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北宋授予兵部尚书的陈伣

德德乐

<h3> 陈伣尚书公像</h3> <p class="ql-block">  同治三年《云和县志》祠祀篇云:“陈尚书庙,在县东南五里,狮山北麓,旧名独峰庙,祀宋兵部尚书陈伣。明洪武五年(1372),后裔政重修。青田刘基有记。”人物篇亦云:“陈伣,字文叔,先世许州人,吴越宝正四年(929),由进士转国史实录院,出知处州节度使。钱氏归宋,陈璋、钱頵猖獗括苍,上命为讨击使。三月,烽烟罢警,耕织如初。以功升光禄大夫、兵部尚书、令封祈国公。逾年解组,与弟侯、称、倪,卜宅郡西之乌石山。旋徙于西阳乡睦田,子孙因家焉。初,伣致仕时,尝为民上章革宿弊。殁后,乡人怀其德,立庙祀之。”由此可见,陈伣确实为本县之内有史可查且无异议的唯一尚书,刘基为其作记,非同小可。我想,在睦田村应当有众多的陈氏后裔,尚书之庙应当规模空前吧!然而,事与愿违。前些年,我于狮山之脚沿着一条沟渠走近睦田村,未达村之前,见一座小庙靠山而立,屋面为硬山顶,小青瓦,四周夯土墙,中间辟大门。其矮小的制式,稀落的瓦片,与大多数村的“土地庙”并无差别。走进庙堂,见门内施深约1.7米的天井,为狭窄的三间木屋构造,尚存一对大面柱与莲花柱础,为宋代款式原构件,中供着陈尚书塑像,前有香炉三只,其中一只方形香炉刻有“嘉庆念三年(1818)”落款。正脊梁上有“中华民国拾柒年复月,城区七都睦田合村重建”题记。周围的村民说,这就是陈尚书庙。在村中,我寻访陈氏后裔,然而,一无所获,这里的村民说,睦田村已无陈姓之家。尚书后裔哪儿去了呢?刘基所题石碑又在何处?我非常纳闷,且持续若干年之久。</p> <h3> 睦田陈尚书庙</h3> <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找到了象山村的同学陈剑和,恰好,他的父亲陈吴焕热心宗族事务,一口应承配合调研。在初秋的上午,在陈氏后裔的引领之下,我们来到了云坛乡的陈村。现在的陈村早已新楼林立,原本位于村庄入口之处的尚书祠,已被新房所包围,幸好,尚书祠原样基本完好。走近尚书祠,门楣之上的石刻阳文“尚书总祠”四字昭然入目,淡黄色的墙体显示了新农村建设的硕果。据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尚书总祠”总占地面积563平方米,海拔173米,坐南朝北,为土木结构,二进五开间,硬山顶,小青瓦。中门辟大门,青石质门额上雕刻“尚书总祠”四字。东、西面各开一小门。大门进去有一座戏台。中间为天井,总面积73平方米。左右各有一条宽3.7米的通道,正殿供奉陈尚书雕刻像,梁架有梁坊、牛腿、雀替等,木构件雕刻人物、花卉等图案。“尚书总祠”始建于清初,咸丰十一年(1861)孟冬重修。现陈村老人协会场所设于此,祠堂四周为民居,下前方50米有一条溪流,“尚书总祠”为谁主持所建,现已无考。我想,既然称为“总祠”,必定是各房子孙合伙所建,按现有的规模来看,也确实符合“总祠”之称谓。是否陈氏后裔大部分移居陈村呢?然而,吴越国时代到清初,已走过了七百余年,期间,战事纷繁,天灾不断,后裔集中迁徙于谋处,似乎又不可能。我们先研读其族谱,以理纷乱。</p> <p class="ql-block">  在县档案馆,我们找到了同治十一年所修的《睦田陈氏宗谱》,谱书之中,最具说服力的,当为陈伣自书的《宋旧谱序》:……至南陈覇先公,丕谟宏基,建都江南,以王天下。传五主长城焬公,荒甸酒色,倾危社稷。宣帝之少子武宁王,讳叔武,度以天命有归,遂负图书,隐于钱塘家焉,时人目之,为殷微子(名启,是殷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母庶兄,因反对纣王的暴政而出走,周成王时受封于宋,死后葬于宋国留邑东山上。)。再五代,而至高祖蕚公,深晦不仕。曾(讳)裕,仕唐大理评事。祖(讳)誓,字大中。伯祖(讳)瞻,字大正,俱事唐僖宗时,会黄巢犯阙,扈驾幸蜀,及还昭宗嗣位,伯祖迁国子监祭酒,祖升银青光禄大夫,兼散骑常侍、殿中丞御史。后唐昭宗时,吴越王钱鏐,举军谘都尉,后典御史中丞吁!祖父当唐末五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为“五季”)之间,险关奔走。予亦出乎万死一生耳。今幸圣人啟运,海宇乂宁,承祖宗余庆,忝获禄食,久守于栝,吾以赤子保斯民,而斯民亦亲亲视吾也。思祖父之丁历多艰,至予得安居食禄,功成身退,又何求哉!因观浮云睦田之地,遂卜居焉。既居矣,而忘本可乎?用述世裔,以示后世……宋淳化岁在甲午(994)长至日银青光禄大夫处州押衙兵马使升兵部尚书嗣孙伣识。</p> <p class="ql-block">  从上可知,云和陈氏可谓王族之后,因兄长继皇位,荒甸酒色,才迁隐于钱塘。多代之后,因守卫括苍,后而迁居睦田。既如此,必有正史载录。寻访陈氏后人,终于得知,刘基题词碑已在“文革”时期被村民销毁。幸好,同治版《云和县志》完全载录了其内容。刘基,为明朝一代功臣,历史态度非常严谨,其书当为一手证据,《刘基重修独峰庙碑记》云:独峰庙者,宋银青光禄大夫、兵部尚书陈公庙也。公尝仕吴越王钱氏,自登进士第,历职太常,至处州节度散兵马使,皆有声猷。宋德龙兴,钱氏纳土,公以旧职莅事。即而陈璋、田頵猖獗于括苍,公奉朝命为讨击,使弟侯、称、倪并列将校,设方略,励兵戎。枭厥渠魁,悉平余党。于是烽烟罢警,耕织如初,朝廷策功,钖兹显职。公以括苍节钺之所,黎民相安。乃居郡西乌石之山,以养威重。去郡百有余里,浮云睦田,独峰奇秀,公乐之,曰:“此吾瑕丘也。”复徙居佚老焉。民以宿弊告,公为上表俱陈,寻获蠲革,于是,民业有成,公之惠也。公尝为所亲曰:“吾生为民除害,死必为神以福,他日享祀,非吾子孙与乡之民乎?”公卒,葬于所居东岗。凡子孙与乡之民,遂相与立庙独峰之下,岁时奉祀。水、旱、疾、疬,有祷必应。洪武五年(1372)秋,嗣孙政率其宗族与其乡民重修公庙。效力鸠工,则族子勤,崇之□焉。即毕事,相与谋曰:“我公勋烈丕显,福我在后之人,世远弥笃,苟无纪述以示来裔,何以昭神庥,绵纪事?”即日具书币来谒。文□□□□□□□□□古公卿大夫之庙,亲尽则迁,子孙不得常祀。有功于民,御大灾,捍大患,著于祀典,民得通祀之。公英气在天地间,无幽冥之间,生既泽斯民,死复福斯民,宜其庙祀不绝也。昔汉朱邑常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桐乡,后世子孙奉我不如桐乡民。”卒如其志。今公居于兹,葬于兹,庙食于兹。子孙与乡之民爱公也,洁粢荐牲,罔弗虔格。视汉朱邑,抑又光焉。流祉降祥,未容己也。是宜作为歌,勒之贞石,以昭千古。</p><p class="ql-block"> 公(讳)伣,字文叔。其先许州许昌人。 诗曰:天祚有德,忭水龙兴。公翼吴越,归于圣明。帝察其衷,俾乃厥职。公效其能,不遗余力。维彼小丑,逞其顽冥。梗我南土,帝命徂征。桓桓□□,爰敌王忾。怒发冲冠,灼灼忠义,武夫洸洸,巨刃天扬。夷厥凶残,植其善良。耄倪欢呼,以手加额。脱彼妖氛,沐我王泽。班师于京,载韬其方。远人怀柔,惟公之功。帝曰俞哉,汝匡王国。进阶银青,以昭汝绩。冠冕煌煌,尚书之章。喉舌之司,万夫之望,功成身退,择地而处。乐哉斯土,实我玄宇。英气凛然,死为烈神。苍嵩昭明,千载不泯。独峰之址,双溪合委。庙貌鄅鄅,是享是祀。子孙具来,修牲荐銏。凡此乡民,罔弗竭诚。轮奂再新,公食有所。具乐以迎,公复故土。千秋万岁,福我无遗。用昭神庥,勒文于碑。</p><p class="ql-block"> 皇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春吉旦,国翊运元勋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中丞护军诚伯郡人刘基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查史料可知,陈氏为帝皇之后。云和陈氏先祖陈覇先建立了陈朝(557-589),史称南陈,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唯一皇族姓氏与国号相同的朝代。陈霸先于永定元年(557)代南梁所建立,都建康(今南京),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地区。陈朝在政治及经济上是相当富强的朝代,但在军事上却已难以与北方抗衡,至宣帝陈顼在位时,试图结好北周,夹击北齐。太建四年(572),周、陈互派使者。同年,陈顼命吴明彻统兵十万攻北齐,占领淮、阴、泗诸城。太建九年(577),北周灭北齐。翌年,周陈在吕梁展开激战,陈败周胜,吴明彻被俘。武帝陈霸先的远祖是东汉晚期太丘县的县令陈寔,世居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陈霸先的十世祖名叫陈达,西晋永嘉年间,陈达避乱,随晋朝王室渡江南迁。陈达出任为长城(长兴古县名)令,就在当地定居下来。陈达选择长兴作为定居地时,曾有过预言:“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焉,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到陈达之后的第十代,果然出了个陈霸先。太建十四年(582),陈顼病死,太子长子陈叔宝继位,是为陈后主。后主不问政事,荒于酒色,陈朝政治已江河日下。北方的隋文帝杨坚积极准备灭陈,祯明二年(588),杨坚命其子杨广等统军攻陈,至次年攻陷建康,南陈灭亡。</p> <p class="ql-block">  陈氏族谱中,明弘治四年(1491)赐进士文林郎知景宁县事林谨夫赠《睦田颍川郡谱序》云:尚书公先世居许昌,先君仁永公,唐末渡江避乱,仕吴越王钱鏐,官至御史中丞。宋太平光国三年(978),钱氏纳土,处州盗起,田頵、陈璋相继猖獗,于是,中丞之子伣公,即尚书公,受命为讨击使,平之,宋(朝廷)擢为银青光禄大夫,封兵部尚书。中丞共四子:长,尚书,(讳)伣,居括苍之丽水,其后又卜居丽水之睦田、云坛、沙溪、象山等处;次,太尉,(讳)侯,卜居松阳之菲溪;三奉直,(讳)称,后居龙泉之梓亭;四,武节,(讳)倪,后居温州之小限,又名小项。而尚书公生四子:长光禹,字仲刚,居祐梁;次光平,字仲容,仍居睦田;三光覃,字仲真,居云坛;四光员,字仲芳,后居沙溪。今皆属云和陈氏之族也。传至(讳)汪公者,卜居芝田之库头,至今衣冠济济,派衍蕃昌,即芳公之派,衍于沙溪也。代代斯文不绝,诗礼传家,即居小项之武节、祐梁之仲光、象山之道矩,即若太顺之镇上皇,松源之枝派居碁,置贤良竝……再看《陈氏迁居钱塘谱图》的记载: 一世:坯公,初名武叔,宣帝第四子也,宣帝时,封武宁王,读书明理,善于果断。后主登位,荒淫无度,每極谏,诤不听。及隋文帝即位,公以天命有归,遂更名,隐居于钱塘焉。 二世:桥公。三世:应公。四世:琼公,聪明特达,识量过人,由科仕唐,大和间(827-),福建长乐宰,升洪都刺史。五世:蕚公,字巨华,唐宣宗时,拜翰林侍讲,未几,隐于林泉,号乐闲先生。六世:裕公,字和甫,配洪氏夫人,继配李氏夫人,仕唐大理评事,任广州太守。七世:誓公,字大中,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甲子岁十月十五日。配王氏,福州野村王侍郎之二女。乾符间,仕端州刺史,后至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使。八世:仁永公,字通之,生于唐中和壬寅年(882)五月初四日。唐荘宗时,仕军谋都尉,后升御史中丞。配李氏夫人。九世:尚书公,(讳)伣,生于后唐同光甲申二年(924)九月二十日。配王氏,继王氏二夫人,皆中街王尚书(不详,待考)之女,姊妹也。长夫人曰九,生二子:光禹公、光平公;次夫人曰十,生二子:光覃公、光员公。公于后周世宗时,吴越王钱鏐举仕,国子实録事后,知处州押衙兵司马,太宗时,陈璋猖獗处郡,太宗有命平之,公独以赤胆义心,诚服斯民,不用兵刃,寇党悉平,因封银青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公卒于宋成平四年(1001)辛丑五月十三日,葬睦田东岗。二夫人同厝睦田九现山。现有尚书公祠二所,一所在狮山脚睦田村,一所在陈村。 综合分析,《陈氏迁居钱塘谱图》有错误、遗漏之处。陈伣自书的《宋旧谱序》中,一世祖坯公武宁王为“宣帝少子”,而并非“宣帝第四子”。正史亦有载:陈叔武(582前-632后),陈宣帝陈顼第四十子,母亲不详。陈叔武是陈宣帝晚年的儿子,陈宣帝于582年去世。在南陈灭亡之前,因年纪太小没有封爵。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陈朝灭亡,陈叔武随大哥陈叔宝入隋至雍州大兴城。史书没有他在隋朝的事迹。唐朝建立后,陈叔武任沂州(治陈伣自书的《宋旧谱序》中,一世祖坯公武宁王为“宣帝少子”,而并非“宣帝第四子”。正史亦有载:陈叔武(582前-632后),陈宣帝陈顼第四十子,母亲不详。陈叔武是陈宣帝晚年的儿子,陈宣帝于582年去世。在南陈灭亡之前,因年纪太小没有封爵。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陈朝灭亡,陈叔武随大哥陈叔宝入隋至雍州大兴城。史书没有他在隋朝的事迹。唐朝建立后,陈叔武任沂州(治今山东省临沂市)刺史,转任光禄卿。他的儿子陈玄度官至密王(李元晓)祭酒、鄂州永兴(今湖北省阳新县)县令。陈玄度娶蒋氏。陈玄度生于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卒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 《陈氏迁居钱塘谱图》中未提及陈玄度,可能是当时更姓改名,隐居于杭州之故,也可能是叔武的另外一个儿子所传,则不得而知。二世桥公、三世应公,其记述非常简单,仅有名字而已,估计期间可能有断代。 后世纪录陈伣公生年定有错误。仁永公生有四子,陈伣公为仁永公长子,42岁才生长子,不符合常理。再说,吴越王敕牒为929年,则陈伣公方为5岁。按常规,伣公生年当提前20年以上。当时猖獗处州的田頵,生于858年,卒于903年,字德臣,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唐末吴王杨行密部下大将,曾任宁国节度使,唐天佑初为宣州节度使,与梁太祖谋讨杨行密,后因叛乱被杀。就是其流毒势力猖獗处州,与之抗衡的陈伣公,其生年也应当提前20年以上。 再看看陈伣所仕的吴越国。 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鏐,杭州临安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卒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少时迫于生计曾为私盐贩,后投军,唐乾符年间为石镜将董昌的部校,后渐由偏将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剿灭地方叛臣的过程中,占有了两浙之地,维护大唐一统。唐光启三年(887),董昌为越州观察使(今绍兴),自杭州移镇浙东。唐以钱鏐为杭州刺史,从此独据一方。唐景福二年(893),钱镠升任镇海军节度使,驻杭州。唐乾宁三年(896),董昌称帝,钱鏐劝其放弃称帝无果,遂灭董昌,得越州。天复二年(902),唐昭宗封钱镠为越王。公元904年,改封吴王。及朱温建梁,始封钱镠为吴越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钱氏王朝所建立的割据者,他占据了两浙十三州地区,成为江浙一带颇有实力的王朝。如在乐清白石发现的明嘉靖己丑年钱勋之《钱氏墓碑记》云:“惟钱氏自陏唐居钱塘有代序,僖宗时吴越王钱鏐,首以乡兵破黄巢、诛刘汉宏、斩董昌,惟殲其魁,兵不血刃,威仁並若,由刺史、节度进封吴越国王,统浙东、西十三州,八十六县,带甲十余万,薨,赐谥武肃,传子文穆。” 吴越钱氏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民本”思想。钱镠常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他不仅自己不称帝,还反对强藩称帝。他谆谆地教诫子孙要恪守臣节,要“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 宋开宝八年(975),宋太祖赵匡胤最后消灭了割据政权南唐,十国之中仅剩下吴越国。高僧延寿乃德韶之法嗣,此时 吴越钱氏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民本”思想。钱镠常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他不仅自己不称帝,还反对强藩称帝。他谆谆地教诫子孙要恪守臣节,要“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 宋开宝八年(975),宋太祖赵匡胤最后消灭了割据政权南唐,十国之中仅剩下吴越国。高僧延寿乃德韶之法嗣,此时沉疴在身,吴越王钱弘俶前往探病时,对宋灭南唐危及吴越走向,征询延寿的意见,延寿则尽力劝谕钱弘俶“纳土归宋,舍别归总”。钱弘俶审时度势,遵循祖宗钱镠的遗训,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采纳了延寿临终遗言。为保一方生民,采取“重民轻土”之善举,毅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入宋京开封,纳土归宋,将所部十三州之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卒,悉数献给宋朝,成就了一段顾全大局的历史佳话。 陈伣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出乎万死一生耳”,可见他受命于危难之中;“久守于栝,吾以赤子保斯民,而斯民亦亲亲视吾也。”可见他传承了吴越王的“民本”思想;“功成身退,又何求哉!因观浮云睦田之地,遂卜居。”这是他最终的归宿。陈伣被恩旨敕命回乡的时间为宋太平兴国八年(983)七月,而其选定睦田作为宜居之地的时间可能为宝正四年(929)之后,其建设期长达50余年。</p> <h3> 尚书庙里的陈尚书塑像</h3> <p class="ql-block">  陈氏后裔告诉说,象山村的原名为“前山”,即从睦田往北而看,这边就是前山,土地更为宽阔,很早之前,陈氏即已从睦田村迁出了,并播迁各地。明宣德四年(1429)遼府教授同里徐用中撰序也证实了陈氏所说,其序云: 丽水云和乡之胜地曰睦田,距东十里许,曰云坛,距西沂流而上亦仅十里,曰沙溪,咸陈氏族焉,同出宋银青光禄大夫尚书,皆属文叔公之后。其族大而蕃,英才迭出,簪缨继世,洵为斯邑之著姓,故旧之胄裔也……陈氏之先出自帝舜之后,周武王封胡公满于陈,世袭侯爵,子孙因而氏焉。惟其派衍颍川,遂号颍川郡矣。迨春秋时,公子完奔齐,大其齐焉。继及汉、晋,代有显人,至南朝,覇先公丕成帝业,以是之世裔源流質诸,史传洵无惑矣。而尚书公之后,南陈玉牒之裔,诚可谓源之深,本之固者矣。其可尚也,德之培也……今日再次走进睦田村,原有的陈尚书庙已被粉刷一新,两边间也有所拓展,屋顶已换成红色的琉璃瓦,颇为欣慰。然而,走进庙堂,墙边的一块缘碑竟然写着“兵部上书”之字,简单的一句出现两错字,着实可悲。我真心地希望陈氏后人能将刘基的《题词碑》恢复,并置于“尚书祠”之中,供后人瞻仰。 现存的尚书庙为何如此狭小?光绪二十九年(1903)裔孙禹畴有云:……昔浮云溪水迴绕,睦田独峰山前,基址宏阔,伣公庙貌极其庄严。今溪水改观,奔流睦田而下,公庙被水冲激,子孙与乡民仅于旧址筑庙一楹,以奉祭祀,规模亦太卑隘。可见,原尚书庙已被水毁,至于何年所毁,并无纪录。这水毁事件可能与陈村重建“尚书总祠”有关联。</p><p class="ql-block"> 2012年,云和象山、古竹已合修新谱。陈伣公的生、卒年重新查证:陈伣生于唐乾宁丙辰年(896)九月初九日,卒于宋雍熙甲申年(984)三月初五日,即享年89岁。敕封尚书时为85岁,回乡致仕时已88岁。从新谱载录的敕牒可知:宝政四年(929)三月,补处州节度兵马使;宝政五年(930)正月,补升处州散兵马使,并武略堪嘉,遣使慰问,发表殊勋;太平兴国五年(980)正月,特赠银青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太平兴国五年(980)七月,赠紫金鱼袋、太子太保、上柱国兵部尚书、祁国公;太平兴国八年(983)七月,上表辞官,同月,恩旨衣锦侍亲,御赐黄金一镒、白银五十锭、并给布绢,有司每月给助白米十石、赍送酒肉,典署之官一月一次躬诣问安。2012年,云和象山、古竹已合修新谱。</p><p class="ql-block"> 从现在的眼光考,吴越国仅为省级小国,所以,州官可直接晋升部级官员,但官阶仍然使用唐朝的建制,从对陈伣的敕封而言,吴越国并未突破唐朝大国的品级制度。兵马使是节度使重要武职僚佐,唐代,兵马使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它的待遇突破了传统俸禄的界限,兵马使职能从最初的镇将,经历了都知兵马使、藩镇储帅,最后成为具有阶官性质的荣衔。唐朝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的官阶。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新唐书·百官志一》:“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 紫金鱼袋是一种服色制度,在唐代,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太子太保衔只为荣誉称号,并非真的给太子上课。祁国公为封爵的名称。 </p> <h3> 陈伣尚书公安葬地图示(即现在睦田村后山山上)。</h3> <h3> 尚书总祠供台</h3> <p class="ql-block">  陈伣公带着吴越国(宋朝)的封爵定居云和,终得云和盆地风水荫佑,后裔则大面积地播迁各地,如:光禹公迁祐梁;光覃公迁云坛;光员公迁沙溪;锡公迁杉根;鐸公迁泉州;镮公迁上杭;鎭公迁太顺;镳公迁竹口;金化迁松阳;银公迁太顺;渡公下迁杉树下小良(又载青田);汪公(行三一)由陈村迁景宁库头;塤公迁上宅;承三二公迁沙溪;承十六公迁松源,其子六十四公复迁庆元;承二十七公迁一坑;承三七公迁外坑岭县;敬夫公迁福建漳州府龙岩县;川公由龙岩徙尤溪;高甫公由龙岩分居节惠里陈村百花林;永春公由龙岩分居山前;永甲公迁陈坑;维二十、四八公迁松阳;春顺公迁浦城忠信里五图溪州;春妙公迁江西广信府永丰县十三都梅树底;象公由库头迁福建寿宁十一都起里;春元芳公由福建迁居小顺;春章公顺治初年由龙岩迁云和古竹;子教公迁龙游龙湖;子贤、子才公于同治十一年迁龙游;陈伣公儿子光覃公之后,第五代陈海公(行三六)公迁居丽水二十四都陈垟村即云和三都后垟村;陈伣公第五代汪公(行三一)后代迁半山瑞夫公有一脉日福公迁寿宁犀溪镇,日福公下一脉陈维金公迁寿宁大安乡匏溪潭村……现云和陈氏后裔已遍布全国大江南北,人口数十万之众,云和已成为中国陈氏重要的发祥地,在此希望陈氏后裔经常回云和祭祖,以成其后世善果。 陈氏新谱有云:“云和陈氏与全国各地一样,面貌焕然一新,奋战在祖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正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佳绩不可不彰,成功不能不表……”我衷心希望云和陈氏能始终贯彻先世的“民本”思想,为本土建设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公元1120-1135年云坛陈三六公迁居的云丰后垟村 </p><p class="ql-block"> 县记三等功江北渡蛟源俗家無爲谨纪 </p><p class="ql-block"> 2016-8-23</p>