就行,大的不要。看着柜面上写着"钥匙链免费,大照片自愿购买",估计这是中山陵管理处安排的创收花活儿,因为那些工作人员不像一般商贩那样卖力和勉强顾客。再说像这样的所在,应该也不会对一般商贩开放。工作人员确实没有为难我,二话不说直接将我的两张大照片儿扔进了废纸篓。</h3> <h3>看着自己的照片被扔进垃圾桶,心中虽有不悦,但也毫无办法。就像你的脸每天都被扫描,你的身份证经常被查验一样无可奈何。在西方所有技术研发上有可能与人相关的障碍在中国都没有,因为中国人可以毫无下限被拿来使用。我的一位德国朋友研发超市自动付款系统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不能通过人脸识别来完成付款,因为人脸属于个人隐私,不能随意动用。厉害国厉害了,看来中山先生的利用价值还是大大的,无论生前死后。</h3> <h3>到了山顶的纪念堂和墓室,分散的人群又聚拢在小小的空间里。那纪念堂中间立着一块两米左右的大牌子,上书硕大的"请勿拍照",不可理喻的是绝大部分参观者视而不见,拿着手机不停拍。旁边那位工作人员似乎也早就习惯了,并不去制止这些拍照的人,如果每天这样工作,他怕是早就累死去陪孙先生了,也就只有顺其自然了。一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有什么办法的样子。</h3> <h3>随着拥挤的人流在圆形墓室里绕着那石质棺盖上孙先生的雕像走了一圈儿便出来了。我走到纪念堂外面正对着堂中先生那座坐像凝视许久。两侧有一些花篮,先生凝视前方,泰然而坐。我始终认为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英雄,无人出其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皆不能与其比肩。那些帝王无论功绩多高,个人多贤明,他的主观意志是维护其个人统治; 而孙中山先生的理想是实现与民享国,民为国主。他不仅彻底颠覆了一个中国几千年沿袭的积重难返的旧制度,而且创制了世界上唯一的五权宪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民五权"展现的是一个人类的共同理想,大同世界。亚洲第一个德先生的国家由他缔造,中国有幸成为了这个第一。不幸的却是,它也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夭折了。</h3> <h3>在我心潮起伏之际,侧眼望进堂中,看到排队等候的人群中有两个极不协调的人。这一男一女在塑像的侧下方向先生深深鞠了三个躬,在那一群木然的睽睽众目之下。我感觉到了这两人内心对先生的敬爱之意;就像也能感觉到那边那群人中多数不过是来凑个热闹,到此一游,点卯打卡留个影的一样。我站在原地也深深鞠了三个躬,旁边有个男人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看,可能看我的兴趣大过中山陵。</h3> <h3>那天下午给先生鞠躬的大概仅此三人。那天,我鞠了两次三鞠躬,一次在中山陵,一次在十九路军的纪念碑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