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本篇刚刚在美篇平台获“精华”作品🌹</b></p> <p>既然无力攀登五岳,就爬上小山看风景。既然不能到达诗和远方,就脚踏实地珍惜眼前的遇见。</p><p><br></p><p>做人要知足,切莫乱攀比,衡量对比,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心之向往,一处小景也是心灵的驿站!</p><p><br></p><p>仲夏,骄阳似火,空气里浮荡的热风,将气温表上的红线越吹越高,夜半蚊虫的叮咬,夹杂着空调噪音的嗡嗡声。这一切都在光阴的步履中,慢慢让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夹缝中烦躁起来。</p><p><br></p><p>而世间有那么多的美好等着你去经历,还有那么多的新鲜等着你去发现。何不远离喧嚣,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p><p><br></p><p>去拥抱自然,探索未知,让自然、神奇、广阔和壮美震撼你,在放松、愉悦、恬然和静谧中去感受大自然的馈赠,窥见历史文化的厚重。</p><p><br></p><p>若是有兴致,约上三五好友,趁着假期,趁着黄牛寨正处在开发期,来一场穿越时空之旅吧? 去寻找深厚文化的踪迹,感悟历史文化的底蕴。</p> <p>巩义(原巩县)南山,山峦起伏,林木茂密,沟壑纵横,地势险要。古树名木,河谷洞泉,自然景观,丰富多彩。豫西抗战,红色热土,历史文化,悠久厚重。烂漫春花,醉美秋红,一年四季,风光无限!</p><p><br></p><p>一条南山公路的贯通,串连起了巩义南部的米河、新中镇、小关镇、竹林镇、涉村镇、大峪沟、北山口镇等镇的革命老区和旅游景区。通道旁景区美景与溪水、绿树交相辉映,被网民称为“最美公路”。</p><p><br></p><p><br></p><p>跨入新时代,巩义正以水为脉,城水相融,打造生态,和谐、宜居灵秀新城,还青山绿水本来的面目。</p><p><br></p><p>环境的改变,各地游人纷至沓来,以睹这碧绿的水,巍峨的山。穿越五千年浩瀚历史烟云,去寻觅河洛灿烂文明的朝朝幕幕。</p><p><br></p><p>在“最美公路”傍有座历史文化悠久、默默无闻而又神秘山峰。站在上面东可望长寿山,西可见慈云寺,北可眺望中岳庙,南可尽揽五指岭叠翠的山峦。它就是位于巩义新山村的黄牛山。</p> <p>南出巩城,过巩登高速桥,沿"最美公路"一边打听,一边瞭望沿线路牌。过长寿山小南门没多远一座牌房、一颗古树赫然眼前。因古树枝叶繁茂、树干高大粗壮,树下有红色木篱笆人工保护,还有座红墙灰瓦的庙宇,标志明显,所以古树就成了通往黄牛寨最明显的路标了。</p><p><br></p><p>在山口道路旁,见一辆崭新的旅游中巴停靠路边,悬挂的“乡镇旅游"映入眼帘,司机、售票员吹着清凉的山风,依石而坐,像似等客。很好奇,这县级公路也通公交了?</p><p><br></p><p>停车驻足走上前去,给司售敬烟搭讪。攀谈中了解到这是竹林镇的旅游公交,从长寿山发车到黄牛寨只需2元钱,可谓“物美价廉"。</p><p><br></p><p>还了解到,如今的新山村已隶属竹林镇。由于黄牛寨过去鲜为人知,比较诡秘,人迹罕至,而其历史发展轨迹还不清晰,谜雾重重,更添加了它的神秘感。大手笔的竹林镇已着手原生态开发黄牛寨,让更多人来探索发现,破解谜团!真是个好消息?</p><p><br></p><p>后来再攀谈的话题,我不说你也知道。在后面的文中慢慢来了解吧!</p> <p>可现在是骑行上山还是徒步呢?正在犹豫,一位淳朴大妈老乡走出村口,声音洪亮,手势到位:“骑着上"!那姿势宛如辽宁舰指挥战斗机起飞的指挥员,铿锵有力。不难想像新山人为有黄牛寨这穿越千年的文物古迹的那种自豪感,多么深厚!</p><p><br></p><p>骑行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路两边山石犬牙交错,红土山石铺就的道路坑坑洼洼,目前还没有一段平坦的,大型机械开挖道路的痕迹清晰可见,路至深山有的地方机械无法操作还需人工用最原始的工具,肩扛手锄来完成,筑路的难度可想而知!</p><p><br></p><p>车行至无车路,有处较宽阔的地带,把车子停放妥当,就需徒步前往黄牛寨了。转过一道山弯,山颠古老的黄牛寨门在翠绿的黄栌树丛中己若隐若现,沿崎岖石头小道走上几百米就达寨门之下了。</p> <p>接上文书,与司售攀谈知道,黄牛寨原名黄牛山,亦称黄栌头寨。一种说法是因山势像一头牛而取名“黄牛山”,古人修寨后,就取名黄牛寨了。后面的传说也有另种板本,寨名来源说法不一!</p><p><br></p><p>黄牛寨寨墙和寨门为清代咸丰年间重修,这个是有碑刻记载,已成定论,至于什么时间初建、用途是什么?县志无记载,众说纷纭,尚无定论。</p> <p>一种说法:当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逃至黄牛山东侧,追兵围山搜山,形势万分危急,刘秀自虑不保,忽然天降暴雨,雷声大震,黄牛山南侧百丈悬崖在刘秀身后轰然坍塌,追兵进退无路,顷刻间消灭无余,刘秀得以逃命,刘秀称帝后派人保护黄牛山,修寨墙,取名黄牛寨。</p><p><br></p><p>因没有充分证据为佐证,以及后来重修寨城为官方实施,还是民间所为,未细明详。从刘秀至咸丰年间18oo多年,一座石寨能经历如此长时间沧桑巨变而重修吗?所以笔者认为可信度不高。</p> <p>另一种说法:是一个叫王三双讲述的竹林往事《南走三十里没出村》,主要内容是竹林人建黄牛寨和元廷军抢劫竹林村。</p><p><br></p><p>元至正初年,天下大旱,元顺帝挥霍无度,横征暴剑,民不聊生。廷军粮告急,面对各地义军应接不暇,围村劫粮也成为必然。</p><p><br></p><p>兵荒马乱,竹林人为寻避险之地。由本村的一柳氏员外柳清廉管饭,于次年南山建寨,正月下旬开工,五月上旬就完工了。</p> <p>在旧时农村,这近五个月是农闲时段,又是闹春荒,廷军又要劫粮。修寨又有柳员外管饭,这样参与修寨的人又多又卖力,因此,用了很短的工期。</p><p><br></p><p>黄牛寨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寨门,各门寨墙长度基本都超过500米,高度大都在10米左右,宽约1.5-2米,以山势而建的石屋就有370多间,还有道路,蓄水设施等,工程量很大的。</p> <p>这个山寨从元代建成,历经元、明、清,至今主体工程依然相对完好,其建筑质量在当时应该说是一流的。</p><p><br></p><p>山寨建成后,就成为全体竹林人的庇护所,兵荒马乱,竹林人全体都可到山寨避险。</p> <p>据《竹林李氏记载》里的《始祖遗言》说:“廷军抢不到财物,(就抢人),少者充军,老者充食,人(民)损伤百分之九十以上。”</p> <p>廷军为了抢到尽可能多的粮食,采取了偷袭围村的方式。偷袭是为了防止粮食被藏起来,围村是防止生变以及可能发生的造反。</p> <p>廷军围村抢粮虽是大部队行动,但部队是相对分散的。正因为如此,竹林有一习武之人柳黄牛和三十六名村民,在一次转移中,被十三个廷军包围。</p> <p>柳黄牛与三十六个村民赤手空拳与十三个骑马持枪带刀的官兵搏斗,最终以牺牲二十九人的代价全歼廷军,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毫无疑问!当时竹林的村民也都是习武并有一定的功夫的,他们吃亏主要是当时手中没有武器。如果有武器,一个人对付一个官兵肯定不成问题。</p> <p>柳黄牛率众全歼官兵后,七个活着的人轻伤背重伤上了山寨,村人和廷兵的尸体都未处理。大家以为,廷军发现官兵被杀后决不会善罢甘休,势必进行疯狂报复,来攻打山寨。</p> <p>然而官军没有攻击山寨。山上有水有粮食,寨墙又高又结实,居高临下扔石头,无论多少人都砸得死,官军只有望寨兴叹。</p><p><br></p><p>因为有了山寨,竹林村剩下的村民才摆脱了被官军斩尽杀绝的命运,成功地活了下来。正因为如此,村民才把柳黄牛当成自己的保护神,而把这座山寨叫做黄牛寨。</p> <p>黄牛寨建成后一直有人居住。除躲避战乱,平时居民不多,和正常的村落生活一样,寨下的土地一直由竹林村人耕耘着。</p><p><br></p><p>黄牛寨大清咸丰年间曾进行过修补,西寨门上嵌有码刻,大书黄牛寨三个大字,落款咸丰十年。重修山寨的主事人,应该是当年竹林村遗民的后裔,并对往事知根知底,记忆犹新。</p> <p>清末民初,黄牛寨上仍有不少人居住,居民以竹林人为主。当时寨上不但有居民,而且还有诊所和学校。而学校的教书先生,就是竹林村的秀才李六思。</p> <p>竹林村元代的原住居民有柳氏、王氏、刘氏、李氏、张氏等家庭。元兵屠村之后,依旧在竹林居住的就只有刘氏,亦即柳清廉外甥的一支。</p> <p>刘氏继承了柳氏的遗产,可谓富甲一方。但是继承了柳员外家产的刘员外口碑不好,村里传说他发了不义之财得了许多银子,怕放在家里不安全,就雇民工将其埋到山里,完事之后饭里下毒,将知情人全部毒死。结果天怒人怨,电火雷鸣中山崖崩塌,将藏银全部掩埋,不复再得。</p> <p>刘员外有两处庄园,一在竹林老村,一在蝎子山下。清朝某年夏夜突降暴雨,山洪暴发,两沟洪水合流势如排山倒海,竟将蝎子山下的刘氏庄园瞬间抹平,无一人得以幸免。</p><p><br></p><p>居住在竹林老村的刘氏后裔,人丁一直不旺。最后一名男性刘发枝于1960年前后去世,竹林元代刘氏遗族遂告绝迹。</p> <p>竹林村的原住民李氏,王氏在元廷军劫村之后均未再回竹林老村,而是在青龙沟、八里坡等地耕种田地,战乱时就在黄牛寨上生活。正德年间,黄牛寨的寨主就是原籍李氏后裔李小成。</p><p><br></p><p>大明正德二年《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记》碑阴铭文,十方施主名录中有“竹林沟施主李真、王童、李成、李林、王口、李宣、王举”的名字。</p> <p>新中国成立以及改开以后,黄牛寨周边的地界重新划分,黄牛寨青龙沟划归巩县大峪沟镇,八里坡亦即今之杨树凹荻坡划归小关镇,冷口亦即今日之青龙山野狸沟西的大山谷划归涉村镇,祖籍竹林沟的李、王、张等氏族的后人自然也就不再是竹林人了。</p> <p>如今如果到小关镇、涉村镇、大峪沟镇排查,或许可以找到元代竹林族裔的后人。但除后居竹林的李氏存留的这一份资料之外,巩县地区再无片纸对修黄牛寨及竹林劫难有任何记录。只怕是祖籍竹林的李氏、王氏、和张氏的后人,对他们先祖的英勇事迹早已一无所知了。</p> <p>巩县县志对黄牛寨的修建没有记载,对元廷兵到竹林周边及至东半县甚至是整个巩县劫村枪粮都没有记载。与所谓的正史相对,村夫野老的遗文往往更真实可靠。</p><p><br></p><p>也希望在以后的开发中,专家学者,能发现更详实的佐证,以正视听。(谢谢欣赏)</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15q114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醉美巩义~河洛明珠</a></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95pemub?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美篇四周年】春天的回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