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真实

江晓丽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建省第四届“明师之道”小学数学多版本教材深度学习观摩研讨活动有感之二</h3><h3> 第二天上午的课,是图形的测量部分内容,属于同一单元的内容接龙,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面积》。</h3> <h3>  相较于第一天的课堂,有了更多说理的味道,开始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发展。</h3><h3> 比如第二节课,教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拿着自己的学习单上台,边指着图边汇报自己的想法,我想,几何直观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h3><h3> 教师没有进行线性引导,而是让有不同想法的孩子们依次展示他们的想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其他孩子倾听、理解和评价,让孩子不仅关注自己的想法,而且理解、比较和认识别人的想法。</h3><h3> 我认为这都是在培育有效的学习方式。</h3> <h3>  第三节课,是一位高级教师,话语体系里更多地关注了说理,从她的教学语言里可见一斑:</h3><h3> “加的道理是什么?”</h3><h3> “除以2的道理是什么?”</h3><h3> “有不同的想法吗?”</h3><h3> “他有没有真正读懂你们是怎么想的?”</h3><h3> ……</h3><h3> 而且,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将四种方法进行联系,</h3><h3> “这四种方法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h3><h3> “有没有一样的地方?”</h3><h3> 展现了教师对解题思路的深入思考和成熟的课堂教学素养,值得学习。</h3> <h3>  作为观课者,完全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压力的我,在十分松弛的状态下,对这节课,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思考。</h3><h3> 第一个思考是,追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建立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结也是非常棒的,可以让思路更开阔、更灵活。但是前提是建立在学生能够完全明白或者说吃透的基础上。</h3><h3> 教师在介绍第一种方法时,因为个别学生的发言就迅速将公式搬上了黑板,认为学生明白了除以2是因为2个梯形合并存在倍数关系就OK了。关于为什么要上底加下底并没有关注,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两个梯形等高也完全没有提及。当然,可能恰恰因为这个比较简单,教师认为没有必要纠缠。可我以为不然,倍拼法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思路,但是倍拼法为什么可以,恰恰是因为梯形与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存在某种对应关系,才可以借助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求出梯形的面积。</h3><h3> 好吧,如果说在第一题里前后边长的对应关系的存在感确实不那么明显,那么,第二题里,对应关系的存在感一下子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第二种解法是等积变形。前面一题孩子们牢牢地记住了除以2是因为面积之间存在2倍关系,这道题里为什么要除以2,孩子们完全找不着北,几乎集体懵圈,老师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引导出来,最后老师不得不自己指出了。</h3><h3> 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在前一题里,老师你只让我关注面积的倍数关系了哈,没有引领我关注边长之间的对应关系哈,没有告诉我谁变成了谁哈。</h3><h3>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局限于呈现方法、找到结果就行,而是必须要说清楚道理,需要关注更本质的关联。试想,如果在第一题里关注了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和等高的情况,到这种解法里,孩子们是不是也会将目光关注到必须沿着高的中点剪,才能像这样拼成平行四边形,从而观察出除以2是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梯形高的一半。</h3> <h3>  章勤琼教授的点评里提到了这样两点,一点是何谓转化,即将未知的或者说不能解决的转化成已知的能够解决的问题,他观察到有的学生只是在盲目地分割重组,并没有转化的意识,比如有的孩子将梯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转化。第二点就是转化为什么能解决问题,就是因为转化前后那些边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才能建立联系,解决问题。</h3><h3> 你知道吗?当教授提到对应关系,当教授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时候,那种认知契合的小小虚荣感还是很棒的哦!</h3> <h3>  再来说说第二个思考,是关于汇报方式的问题。与第二节不同的是第三节课老师将四种做法的图都贴在了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在座位上讲解。个人觉得,在交流自己想法的阶段学生是需要看图说话的,这样指向更明确、更具体,有助于说清楚自己的思路,更有助于其他孩子通过看图听话理解这种思路。尽管数学学习总是从具象走向抽象,但是这个中间是需要过程、需要交流、需要时间、需要思考的。</h3> <h3>  三节课毕,互动研讨环节的主持人罗帅出场了,三位嘉宾本想给东道主一个好评或者说漂亮的面子,因为的确比第一天质量高,可是罗帅没有要这个面子,而是主动撕下面子,只给出了“满意”和“不满意”两个选项,逼问出了个“基本满意”,逼问出了嘉宾们真实的想法和有效改进的真诚建议。</h3><h3> 必须为罗帅点赞,因为看似撕下了面子,实则收获了真研讨、真建议的里子!这种真实,这份格局让我钦佩!</h3><h3> 这还不够,罗帅总结时说道:“如果我是孩子,我可能会问‘老师,他为什么那么做,能不能让我知道?能不能不要加那么多戏,给我时间,让我想想吧。’”</h3><h3> 看,这就是一名省教研员关注的视角——儿童视角!</h3><h3> 关注儿童的学习体验,才是课堂里最重要的事!</h3><h3> 罗帅,真的挺帅!</h3> <h3>  课堂真实,研讨真实,总结真实,这一系列关注真实的追求也触发了我,说出了自己的认知,也许观察和记忆不够全面,判断和认识有失偏颇,但,这是属于我的真实!</h3>

梯形

学生

平行四边形

关注

想法

教师

真实

孩子

除以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