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班STEAM主题活动“奇特的泡泡水”案例分享。

陈忠英

<h3>主题活动名称:如何制作奇特的泡泡水</h3> <h1><font color="#ff8a00"><b>主题活动网络图</b></font></h1> <h3>活动开展年龄:小班(4岁左右)</h3> <h3>活动开展时间:接近一个月</h3> <h3>活动组织者:陈忠英 马晓璐 瞿书婷</h3> <h1><font color="#ff8a00"><b>活动背景:</b></font></h1><h3>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手拉着手玩“吹泡泡”的游戏。发现他们乐此不疲,一会儿变成小泡泡一会儿变成大泡泡,持续玩了十分钟左右才停了下来。我走过去问道:</h3><h3> 你们吹过真泡泡吗?(孩子们都说吹过真泡泡)</h3><h3> 谁知道泡泡水是如何制成的?(孩子们异口同声 不知道)</h3><h3> 想不想动手制作泡泡水呢?(想做)</h3><h3> 你在哪儿看见过泡泡?</h3><h3> 你和遇见的泡泡做过朋友吗?</h3><h3> 大家对这话题极其兴奋,讨论得热火朝天。该如何运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为我们的主题活动展开铺垫呢?我脑子一闪,有啦!本学期我班一直在园在家开展“劳动课程”,孩子们有洗手帕、洗🧦、洗短裤、洗碗、自己洗🛀🏻、擦桌椅板凳、抹墙面的经验。再结合上学期开展的主题活动“🐌的秘密”和本学期开展的一课程——玩在昭通之“凤凰山🐜探秘”活动中发现,我班百分之九十以上孩子性格活泼开朗,特别喜欢探究,故设计出“奇特的泡泡水”这个活动案例。</h3><h3> 其教育价值在于:让孩子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而学,喜欢探究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发展主动思考🤔、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STEAM教育。挑战未知、探索更深层次的答案,在失败中学习积累经验,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让孩子在此活动中能进行有价值的分析,经过多次实验后,能找到制作泡泡水的最佳配方,能尝试做出简易的吹泡泡的工具。</h3> <h3>活动过程:</h3> <h3><br></h3><h1><font color="#ff8a00"><b>一、活动准备</b></font></h1><h3>1.召开家长会,和家长近距离沟通,让家长深知开展此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使得家长和老师达成共识,了解并支持老师开展STEAM课程活动。有和孩子积极投入到收集材料,查寻资料的过程,给幼儿做好前期经验的准备。</h3><h3>2.带领幼儿回顾及讨论:生活中你见过的能产生泡泡的物品有哪些?如洗手液、沐浴露、洗衣液、洗衣粉、香皂、肥皂、洗面奶、洗洁精、牙膏、茶叶水…… 你常见的吃过的,认为也能产生泡泡的物品有哪些?如汽水、牛奶、酱油、醋、盐、白糖……</h3><h3>3.幼儿和老师一起将收集来的材料按固体和液体分为两大类,整理好放在孩子便于取放的区角。</h3><h3>4.经验大调查</h3><h3>什么是泡泡?</h3><h3>茗茗:泡泡是瓶子里的水</h3><h3>鑫鑫:泡泡是五颜六色的</h3><h3>羽羽:泡泡是小金鱼吹出来的</h3><h3>萱萱:圆圆的、透明的、会破的是泡泡</h3><h3>你在哪儿见过泡泡?</h3><h3>珏珏:虾子会吐泡泡</h3><h3>萌萌:爷爷种花的时候,浇上水泥巴会产生泡泡</h3><h3>航航:我养的小金鱼会吐泡泡</h3><h3>然然:我玩口水会产生泡泡</h3><h3>卓卓:帮妈妈搅拌鸡蛋🥚会产生泡泡</h3><h3>晋晋:汽水饮料里面有泡泡</h3><h3>来来:妈妈洗脸时有泡泡</h3><h3>茗茗:冰红茶会摇出泡泡</h3><h3>众幼:我们用海绵擦桌椅板凳的时候有泡泡、用肥皂洗手有泡泡、洗澡有泡泡、洗袜子有泡泡……</h3><h3><br></h3><h3><br></h3><h3><br></h3> <h1><font color="#ff8a00"><b>  我的设计图:完美的泡泡世界</b></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b>二、进入实验探索阶段“如何制作奇特的泡泡水”</b></font></h1> <h3><br></h3><h3> 第一次实验:孩子们随意取材料,尝试制作泡泡水。</h3><h3> 观察情况:全班孩子都去取液体类材料。没有一个人去取量杯,直接取一个一次性杯子或取一个一次性碗,到洗手间接了少量的水,只覆盖碗底杯底。大部分孩子都是模仿年龄大的几个孩子,学着用小勺子把装在器皿里的洗衣液、肥皂液、洗洁精、酱油、醋……不等量地舀进了自己装水的杯子或碗里,全是单一的材料+水配制进行搅拌。搅拌过程中,有的发现自己杯子里开始产生泡沫,有的发现杯子里泡沫少,还有一个孩子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为什么我的杯子里没泡泡呀?瞿老师请他们看一看闻一闻自己杯子里的混合物,有什么发现没?有两个孩子举手🙌,一个说:“我的泡泡水有种怪怪的味道,闻起来像炒菜的味道”。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的泡泡水是酸酸的味道。”</h3><h3> 有颜色和带香味的材料是他们的首选目标,通过实验知道能产生泡泡。我取出装酱油和醋的瓶子,分组上来看看闻闻摇晃,使他们明白酱油和醋不能产生泡泡,在力的作用下生成部分气泡,停止搅拌气泡就没了。</h3><h3> 老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谁遇到了困难,有需要帮助的吗?</h3><h3> 幼:我想吹泡泡,可是吹不出来</h3><h3> 幼:我觉得勺子🥄在杯子里搅拌会产生泡泡不好吹</h3><h3> 幼:我差点舀进嘴里吃了</h3><h3> 其实,老师在做实验时跟你们遇到同样的困难,我们再思考或者去查阅资料,看看有什么好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把问题抛给孩子)。</h3><h3> 师:你们把材料洒得桌上全是,谁能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老师就送他一个奖章。最后灵灵小朋友想出来了,她的办法是:像吃饭一样,把杯子拿来靠近器皿边上舀就不会洒在桌上了。</h3> <h3>  第二次实验:初步合作,两人一组。</h3><h3> 引导孩子在会用液体类材料配泡泡水的基础上,尝试取固体类材料做实验,如肥皂、香皂、洗衣粉、肥皂粉、白糖、盐……</h3><h3> 观察情况:操作过程太吵,大部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静不下心来做实验,仍然各自取所需材料,没有合作意识。三十七个孩子中有十一个孩子能正确使用小刀切肥皂和香皂,切的技能掌握得不错,十八个孩子只敢用塑料刀切,剩下的八个孩子中有两个连刀口和刀背都不分,有六个孩子自顾自用桌上的材料做起了实验。切好材料的孩子和第一次一样,取了冷水倒进杯子,这次大家改用吸管进行搅拌。在这过程中不时有孩子主动举手提问:</h3><h3> 怎么才能把这些肥皂拌匀?</h3><h3> 为什么洗衣粉在杯底一直不化?</h3><h3> 第一次做泡泡的时候水跟材料搅拌就融合了,我今天用肥皂也加了洗手液,怎么不化呢?</h3><h3> 是不是它在杯子里浸泡时间不够?</h3><h3> 马老师:我们出去体能大循环回来再看看有什么变化?</h3><h3> 一个小时后孩子们回到班上,顾不上洗手喝水,都凑过去看自己杯子里的东西融化没。大部分孩子发现除了水变浑了点,杯底的沉淀物还在,有几个孩子兴奋的喊到,我的化了。原来,放白糖的杯子化了,放盐的杯子也化了。</h3><h3> 哎!为什么它们不溶解,许多孩子叹气摇头。老师也不知道啊。你们说该咋办,孩子们齐声答应:回家上网查呗😄。</h3> <h3>  第三次实验:</h3><h3> 1.要求孩子们在第一次第二次实验的基础上,按查询的资料和方法解决所有遇到的问题。</h3><h3> 2.认识测量工具“量杯”以及量杯的用途,会用大量杯取水,小量杯取材料。会说我取的材料在小量杯的第X条刻度线上,我取的水在大量杯的第X条刻度线上。</h3><h3> 3 .尝试把实验后得出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回顾,能正确地记录在表格上。</h3><h3> 4.重点让孩子知道冷水是硬水,肥皂和肥皂粉等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开水是软水,用开水去搅拌容易溶解和平衡。</h3><h3> 观察情况:孩子们都会用小量杯取材料,用大量杯到饮水机处取开水,多数孩子都能告诉老师自己所取的量(看刻度线进行讲述)。但是,在实验表格上做记录存在以下问题:</h3><h3> 一是把表格弄湿</h3><h3> 二是不会打勾打叉</h3><h3> 三是一直沉浸在做实验过程中不会听老师要求</h3><h3> 共同讨论:</h3><h3> 1.为什么不能用一次性杯子而只能用量杯取开水?经过讨论和现场演示让孩子知道一次性杯子是软的,装开水易变形容易烫伤手,量杯不但材质硬还有刻度线,可以按自己需要的量取水,比较安全。</h3><h3> 2.你们在杯子里吹出来的泡泡是不是真泡泡?真泡泡该是什么样子的?</h3> <h3>  第四次实验:</h3><h3> 1.自由取材料,尝试同时用多种材料去配制泡泡水,能把自己所取的材料名称及量的多少告诉老师。</h3><h3> 2.一张桌子为一组,共同讨论如何用多种材料制作泡泡水,一起观察并验证所做的泡泡水能否成功地吹出泡泡。</h3><h3> 3.每组尝试做泡泡水3—5次。把做成功的“泡泡水”装进容器。</h3><h3> 观察情况:孩子们初步学会合作,但交谈甚少。学会了等待,能耐心地观看本组成员如何取材料,能根据所取材料决定用开水还是冷水。个别孩子会根据所做的泡泡水增料或者减水使自己的实验成功。只有一个组发生了分歧,有两个孩子为该先去取冷水还是开水吵了起来,我走过去问明缘由,请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由本组其他孩子做裁判来决定。</h3><h3> 最后,每组推荐一个人上来分享自己小组配制的泡泡水是成功还是失败了,是如何制作的?</h3><h3> 茱茱:洗发水(多)+牙膏(少)能吹出大泡泡</h3><h3> 伶伶:肥皂粉+洗衣粉+洗发水 三种材料一样多,都到小量杯的第三条刻度线,只有一层漂浮物,不能吹出泡泡。</h3><h3> 昂昂:洗手液+洗发水 能吹出小泡泡</h3><h3> 墨墨:洗衣粉+白糖+多多的洗手液 能吹出泡泡</h3><h3> 喆喆:洗手液+水+洗洁精 能吹出大泡泡</h3><h3> 成成:沐浴露+面粉水 不能吹出泡泡</h3><h3> 睿睿:洗发水+洗洁精 能吹出大泡泡</h3><h3> 哲哲:洗衣粉+牙膏+白糖 能吹出大泡泡</h3><h3> 孩子们经过多次实验后,能大胆取材料进行实验,能坦然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成功或者失败了。</h3> <h3>  第五次实验:加色做成彩色泡泡水。</h3><h3> 感知有色泡泡水和无色泡泡水吹出来的泡泡是否一样?探索为什么在阳光下的泡泡不管是有色泡泡水还是无色泡泡水吹出来的泡泡都是五彩缤纷的呢?</h3><h3> 观察情况:有的孩子颜料加得太多,和杯子里的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后不能产生泡泡。有的孩子什么材料都想加进去尝试制作泡泡水,导致时间不够做。有的孩子取水太多,加进材料杯一搅拌就溢出来。</h3><h3> 当大家都在忙碌着自己的实验时,只听马薏茗一声尖叫“啊!你们看。”大家不由得转向了他,只见他杯子里的泡泡水的颜色由浅到深、由深到浅出现了深紫、浅绿、淡红最后变成了浅咖色。他又把茶叶水倒进旁边小朋友的杯子里,出现了浅绿变深蓝色的过程。很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小朋友问为什么?只有几个孩子要求也给他们一点茶水,说明小班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性不强。</h3> <h3>  朱茱和吕兴睿用有色水和无色水吹泡泡,小朋友们观察比较后发现,有色泡泡水吹出来的泡泡与无色泡泡水吹出来的泡泡是一样的,泡泡都没有颜色。</h3><h3><br></h3> <h1><font color="#ff8a00"><b>三、探寻、收集和研发吹泡泡的工具</b></font></h1> <h3>  首先设计出我喜欢的吹泡泡的工具款式。</h3> <h3>  再去幼儿园各个角落,教室里、区角里寻找,看看有没有现成的吹泡泡的工具。</h3> <h3>  用泡泡水来检验我们找到的工具是否能吹出泡泡来。</h3> <h3>  把检验结果在表格上做好记录。</h3> <h3>  寻找后我们发现能用的工具太少,比较单一。老师说:“要不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漂亮又实用的吹泡泡的工具。”</h3><h3> 看!这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吹泡泡的工具🤗。</h3> <h1><font color="#ff8a00"><b>四、如何把我们装泡泡水的器皿装饰得更美</b></font></h1> <h3>  我们用黏土捏好看的饰品进行装饰</h3> <h3>  我们用笔画漂亮的图案来装饰</h3> <h3>  画画的时候,我们又有了新发现,水彩笔在光滑的面上不显现,查阅资料后知道,要用马克笔和油性笔才能把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设计到瓶瓶罐罐上。</h3> <h3>  我们用彩色纸进行包装,把这些瓶子罐子碗变得美美的。</h3> <h3>  比赛吹泡泡,看谁一次最多能吹出几个泡泡?你吹我数,我吹你数……</h3><h3> 大家一起来分类,我们组是大的放一边,小的放一边。我们组是高的放一边矮的放一边。我们组是圆的放一边,方的放一边。</h3> <h3>  和哥哥姐姐以及我们年级的好朋友们一起分享。瞧!亲手制作的各种泡泡水🙆。</h3> <h1><font color="#ff8a00"><b>五、活动分析与反思</b></font></h1><h3> 1.孩子们在最初的实验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长时间沉浸在每次吹泡泡的过程中,光顾着玩不会认真听老师的实验要求,多数孩子做完实验后不会在实验表格上做记录,个别孩子的表格被吹出来或溅出来的的泡泡打湿。看似凌乱,另一方面却看到了他们对新鲜事物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新奇,有初步的探索欲望,有想取得成功的动力,并具有该年龄孩子的坚持性。</h3><h3> 2.孩子们在做实验及吹泡泡的过程中太兴奋,不时把杯子打翻在桌上、地上。前两次实验不懂如何合作,即不会交流也不会分享,自顾自的弄。个别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懒得动手做。在后面的实验中,他们越来越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出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并能及时找到方法调整和改进。我发现实验的成功会促进孩子们相互交流和分享。</h3><h3> 3.切香皂肥皂的技术从小心翼翼到娴熟。在亲自装泡泡水入瓶的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有色泡泡水装在用马克笔装饰的瓶子里就看不见画的东西,只能装无色泡泡水进去。有色泡泡水装进黏土装饰得瓶罐里好看。</h3><h3> 4.还有一个环节是带着孩子们用黏土或纸设计一个装泡泡水的瓶子,我们高估了了孩子们的能力,又改为设计吹泡泡的工具。</h3><h3> 在整个活动中,他们除了掌握配泡泡水的技术,还学会用剪刀✂️用小刀及装瓶的技术。在装饰瓶罐的过程中不仅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还得到多元的发展。在吹泡泡比赛的过程中,计数和数数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巩固。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更加确信每个孩子的潜能不可估量,从开始的乱七八糟到现在有序地取放材料,收拾工具及整理桌面。从只会单一取材加水搅拌到后期的运用多种材料按比例配制。从闹哄哄的课堂到静悄悄地专注做事的过程。从不会看实验表格到后来的边做事边记录。</h3><h3> 总之,活动开展的过程是孩子们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h3> <h3>反思:</h3><h3> 1.因老师考虑不周全,导致收集的材料都是用文字符号做的标贴,而小班孩子对文字符号的不认识出现取材有困难,需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取到自己想要的材料。</h3><h3> 2.表格采用实物图制作的表徵方法不适合小班孩子观察和记录,小班孩子的实验表格应做成直观形象的图案标志。</h3><h3> 3.因时间关系,孩子们收集的材料如:洗面奶、酸奶、润滑剂、甘油……还没有进行探索能否制作成泡泡水,我们就结束了实验,只能在下学期的科学区为孩子提供探索机会。</h3><h3> 4.孩子们装瓶时会洒出来,弄得整个瓶身都是泡泡水,把部分装饰漂亮的瓶罐破坏了,加之瓶罐数量多孩子们装得太慢,我没有进一步挖掘孩子的潜能,引导他们制作一个漏斗就可解决,而是把这事包办做了。我们的策略:假期里,根据每个孩子能力的强弱请家长提供不同大小瓶口的瓶子和机会给孩子,让他们研究如何制作漏斗,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增强孩子们手眼协调的能力。</h3><h3> 现在北京、上海、成都推广实行垃圾分类,如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四大类。我们的活动中家长和孩子收集的洗洁精、洗衣粉、洗手液、面粉水、茶叶水……全放在我们活动室里,孩子们做实验时难免会溅进嘴里,是否会对我们环境造成伤害和污染呢?这是我们作为以后活动的延伸,让孩子更深层次地探索生活中哪些植物,如皂角树结的果子可以产生泡泡,而且是零添加。给孩子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h3>

泡泡

孩子

实验

材料

吹泡泡

杯子

活动

老师

量杯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