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极点到极点——一个单身女子的极地穿越(中)

筱冰2012

<h3>夕阳下的Franz Josef Land荒岛</h3> <p><br></p><p>&nbsp;&nbsp;&nbsp;&nbsp;从极点到极点——一个单身女子的极地穿越(中)</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文字&nbsp;&nbsp;&nbsp;摄影/马&nbsp;&nbsp;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制作/&nbsp;&nbsp;筱 冰</p><p><br></p><p>  如果说南极的标志是企鹅,那么北极的标志就是北极熊了。</p><p><br></p><p>  在赴北极浩瀚的太平洋的航程中,在广袤的冰原上,偶有看见隐隐约约有个小黄点出现,可爱的北极熊终于蹦出来了,此时,各种"长枪大炮"对准了北极熊,阵阵喀嚓声不绝于耳。 </p><p><br></p><p>  10年前这里原本是一整块冰层,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破裂,大量冰河出现。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层融化速度加快,北极熊的“传统领地”受到严重影 响,它们不得不到更远处寻找食物,漫长的海上跋涉导致少数北极熊因精疲力竭而被淹死!虽说北极熊也算游泳能手,但它们其实最擅长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游。而且,漫长的海上寻食路导致它们精疲力竭、体温降低、抵抗力相当虚弱,如果碰到海里的大风浪,就很容易被淹死在海里。可怜的北极熊们已经成为世界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了……</p><p><br></p><p><br></p> <h3>奥运旗徽</h3> <p><br></p><p>  想到此,内心一阵难受,语塞。  </p><p>  我们一路向北,还是这艘巨大无比的Yamal号破冰船似乎不会累地一直向前,进入北极圈以后,5-7米厚的冰层,不断地撞击在大船上,我们紧张地等待着到达盼望已久的终点,GPS定位仪显示告诉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北纬90℃——北极点,地球的最北点,也就是地球的最高点。</p><p><br></p><p>  我们放声高喊着,嘶声裂肺地呼叫着,日夜冒着生命危险的破冰航行终于到达目标。但此刻,我们被破冰震动得仿佛还在梦中似醒非醒,可那的确是真的,我的双脚终于站在了地球的最高点北纬90℃——北极点。</p><p><br></p><p><br></p> <h3>  路易斯北极点冰河游泳的一行人</h3><h3> 路易斯右一</h3> <p><br></p><p>  举船欢呼,我、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南非人等等各自取出了自己国家的国旗,血浓于水,我们自豪地代表着自己的祖国。我为中国人留下了千古的印证,鲜艳的五星红旗再一次随着我多年的努力,飘扬在北极点上空。国家的荣誉,内心的喜悦、骄傲、自豪,已无法用言语形容,只有无比的激动……</p><p><br></p><p>  去北极点,与北极有着很大的不同,去格林兰岛,我辗转各种大小飞机6次,是我乘坐过飞机连等侯时间最长的一次,整整67个小时才到达北极的起点加拿大的一个小荒岛上,哪里居住着爱斯基摩人,在阿拉斯加北部居住着因纽特人,但他们已经和我们过着一样的现代化生活,他们穿着和我们相同的衣服,他们有超市、有网吧等,与世界接轨,如今全世界都变成了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了。</p><p>  而去北极点,风险大,费用高,它是用勇气和生命的慷慨赠与而来完成的。&nbsp;</p> <h3>上午10点,也在北极点跳入冰河</h3> <p><br></p><p>  在北极点,为了挑战一下自己的生理极限,也为了尝试一下这一生一世的体验,我鼓足勇气跳进了世界上水温最冷的冰河里游泳,虽然寒冷刺骨,万箭穿心,我挣扎着游了两分钟,整个人差点成为冰雕,但毕竟挑战成功了。这次游泳成功既是胜利也是悲剧,因为它标志着我一个普通人也能在如此险恶条件下游泳,也显示出北极变暖冰河破裂消融,已能让人游泳这个令人可悲的事实,而这次游泳在10年前是不可能进行,这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毁灭性结果……</p><p><br></p><p>  后来才无意中发现,据现在所保留的记录记载,我竟然是第一个在北极点游泳的中国女性!好激动!</p><p><br></p><p><br></p> <h3>中国女性</h3> <p><br></p><p>  其实到北极和南极并不是很难,以前我不懂,以为很难很难。北极圈里有8个国家,就看你去哪里了,冰岛还是格棱兰岛?如果你想着难,试都没试过,那你怎么知道难?&nbsp;</p><p><br></p><p>  在这次北极点行程中,有一对美籍华人夫妇,男的95岁、女的93岁,在美国定居了60多年。看到他们这么大的年纪了,在生命的尽头即将来临之日,他们对人生仍那么执着,仍那么顽强,我深受启发。站在北极点上的那一瞬间,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到南极点去!不管怎么艰难,也要为自己的"两极点"之旅画上一个完整圆满的句号。</p><p><br></p> <p><br></p><p> 北极点归来之后,我给自己几个月的休息时间,同时也为去南极点做准备。</p><p><br></p><p> 通过查询得知,去南极点,危险更大、费用更高,而且南极点基本上不对普通探险者开放,当时去南极点的名额已满,因为气候的恶劣变化,往往要长久的等待,有的五年前就要报名预订了,全世界每年只有十来个探险家可以进去,三年前我就开始搜索信息了,但都没有可能,幸运的是,一位欧洲人因为意外不能前往,我得知后立即预付了去南极点的定金并想尽一切办法最后向银行贷款4万多美金,得到了去南极点宝贵的名额。&nbsp;</p><p><br></p><p><br></p> <h3>在欧洲的最北角仰望蓝天</h3> <p><br></p><p>  有人说我疯了,一个单身女子,背着大包并且所有风险和费用全部自理,恐怕全世界只此一人。但我并不在乎,我不想来生后悔,毕竟我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已经离这个曾经多么遥远的点很近很近了,我不能因为暂时没钱而放弃理想。</p><p><br></p><p>  有人说过:"钱,来来去去,生命走了就永远没有了!" "地球只有一个,生命也只有一次!" 早期时,有一个先驱航海家曾说过一句让我刻骨铭心的话:"Nothing is worth living unless putting your name on the sailing chart!"——除了把你的名字永久地刻在航海图上,否则没有什么值得让你活着!</p><p><br></p> <h3>获雪地马拉松第一名的比利时Marc Dekeyser</h3> <p><br></p><p>  2007年10月30日,从中国出发,经香港到大洋洲、再到南美洲,这也可能是去南极洲最近的线路了,但也要穿过半个地球的四大洲,前往南美洲智利最南角火地岛的彭塔•阿瑞那斯城,那里是通住南极的起点。我从网上订了一家很便宜的旅馆,每天连吃饭才8美金。可这里的风特别冷,特别强,听起来就像是从鬼屋传出来的可怕声,或者像是在机场正中,感到它几乎能把整个小镇的屋顶都掀起来,有几次我自己也差点被风吹走了。&nbsp;</p><p><br></p><p><br></p><p>  尽管这样,我还是止不住心中的兴奋,简直等不及了,到南极点去,毕竟它是世界的至高点啊!梦想就要实现!</p> <h3>他是一个难得的63岁的绅士</h3> <p><br></p><p>  当探险公司的人员赶到我的住所检查装备时,他们很纳闷,所有到南极点的人都住在市区高级大宾馆里,只有我自己住在很难找到山坡上的家庭小旅馆里,当他们发现我的装备根本不足以抵挡南极恶劣的气候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要求下,我又花了300美元租了可以在南极零下50℃抵御寒冷的睡袋、特制大靴子、里外衣服、手套、帽子等。&nbsp;</p><p><br></p><p><br></p><p>  南极洲的爱国者山附近,天气状况很糟糕,常常会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南极腹地的人出不来,我们也进不去。此行我们共有48人,分成4 组,不同目的前往南极。一队是地质金属研究方面的研究员;一队是去攀登南极最高峰文森山的登山队员;一队是南极长跑马拉松运动员;另一队的8个人就是走的最远的,像我一样去南极点探险的。</p> <p>  等到12月12日,天气变得更糟,南极的爱国者山营地暴风雪来临,飞机不能在那里着陆,所以我又被困在了这儿。</p><p><br></p><p> 爱国者山营地就是我们要降落的地方,离我现在彭塔阿雷纳斯市要飞5个小时。从那里再继续飞行8个小时,当然这一切要视天气的变化而定,每每在无奈中我学会了忍耐,尽量让自已的心情平和,随遇而安!</p><p><br></p><p>  当我准备启程的那天,我无法停止流泪,和旅馆的主人告别,谢谢照顾我一个外乡游子在她家度过了等待中最难忘的时光,友谊地久天长。</p><p><br></p><p>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自己想象的困难所打败,更多的时候,我们却比自己想象得更坚强,能走得比想象中的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